宋元時期,道、儒、釋、醫(yī)對氣功學說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貢獻。這一時期,無論是氣功理論的研究整理,還是氣功功法的具體實踐,都有長足的發(fā)展。
入宋以來,印刷術和造紙術相當發(fā)達,加之當時官方十分重視醫(yī)書的編寫整理,從而大量的醫(yī)學專著和氣功專著面世,使一大批氣功資料得以保存。成書于公元1117年的《圣濟總錄》,其中關于氣功的內容就有3卷,匯集了北宋以前的導引服氣之法?!对企牌吆灐肥撬握孀谔祆觊g張君房編輯的一部道教類書,其中有大量的導引行氣等養(yǎng)生資料?!兜罉小肥抢^《云笈七簽》之后的又一部綜合性道教類書,輯錄了很多重要的氣功養(yǎng)生資料。
中醫(yī)學在這個時期也是流派興起,同時中醫(yī)研究運用氣功的學術空氣活躍,理論上有突破,臨床上有成果。突出的代表有金元四大醫(yī)家。寒涼派代表劉完素對六字訣的應用有深刻體會;攻下派代表張從正認為“導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所選功法以五禽戲為主;補土派代表李杲主張在服藥的同時,應配合靜坐以養(yǎng)氣;滋陰派代表朱震享認為“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金元四大醫(yī)家的學術觀點雖各有特色,但一致認為氣功有臨床應用價值。
兩宋金元時期,內丹術在隋唐五代興起的基礎上,形成流派,開始融合于醫(yī)學氣功之中。但是,歷史上的內丹術都有不切實際之處,在閱研有關著作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宋以來,一些文人學士對氣功養(yǎng)生素有研究,特別是以靜為主的導引行氣得到了士大夫階層文人學者的歡迎。宋代哲學家和教育家朱熹十分推崇靜功煉養(yǎng),認為“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三年,無不進者”,并親身習練體會。宋代一些文人,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都有練功的論述和體會。蘇軾從大量的導引養(yǎng)生術式中,總結了一整套簡便易行的導引養(yǎng)生功法,并著有《養(yǎng)生訣論》和《胎息法》等。另外,一些功法在宋代民間廣泛流行,如八段錦歌訣易記,動作簡單,運動量不大,療效較好,深受群眾喜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chuantongwushu/669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武術流派之健身氣功的時代價值
下一篇: 武術流派之明清時期的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