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為而不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天道流行,發(fā)育萬物,無非一陰一陽,往來迭運,大中至正,無黨無偏而已。故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盛陽衰,則抑陰扶陽;陽盛陰衰,則抑陽扶陰。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庶生生化化,以成自在無為,萬年不敝之天。何異張弓者然:持弓審固,內(nèi)志既正,外體復直,務(wù)令前后手臂,平正通達——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然后順手而發(fā),隨機自中,不患其或失。不若天道之自然——取民脂膏,飽其囊囊,往往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君上之有余,而奉天下之不足哉?惟有道之圣人,法天道而順人情,損者損之,補者補之,不使小民有怨咨之嘆也。雖為者自為,亦順承天道而已,絕不矜所為焉;成者自誠,亦至誠盡性而已,絕不居其功焉。斯人也,殆與天道無為而化成,不歸自然運度,不欲見有為之跡。成物之功,赫赫照人耳目,非賢而不欲以賢見耶?此所以為天無極,惟圣人合天地。
人生之初,原是純陰純陽,至平至正,無有勝負參差。故日征月邁,骨柔體弱而滋長焉。迨有生后,火常居上,水常居下,水火不交,是以陰常有余,陽常不足。陽水每為陰火所灼,故人心益多,凡氣愈熾,而天心所以日汩,真氣所以漸亡,生生之機,無有存焉者矣。使陰火之有余,下補陽水之不足;既補陽水之不足,仍制陰火之有余——如張弓者然,有余者損,不足者補,則陰陽正矣。此皆水火自運,陰陽自交,而天亦不知其為之也。夫人道以有為而累,天道以無為而尊。修煉豈有它哉?惟以后天陰陽,返還先天陰陽,流行不息,自在無為得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66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七十六
下一篇: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