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文化發(fā)生了種種大變革。20世紀初,中國大師輩出,文學大師多學西方,國學大師則借用西方哲學和科學主義,重新解讀國學。這其中,陳攖寧是最為特殊的一個。他被認為是當代太上老君,道學集大成者;他又反對傳統(tǒng)道學,希望開拓出科學的新道學道路。他是中國道教協(xié)會創(chuàng)立者之一,并任會長;他又反對宗教,自覺遠離宗教。他學會了諸多養(yǎng)生之法、道家修煉法,并自我實驗,恢復健康;他卻在60年代那場斗爭中,抑郁惶恐,不敢多談,自我封閉,甚至早早離世。
一、陳攖寧的求學經歷
陳攖寧原名陳志祥(元善),字子修,道號圓頓子,1880年生于安徽懷寧縣。比起20年后的后輩而言,他受到了更為傳統(tǒng)的私塾國學教育。6歲時,已經讀完傳統(tǒng)儒家啟蒙經典如四書、千字文等。10歲就接觸道家學問。16歲考中秀才。因從小體弱多病,隨叔祖學醫(yī),并學習道家養(yǎng)生功夫,逐漸恢復身體。1905年,26歲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學堂,兩年后又復發(fā),退學。1908年起,為學養(yǎng)生,先后游歷九華、寧波天童、常州等地,訪高僧,求佛家修養(yǎng)法。又游穹隆、茅山、武當、嶗山、涂山、金蓋等道家名山,獲得一些隱修高人指點。后于上海白云觀通閱《道藏》,系統(tǒng)學習道家理論,探究丹學內蘊。
1922年到1932年,定居上海,與同道中人多次實驗外丹。1933年,任張竹銘出資創(chuàng)辦的《揚善半月刊》主編,系統(tǒng)推薦新道學仙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國學愛好者。如著名養(yǎng)生家胡海牙就是通過這個刊物認識陳攖寧。1939年,又任《仙道月報》主編。
1956年,參與發(fā)起籌備全國道教組織,1957年后,歷任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會長等職。1961年,指導協(xié)會研究室編寫《中國道教史提綱》、《道教起源》、《教理概論》等著述。
《〈南華〉內外篇分章標旨》、《辨〈楞嚴經〉十種仙》、《口訣鉤玄錄》、《論性命》、《外丹黃白術各家序跋》、《〈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靜功總說》等等。
先生畢業(yè)從事治學與著述,有些留傳下來,有些早已散佚。其留存著述之主要者:《揚善半月刊》99期、《仙道月報》30期、《中華仙學》(臺北徐伯英、袁介珪輯錄陳攖寧先生早年著述而成,由臺北真善美社出版)、《道教與養(yǎng)生》(中國道協(xié)輯錄、整理陳寧先生論著而成,由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史記老子傳問題考證》、《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華內外篇分章標旨》、《解道生旨》、《論白虎真經》、《辨楞嚴經十種仙》、《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太平經的前因與后果》、《靜功療養(yǎng)法》、《讀高鶴年居士名山游訪記》、《仙與三教之異同》、《論性命》、《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口訣鉤玄錄》、《與因是子討論先后天神水》、《孫不二內丹功次第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外丹黃白術各家序跋》、主編《道教知識類編》、《中國道教史提綱》等。其后道家研究者包括王沐、胡孚琛等,多學習陳攖寧相關理論。
從8歲起,陳攖寧先生曾尋訪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閑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感到佛教修養(yǎng)法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體,未必能達到祛病長壽的功效;足跡又轉向道教名山勝地,曾參訪蘇州穹窿山、句容茅山、均州武當山、青島嶗山、懷遠涂山、湖州金蓋山,均未遇深丹道之煉師,悵然而返。尋思與其四處奔波,白費光陰,不如自家閱讀《道藏》,從道教經書中發(fā)掘玄珠。聞上海白云觀貯有此書,便欣然赴滬,借住姐夫喬種珊醫(yī)生家,逢初一、十五便往白云觀求借《道藏》數(shù)種經書,取回閱讀。
如是者歷三載,確知《道藏》中養(yǎng)生學資料之寶貴和豐富。他對丹道理論研之更深,實踐勤而有恒,功法精諳,身體恢復康健。1916年先生偕夫人吳彝珠(西醫(yī)醫(yī)生)在上海民國路自設診所行醫(yī),先生一邊行中醫(yī),一邊繼續(xù)研習仙道修養(yǎng)法并從事著述。當時上海醫(yī)藥界和道教界,均知先生精于仙道丹法,主張先生宣揚此術以濟世,在1913年7月間,先生在他的學生們的贊助下創(chuàng)辦了《揚善半月刊》,由上海翼化堂出版,倡導和推廣仙道養(yǎng)生法。先生竭力主編這份獨一無二的仙學刊物,無時或怠,他對自己學得和悟得的修養(yǎng)方法和體驗,從不矜為獨得,對友人及學生從不保守。有不少好事仙學修養(yǎng)法者,常向先生請教,他均認真回答,而且把帶有共同性的回答,公開發(fā)表于《揚言半月刊》上,使讀者咸知。此舉破除了道教界歷來對仙道修養(yǎng)法密而不宣的陳規(guī)陋習。
公元1937年8月,日寇侵滬,《揚善半月刊》??昂蠊舶l(fā)行99期。此時人心恐,紛紛逃亡,先生書籍、文稿、衣物蕩然無存,不得已寄居外甥婿張嘉壽(上海浦東中學校長)家,間亦行醫(yī)及講學。公元1939年8月,在弟子張竹銘醫(yī)師贊助下,先生又創(chuàng)辦了《仙學月報》,共發(fā)行30期,1941年因戰(zhàn)爭???。1945年夫人彝珠去世,從此先生孑然一身,居處無定,往還于親友、學生之家常代人作世俗應酬文章,或為講解歷史、文學、哲學、醫(yī)學、仙學之古籍,實際上等于家庭教師,但不拿薪金,只由學生照顧生活。
1949年上海解放,年近古稀的他,在上海迎接了新社會的到來。1953年,先生由上海去杭州,住學生胡海牙醫(yī)師家,為其講授《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經》,并研究針灸原理,探討經絡學。同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秘書廳獲悉先生學識淵博,為人方正,推薦于浙江文史館,聘請為文史館館員,并請他在杭州屏風山療養(yǎng)院授靜功療養(yǎng)法。這是先生平生首次出來在政府所轄部門作事,時年已73歲。1956年秋,沈陽太清宮方丈岳崇岱等創(chuàng)議成立中國道教協(xié)會,先生被邀為籌備委員之一。1957年4月,第一次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盡管先生因胃潰瘍臥病于杭州,未能出席這次會議,但由于他的名聲在道教界影響較大,深受敬重,仍當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當時他已77歲。1957年冬,先生來京,住中國道協(xié)所在地白云觀。爾后政治運動頻繁,由于先生歷史清白,且一向對人誠懇平易,為人敦厚慈善,寡言慎行,對黨和政府衷心擁護,所有與先生有交往者,無不由衷敬佩先生,因此從1957至1966年的歷次政治運動,先生均安然度過。在10年中,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讀書、著述,潛心治學并培養(yǎng)學生。其間,1958年先生被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吸收為列席委員,1960年任政協(xié)委員,參政議政,1961年當選為第二屆中國道協(xié)會長。先生曾在全國政協(xié)講壇上呼吁開展對道教歷史及學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當時的人大副委員長、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李維漢和國務院宗教局局長何成湘出面,于1961年8月22日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室召開了關于開展對道教學術研究的座談會,出席這次座談會的有李維漢、李德全、何成湘、陳攖寧、陳垣、孟明慧、黎遇航、郭朋、高觀如、李文成、劉厚祜等。不久,中國道協(xié)便成立了研究室,由先生親自領導制訂了研究計劃及培養(yǎng)道教知識分子計劃。先生親自指導研究人員收集、整理、分析、綜合道教文獻資料,編輯《歷代道教史資料》,編寫《中國道教史提綱》,提出“在教言教”,按道教本來面貌研究道教的方針。在此期間還興辦了《道協(xié)會刊》、道教知識進修班。他自當選為會長后,日以繼夜地讀書和工作,雖已年逾80,仍然精神墨爽,毫無倦怠之意。他鼓勵全國道教徒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協(xié)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開展道教學術研究,培養(yǎng)后繼人才,諸方面都作出了顯著成績,中國道協(xié)的工作較以往大有聲色。因此他在道教界的聲望也就更為提高。盡管他只是一位研究道教和仙道養(yǎng)生學的學者,由于他精通道教義理及內外丹法,尊重宗教感情,與道教界人士結有深厚友誼,被道教界敬譽有加。先生對道教徒極誠懇,一言一行都從國家政策法規(guī)以及道教界合法權益出發(fā),因而深受擁戴。
二、陳攖寧新道學觀念
陳攖寧認為,道家學術包羅萬象,不限于“煉養(yǎng)”,不限于清靜無為,應適應時代,可以涵蓋多種學術。他認為傳統(tǒng)道家有諸多弊病,20世紀30年,就提出獨立的仙學理論。主張在“內丹”學基礎上,對舊觀念進行革新,恢復仙學真面目,創(chuàng)立非宗教,接近科學的現(xiàn)代人生命學問,彌補人生缺憾。卿希泰教授認為,他弘揚的是積極的向上的,結合時代精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華無上國寶。提出了四大原則:務實不務虛;論事不論理;貴逆不貴順;重訣不重文。
強調十大觀念:
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工夫:尚實踐不尚空談;
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
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
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
事業(yè):貴創(chuàng)造不宜模仿;
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后;
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
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脫不在飯依。
這些觀念都是基于當時現(xiàn)狀出發(fā),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充滿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激情和壯志。后世研究者并不完全認同。
三、陳攖寧重要研究成果
陳攖寧除了提出新的道家革新理念外,最重要的成就在于解讀經典。而且,陳攖寧對于女丹非常重視,注釋了曹文逸《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注”等,編寫了“女功正法”和“女丹十則”。
其中,最重要的當屬“黃庭經講義”和“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1. 黃庭經講義
《黃庭經》注解太多了,從唐梁丘子到清董德寧。陳攖寧的貢獻在于從中提煉精要,給初學者一個全面簡要的理解。
先講黃庭、泥丸、魂魄基本概念,再說呼吸、漱津、存神基本方法,后談致虛、斷欲境界。
而且這八節(jié)并非完全按照原文注解,而是先說陳攖寧自己的理解,如說呼吸。
陳攖寧從普通人的理解入手,說,普通人呼吸,出多入少,粗而短,急而淺,非養(yǎng)生。道家養(yǎng)生多從呼吸入手,且如嬰兒,吸多呼少。養(yǎng)生呼吸貴在神氣打成一片,凝成一點,呼吸歸根,不散漫亂動,有規(guī)可循。久之可成胎息。胎息就是呼吸之息,布滿身中,一開一合,遍身毛孔與之相應,鼻中氣漸漸弱。
2.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雖然,據(jù)傳《黃庭經》也是女修魏華存所創(chuàng),但其理論并無男女之分。陳攖寧關于女丹最大貢獻在于全文白話注解宋代曹文逸《靈源大道歌》。這也是唯一的全文注解。也因此將曹文逸推為女丹第一人。
但事實上,曹文逸也不強調男女之別,而是復歸于《道德經》修行之道。曹文逸大道歌,理論境界很高,實踐方法詳細,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道家經典著作。
如歌中說:“只道行禪坐亦禪,圣可如斯凡不然。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p>
這比那些整得玄玄乎乎的歌訣牛太多了,一下子說出其中實踐真義。
又說:“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這是講出了靜坐呼吸的高級法,非存想搬運可比。
四、陳攖寧養(yǎng)生法門
陳攖寧拜訪過很多高人明師,學習功法很多。甚至學習過南派陰陽法,但他本人反對普通人學習,推薦清凈法。他講養(yǎng)生靜坐,建議用最簡單的方法,不必局限于古人。他講靜功總說,推薦的幾個靜坐養(yǎng)生法中,一是蘇軾,一是朱熹,一是莊子。
他講延齡方便法,更加簡潔,說每日放松靜坐半個小時入手即可。靜坐時,不用那么多講究,只需要衣服寬松,“身體端正,不動不搖”。靜坐時,呼吸也不用那么多方法,只需要“聽呼吸”即可,聽無聲音的呼吸。時間久了,自然心息相依,神氣合一。
并講靜坐需輔助動功,最好靜功前后做全身運動,動功不需要復雜,但活動全身。陳攖寧還創(chuàng)造了一套簡單的全身運動操。當然,這個動功完全可以用八段錦等導引術
這里介紹一種源于道家修煉的養(yǎng)生方法,對失眠和神經衰弱有良效——陳攖寧的靜功。
陳攖寧,深研《莊子》書中記載的“聽息法”,結合自身六十多年的習練經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向社會推廣“靜功”療法。靜功簡單易行,男女老少皆宜,且不會發(fā)生偏差。靜功不同于氣功,前者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么工夫;而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那些功夫都是動的,不是靜的。
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思念,這是改善失眠和神經衰弱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shù)息、止觀、誦經、禪坐、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其主要作用都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于鍛煉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相比較而言,莊子的“聽息法”更好。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么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后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于睡鄉(xiāng),這才是神經得靜養(yǎng)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后,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后,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以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
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癥,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的“陽入于陰”的理論相合(《黃帝內經? 靈樞大惑篇》載曰:“衛(wèi)氣常留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橫遭厄運,憾然仙逝
無奈當時政治運動一個緊接一個,“階級斗爭”越搞越緊張,“左”的政治氣溫急劇漲升,到1966年,全社會范圍的政治運動爆發(fā),道教受到沖擊,中國道協(xié)被迫停止工作。先生對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大惑不解,內心深為抑郁、惶恐,足不出戶,噤若寒蟬,自感心力交瘁,不堪忍辱迫生,不久病倒,于1969年5月25日在北京醫(yī)院去世,享年89歲。
先生畢業(yè)從事治學與著述,有些留傳下來,有些早已散佚。其留存著述之主要者:《揚善半月刊》99期、《仙道月報》30期、《中華仙學》(臺北徐伯英、袁介珪輯錄陳攖寧先生早年著述而成,由臺北真善美社出版)、《道教與養(yǎng)生》(中國道協(xié)輯錄、整理陳寧先生論著而成,由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史記老子傳問題考證》、《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南華內外篇分章標旨》、《解道生旨》、《論白虎真經》、《辨楞嚴經十種仙》、《論四庫提要不識道家學術之全體》、《黃庭經講義》、《道教起源》、《太平經的前因與后果》、《靜功療養(yǎng)法》、《讀高鶴年居士名山游訪記》、《仙與三教之異同》、《論性命》、《最上一乘性命雙修廿四首丹訣串述》、《口訣鉤玄錄》、《與因是子討論先后天神水》、《孫不二內丹功次第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外丹黃白術各家序跋》、主編《道教知識類編》、《中國道教史提綱》等。
陳攖寧先生住世89年,正是我國近代史上急劇動蕩、外患內優(yōu)接踵而來的時代,也是愛國主義志士圖振興祖國的時代。先生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勢力的面前,他是一位忠貞的愛國者。他從樸素的民族自尊心出發(fā),把土生土長的道教經籍中包含的古老民族文化傳統(tǒng)視為精粹,力主發(fā)揚,并矢志以國粹創(chuàng)造理想太平之國土。他的這種思想感情,在書信、文稿中均多處表露。比如,在《答復湖南湘鄉(xiāng)劉勖純先生》中說:“現(xiàn)在吾人所需要者,乃民族精神與國家思想,團結一致,竭力御侮?!痹凇稄臀洳饘W院張化聲先生函》中說:“歐美偏重物質科學,殺人利器,層出不窮,可以使都市頃刻成為廢墟,可以使人類立變灰燼。吾華夏良善之民族,與帝國主義侵略國同居一世界內,受難很難幸免。佛教慈悲,徒喚奈何。你借助于物質科學,殺人止殺,更滋荒謬。只能從道家入手,合精神與物質,同歸一爐以冶之,將來或可以達到自救救他之目的?!保ā吨腥A仙學》第532頁)在《答復北平學院胡同錢道極先生》中說:“我們自己有祖?zhèn)髦裣擅貙殻瑸槭裁床惶剿靼l(fā)掘?況且仙學修養(yǎng)法講現(xiàn)實,追求的是形體長生,卻病延齡,深有深的功效,淺有淺的收益,較其它道門實際,為什么不發(fā)揚國粹?”(《中華仙學第228頁)陳攖寧一生都站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他的著作中表露,他歌頌洪秀全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同情義和團運動的“反帝”,贊成康有為的改良、維新和孫中山的辛亥革命。他反對清廷的腐朽,在考秀才時就因指責清廷而差點遭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痛恨日本侵略者,熱忱支持抗日戰(zhàn)爭,他和夫人吳彝珠都曾在滬為抗日傷兵及難民義診。在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時期,他潔身自重,始終保持一界不入,特別是不入“公”門。在那樣的社會里,可以說是出污泥而不染。新中國成立后,他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振興祖國,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因此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毅然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請,入浙江文史館工作,以后并擔任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先生的生平經歷證明,他是一位愛國的、純潔的、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在學術方面,是近代杰出的一位兼通儒、釋、道、醫(yī)及養(yǎng)生學的大學者,是近代仙道養(yǎng)生學的泰斗,是科學養(yǎng)生學的啟蒙者,是近代著名的道教學家。他所倡導的仙道養(yǎng)生學,在倡導靜功療養(yǎng)法,為人民療病健身服務,有轉向科學道路的征象??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在十年動亂中辭世而去
在1989年5月25日,全國政協(xié)宗教委員會和中國道教協(xié)會在北京白云觀聯(lián)合舉辦了“陳攖寧先生仙逝二十周年紀念會”。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張聲作、國務院宗教局局長任務之、中國道協(xié)會長黎遇航、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宗懷德主教、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副會長安士偉阿訇以及黨政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全國各愛國宗教團體的領導人、研究道教學的學者、陳攖寧先生生前友好、學生和親屬近百人出席了紀念會。
黨和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給予了陳攖寧先生十分中肯的評價。中國道協(xié)為紀念先生并緬懷其業(yè)跡,整理、出版了他生前的文集《道教與養(yǎng)生》一書,并召開了道教文化研討會,以示隆重紀念和深切懷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49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104歲的神仙道人,教你如何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