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對于中國人來講是非常熟悉的,在中國文化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最熟悉不過的道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里面就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當然除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之外,在很多的地方也經(jīng)常會看到和用到無為。那什么是無為呢?怎么樣達到無為,是很多人關心的,也是很多文人思考的問題。
在《金剛金》中“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边@里也提到了圣賢以無為而治的思想文化。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無為“大概成了通往圣賢的必經(jīng)之路,可見無為的重要性?!睙o為而無不為“這從字面上來看,無為和無不為是”矛盾“地,說起來也奇怪,正是這種矛盾的文化影響著我們很多人?!盁o為法”則是相對于“有為法”而言——“有為法”是指那些因緣和合、有生有滅的現(xiàn)象。而“無為法”則指的是那些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真理或實相,即涅槃的境界。對無為法的理解程度決定了一個人的修行境界,因此在開悟者之間會呈現(xiàn)出差異。
我們探討這個問題如果順著正常的邏輯出發(fā)就是怎么樣做,怎么樣有為,怎么樣無為的方向來展開進行,我們不按照這個思路。
那我們換個思路,試問:誰有為?誰無為?若回答”我“有為,”我“無為。那么再問:”我是不是為我“? 早就是有為法了。出發(fā)點就是有為的出發(fā)點,以有為法為出發(fā)點,無為法則不成立。
若是不為我,就是無人為,無人不為,這就是所謂的無為法了。因沒有”我“,則無我所為。無我所為即是無為。
老子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什么?道是不可言說。佛家講:”說是一物即不中“,但是我們卻言“我”,當以我為體的就是有為法,當以不可言說為體的就是無為。當不為我“則不對立,不對立則不相礙,不相礙則自化。這就是老子想要表達的無為思想。
王陽明在四句偈里也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我們延伸一下這句話,就是”無是無非心之體“。無是無非也就是不可言說的狀態(tài),道可道非常道的狀態(tài),”不為我“的狀態(tài)。萬物自化的狀態(tài)。當我們立一個“我”立一個“道”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有為法了,就是“我”與“非我”的種種,“道”與“非道”的種種。與萬物相對立,不能到達無所為的狀態(tài)了。
所以我們要達到無為的狀態(tài),需要一物不而不立,這時候天與人不合也不分,人與物不同亦不異,這樣的狀態(tài)下,“無為無不為“。
修行悟道,是人類探索自我和自然的一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世間的一切方法皆心法即有為法。這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各種方法和技巧,都需要我們的心態(tài)和內心的力量來支配和驅動。只有在我們的內心真正愿意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去實踐和完成它,此即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而當你不情愿不得不做某件事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總比辦法多”的相反心境。人世間的一切方法皆心法即有為法;自然界的一切規(guī)律皆無法即無為法。所以說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存乎一心,隨心所欲不逾鉅,止于至善。如此者,即為“悟”。
修行悟道,是人類探索自我和自然的一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世間的一切方法皆心法即有為法。這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各種方法和技巧,都需要我們的心態(tài)和內心的力量來支配和驅動。只有在我們的內心真正愿意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去實踐和完成它,此即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而當你不情愿不得不做某件事時,就會出現(xiàn)“問題總比辦法多”的相反心境。
我們應該把修道和自然相結合,嘗試在自然中尋找造物的智慧和靈感。我們需要以一顆平靜的心融入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美妙和力量,從而慢慢地領悟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真諦。我們需要通過修行和悟道的過程,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內在境界和修養(yǎng),達到能夠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最后,我們應該堅持存乎一心,不斷地尋求至善之道。在修行悟道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心靜如水,內心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所動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達到真正的“悟”,成為一個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9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理解道家的“無為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