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道學不是宗教呢?
道學的信仰,是超越一切人格化宗教神祗的“大道”。將道學誤讀為宗教,認為道學是崇拜偶像,這是極其是低級的誤讀。真正的道學以無形無象而生育萬物的“道”為根本信仰,大道有十大根本特征:不易、簡易、變易、清靜、自然、無為、無形、創(chuàng)生一切、包羅萬有、主宰一切。每一個特征,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個宗教偶像,上帝也好、真主也好,天主也好,梵天也好,都逃不離這十大特征,都是大道的擬人化形象化藝術化。道學是極度的理性化,理性到將萬事萬物都用卦象、數(shù)學及清晰明了的推演表達出來的程度;而宗教不然,宗教是極度的感性,感性的極端,就是迷信,宗教的根本,是不講道理的,而是用人格化的“神”的權威代替道理。宗教做得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而宗教的弊端,也是基于他感性的特質,極容易變化出種種邪教,即使合法宗教內部,也有諸多愚人的成分在內。宗教非理性的根本弱點,導致其余科學在根本上的不兼容,更導致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絕對不兼容。當天下通用的“道”,變成打上不同文化及歷史烙印的宗教神祗之后,神祗之不同,決定了宗教之間的絕對不兼容性。因此,宗教絕不是伴隨人類歷史全程的文化,它注定要被它自身的弱點所瓦解、消亡。宗教更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凝結,充其量只是圣人“神道設教”的方便教育載體。道學可以包括宗教,但是宗教決不能代替道學——這個共認,一定要達成,否則,人類以后的苦頭將無窮無盡。文明之間的碰撞,可以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我們提出的“道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文明架構。而文明之間的碰撞,更有可能朝著不好的方向發(fā)展,這個極端,就是戰(zhàn)爭。我想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
道學是不是哲學?
這也是個不能含糊的問題。絕不能認錯了路子。哲學的根本特征是理性化、邏輯化的二元對立思辨,我們看看哲學開端時期,西方哲人們的源頭性的著作就一目了然。蘇格拉底的《克堤拉斯篇》,柏拉圖的《理想國》,《對話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到了亞里士多德這里,隨著他的《物理學》的問世,結合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西方自然科學逐漸顯現(xiàn)出他的雛形。哲學的理性化、邏輯化、二元化思辨,催生出科學——理性化、邏輯化、二元化是科學思維的根本特征,也是科學的致命缺陷??茖W之成就在于此,局限也在于此。東方文化里面沒有產(chǎn)生科學的思想土壤,那是因為道學的根本思想特征在于整體、系統(tǒng)、全息、直覺,道學催生出來的學科,不管易學也好,醫(yī)學也好,藝術也好,乃至武術也好,根本也科學不同,其源頭性因子,就在于道學與哲學有根本的不同。具體到表達符號,道學有特有的嚴密的卦象、天干、地支、甲子、九星、八門、陰陽爻、四象、五行等符號語言,這些是道學的獨有的表達符號,必須得用道學思想才可以解讀。綜上所述,道學與哲學,也不是一個學科。不但不是同一學科,事實還證明,哲學只是道學的注腳,是道學某些領域的某些具體問題的放大化具體化研討。宇宙若以哲學來看,那是個不歸路,但是把哲學當成道學的注腳,就很完美了。
概括起來,道學包括修煉學,包括藝術,包括醫(yī)學,包括天文、地理、數(shù)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甚至可以包括科學,至少,也是與科學并列但是不同體系的兩大學科,道學與科學,是人類智慧的兩大頂峰。道學的驗證,必須承認人與人認識高度是有區(qū)別的,雖說所有生命先天元神一致,但是后天元神不同,這樣才造成豐富多彩的生命現(xiàn)象。這也意味著,部分人群的見解,是會存在先驗性的情形的。社會對這種先驗性思想作品,應該嚴謹客觀對待,優(yōu)選出其中可驗證部分,以自然、社會、人事或人工實驗等方式驗證,并以演繹的方式,推導出更多難以事實驗證的部分。對于經(jīng)過事實或推演證明其正確性的道理,可以用道學象數(shù)理符號系統(tǒng)提煉為高度理性化的道學圖式,再應用此圖式,指導科學既社會的諸多實踐,道學的應用,也就從先知的圣人腦海里,擴大到整個世界。
世界的進步,是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的螺旋形立體圓發(fā)展模型,社會和生命,在這個過程,完成了他們的終極使命,也完成了自身進化與升華,就會重新回歸大道家園的中央,在那里,不生不死,生生不息,長生久視。
大道家園,是“道”體的形象化描述,一切生命在“道”這個母體里面,要連成一體,形成比家人還親密的整體存在——故而,我們將老子說的“大道”,比喻為家園。這個大道家園的最中央,就是神洲。這個洲,是帶有三點水的洲,神,是指陽神,是生命成道之后的存在形式。神洲,就是我們的終極凈土。v
從歷史上看,西方哲學一直處于出離人本位的狀態(tài)。早期是自然本位,中期是神本位,文藝復興后,對自然采取獨斷,現(xiàn)代科學興起,索性獨斷也被排除,只相信實證的科學知識。哲學從神的婢女一變成為科學的婢女。
中國道學則始終是人本位。人是冀欲主體 、知識主體,是全部知識的發(fā)源,是全部知識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人出發(fā),歸宿于“究天人之際”。如何認識大自然,認識人自己,如何認識意識與存在關系,除去有限的、可實證的科學那部分外,或許都可以歸入哲學。但是,只有自覺于“究天人之際”的學問才謂道學。道學是立命安身的學問,總括一切哲學。
認識人自己是認識世界的鎖鑰,也是知識的鎖鑰。人是冀欲存在,冀欲是意識自覺。認識人自己首先要解決冀欲和意識的關系,其次才是解決知識與意識的關系。由冀欲出發(fā)認識意識,依據(jù)常識,我們就可以知道認識人自己屬于理性意識,認識大自然屬于理智意識。理性意識用以立命,理智意識用以安身。理性為主,理智為輔。
人樹立什么冀欲,理智便按照什么冀欲去條理世界。冀欲于物質生活的滿足,理智便按照滿足人物質生活的目的去條理世界。為什么倡導科學?科學無疑是為滿足人物質生活而能極大提高攫取自然的能力。冀欲于道德精神的滿足,理智便以滿足道德精神的目的去條理世界。為什么修養(yǎng)圣人?圣賢政治是社會道德正義的保證,圣賢人格是社會和諧的保證。
科學之所以拒絕從大全的高度條理自然,是因為科學只擔當滿足人物質冀欲的使命。它的領域只限定在可感知的客觀存在,超感知的存在人類無法對它發(fā)生物質欲求。
道學堅持 從大全的高度條理自然,因為道學擔當著滿足人精神冀欲的使命。人的精神冀欲,除了世俗道德外,還要給世俗道德精神找到出處和歸宿,給塵世的人找到通往精神家園的路。需要找遍宇宙的每個角落。然而,我們找遍了宇宙,發(fā)現(xiàn)人類的精神家園還是在塵世,在塵世之愛。愛天然在家庭(家族),由親愛推及他人,修養(yǎng)仁愛。若人世間充滿愛,人間即天堂。由親愛而上及祖先、下及子孫,由仁愛而敬仰圣賢。祖先及圣賢崇拜才是人類的精神家園。
冀欲于物質滿足,科學拒斥道學。冀欲于精神滿足,道學輕視科學。既滿足物質欲求,又滿足精神欲求,是常人的普遍愿望,也是尋常人對社會的普遍要求??茖W與道學,是不同的學術路徑,我們不應該、或者不要試圖進行學術上的兼容,而是著眼于關系上的把握。科學健強人筋骨,道學健全人精神,科學給道學力量,道學給科學靈魂。
對尋常人來說,把物質冀欲放在第一位,把精神冀欲放在第二位。但總有少數(shù)不尋常的人,把精神冀欲放在第一位,看淡物質享受。這些不尋常的人,是具有成圣成賢慧根的人。圣賢政治是人間天堂的首要條件。
從質能方程的視角認知道學陰陽論,傳統(tǒng)道學與現(xiàn)代科學就實現(xiàn)了對話??茖W為道學提供證據(jù)和證明,道學為科學提供價值和倫理導航。我們可以預期并且已經(jīng)看到,道學為體與科學為用的架構以后人類的美好明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9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學也是一門學科
下一篇: 中國未來出路就是道學為體,科學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