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出自《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意思是,所以,喪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義,失義才生禮。禮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禍亂之首。
老子講:“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strong>
失道而后德,此乃古人以慧為貴之智慧。當人類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某些本能退化,失去了那獨特的內視能力,他們便無法再直接洞察生命體的生化奧秘,無法目睹生命過程中那無形的“氣”,人類社會便是進入到失道之境。然而,人們對于生命的探索奧秘并未因此消失,人們仍通過存在于生命活動的德化之中的道,追尋元亨利貞。于是,智慧者便需從形究氣,通過細致觀察生命體的形態(tài)變化,“迫迮以微”,來推理道化的奧妙。
然而,若醫(yī)者對于生命體的形態(tài)不能洞悉其細微之處,無法明了形與氣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那便是失德了。失德之后,人類便步入了仁、義、禮的世代社會,然而隨著禮崩樂壞,社會又逐漸邁入了智的時代。如今我們所處的這個世代,不正是智能化浪潮洶涌澎湃的時代嗎?
《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古代經典,便是人們在失道、失去內視、不能夠內圣后,追求善生、貴德的法則所留下的寶貴財富。這些經典教導我們如何法陰陽、和術數(shù),法自然,以求達到淳德全道的境界,使生命活動德全而不危。其標準便是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保持生命的和諧與完整。
解讀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說我們人類的歷史,有道的時候,根本沒有什么仁、義、禮,也根本不需要。
國家很平靜的時候,也不需要愛國的義士,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自己的國土。亂世才要有忠臣,平靜的時候,要那么多忠臣干什么。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爸倚胖 笔钦f忠信都很薄弱了?!岸鴣y之首”,是說整個社會的亂源,就從禮開始。從儒家的觀點來看,會覺得老子的批評好像太苛刻了。其實老子認為重視自然現(xiàn)象很重要。
失了道,大家就講德了。失了德,大家對良心不相信,那只好講仁。仁就是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好好想一想??墒沁@種人也越來越少,那只好講義。
義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如果義也達不到,那只好講禮。越演變,社會越亂,就表示人對人的忠誠已經沒有了,人的信用已經越來越薄弱了。
整個社會就是因為我們重視禮而開始混亂,這不是禮的罪過,而是人的罪過。我們不應以有禮貌為滿足,而應該要提高層次到義,然后再提高層次到仁,一步一步向道提升,這才是老子真正的用意。
現(xiàn)在很多人說,只要有禮貌就好。面帶笑容,講話很客氣,完全沒有真心,這種人非常多。他們認為禮就夠了,但禮上面還有個層次叫作義。
義就是說,我該出手時要出手,我該幫忙時要幫忙,我該救急時要救急。義,多少還是有心的,做給人家看,需要人家表揚。
因此要提高到仁,仁是沒有什么表揚不表揚的,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你們認為我做好事,那是你們的事,你們認為我沒做好事,那也無所謂。反正我不在乎。
這就是孔子當年講的,古代做學問的人是為自己做的,現(xiàn)代做學問是為別人做的。就是因為我們受了外界太多的引誘,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內心。
第三十八章中,道如果是良心,那德是什么?德就是憑良心說話,憑良心做事,結果讓你問心無愧,讓你心安理得,最后求得好死。這是一個最簡單的人生過程,而我們現(xiàn)在把道德丟掉了,說道德不能評量,算道德分數(shù)是不公平的。
仁是彼此真誠相對,互相感應,將心比心,然后你我融為一體。其實這個不見得比那個憑良心容易做,因為還要很多顧慮,又怕做錯。
義是自我要求,我們不可以老要求別人,那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的。你怎么知道他合不合理?他是否合理,是他自己說了算的,因為他的處境你完全不了解。其實義是自我要求,我們好,還要更好,但是“義”往往讓我們失去仁心,這是“義”最可怕的地方。
我為了合理,有時候心不安,我覺得這樣才合理,因為人家會這樣來評估我,這時候仁心已經偏在一邊了。那禮就更糟糕,禮是經常要求對方,很少自我反省。
尤其是禮尚往來,很多時候變成世俗的一種形式。你送人家一份禮,人家這個時候正好沒錢,或者正好有別的事情,沒有還禮,你就耿耿于懷,開始對他有惡意。我們常講一句笑話,說你生日也好,生病住院也好,不會記得誰來送禮,但是常常會記得誰沒來送禮,這就是人性。
道家的思想認為,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自作多情,你自己設計的東西太多了,反而把人的稟賦給忘記了。不要忘記人的稟賦,仁、義、禮,那是社會亂了以后才需要的東西。后來莊子的思想里面也出現(xiàn),就是世界上到底是有仁義禮,所以才亂?還是說因為先亂了,所以需要仁義禮呢?這是永遠沒有辦法說清楚的問題。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有時候根本混在一起了。
但是基本上在道家看來,人的德——人從道所獲得的本性與稟賦,里面就有一些問題了。不能忽略人有認知能力,有認知就有區(qū)分,然后就造成復雜的欲望了。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很自然就發(fā)展出天下大亂的結局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所以,失去了道,才要求講稟賦;失去了稟賦,才要講求仁;失去了仁,才要講求義;失去了義,才要講求禮。
從“失德而后仁”開始,后面三句沒有問題,它是一個順序。把本性與稟賦給弄復雜了,認為它不夠了,失去它的本來的樣子了,然后就要講求“仁”?!叭省本褪悄闳バ猩?,不存任何目的?!傲x”就是有特定的目的?!岸Y”不但有特定目的,還要別人以同樣的方式來回禮,否則你就不高興了,害得大家到最后可能都虛偽。
“失道而后德”,這一句比較難,失去了道,才要求講求德,德就是稟賦。當人類出現(xiàn)之后脫離了來源,但是你要走向正確的歸宿,只有一個辦法,就不能再失去德了。
推崇德,推崇稟賦,所以還要記得,你保存自然的稟賦,不要太在意認為的、人間的德行修養(yǎng),這是道家特色。道家強調德行修養(yǎng),智慧的覺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的出現(xiàn),使忠信淪于澆薄,也是大亂的禍首。禮本來是要表達人內心真誠的情感的,但是如果禮儀、禮節(jié)、禮貌學得太多的話,無法配合情感的表達,到最后可能是為了行禮而行禮,內心沒有真實情感了。所以這個禮就使忠信淪于澆薄。
忠就是對自己真誠,信就是言而有物,說話算話。忠信本來是我內心有真誠的情感要表現(xiàn)出來,澆薄就是說人情薄如紙。本來希望有內心的真誠情感,結果到最后大家都在表演,那不是一個大亂的開始嗎?因為以后就變成爾虞我詐,說話變成客套的門面話,別人也很難判斷你是不是真心的。就是禮儀越繁瑣,內心的真誠可能越跟不上,人就受到禮的拘束了。
內心沒有情感,表面上必須遵守禮的約束,最后不就變成禮教吃人嗎?天下大亂怎么來的,推到禮的原因就在這里。
到了現(xiàn)在,這個“德”要求就更豐富了,因為經過我們社會的整個發(fā)展,前面提到過老子曾經說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的仁,失仁而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边@些論斷就是對社會各個發(fā)展期的一個論述。像三皇時期那是無為而治,那也是“上德不德”;到了轉折期是“仁治時代”,就指的是五帝時代;到了有為而治的時期,就是“義.治時代”了,像三王夏商周;以及“禮治時代”,五霸稱雄;到了“愚智社會”呢,實際上就是進入了明朝“八股出而經說亡”,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去誦讀圣賢的經典,而只是誦讀賢人的經典的時候,才進入到“愚智”時代。
所以,中國美術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蔡元培先生,在“五·四”時期,他就任第一教育總長的時候,果斷地下命令取消對“四書”的誦讀,不要再遵循被改造過了的、改頭換面只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四書”,改革這種使學子們沒有精神能量營養(yǎng)的呆板教學方式,而提倡接受和學習西方的一些方法,并且對道德教育又重新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可惜對他的這個理念貫徹并沒有正確的全面的執(zhí)行。但是,可能中國藝術學院這個系統(tǒng)做得比較好一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jia/1579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靜,人間正道
下一篇: 《道德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