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理論基礎
古代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五行,在幾千年的實踐運用中也證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確性,至于古代的人們是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用什么的方法和原理來創(chuàng)造出五行,一直是現(xiàn)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點問題,當人們懷著解惑的心態(tài)翻閱古今的典藉,試圖找到產生五行來源的原委時,得到的只有失望,雖然現(xiàn)在人們對五行的成因有諸多的解釋,遺憾的是沒有人能明確地說出創(chuàng)造五行的原始依據(jù)、過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遺憾則是古代那些創(chuàng)造五行的先輩們,沒有將五行的產生原理和創(chuàng)造過程流傳下來,讓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幾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這一套性質標準與關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理論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呢?雖然肯定五行首先是來源于實踐的認識,但將這個由實踐的認識提高為普遍性的理論,就必然有一個相適應的基礎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現(xiàn)實依據(jù),有一個順應自然的發(fā)生過程,簡單一點說,是它必須有一個理性的基礎,再在這個理性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造出來。
創(chuàng)造五行的理性基礎是什么呢?從出生時間與命運的關系中已經證明,陰陽是宇宙的基本法則,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產生,那么五行作為一種實質性的事物形態(tài),它產生來源也不會例外,也必然由陰陽為基本材料生成。否則的話,陰陽理論就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陰陽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套相關的理論能夠為人們帶來有益的啟發(fā),它就是《易經》中的八卦。稍微讀過《周易》,或者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認識的人,對八卦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八卦為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八個經卦,可以構成六十四個復卦,按照歷代易學大家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震為雷的性質為木,位于正東方;兌為澤的性質為金,位于正西方;離為火的性質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的性質為水,位于正北方;坤為地的性質為土,位于西南方;艮為山的性質為土,位于東北方;巽為風的性質為木,位于東南方;乾為天的性質為金,位于西北方。
從八卦中看到,離為火位于正南方,坎為水位于正北方,震為雷位于正東方,兌為澤位于正西方,在這幾個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東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雖然八卦的性質屬性是以五行的性質屬性為標準劃分的,但這種劃分在充分地說明了八卦的性質和五行的性質有一種和諧的溶合,特點是八卦中的離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為一物,五行與八卦中的水與火兩項基本物質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絕對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們之間有著必然性的關系。
人們已經知道,八卦是由陰陽產生,陰的性質為黑暗寒冷,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xiàn)為水,陽的性質為明亮炎熱,其基礎性的形象物質體現(xiàn)為火,陰與陽之間的不斷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應該注意到,八卦是由陰陽為原始材料生成,這就是說,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種性質事物,全部都由水與火兩種性質為基礎,再經過相互作用后的產物,在注意到這個生化來源后,可以看到,陰陽的水與火,和五行中的水與火,和八卦中的水與火,同屬于一樣的物質,由此可以肯定地說,五行的產生來源,必定來自于陰陽,陰陽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體,同樣也是生化五行的母體。
是陰陽生化出五行嗎?在最早系統(tǒng)性地解說五行的《洪范》中,根本就沒有提到過陰陽,沒有提及過陰陽與五行的關系或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既沒有表示過,也沒有暗示過五行的來源出自于陰陽。甚至在《周易》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陰陽與五行有什么必然性的直接生化關系。人們從史書的記載中,發(fā)現(xiàn)陰陽與五行相結合,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的事。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從陰陽一詞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從五行最早出現(xiàn)的時代,沒有什么確實的記載證明兩者有著必然的生化關系,能夠證明陰陽生化出五行的唯一條件,只有陰陽是生化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礎材料這一條依據(jù),單憑這一點,還不能能夠證明五行來源于陰陽。
應該注意到,八卦中的不同性質,是以四象為基礎,在每一象上再另加一陰或一陽而生成,而四象則由陰陽相互變化而產生。為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的四個標定點,四象有東、南、西、北的分屬,少陽歸屬東方,形象為青龍,性質為木;太陽歸屬南方,形象為朱雀,性質為火;少陰歸屬西方,形象為白虎,性質為金;太陰歸屬北方,形象為玄武,性質為水;如果將四象與五行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雙方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五行木歸東方,火歸南方,金歸西方,水歸北方,土歸中央,四象只比五行少了一個中央方位。
從四象與五行有這么多相同的情況來分析,如果五行以陰陽為基礎來源而產生的話,顯然是有一定根據(jù)的。
五行的真實本質
王經石在《太極圖譜解析》中說:“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 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是‘五行’。五行生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
如果要清楚地認識五行的真實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找尋。很多易學實踐者中指出,陰陽變化規(guī)律有一個規(guī)范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同時也指出,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都為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fā)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同為一個質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質變轉換會引發(fā)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于是就存在了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它們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fā)展的最大極限。
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tǒng),將四個標定點用擬物化來表達,從便成為了四象產生來源。那么,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又是怎樣生化出五行的呢?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從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中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tài)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tài);二是陽消陰長狀態(tài);三是重陽極限狀態(tài);四是重陰極限狀態(tài);五是陰陽平衡狀態(tài)。這五種狀態(tài)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在陰陽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之中,這說明在整個陰陽運動變化中,陰陽平衡狀態(tài)也有兩處,為什么在四象中要將兩個平衡點分開來用,而在五行中卻要將兩個平衡狀態(tài)合二為一?原因并不復雜,在四象坐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tài)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點前面與后面的變化,作為一個坐標中的標定點,平衡點在坐標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tài)都相同,但這個平衡狀態(tài)不起什么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tài),所以兩者可以合并為一。
四象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找出具有特別標定意義的點組成的可以標示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五行則是古代的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guī)律中,對運動變化產生的不同狀態(tài)以性質為主體作出的分類。
五行蘊藏四象
五行以其本質在告訴人們,五行體現(xiàn)的是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運動狀態(tài),是建立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發(fā)生變化這個基礎上的全面性擴展細分,并且突出性地表達出五種不同狀態(tài)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們創(chuàng)造五行,只是根據(jù)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五種不同狀態(tài),各自作出一個明確性的性質表達。
古代的人們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過程中的五種不同量變狀態(tài)稱為“五行”,其意是表示這五種狀態(tài)中的每一種狀態(tài),都具有特定的廣泛性意義表達,都代表著一個行列系統(tǒng)的相關性質,五行其實是五個行列系統(tǒng)狀態(tài)的簡稱。
古代的人們可能覺得,以陰消陽長狀態(tài)、重陽極限狀態(tài)、陽消陰長狀態(tài)、重陰極限狀態(tài)、陰陽平衡狀態(tài)用為日常的表達方式,在實踐運用頗有點復雜,不夠簡潔,而最大的缺點是不容易在不同知識層次的人群中推廣,人們創(chuàng)造五行,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原理,讓人們掌握這些知識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太過復雜的理論原理,不容易為低知識的人所掌握,于是人們也象創(chuàng)造陰陽一樣,采用了一種模擬化的形象表達方法,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五種狀態(tài)以鮮明的具體性形象作出簡潔的替代。
人們將陰陽變化規(guī)律中的陰消陽長狀態(tài)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陽極限狀態(tài)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陽消陰長狀態(tài)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重陰極限狀態(tài)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將陰陽平衡狀態(tài)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于是就產生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
將陰陽運動變化產生的五種狀態(tài)進行了形象化的的處理后,大大地方便了記憶,以這些日常見聞的物質形態(tài)為形象,有這樣的最大好處,在實踐的運用中,只要記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明白了它們只是一個個表面上外在性的形象化代表物,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掌握了統(tǒng)管一切事物的五個行列的性質特點,可以輕松地掌握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不同狀態(tài)的具體性質,明白到金的真實本質為陽消陰長狀態(tài),木的真實本質為陰消陽長狀態(tài),水的真實本質為重陰極限狀態(tài),火的真實本質為重陽極限狀態(tài),土的真實本質為陰陽平衡狀態(tài)。
在長期的實踐運用中,五行為五種性質狀態(tài)的實質逐漸被人們淡化,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則被人們誤當為五行的本質,所以一說到五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就是在說金、木、水、火、土。
用周易五行指導科學的嘗試
近來興起“科學易”之為名,究竟是說周易即科學,還是說周易合科學?是說科學從周易來,還是說周易指導科學?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學者傾向于周易可以指導科學。易之至理,正在虛實有無之間,混沌朦朧之際。論其虛無,則囊括天地,邈遠深邃,用語言無法表達清楚;論其實有,則《周易》所臨,貫通一切,毫芥不能藏,但只怕告訴你,你也不懂。如發(fā)表于《周易研究》1992年第2期,李樹著先生的《周易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遠景蔚然可觀》之文中說:“易象蘊含有意場或意函數(shù),易數(shù)為離散數(shù)和無量綱數(shù),并通向分維數(shù)”。這就是用周易指導科學的一個例子,是個很好的嘗試。
疑問總需要有人解答,雖然對這些玄妙的問題,一用文字表達便會出錯,然則時下又沒人懂得機鋒或棒喝,只好仍是使用文字。用淺顯的文字來表達深奧的道理,必然會有出入。我根據(jù)自己的心得體會,談一談“科學易”的實質,錯誤之處當請方家教正。
周易一旦與科學結合,哪方面的知識也可以包羅其中了,因為這是一門新的學問,它需要的是靈感的天機自動,思想的自由馳騁,心靈的火花進發(fā),是直覺和知識的結合。所以,即使是科學大家,也需要重新理解它、學會它、應用它;而懂《周易》懂科學者,則可以更好的解決一些科學面臨的死胡——如大一統(tǒng)理論。
關鍵在于你是否有一個包容的頭腦,和足夠的豐富的知識,以及實踐。研究科學易先要知道什么是《周易》,了解《周易》的具體應用技術。不了解這一點其他都談不上,因為《周易》是實踐中得來的,如果輕視“術”,那么就談不上“學”。當然,技術實踐之后,還要把理論升華,論證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理,再應用到科學。如:“取坎填離”這個易學原理經論證并且在實踐得到驗證,那不妨放到科學里面去;還有五行的順生與逆生(《黃帝外經》:“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生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是在醫(yī)學和修煉學普遍得到驗證的,應該再使用其他方面的實踐再次重復證明的,如果一條定理可以反復經過證明,那就是普適的真理,完全可以用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里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13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易》的大科學觀
下一篇: 《易》之源即丹之祖初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