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寫了兩篇文章,一是古人對《河圖》《洛書》的質疑,二是今人對《河圖》《洛書》的考證,結果引來一通罵。這些人的觀點無非是:寧愿相信《河圖》《洛書》是“龍馬負、神龜載”這種神話傳說,而不接受這是人為畫出來的事實;寧愿相信《河圖》《洛書》是《八卦》《五行》的鼻祖,而不接受這是宋人冒名頂替的事實;寧愿相信《河圖》《洛書》是上古文明,而不愿意接受這是托古作偽的事實。想要證明后者,筆者有充分的依據和材料,前文已經羅列過了。寧愿相信前者,不過是一廂情愿的情感慰藉罷了。很疑惑的是,既然打著“維護華夏文明,維護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何以維護后人偽作,而不給《八卦》《五行》正名?
從史料來看,早在西周中期(老子、孔子前二百年),史伯就已經使用陰陽觀念解釋當時發(fā)生的地震了,不是天命懲罰,而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上行)”。并且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五行之說:“先王以土和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倍钤绯霈F(xiàn)《河圖》的記載是《論語》中的:“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失夫!”,孰先孰后,很難分辨嗎?
在西漢初年成書的《淮南子》之前,《河圖》《洛書》是兩樣東西,并沒有被并列提起,而且僅僅是作為一個名字存在的,東漢的時候才賦予其“有文字的內容”,也就是說漢人說的《河圖》《洛書》跟宋人說的壓根不是一個東西。我們見到的兩幅圖,是宋人畫出來的,并偽托龍馬、神龜。
兩個故事還不是同一時期形成的,“龍馬負河圖”出自《古三墳》,“神龜載洛書”出自偽《孔安國傳》,兩則神話之說是分開流傳的,彼此之間也無牽連。至于《河圖》《洛書》的內容,東漢在讖緯學思潮下,給《河圖》增加了不少預言,而《洛書》在前代始終是沒有內容上的記載的。至少到西晉史官司馬彪寫《后漢書》的時候,《河圖》的內容還是以文字形式體現(xiàn)的,前人并不知道有圖。
《河圖》《洛書》先是由“祥瑞”的象征,變成了“讖緯”之說,再由后人根據《周易》畫成圖。疑古考辨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先后次序和來龍去脈,并非推翻傳統(tǒng)文化。但凡有一點考據之說,便能在網上激起無端謾罵和指責,筆者表示很不能理解。尤其是宋人學習《易經》之后畫出了《河圖》《洛書》圖之后,就想把自己的發(fā)明托古到三皇五帝時期,給《八卦》《五行》當爹。維護這種做法的人簡直是不能理解他腦子里面是怎么想的。宋人畫的《河圖》《洛書》決然不是漢人說的《河圖》《洛書》,漢人說的《河圖》《洛書》決然不是《八卦》《五行》的起源。這是歷史輪次的問題,也是給傳統(tǒng)文化傳承脈絡正名的問題,真沒想到阻力會這么大。
東漢的王充《論衡·宣漢》中說到:“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夫帝王之瑞,眾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驎,或以河圖、洛書……”《論衡·問孔》中說:“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焙茱@然,這里說的都是“征兆”,是“祥瑞”。王充在《正說》篇表示:“既不知《易》之為《河圖》,又不知存于俗何家《易》也。”很顯然,東漢時期已經存在偽托祥瑞偽造讖言的做派,王充是反對的,說他們是:“或頗有而增其語,或無有而空生其言。虛妄之俗,好造怪奇。”
那么在北宋《河圖》《洛書》具體內容是什么?還需回歸文獻去查找資料。歷史考據需要依靠文獻,并非是認為所有文獻都可靠。而是基于對歷史的認知,“燕過留影,人過留名”,歷史中存在且對歷史發(fā)揮過影響的人事物,必然會被人記載流傳,雖然有很多疏漏,雖然有很多誤會,但是經過對文獻材料的梳理,對文物的考證,對相關說法的分析,是可以得出相對可靠的觀點來。而疑古考辨,是對其中不合理,有矛盾的記載提出質疑,辨別真?zhèn)尉烤埂P攀纷匀皇窃阶C明越可信,能被推翻的只是哪些偽造的、不真實的、不符合實際的說辭。
王充《論衡》中記載了兩條附會《河圖》的讖言,我們摘錄如下:
《實知》載:案神怪之言,皆在讖記,所表皆效《圖》、《書》?!巴銮卣吆?,《河圖》之文也。
《獨斷》載:故《河圖》曰赤,九世會昌,謂光武也。十世以光,謂孝明也;十一以興,謂孝章也。成雖在九,哀雖在十,平雖在十一,不稱次。
前者預言知名度比較高一點,“亡秦者胡”,基于此很多對歷史的解讀,認為秦始皇以三十萬兵力戍邊是因為相信了這個預言,沒想到現(xiàn)實是秦亡于胡亥。這總說法也是不確的,在秦亡之前胡亥已經被趙高逼死了,真正亡國之君是弄死趙高的秦王子嬰。后者預言“光武中興”后的皇帝傳承,說的有模有樣的,先發(fā)生了歷史,后流傳出讖言,事后諸葛亮而已。
我們再看看其他關于《河圖》《洛書》內容的記載,按時間順序摘錄如下:
《漢書·翟方進傳》載:河圖雒書遠自昆侖,出于重野。古讖著言,肆今享實。
《漢書·王莽傳中》載:群臣上壽,以為河圖所謂“以土填水”,匈奴滅亡之祥也。
《后漢書·張曹鄭列傳》載: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文雅出”。……河圖稱:“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
《后漢書·律歷中》載:河圖曰:“赤九會昌,十世以光,十一以興。”又曰:“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
《后漢書·祭祀上》載:
河圖會昌符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
河圖赤伏符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河圖提劉予曰:“九世之帝,方明圣,持衡拒,九州平,天下予。”
皇帝唯慎河圖、雒書正文。
《后漢書·五行三》載:河圖秘徵篇曰:“帝貪則政暴而吏酷,酷則誅深必殺,主蝗蟲?!被认x,貪苛之所致也。
《漢書》是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續(xù)漢書》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后漢書》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我們把時間代入歷史中去,什么說法起源于何時,何時比較流行,不是一目了然嗎?兩漢并非沒有:“河出圖、洛出書”的說法,而是沒有“龍馬負圖,神龜載圖”的說法,兩漢不是沒有“天授伏羲以河圖,授大禹以洛書”的說法,而是沒有《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五行》鼻祖的說法。兩漢并非《河圖》《洛書》無內容,而是內容不同于北宋之后的圖畫,前者是文字,后者是圖畫?;诖?,說宋人托古自重,偽造華夏文化脈絡,又有什么問題?
批評的是宋人托古作偽的行為,而非宋產《河圖》《洛書》內容的本身,并沒有人否認這兩幅圖的思想價值,只是實在接受不了后世的子孫回到三皇五帝時期去當爹的這種行為。批評的也僅僅是這種托古的做派,這種不切實際,虛假文明的行為。至于北宋之后《河圖》《洛書》的內容,本身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經歷了諸般變化,最終形成了定本,后世在內容上面也是存在爭議的。我們有時間了另外探討。
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河圖》《洛書》究竟是怎么回事?(一)
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河圖》《洛書》究竟是怎么回事?(二)
傳統(tǒng)文化中的《河圖》《洛書》究竟是怎么回事?(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03/26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簡述河圖洛書
下一篇: 《尚書筆記》11:什么是河圖、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