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說的"道”
《道德經(jīng)》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究竟什么是道?究竟道說的是什么? 究竟誰對誰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視角、層次、高度、目的、立足 點不同,結(jié)論就不同,都有它對的地方。就像六個瞎子摸象,每人都摸到一點。摸到 耳朵的說象像扇子。摸到腿的說象像柱子。摸到身子的說象像一面墻。摸到尾巴的說 象像繩子。摸到鼻子的說象像管子。摸到牙的說象像蘿卜。都說自己是對的,都指責 別人不對。他們誰對誰錯?他們六個,是誰也說服不了其他人的。只有明眼人看到全 象,才知道他們六人,都是又對又不對。人所講的客觀世界都不是客觀世界本身,而 都是人所認識的客觀世界,因此都是有誤差的、并且永遠是有誤差的。道的內(nèi)涵廣大 無限,含義豐富。從“道”中,君主看到了天下,醫(yī)家看到生命的奧秘?!暗馈本褪?神,“德”就是形。
二、以道為尊,以智為害
《道德經(jīng)》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理 解《道德經(jīng)》,必須“載營魄抱一”,必須“專氣致柔”,必須“滌除玄覽”,這是第 一層,用道家的傳統(tǒng)說法,就是必須修煉,必須實證。第二層,必須“無為”,必須 “為雌”,必須“無知”,才能愛民治國,才能天門開闔,才能明白四達。自己沒有 修,沒有證,是不能真正解老的。
老子非常重視一。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真正做到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真正天人合一的時候,人就無須作為了, 那就真正地無為了,而這種符合自然的作為,是無所不為的。所以老子說,“道常無 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p>
老子反復說,“智慧出,有大偽”;“絕圣棄智,民利百倍”;“雖智大迷,是謂妙要”;“道常無名”;“道常無為”;又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可見老子是嚴 格區(qū)分智與道的,智在則道無,棄智則道出,智為道障。道為尊,智為害。
總之,老子的學問,就是玄學。玄學是母學,是收斂的學問,是針對發(fā)散的、分 科的科學而言的。收斂的要素,就是求同,玄就是同,玄學就是求同。首先是求天人 合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人的認知有智與慧兩個部分,必須求智與慧的和 諧。收斂的結(jié)果必定歸根。天與慧,都是初、都是根,所以又要復命。老子說,“知 和曰常,知常曰明”,又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和與復命,是玄學的根本, 這就是眾妙之門。
三、養(yǎng)生之道首在養(yǎng)神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边@ 是《道德經(jīng)》第十章中的一段話。這段話也是我國養(yǎng)生家的養(yǎng)生圣經(jīng),幾千年來指 導無數(shù)追隨此道者修為長壽。
《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對上面這段著名的養(yǎng)生圣經(jīng)作如下解釋:
營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賴它才能夠存在,所以應該好好地保養(yǎng)它?;觎o了人 的志就不亂,魄安了人就能長壽。人的生命就是形體與精神的統(tǒng)一,精神和形體統(tǒng)一 了就能長壽。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主張形、神并舉,但更重視養(yǎng)神。
四、神為形本
老子談論生死的言論不多。但是他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認為,一個人不太重視 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發(fā)現(xiàn), 如果一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氨鴱妱t滅,木強則折”。所以 保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太注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叭?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 貴生”。養(yǎng)生貴在于“嗇”,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對于死亡,老子認為“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王弼解釋“身沒而道猶存”,蓋人與道 同體,才可不朽。老子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對于生死,莊子做了詳細而深 刻地論述。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于死亡亦不必恐慌, 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 為死”。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背尚⑹柙唬骸胺蛱幧裕匆陨鸀榈?;若據(jù)死而語,便 以生為喪。”。可見,以生觀死,則死為死;但以死觀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 對的。何況從另一方面講,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 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也邪?”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乎?”當人從一個更 高的角度來看待生死時,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氨艘陨鸀楦劫槕茵啵运罏闆Q欣 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 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 之不可故也?!?“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夫大塊載 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所以 他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后來郭象亦認為,對于生死,要順其自 然。他認為死生都是“命”?!捌溆袝円怪#熘酪?。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 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 “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 善也。”所以不應喜生而惡死。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智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 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蹦芰私?、認識別人的算作明 智,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才算高明。能夠戰(zhàn)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克制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擁有實力。知道滿足的人釋富有的,堅持力行的人才是有志的。不違反規(guī) 律的人就能長久,形體雖然腐朽可是#神卻能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老子在本章 中講的是生命本質(zhì)意義的問題,主張既要知人、勝人,更要做到自知、自勝。他認 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 的生命力和飽滿的精神風貌。這是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對現(xiàn)代人跨越時空的教誨,只做 到有自知之明是不夠的,還要知己知彼;戰(zhàn)勝別人可能是一種勝利,但真正的敵人卻 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是偉大的。但就這一點而言,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些都涉及 到一個自身修養(yǎng)提高的問題?,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如何在這種激烈競爭環(huán)境下生存, 那就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同時老子在本章中還提到一個人的壽命與精神 永存的辨證概念。每個人都想長壽,但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現(xiàn)代高科技都無法實現(xiàn), 而精神則是可以永存的,先秦諸子的思想不就代代相傳至今仍生生不息嗎?即便你能 活上幾百歲,但那只是一具軀殼,又有什么意義呢?
五、無為才能有為
正因為老子如此珍視生命,他才在追名逐利與修身養(yǎng)性之間選擇了后者,主張在 名利場中“無為”,在修道上“無不為”。
所以他說,明了了 “道”的人好像遲鈍了,正在修道的人好像倒退了,即“明 道若昧,進道若退”。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就是說,把無為當作作為, 把無事當作做事,把無味當作滋味。
他認為,在一方面失去了,在另一方面就會有所收獲;反之亦然:“故物,或損 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他舉修道作例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 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這是說,做學問要追求知識的增加,而修道則要減少各種 俗務,減少又減少以至于無所作為,在俗務上無所作為了,卻會在修道上大有作為。 只有有所不為,才能有所作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就是老 子“無為無不為”的辯證法。
這些思想到唐代髙道司馬承禎那里,發(fā)展成“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 泰定、得道”等八環(huán)節(jié)。其中的“斷緣、收心、簡事”是俗務上的無為,而其他幾 個環(huán)節(jié)則是修道上的有為,依然是無為與無不為的結(jié)合。
六、靜能統(tǒng)躁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重是輕的基礎(chǔ),靜是動的主宰。又說清靜是 養(yǎng)生的根本:“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這是說,呼吸應該調(diào)整得象嬰兒一樣柔和。 又說:“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要調(diào)整呼吸使其達到深、細、勻、長的地步。
對呼吸進行有意識的調(diào)整,既可以集中精神,達到一心不亂,又可以增強肺腑的 機能,這對養(yǎng)生的確是有益的。
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是指意守下丹田即臍下一寸三分之處。因為這個 地方處在腎區(qū),腎為先天之本,元氣匯聚之處,腦髓脊髓產(chǎn)生之源,所以后來的修煉家都很重視這個地方。道家女丹功的“斷白虎”修法和zangmi的“拙火定”修法都是 返觀、內(nèi)視和意守這個地方。
七、上醫(yī)與下醫(yī)
老子當然清楚,他關(guān)于“道”的思想與方法,在非求名即求利的社會中不但很 難去運用,而且很難被理解,所以他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為道”,就是說,上等根器的人聽到了,會勤奮修習;中等根器的人聽到了,也會 去修習,但堅持不了多久;下等根器的人聽到了,非但不去修習,還會大加嘲笑,如 果“道”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珍貴的“道” 了。
天地間有一樣東西,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卻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當失去它的 時候,卻會導致窒息,它就是空氣。還有一樣東西,當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卻并沒有 感覺到格外的快樂;當失去它的時候,卻會感覺到十分痛苦,它就是健康。正是因 為,人們在健康沒有出現(xiàn)問題時,往往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所以,很少有人步人順境 中修道、健康時養(yǎng)生的窄門。而恰恰是那些進這扇窄門的人,才是有遠見的。正如 《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中所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 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生死問題是一個與人的一生相始終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一個吸引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人 智者苦苦思索的迷人的哲學問題。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又 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矛盾和困惑。正是這一現(xiàn)實感極強的矛 盾和困感,迫使人們不斷地追思和探求各種解決的辦法,以擺脫生死難題的困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絕傳晨功—晨間一刻功
下一篇: 道家服食派的源流及奇方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