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又稱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較高。一說他是周至縣龍鄉(xiāng)聞仙里(今陜西周至縣)人?;蛘f他是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周昭王時為函谷關令尹喜,先秦時圭阝縣(今天水市人),母魯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后因涉覽山水,于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xiāng)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 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后復招為東宮賓友。
相傳老子騎青牛云游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 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圣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 托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xiāng)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筑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 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于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后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 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zhàn)國 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他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y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后回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后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圣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歷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jié),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關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于老子側?!豆沤駡D書集成》載“時人莫知老子西游,關尹喜見紫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庇谑?,關尹執(zhí)弟子 禮,向老子請教,老子亦知其奇,應其所求,著道德經五千余言,留傳世上,并盡傳關尹以內外修煉之法。后隨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終”。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并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xiuchi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yǎng)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并約定“后會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隱居谷內,后入蜀,歸棲于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 “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云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巖壁上有尹喜巖,一名仙巖。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 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巖“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巖》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并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關尹自著《關尹子》九篇,《漢書·藝文志》有載。原本已佚失,今本《關尹子》也稱《文始真經》,南宋時期始見于永嘉孫定家,一說疑系托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3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漢時期: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