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師道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詳。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少居問政山師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傳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績溪山、南岳,禮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壇,又游止玉笥山清虛觀,據(jù)稱遇異人謝通修,授以《素書》。后還問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給事中裴樞任歙州刺史期間,田頵、陶雅舉兵圍之累月,食盡援絕,議以城降,而城中殺外軍過多,無人敢領(lǐng)命出城,師道乃自告奮勇請求前去,樞曰:“君道士,豈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師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縋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與語,大喜曰:“真道人也?!彪S約誓遣還。
歙州平,吳太祖楊行密聞其名,召至廣陵,建紫極宮居之。褒為逍遙太師問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鄒德匡、王處訥、楊匡翼、汪用真、程守樸、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鄧啟遐、吳知古、范可保、劉日祥、康可久、王棲霞等,皆傳上清法,散于諸州府,傳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門。
青城山歷史源遠流長,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云的“龍躋之術(shù)”,黃帝筑壇拜其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并建觀(丈人觀)紀念。
在古時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云山、陜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岳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他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nèi))修道,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道陵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jié)茅傳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東漢漢安二年),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后,張道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jié)茅傳道,創(chuàng)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時期,青城武術(shù)在吸收外來武技的同時,與丹道、自然辟谷、易學、醫(yī)學交融互匯形成獨特完整體系,成為中國武林四大門派之一。隋唐統(tǒng)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天寶之亂后,中原不寧,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難。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于青城山。
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讀書臺”,供人憑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tǒng)乃與上清道結(jié)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陸游來此,賦詩云:“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清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迸c杜光庭同時的青城山常道觀道士張素卿,是唐末五代畫家,以道教題材的繪畫而著名。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zhàn)亂不斷,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F(xiàn)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
擴展資料
青城山古名天倉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為現(xiàn)名。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故又名為丈人山。名為青城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huán)繞,狀若城廓。故為“青城”山。
另一種是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時佛教發(fā)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fā)生地盤之爭,
官司打到皇帝那兒,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據(jù)并非傳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球道教天師道圣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fā)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環(huán)繞,狀若城廓;林深樹密,四季常綠;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
景區(qū)大門前坐索道上觀音閣,再上山是上清宮,老君閣,觀音閣下走是景區(qū)外有圓明宮(圓明宮道家辟谷養(yǎng)生研修院,白云觀,玉清宮景區(qū),但圓明宮、白云觀、玉清宮都不是在景區(qū)內(nèi)。
-青城山風景區(qū)
閭丘方遠
閭丘方遠(約西元839─西元902),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道教上清派天臺南宗著名道士。
年十六,通經(jīng)史,學《易》于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于香林左元澤,復詣仙都山隱真巖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shù)。三十四歲受法_于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zhì),據(jù)稱得真文秘訣。
方遠在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jīng)》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將卷帙浩繁之《太平經(jīng)》(一百七十卷)精選節(jié)錄為簡明讀本,名之曰《太平經(jīng)鈔》。唐景福二年(893年),錢塘彭城王錢_籠絡高道,訪方遠于余杭大滌洞,筑室宇以居之。
中文名:閭丘方遠
出生地:舒州宿松
出生日期:約西元839年
逝世日期:西元902
職業(yè):道士
主要成就:道教上清派天臺南宗著名道士
代表作品:《太平經(jīng)鈔》
字:大方
古文小傳
閭丘方遠(約西元839—西元902)唐末道士。字大方,號“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屬安徽)人。
幼而辨慧。年十六通經(jīng)史,學《易》于廬山陳元晤;二十九歲,問大丹于香林左元澤,元澤以為奇才,對他說:“子不聞老子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蓋身從無為而生有為,今卻反本,是曰無為。夫無為者,言無即著空,言有則成礙,執(zhí)有、無即成滯。但于有、無一致,泯然無心,,則庶幾乎道”稱贊他“才器高邁,直可為真門之標表”。
復諸仙都山隱真巖,師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shù)。三十四歲受法策于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zhì),真文秘訣盡蒙付授。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忘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痹彙短浇?jīng)》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于江淮間。
昭宗景福二年(893),錢塘彭城王錢_深慕其道德,訪于余杭大滁洞,為筑室宇以安之,并表奏其行業(yè)。昭宗累征之,方遠以天文推尋秦地將遭兵火,唐祚必當革易,不出山林為宜,故而競不赴召。乃降詔褒獎,就頒命服,俾耀玄風賜號“妙有大師玄同先生”。方遠闡揚圣化,啟發(fā)蒙昧,真靈事跡顯聞吳楚,從學者甚眾。
天復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傳為尸解。今存《太平經(jīng)鈔》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當條其編著。弟子百余人,會稽夏隱言、譙郡戴隱虞、滎陰鄭隱瑤、吳郡陸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芝皆傳道要而升堂奧;其中尤以廣平程紫霄、新安聶師道,安定胡謙先、魯國孔宗魯?shù)仁藶橹允苌锨逅颊鏌捝裰钪肌?br>生年考證
閭丘方遠二十九歲向香林左元澤問大丹,及后向仙都山劉處靜學修真之術(shù),三十四歲正式拜在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zhì)門下。左元澤、劉處靜皆葉藏質(zhì)之師兄弟。司馬承幀傳薛季昌,薛季昌傳田虛應,田虛應在衡山收了四大弟子:劉玄靖、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
唐憲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除劉玄靖留在衡山外,田虛應帶了馮惟良、徐靈府、陳寡言三大弟子東入天臺山,馮惟良傳葉藏質(zhì)、應夷節(jié)、沈觀他;徐靈府傳劉處靜;陳寡言傳左元澤。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西元872年),唐懿宗為葉藏質(zhì)隱居之所“石門山居”賜名“玉霄宮”,閭丘方遠三十四歲才拜在葉藏質(zhì)門下,是在該年之后,往前推三十四年,是唐文宗開成四年(西元839年),故閭丘方遠生年約在西元839年。
《太平經(jīng)鈔》
太平經(jīng)鈔編纂的人,據(jù)今所考,是唐末的閭丘方遠??墒且恍┑罆o載,多稱閭丘方遠太平經(jīng)。南唐沉汾續(xù)仙傳說:閭丘方遠,舒州宿松人,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jīng)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三十四歲,受法_於天臺山玉霄宮葉藏質(zhì),真文秘訣,盡蒙付授。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jīng)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_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馀杭大滌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這里所謂太平經(jīng)為三十篇,云笈七簽卷一百十三下續(xù)仙傳也作。字當有選擇而編次的意思?!短浇?jīng)》又名《太平清領(lǐng)書》。東漢后半葉,宮崇,襄楷曾先后分別向順帝和桓帝進獻此書。宮崇稱此書為其師干吉(或稱于吉)得于曲陽泉水上。故過去有人稱此書為于吉或?qū)m崇所作。據(jù)近人研究,《太平經(jīng)》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漢末至東漢順帝時期逐漸增益而成,于吉、宮崇等僅是其撰人之一,或為集大成者。
《太平經(jīng)》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計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墩y(tǒng)道藏》收入太平部時,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閭丘方遠以《太平經(jīng)》卷帙浩繁,乃節(jié)錄經(jīng)文,編成《太平經(jīng)鈔》,仍按天干分為十部,每部一卷,合為十卷。南唐沈汾《續(xù)仙傳》與宋賈善翔《猶龍傳》稱閭丘方遠詮《太平經(jīng)》三十篇,宋鄧牧《洞霄圖志》說閭丘方遠“鈔為二十卷”。其實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經(jīng)鈔》甲部,乃后人偽補,癸部實際上為甲部,故癸部實闕。癸部內(nèi)容篇目于敦煌鈔本斯坦因第4226號《太平經(jīng)目錄》中可見。閭丘方遠還從《太平經(jīng)》中選輯論述精、氣、神之關(guān)系及守一之法的內(nèi)容,編成《太平經(jīng)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等二十多種道經(jīng)中,有《太平經(jīng)》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統(tǒng)道藏》本《太平經(jīng)》殘卷為底本,輯錄《太平經(jīng)鈔》《太平經(jīng)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種書之引文,編成《太平經(jīng)合?!?,大體上恢復了《太平經(jīng)》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經(jīng)》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標題,末附篇旨,總攝大意。行文以“真人”與“天師”相問答的形式闡述經(jīng)義。該經(jīng)卷帙浩繁,雜采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讖緯之學以成篇,除宣揚神仙信仰方術(shù)外,還觸及世俗的社會政治問題。其主要內(nèi)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太平世道”的社會政治思想
《太平經(jīng)》以“太平”名書,有其解釋:“太者,大也。乃言其積大行如天,凡事大也,無復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無復奸私也。”《太平經(jīng)》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無災異、無病疫、無戰(zhàn)爭,君明臣賢,家富人足,各得其樂的太平世道。主張帝王當行道德,黜刑禍,理政應法天地、順自然。它將帝王分為上君、中君、下君、亂君及兇敗之君。認為帝王是天然的統(tǒng)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實行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滿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稱天心。它還強調(diào)君、臣、民三者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認為君明、臣良、民順“三氣悉善”,是太平長治的根本條件?!熬龑鞖舛峦ǎ紝У貧舛贤?,民導中和氣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國。還以陰、陽、和比擬君、臣、民,君陽臣陰,應依陽尊陰卑之則,各居其位。陽盛則陰衰,君盛則臣服。陰、陽、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疤煜铝⑵讲灰茣r”,太平盛世即可實現(xiàn)?!短浇?jīng)》還主張選賢任能,廣開言路,下可革諫其上;反對賤視和殘害婦女,提倡人人應力作以獲衣食;反對為富不仁,提倡救窮周急;反對以智欺愚,以強欺弱,提倡孝忠誠信,主張斷除金兵武備等。它的社會政治主張即襄楷上疏所稱的“興國廣嗣之術(shù)”,主要反映了當時處于苦難之中的廣大農(nóng)民的向往太平盛世思想?!胺钐斓仨樜逍小钡纳駥W思想
《太平經(jīng)》稱“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綱,道之信,道之所因緣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長,德之紀,德之所因緣而止也”。告誡信道者當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順天意。天可順不可違,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帝王為天之貴子,尤應順承天道;順天地者,其治長久,否則當遭天罰?!疤烊烁袘笔恰短浇?jīng)》的基本理論依據(jù)之一。天人之感應,表現(xiàn)為自然界之變異災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悅;失道,天地為災異”。災異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諫”,若不聽從,必降重殃。認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賞善罰惡,具有無上的權(quán)威。陰陽五行說是《太平經(jīng)》的主要理論基礎。認為:陰陽五行體現(xiàn)天道之理則,恒常不變,人須絕對順從,不可失其道。“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陰一陽之理,遍于天地,為道之用。事無大小,皆守道而行,故無兇。今日失道,即致大亂。故陽安即萬物自生,陰安即萬物自成。陰陽之關(guān)系可互生互變,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得,道乃可行。
善惡報應思想與承負說
《太平經(jīng)》謂天地及人身中皆有眾多之神,受天所使,鑒人善惡,掌人命籍,“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對人之善惡,天皆遣神記錄在簿,過無大小,天皆知之。天賞罰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惡不止,則減其壽算,不得天年;或使兇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善惡之標準,最要者為孝、忠。行孝者可被薦舉,現(xiàn)世榮貴,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誅,天地鬼神皆惡之,令其兇夭,魂神受考。
《太平經(jīng)》在《周易》“積善余慶,積惡余殃”說的基礎上,提出承負說。何謂承負?“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負也”?!柏撜?,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即為善可遺福子孫,作惡將遺禍后人。
承負的范圍是:承負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國家政治也相承負,前朝綱紀失墮,后朝遂被其災。但承負代代積累的結(jié)果,也可能出現(xiàn)力行善,反常得惡;或力行惡,反常得善的象?!短浇?jīng)》認為,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所致。
承負說是黃老道立教的理論依據(jù)之一。
長壽、成仙、祈禳、治病諸方術(shù)
《太平經(jīng)》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為長壽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須神、氣結(jié)合,或精、氣、神俱備。如長期保守精神與形體的結(jié)合,使神不離身,就可達到長生久視。此方法為“守一”,也就是守神?!笆匾弧笨啥仁?,乃至長生久視。此外,還有食氣辟谷、胎息養(yǎng)形、守靜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術(shù),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兩種成仙形式。
《太平經(jīng)》記載的符咒祈禳諸方術(shù)有:卜占決吉兇,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頭解過,依星宿而推祿命等?!短浇?jīng)》中所謂“法”、“訣”,皆與道術(shù)有關(guān)?!短浇?jīng)》載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靈書紫文》,內(nèi)有二十四經(jīng)訣,不外符_禁咒與服食煉養(yǎng)之術(shù)。
《太平經(jīng)》還載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術(shù)。灸刺即針灸,以調(diào)安三百六十脈,通陰陽之氣而除病。禽獸_行之屬謂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驅(qū)使,謂之草木方。認為動植物內(nèi)均含有“精”,具有療病之神效。它還闡述靜功內(nèi)養(yǎng)及保健之法,其要旨為:樂和陰陽、守柔不爭、安貧無憂、慎用飲食、勿犯風寒、清靜存神和內(nèi)視守一。
《太平經(jīng)》是黃老道的主要經(jīng)典。它的社會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義和方術(shù),對黃老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人物影響
閭丘方遠是弘揚道教南岳天臺派的重要人物,特別是他輯錄的《太平經(jīng)鈔》,作為一部較完好的《太平經(jīng)》節(jié)鈔本,在《太平經(jīng)》已經(jīng)嚴重散失之后,還能大體上顯其原貌。南唐沈汾《續(xù)仙傳》載稱:遠近從學弟子二百多人,其中會稽夏隱言,譙國戴隱虞,滎陽鄭隱瑤,吳郡凌隱周,廣陵盛隱林,武都章隱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廣平程紫霄,應召于秦宮,新安聶師道行教于吳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