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陽祖師,諱處鈺,字通一,號丹陽子,開全真道遇仙派,道教尊為“全真領(lǐng)教天尊”、“丹陽抱一上仙”、“無為普化天尊”等,居蓬萊宮。與全真嗣教天尊譚祖、全真廣教天尊劉祖、全真演教天尊邱祖、全真洪教天尊王祖、全真翼教天尊郝祖、全真體教元君孫祖合稱北七真。
1、母夢麻姑賜丹而孕,額有三山手垂過膝
馬祖,原名從義,京兆扶風(fēng)人,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裔;后因五代兵亂,族遷寧海,出身豪門大族,天賦異秉,母唐氏受孕時,曾夢見麻姑賜丹一粒。童年時期即常吟誦塵外之語,成人之后更擅長于文字。昆崳山道士李無夢見了馬祖的長相,譽(yù)其為“額有三山、手垂過膝”的大仙之材,又作《贊》稱贊他說:“身體堂堂,面圓耳長,眉修目俊,準(zhǔn)直口方,相好具足,頂有神光。”當(dāng)?shù)孛T孫忠顯因?yàn)閻巯яR祖的才德,于是將女兒孫富春許配給他。
馬祖出家之前,家財(cái)豐厚,輕財(cái)重義,頗得鄉(xiāng)親們的信重,在福山為官,權(quán)總六曹,宦途甚為得意;其與妻子感情亦為融洽,育有庭珍、庭瑞和庭珪三子,可說是過著幸??鞓返纳睢4藭r在他的心中惟一的隱憂,就是有一次他夢見二豬哀告求救,卻來不及救它們;術(shù)士孫子元占卜此事,說他的壽期將不逾四十九歲。他自嘆曰:“死、生固然不是操之在人,那么為長生計(jì),何不親近有道之士?”于是,他不僅在夜夢家園有鶴飛起之處建立道館,請道士主持,并且常與高巨才、戰(zhàn)法師等道中人士往來。
2、醉中自嘆無人扶,王祖三千里立庵“全真”
馬祖偕同好友高巨才、戰(zhàn)法師酒酣之余,賦詩說道:“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中元節(jié)過后,王重陽祖師遠(yuǎn)自終南山往告訴他說:“不遠(yuǎn)三千里,特來扶醉人”,聽得此語,他暗自沉思,立刻向王氏請教:“何名曰道?”王祖答曰:“(道就是)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被腥蝗粲兴虻乃?,因而邀請王重陽祖師返家居住,立庵名曰“全真”。
王祖費(fèi)盡心思,顯現(xiàn)神通,演出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來渡化馬祖。鎖庵百日,叫馬祖日給一食,夜晚則出神進(jìn)入馬祖的夢中,警示有天堂、地獄和輪回之苦;并且又贈馬祖和孫氏梨和栗子,暗示他們夫妻兩人必要分離。馬祖在他所著《漸悟集·卷上》記述其夢境說道:“重陽祖師百端誘化,予終有攀緣愛念。忽一夜,夢立于中庭,自嘆曰:我性命有如一只細(xì)瓷碗,失手百碎。言未訖,從空碗墜,驚哭覺來。師翌日乃曰:汝昨晚驚懼。方才省悟。”同卷《自覺篇》說道:“夢見嬌妻稱是母,又逢愛妾還稱女。因?yàn)榍吧牟晃颍牟晃?,改頭換面為夫婦?!?/p>
在重重夢境的覺醒之后,他決定跳出這種生死輪回的痛苦煎迫,于是將全部的資產(chǎn)交給兒子庭珍等人,修離書付妻孫氏,同時對他心所系念的孫姑寄以共同修道的期許。他說:“奉勸孫姑修大道,時時只把心田掃。殺了三尸并六耗,無煩惱,常清常靜知玄奧?!敝仃柊偃諉㈡i之時,他乞求道名及法號出家。
3、歸納總結(jié)出《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
馬祖曾長期寓居汝洲北街,他精通醫(yī)術(shù),善針灸,所創(chuàng)“馬丹陽十二神針”甚為有名。明陳繼洲在其所著《針灸大成》中載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言其療效“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最后并說此針的傳授原則:“至(好)人可傳授,匪(不合適的)人莫浪(亂)說”。馬祖在汝州行醫(yī)時,有一少婦猝死于路上,馬祖一見,急俯身口對口吮吸,路人以為輕薄。少頃,馬祖吐出吮吸的濁痰,少婦立時蘇醒,觀者才解除誤會齊稱神奇。
馬祖在長期的醫(yī)療實(shí)踐和養(yǎng)生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三里、內(nèi)庭、曲池、合谷等十二個穴位的獨(dú)特治療作用,并歸納總結(jié)出《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馬祖天星十二穴對針灸的貢獻(xiàn),不只在于他重點(diǎn)指出十二穴的主治狀況,最重要的是提出主要穴位的配合使用通則,使針灸治療研究更加突破,并使更多的患者疾病得以解除。
馬祖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不僅能詩善文,而且還擅長針灸療法,常無私周濟(jì)貧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所著 《洞玄金玉集》,共10卷,輯所作詩歌一千余首,全面地反映了他脫塵離俗、色空俱忘、清靜無為、修煉性命的主張。除此之外,還著有《神光璨》等。
4、居圜修行去奢從儉,洗心煉性善齋醮
馬祖居圜修行,為的是去奢從儉,洗心煉性。此間陳設(shè)非常簡陋,只有一幾一榻,筆硯和羊皮而已,曠然而無余物。他赤著腳,不點(diǎn)火燭,早晨吃一碗粥,午間則一缽面,過午不食。這樣的生活日復(fù)一日,長期苦行的結(jié)果,使得他的身體非常羸弱。一一七八年出圜,離祖庭云游,才至華亭,即咳嗽吐血染患重癥。在他所著《洞玄金玉集·卷八》記載著:“西至華亭,投宿于窯洞,偶中土津火毒,吐血發(fā)嗽。病誓來之甚緊,眾道友饋藥,拜而受之,不敢嘗。又謂予曰:當(dāng)食生蔥釅醋,可解其毒。予再三思之,道家有病,他人莫能醫(yī),當(dāng)以自治乎?!贝艘粫r期的馬祖,已參破生、死,隨遇而安了。金朝廷發(fā)布遣送無度牒的道士各還本鄉(xiāng)的政令傳來,馬祖也順應(yīng)天命,東歸故鄉(xiāng)。
一別經(jīng)年,老年的馬祖已儼然成為一代宗師,受到山東故舊、鄉(xiāng)人夾道歡迎。他行化所至,風(fēng)行雷動,激起一陣狂熱的信道熱潮。在文登和芝陽兩地主醮時,鄉(xiāng)民遵行所勸,焚燒船網(wǎng),均出現(xiàn)海市重樓的奇異景觀。馬祖《洞玄金玉集》載有很多有關(guān)建醮的詩詞,如《文登縣黃篆醮贈道眾》、《贈醮首劉大官》、《赴黃篆醮贈道眾》、《赴萊州黃篆大醮作》、《曾萊陽縣眾醮首》等十余篇。馬祖丹陽真人,更是以建祈雨大醮而聞名于世?!督鹕徴谟洝肪砣兜り栺R真人》傳載:“壬寅年五月,東牟大旱,嘉苗稿矣。遍禱山川,一無所應(yīng),州縣官長禮請先生,庶獲沾足,名香一蒸,膏雨沛然,……癸卯年四月十三日,主行芝陽醮事,而風(fēng)雨大作,眾人哀禱庶獲晴霽。先生叩齒冥目,似有所祝,須臾云斂日出?!?/p>
大定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馬祖以歌舞自娛,似有非常之喜。翌日,門人傳報(bào)孫仙姑枕肱棄世于河南洛陽。馬祖于是敘述自己前一夜唱歌跳舞,是因?yàn)橛H見孫仙姑伴隨著仙樂,乘彩云,返歸海上的緣故。十二月二十二日,祖師王重陽祖師仙誕,在萊陽的游仙宮致醮后,他便與弟子夜話至二更。忽然風(fēng)雨大作,他勉勵弟子:“吾今赴仙會,堂堂歸去也,作個快活仙。汝等欲作神仙,須要勵修功行,縱遇千魔百難,慎勿退惰?!闭f完,端坐而逝。
《丹陽真人語錄》說:“學(xué)道者不須廣看經(jīng)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yè)。若河上公注《道德經(jīng)》、金陵子注《陰符經(jīng)》,二者時看亦不妨。亦不如一切不讀,觜盧都地養(yǎng),最為上策。”
丹陽馬祖誥
志心皈命禮,伏波苗裔,閬苑飛仙。領(lǐng)袖諸真,為重陽之高弟;精融丹液,開后學(xué)之津梁。梳三髻以示誓不忘師,戰(zhàn)千魔以能備臻大道。惟一點(diǎn)丹田暖擁,遂三千薄海神周。濟(jì)度無窮,靈奇莫罄。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全真領(lǐng)教,丹陽抱一上仙,無為普化天尊。
七真寶誥
志心皈命禮。道先一炁,世顯七真。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zhuǎn)還丹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wèi)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磻溪六年,龍門七載。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克日以濟(jì)民。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靜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dú)持。慈悲濟(jì)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真凝神玄靜蘊(yùn)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yīng)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志心稱念無為普化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道教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jī)、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fā)展作過貢獻(xiàn),被尊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詔封。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chuàng)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全真七子”在金庸小說中被藝術(shù)化了,《射雕》后的附錄,也不詳盡?,F(xiàn)將全真七祖的資料整理于下,以饗讀者。
全真道
道教教派。始創(chuàng)于中國金代初年 。創(chuàng)始人王喆( 1112 ~1170),號重陽子,陜西咸陽人。出身地方豪門,早年曾應(yīng)金朝武舉,為小吏,后辭職還家。正隆四年(1159),自稱在甘河鎮(zhèn)遇仙,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guān)去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jī)、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號稱全真七子 。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孝經(jīng)》作為信徒必讀經(jīng)典。修行方術(shù)以內(nèi)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后修命。認(rèn)為修真養(yǎng)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還規(guī)定道士必須出家住觀,嚴(yán)守戒律,忍恥含垢,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yán)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jī)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fā)展。邱處機(jī)于1219年遠(yuǎn)去西域行宮朝見成吉思汗,大得賞識。賜給金虎牌、璽書,命他主持天下道教。邱回燕京后駐長春觀(今北京白云觀 ),開壇說戒,弟子四出建立宮觀,使全真道組織發(fā)展到極盛 。其后雖因與佛教辯論失敗而受打擊,但在整個元代全真道一直保持發(fā)展勢頭。
當(dāng)金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fā)展時,南宋地區(qū)亦有專主內(nèi)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chuàng)始人 ,其特點(diǎn)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后修性。元朝統(tǒng)一江南后,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并 , 共尊東華帝君 、鐘離權(quán) 、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下設(shè)北七真(即全真七子)、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稱全真道,為封建社會后期道教主要宗派之一。全真道內(nèi)部又分化出一些小派別,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jī)所傳全真龍門派勢力最強(qiáng)。明代朝廷重視正一道,全真道勢力相對削弱 。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頓教門,曾一度復(fù)興全真龍門派,但終難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漸衰落的總趨勢。
生活12315提供的資料:全真道
全 真 道 興 盛 于 金 元 時 代 , 是 宋 元 新 道 派 中 最 大 也 是 最 重 要 的 一 派 。 元 以 降 , 與 正 一 道 作 為 兩 大 道 派 延 續(xù) 至 今 。
全 真 道 創(chuàng) 教 人 王 喆 ( 公 元 1 1 1 3 - 1 1 6 9 ) , 號 重 陽 子 , 陜 西 咸 陽 人 , 出 身 富 家 , 仕 途 無 進(jìn) , 於 是 入 道 。 他 自 稱 於 正 隆 四 年 ( 公 元 1 1 5 9 ) 在 甘 河 鎮(zhèn) 遇 異 人 授 以 真 訣 , 自 此 棄 家 入 終 南 山 南 時 村 居 於 穴 中 修 煉 , 號 其 穴 為 「 活 死 人 墓 」 , 自 號 「 王 害 風(fēng) 」 , 佯 狂 裝 瘋 。 大 定 七 年 ( 公 元 1 1 6 7 ) , 放 火 燒 掉 所 住 茅 庵 , 云 游 至 山 東 半 島 , 正 式 亮 出 全 真 旗 號 , 收 了 馬 鈺 、 譚 處 端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jī) 、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 孫 不 二 七 大 弟 子 。 這 七 大 弟 子 成 為 全 真 道 興 旺 發(fā) 展 的 骨 干 , 各 自 形 成 門 派 , 后 稱 「 北 七 真 」 。 王 重 陽 在 山 東 半 島 創(chuàng) 教 、 傳 教 的 時 間 只 有 三 年 , 大 定 九 年 ( 公 元 1 1 6 9 ) 秋 , 他 留 王 處 一 、 郝 大 通 在 昆 崳 山 修 煉 , 自 己 攜 邱 劉 譚 馬 四 大 弟 子 返 關(guān) 中 , 抵 開 封 而 逝 。 弟 子 搜 集 遺 留 詩 詞 千 馀 首 , 編 為 《 全 真 集 》 刊 行 。 王 重 陽 之 后 , 大 弟 子 馬 鈺 繼 任 掌 教 , 其 馀 六 真 在 山 東 、 河 北 、 陜 西 、 河 南 等 地 傳 教 , 在 民 間 逐 漸 擴(kuò) 大 了 影 響 。 馬 鈺 掌 教 期 間 , 教 旨 以 無 為 為 主 , 離 塵 去 俗 , 識 心 見 性 , 以 道 士 的 樸 素 苦 行 吸 引 社 會 人 士 信 向 , 尚 未 與 統(tǒng) 治 者 結(jié) 上 關(guān) 系 , 也 未 營 造 宮 觀 。 這 是 全 真 道 發(fā) 展 的 第 一 階 段 。 從 公 元 1 1 8 7 至 1 2 1 9 年 , 為 全 真 道 發(fā) 展 的 第 二 階 段 。 這 是 全 真 道 進(jìn) 一 步 發(fā) 展 而 漸 漸 壯 大 的 時 期 , 劉 處 玄 、 邱 處 機(jī) 先 后 掌 教 , 以 山 東 半 島 為 活 動 中 心 。 此 時 的 全 真 道 , 特 別 注 意 爭 取 金 朝 統(tǒng) 治 者 的 承 認(rèn) 和 重 視 , 并 開 始 營 造 宮 觀 , 建 立 宗 教 活 動 基 地 。 隨 著 全 真 道 在 民 間 勢 力 的 增 大 , 金 廷 也 日 益 重 視 它 。 泰 和 元 年 ( 公 元 1 2 0 1 ) 、 三 年 ( 公 元 1 2 0 3 ) 王 處 一 兩 次 被 徵 召 , 皇 帝 的 一 再 徵 召 , 反 過 來 又 提 高 了 全 真 道 地 位 , 促 進(jìn) 了 它 在 民 間 的 流 傳 。 從 公 元 1 2 1 9 年 起 , 全 真 道 的 發(fā) 展 進(jìn) 入 第 三 階 段 , 到 達(dá) 鼎 盛 , 促 這 一 局 面 的 關(guān) 鍵 人 物 是 邱 處 機(jī) 。 邱 應(yīng) 成 吉 思 汗 之 召 , 以 七 十 多 歲 高 齡 率 徒 赴 西 域 雪 山 ( 今 阿 富 汗 境 內(nèi) ) , 勸 其 戒 殺 , 取 得 成 吉 思 汗 尊 敬 , 稱 他 為 邱 神 仙 , 令 他 掌 管 天 下 的 出 家 人 , 并 敕 免 全 真 道 士 差 役 賦 稅 。 邱 處 機(jī) 於 公 元 1 2 2 4 年 東 歸 , 回 到 燕 京 ( 今 北 京 ) , 住 於 太 極 觀 ( 后 改 名 長 春 宮 ) , 該 觀 從 此 成 為 全 真 道 首 腦 機(jī) 關(guān) 所 在 地 。 邱 處 機(jī) 提 出 「 立 觀 度 人 」 , 此 后 全 真 弟 子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的 活 動 大 為 展 開 , 全 真 道 觀 逐 漸 遍 布 北 方 。 公 元 1 2 2 7 年 , 邱 處 機(jī) 卒 , 葬 於 長 春 宮 處 順 堂 , 即 今 天 的 北 京 白 云 觀 。 從 邱 處 機(jī) 掌 教 后 , 全 真 道 有 了 很 大 發(fā) 展 。
元 代 全 真 道 的 發(fā) 展 進(jìn) 入 鼎 盛 期 。 全 真 道 大 建 宮 觀 , 廣 收 門 徒 出 現(xiàn) 許 多 知 名 道 士 , 一 派 道 門 興 旺 景 象 。 邱 處 機(jī) 去 世 后 , 繼 起 掌 教 者 尹 志 平 、 李 志 常 進(jìn) 一 步 拓 展 全 真 事 業(yè) , 爭 取 統(tǒng) 治 者 支 持 , 使 全 真 道 獲 得 進(jìn) 一 步 發(fā) 展 , 步 入 頂 峰 。 全 真 道 不 僅 在 北 方 成 為 道 教 重 心 , 還 渡 江 南 傳 , 江 浙 鄂 閩 等 地 都 有 了 全 真 道 的 活 動 蹤 跡 。 元 初 江 南 全 真 道 最 大 的 活 動 點(diǎn) 在 湖 北 武 當(dāng) 山 , 徒 眾 甚 多 。 全 真 道 南 傳 之 前 , 江 南 已 有 金 丹 派 南 宗 煉 內(nèi) 丹 , 自 稱 丹 法 出 於 鍾 、 呂 、 劉 , 與 北 方 全 真 道 同 源 異 流 。 南 宗 教 團(tuán) 不 大 , 未 受 元 室 重 視 , 於 是 南 宗 徒 裔 在 元 代 紛 紛 合 流 於 全 真 門 下 , 其 著 名 者 有 李 道 純 、 陳 致 虛 等 。 至 此 , 全 真 道 傳 遍 大 江 南 北 , 盛 極 一 時 , 與 正 一 道 勢 力 不 相 上 下 。 全 真 道 政 治 地 位 因 元 室 冊 封 全 真 祖 師 而 有 了 很 大 提 高 。 至 元 六 年 ( 公 元 1 2 6 9 ) , 忽 必 烈 詔 封 全 真 道 所 尊 東 華 帝 君 、 鍾 離 權(quán) 、 呂 洞 賓 、 劉 海 蟾 、 王 喆 五 祖 為 「 真 君 」 , 后 人 稱 為 北 五 祖 ; 又 封 王 喆 七 大 弟 子 為 真 人 , 世 稱 七 真 。 至 大 三 年 ( 公 元 1 3 1 0 ) , 元 武 宗 又 加 封 全 真 五 祖 為 帝 君 , 七 真 為 真 君 , 邱 處 機(jī) 弟 子 尹 志 平 等 十 八 人 為 真 人 。 不 少 全 真 道 高 道 知 集 賢 院 道 教 事 。 大 略 從 元 中 期 至 元 末 , 可 算 全 真 道 發(fā) 展 的 第 四 個 階 段 , 呈 外 盛 內(nèi) 衰 之 象 , 教 風(fēng) 有 變 , 趨 於 蛻 化 , 教 內(nèi) 高 道 缺 乏 , 落 入 發(fā) 展 平 平 的 局 面 。 與 此 相 比 , 正 一 道 成 為 元 代 中 后 期 較 興 盛 的 道 派 。
參考文獻(xiàn):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1、2,中華書局1962年版、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第414-415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三卷第31-91、183-216、365-384、485-499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養(yǎng)正《道教概說》第169-173、197-200頁,中華書局1989年版、
李養(yǎng)正主編《道教手冊》第112-114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一卷第170-182頁,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馬鈺
初名從義,字宜甫,一名鈺字玄寶,號丹陽子。漢扶波將軍援之后,本扶風(fēng)人,五代兵亂遷寧海。世業(yè)儒,祖覺,字翠叟,至孝,通五經(jīng),父師揚(yáng),字希賢。儀觀修偉,沉靜有度量,以孝義稱。母孕夢麻姑賜丹一粒吞之,覺而分瑞,太宗天會元年五月二十日生。師兒時常頌乘云駕鶴之語,及長為儒而不思進(jìn)取。大定十年七月馬丹陽祖師與鄉(xiāng)人戰(zhàn)師飲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師題詩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吃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焙笾仃枎熥越K南來,徑入怡老亭,戰(zhàn)師問:“布袍竹笠冒暑東來何勤如焉?!痹唬骸八蘧壪善跤兄褐畬ぁ!奔仁彻霞磸牡俣?,問其故曰:“甘從苦中來?!眴枏暮翁巵?,曰:“路遠(yuǎn)千里,特來扶醉人?!瘪R祖默念言:“予從前所有醉中人扶之語,何以得知?!币騿柡蚊麨榈溃弧拔逍胁坏教?,父母未生時?!焙篑R丹陽師從重陽祖師,得祖師九轉(zhuǎn)還丹功夫(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zhuǎn)還丹之訣)。后來馬祖居?xùn)|亭,墻外有林檎一株,枯已久矣,四月四日,師從環(huán)汲水以沃之復(fù)活。因作異術(shù)記。芝陽道友崔公,閱其文疑其過情。遂于四月移竹兩叢,松一株于全真庵以移植,不時枝葉皆黃萎。崔啟師曰:“此竹松可活否?”師答詩云:“窗外不惟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之句。遂令門人于知一,去其黃葉,以滌面水溉之,不旬日榮茂如初(甘泉潤物,變朽回春)。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贈丹陽抱一無為真人。后改動為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譚長真
名玉字伯玉后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乃王重陽祖師所授之也。世為寧海人,金太宗天會元年三月一日生,生而骨相不凡,六歲偶墜井,其家人急救之,則安坐乃上出之,無所傷。世宗大定七年聞王重陽祖師在馬丹陽家。徑往乞備門弟子。得到重陽祖師四句真言詩一首而契身于道(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后譚祖東游抵陽武縣北,夜見北斗交換,星如車輪。及呼道眾觀之,其星尚如雞卵,動搖不定。久之復(fù)故,師念圣號甚勤。衛(wèi)州淇門鎮(zhèn)石孔里問師持念之故。師云:“眾亦宜念,今歲當(dāng)有大水之災(zāi)。眾莫之省,是年河決……”后九年于黃縣盧山延真觀悟道成真(衛(wèi)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贈長真云水蘊(yùn)德真人。后改動為長真凝神玄靜蘊(yùn)德真君。
劉長生
名處玄,字通妙,長生其號也。金熙宗皇統(tǒng)七年七月生于東萊之武官莊。其先九世,孝友相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朝廷旌其門閭特免本郡諸役……母王氏夜夢白衣翁平出西南指之,有玉樹而四枝各有一金葉。令取其一曰:“他日異人,意將取之?!比~自墜于手,視之則金蟬飛起而復(fù)投于口中,翁失所在。十月三日師乃生,是夜紫氣二道,從太基山橫貫其家,師自幼而孤,事母以孝聞。金世宗九年春于鄰居壁間人所不及處得二頌,其墨尚濡。末句云:“武官養(yǎng)性真仙人,須作長生不死人?!笔悄昃旁?,王重陽祖師與其徒馬丹陽、長真自東而來,師與母但往參謁祖師,一見之問:“汝解壁間語否?”師不言,四人相視而笑,正所謂“目擊道存之妙也”。又言王重陽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采之不群。乃嘆之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黃塵?!惫寿n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鰲,已知有分例先曹。明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笔悄陝⒍龤q(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后劉師居洛陽市中土地廟,不語三年。俄遷城東云溪洞,徒眾日集,忽指地云:“中有井三?!辫徶捎嗟茫仑炘慈?。人問何以知之。曰:“曩世所居也二十年?!睅熤糕钟荫T氏園曰:“此吾身后之緣。四十年后園之松柏死,炁水西流其地,當(dāng)不售而得之?!蹦四ヒ槐裼谥小:蠊麘?yīng)驗(yàn)(三井有多生之記,一時著顯化之功)。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后改動為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丘處機(jī)
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世為顯姓。生于宋高宗紹興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自友好學(xué)不娶。金熙宗大定六年,師甫十九居昆崳山間,聞重陽師于寧海全真庵即往師焉。后來,邱祖曾在蟠西河積功磨性經(jīng)歷了六年,龍門洞內(nèi)又坐了七年的真功(蟠西六年,龍門七載),圓滿得道,被皇帝賜予敕書虎符,管領(lǐng)天下道教(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褒賜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后改動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yīng)主教真君。是為龍門派祖師。
王處一
寧海東牟人,玉陽其號也。金熙宗皇統(tǒng)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周氏夜夢紅霞繞身驚寤。是日乃生。甫七歲,嘗氣絕仆地,移時方蘇。母驚問:“汝何為而若是?”曰:“但知熟寐,不知其他?!睅熞蛭蛏乐?。少年時一日偶至山中,遇一老人坐于盤石之上,呼之使來,預(yù)言,他日必?fù)P名帝闕,為道教宗主。弱冠或告以婚事,笑而不應(yīng)。世宗大定八年在文登牛仙山居,人告以王重陽祖師到,即謁全真庵請為門弟子。次年遷居查山云光洞,王重陽擲傘二百里傳書,依傘上“全陽子”三字而封之(石上談玄,空中飛蓋)。后遨游齊魯,大著神異,度人驅(qū)鬼,起死回生。金主詔赴,九問九答,大副宸衷,隆禮有加。亦曾多次奉旨建醮、祈雨。遇妒嫉,賜以鳩飲之,乃歸。入池不死,發(fā)盡脫落,不能受冠。歸后丁巳年四月二十二日飛升。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賜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人。后于武宗時加封為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俗稱侖山王祖,留傳侖山派。
郝大通
字太古,山東寧海人,廣寧其號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號恬然。世為宦族。據(jù)《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塵修真之志,好讀易,曉卜筮。夢神人示以周易秘義。由是洞曉陰陽律歷卜巫術(shù)。厭紛華而樂淡薄,隱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復(fù)授以易之大義。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陽祖師于寧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請先生回頭!”重陽祖曰:“君何不回頭?”郝忽驚異!遂拜為師。翌日晚于朝元觀付以二詞。言下領(lǐng)悟,如走萬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終,遂棄家尋師,八月三日從祖師。入昆侖煙霞洞請列門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訣。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講演,遠(yuǎn)近來聽者常數(shù)百人,有人問答歌詩,周易參同演說圖象(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寫了《太古集》一書,以卦圖敘述得道成仙的秘訣(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后乃成仙。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及《金蓮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賜廣寧通玄太古真人,后武宗時加封為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世稱華山郝祖,流傳華山派。
孫不二
號清凈散人。寧海豪族孫忠翊之幼女也。金太祖天輔二年戊戌春,母夢七鶴舞于亭,一鶴漸入懷,覺而有娠,至己亥正月五日乃生。孫姑性慧聰明,溫和慈善,柔淑貞懿之態(tài),嚴(yán)于禮法,挺乎自然。長適馬丹陽,克盡婦道,生三子。因夫拜重陽祖為師,筑全真庵學(xué)道。重陽祖欲度仙姑,乃顯神通:如大醉徑造內(nèi)宅,臥于孫姑寢室,孫姑責(zé)其非禮!怒鎖房門,使仆呼夫歸。告之。丹陽曰:“師與我談道,不離己席,豈是有事?”及開鎖,見室已空,同往道舍,見師正濃睡!于是孫姑竟加篤信,遂亦拜重陽祖為師;師授以天符云箓秘訣。夫妻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后孫仙姑從風(fēng)仙姑居洛陽下清宮之風(fēng)仙洞乞食度日,垢面蓬頭,以穢污而遠(yuǎn)世魔。內(nèi)修仙道,外隱仙跡,七年乃成(清凈散人,探玄得道)。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言,一日沐浴更衣,跏趺而逝,奄然而化,香風(fēng)散漫,瑞氣氤氳,竟日不散。時丹陽居寧海環(huán)堵中,俄聞仙樂駭空,仰而視之,見仙姑乘彩云而過,仙童玉女旌節(jié)儀仗擁導(dǎo)前后,府而告丹陽:“吾先歸蓬島侍君也。(蓬萊仙路,億劫獨(dú)持)”按《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大元至元已已正月褒賜清凈淵真順德真人。后元世祖時敕封為清凈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俗稱清凈孫祖,流傳清凈派。
“布袍竹笠冒暑東來”、“十五年坐沃州橋下而不語”、“乞食度日,垢面蓬頭”:這些該當(dāng)是七真?zhèn)兊恼鎸?shí)寫照吧?能有金闕陳情、玉爐焚香的莊華,亦有蓬頭垢面乞食度日的困窘,然均能以平常心安然處之,不礙修仙之志:的確是祖師風(fēng)范。小說上對他們的再造,不違反其基本的經(jīng)歷與性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6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明清時期:清末一代黃冠大師劉理授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