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yùn)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qiáng)名曰道。
太:過于,極,高,很,身份最高之意。古代也寫作“泰”?!疤稀?,至高無上,為尊。老君,這里特指太上道祖。君,是尊號,道清德極,稱為君。太上道祖,為眾圣之祖,真神之宗。學(xué)術(shù)界認(rèn)為,老子為太上老君,首先,這是學(xué)術(shù)界的一個說法,我們自己的確切說法,首先,稱呼上,我們不能稱呼為老子,而應(yīng)尊稱為太上道祖,我們都是太上弟子,是有信仰的,我們自己首先應(yīng)該有一個起碼的尊敬心和恭敬心,當(dāng)我們提到太上道祖是,我們應(yīng)規(guī)矩的一稽首。第二,我們說,我們道教最高的三清尊神,太上道祖是唯一歷世應(yīng)化,分身下降教化世人的。太上道祖有八十一化,而化身為老子留下五千言,也只是其中的一化。所以,我們不能說太上道祖就是老子?!俺!?,恒常。“清”為元,“靜”為炁,“經(jīng)”為法。我們學(xué)到修仙,都是憑借經(jīng)戒而成圣成真,沒有不憑借經(jīng)典而成為圣人的,也沒有不憑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靜經(jīng)》是四品經(jīng)的首篇,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玄門弟子日常課誦修習(x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經(jīng)典。
太上道祖說:大道無形,道是至高無上的,在天地未生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在萬物寂滅之后,依然存在,他先天地而不見其始,后天地而不見其終,《道德經(jīng)》中說他“獨(dú)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鄙篱g萬物,他沒有具體的形狀,每一個事物都是他,每一個事物又都不是他,每一個事物中都有他。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杳杳冥冥,混混沌沌,其中有精,其中有物。”視之不得見,聽之不得聞。因為他化生了陰陽(二),所以叫生育,陽為清,上升為天,陰為濁,下降為地。
大道無情:大道本身,并沒有思想和感情,沒有分別心,不會因為你的長相是否漂亮,是不是能干,有沒有錢財,不會因為你個人所缺所需而有其它特殊對待,天道至公,他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有形眾生和無形眾生都是一樣的,不因為你的想當(dāng)然而改變。所以,不管你如何,日月都東升西轉(zhuǎn),就是因為這種至公和沒有分別。
大道無名:有兩個含義,一個指你所看到的事物的表象,另外一個則是名利。道本身,這兩個都沒有,既是內(nèi)在的,實際的,又是虛空的一種境界。長養(yǎng),生長養(yǎng)育。萬物,指世間萬事萬物。
這些,都是對道的一種不同角度的描述,既是道,又不是道,為了讓后人認(rèn)識他,理解他,接近他,給他勉強(qiáng)定一個名字,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夫,語氣助詞,沒有具體的字義。這一句,說明道的生化造化之機(jī),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清中有濁,濁中有清,清而能濁,濁而能清,清、濁、動、靜、天、地,萬物,都是不斷生生化化,降為生,流為成,本為始,末為終,本為體,末為用,本末兩不相離。天地以太空為本,而生人畜萬物;人畜以至善為本,而生周身百體。天不失本,則長久,人不失本,則可成仙。降,從高到低,從無極到太極,到兩儀,到四象……我們在其中,如果隨波逐流,便會生死流浪,應(yīng)該接近道的本源,合于大道的清凈無為。什么是清凈無為呢,其實就是指人真正的zixing,既不是起心動念,也不是不起心不動念,其實我們凡人,經(jīng)常都是以事礙理,那么有道的人,則是以理來明事,這就是凡人和有道之人的一個區(qū)別。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清為濁的根源,動為靜的基礎(chǔ),清濁可以相互轉(zhuǎn)化,而動極則靜,靜極則生動,人們?nèi)绻軌蛟凇拔鍧帷敝?,朔本追原,做到居塵而不染塵,常清常靜,以清凈的心態(tài)來對待周遭的人事物,同時真心清靜了,自心與天地般寬廣透徹,則天地萬物都在自己心中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一個清靜的法門,常習(xí)清靜,可以返本歸真,與道合真。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一陰一陽方為人,人為陰陽相結(jié),神,有兩重,秉父母之性為元神,受天地之性為識神。元神從受胎以得,其生凝于無極,無知無識,卻能主宰生身之造化,當(dāng)人出生一瞬間,元神跟隨下降到心,識神隨著第一口氣的吸入,而進(jìn)入,就像投胎一樣,與元神合而為一,共同居住在心房,然后開始以心為主,元神失位,識神開始當(dāng)家作主,而識神偏好動作,非常愛顯。識神經(jīng)常干擾元神,因為不能清靜,朝傷暮損,日漸虧衰。元神一衰,人就容易得病,最后無常。人的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和六欲(色聲香味觸法),晝夜耗散,而元神耗散盡時,就無常了,這時候識神舍下色身離開了,所以,即便有百歲高壽,依舊是大夢一場,依舊有鬼卒押至地獄,按照這一生人所做的善惡進(jìn)行賞罰。所以,我們要記住《北斗經(jīng)》中告誡的:“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今天既然有機(jī)緣得遇正道,這是真真切切的福報深厚,千萬不能再糊糊涂涂的混過這一生了。三毒,一指貪嗔癡,在六種根本煩惱中,這三種力量特別強(qiáng),對人影響特別大,所以被稱為“三毒”。另指住在玉枕、夾脊和尾閭的三尸神。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nèi)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yuǎn)觀其物,物無其物。
者指代上文清靜,不能得清靜,是因為人的心思沒有滅,七情六欲沒有去。如果能夠去掉七情六欲,轉(zhuǎn)化為元精、元?dú)?、元神,按照?jīng)典仔細(xì)行持,漸漸轉(zhuǎn)陰為陽,則仙道可成。能夠把七情六欲排遣出去,瞑目內(nèi)視,發(fā)現(xiàn),雖然念頭從心而發(fā),但是連心都沒有了,還怎么發(fā)雜念呢?那瞑目外視,雖然心生于各種有形,但是連形都沒有了,心又怎么能生雜念呢?那遠(yuǎn)視天地日月星辰,山河萬物都沒有了,身又生于何處呢?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能悟到心身物都沒有了,那么天地之間就只剩下一件,還沒有空,沒有滅,就是空本身。包括自身的真空和身外的虛空。(寫到這里,翻看手邊的參考資料,發(fā)現(xiàn)了祖師爺留下的一句話,而這句話的意思,最先是我的恩師告誡我的,后來我又告誡我的諸多弟子,受益匪淺。祖師爺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碑?dāng)然這句話有兩重意思,一指無常說,一指觀想境界說。身邊總有很多人,把自身所帶無形眾生的緣分看得過重,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修行,在此略微一提,真正皈依了自己的身神命的修行弟子,你們怕什么,顧慮什么,一心勤修正道便是。已是跑題。)《道德經(jīng)》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倍颊f的要忘形守道。而世人卻非常著意這個形,這個假身,飽酒肉,戀美衣,愛美色,一旦無常,永墮沉淪。
我們外不知其物,內(nèi)不知其心,只有空還存在,當(dāng)觀見空也不存在時,當(dāng)無也無了,當(dāng)沒有沒有也沒有了,所謂的沒有這個空,粉碎虛空了,則湛湛然常寂了,常寂,為混沌的先天境界。此時不會產(chǎn)生各種欲求,欲求不生之時,自然三花聚頂,五炁朝元。
真常應(yīng)物,真常得性;常應(yīng)常靜,常清靜矣。
沒有念頭紛擾則為真,五德五元為常,真常者,良知也。應(yīng),感應(yīng),感而遂通為應(yīng),此感彼應(yīng)為得,此為道法自然說,隨緣應(yīng)物,緣來以真常之心應(yīng)之,不先物而強(qiáng)為之,緣去則不留,自隨他去。寂然不動,萬緣頓息,人心死,道心活。道心?;?,則妄念不生,則常復(fù)先天……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接上文言之——如此清凈無為,可以返回先天,既返回先天,則漸漸得入真道。真道,為先天大道,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道,雖然可以以經(jīng)載道,以師明道,雖然經(jīng)過勤修,經(jīng)過積功累德,可以三千功滿,八百行圓,證得了所謂的大道,實無所得,一是指道本虛無,二是指人身通過命功的修煉,產(chǎn)生的各種玄妙變化,實際上為身中本來自有的,并沒有得到什么。為了普度、教化眾生,而勉強(qiáng)說得受了大道
,如果眾生哪一個能夠窮理盡性,勤修內(nèi)外,便可以傳授大道之天機(jī)理法。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zhí)德。執(zhí)著之者,不名道德。
太上道祖說:上士之心,即圣人之心:涵容深厚,保羅天地,渾然天理,和光混俗,自謙自卑,外圓內(nèi)方,做事循乎天理,出言順乎人心,何掙之有?下士雖然也好學(xué),但學(xué)不到圣人之位,多有偏頗好勝之心,論是論非,所以說好爭,上德為先天五德俱全,德行全備,不染后天,所以為上德,后天返回先天,也可以算上德。但是下德之士,太執(zhí)著于后天五德(仁義禮智信),著為著相,不明道德究竟是什么,所以說不明道德也。修道,要明白一個陰陽消長之理和一個進(jìn)退存亡之道。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眾生之所以不能夠得真道,是因為有妄心。妄心是由酒色財氣、名利恩愛所牽纏出來的。其不知酒色財氣四堵墻,耗散三寶損壽元;名利恩愛如浮云過眼,人生百歲如在夢中游。既起了妄念之心,便會驚動元神。元神藏住在心中,心為諸神之主帥,人身之神,有六十四位,以應(yīng)六十四卦,若元神不驚,則六十四位人神混合元神,則元神之光必大,其神必旺,神旺則性靈,此為大羅金仙之基。如果驚動了元神,便又會開始執(zhí)著天上地下的萬事萬物,實際上,不過就是日月星辰,山川樹木,酒色財氣,人身的精血骨肉而已,而這些,哪一個都不是你強(qiáng)求而能得的。貪為好勝,求為苦心,如此便心煩意燥,嗔恨心起,思慮過重,憂苦身心。不得榮貴生煩惱,得了榮貴卻又從榮貴中生出榮貴的煩惱。后天奉天時,延命術(shù),為有為之術(shù),要知道先天無為而為之道,不然難以成仙成圣。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上面說的如果心煩意燥,嗔恨心起,思慮過重,貪心不了,便會受五濁之辱,人生一世,而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沉溺于各種煩惱中。酒色財氣為四大苦海,迷昧于此,連人身都難保,從何談?wù)娴滥???/p>
真道者,為先天無極大道,為正身修身之道,能夠窮究性命之理,勤修至道的人,自然能夠得道,得悟道者,需積功累行,勤參苦修,修道守道,成道了道。常清靜,是說道成德備,功圓果滿,陽神沖舉,三官保奏。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jīng)萬遍。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xí),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
仙人葛翁說:我得傳真道,曾經(jīng)誦讀清靜經(jīng)萬遍。清靜經(jīng)是脫離“凡趣”的上士才修習(xí)的,不傳給下士,下士與前文“下士執(zhí)德”的下士同指,此說清靜經(jīng)的重要性,講明清靜經(jīng)的傳承,句句為心法,擇人而傳,不廣而宣之。而道以真慈大善濟(jì)世利人,為了利濟(jì)眾生,才寫成文字,記錄下來,方便世人都能夠得聞?wù)?,勤而行之?/p>
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道德經(jīng)》中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亡若存;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得聞經(jīng)法,二六時中刻刻提點(diǎn)自己,最終功圓行滿,得證大道;中士不能實實保持道心,即便如此,若按經(jīng)法行持,也能成為南宮眾仙;不算精進(jìn)的下士,得聞此經(jīng),明得要義,還可以使自己滅罪消遣,罪滅福生,而使自己人生得到護(hù)佑。游行三界,形容元神的逍遙境界,最終掙得大羅金仙。此是說,《清靜經(jīng)》的經(jīng)功浩力不可思議,言其地位、價值和重要性。
左玄真人曰:學(xué)道之士,持誦此經(jīng),即得十天善神,擁護(hù)其神。
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真人左玄說:修道的人,參悟到這部經(jīng)的經(jīng)義,行持這不經(jīng)典而不輟,可得到上圣高真的加持護(hù)佑,祖師言真修之人,誠心可格天心,三分的誠心,便有七分的加持,只要去積功累行,便會感動天地,與明師相遇,得修仙之真口訣,勤而行之,太陽練氣,太陰練形,最終練就九轉(zhuǎn)還丹,陽神沖舉,丹書下召,與道合真。妙,玄妙,指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的玄妙狀態(tài)。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jīng),悟解之者,災(zāi)障不干,眾圣護(hù)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東漢時,祖天師張道陵被授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人家,不是指的自己的住家,而是指的人自身,自身得聞,自心得悟,自然明白世事無常,人生百態(tài),恍如大夢一場,掃凈心塵,雖在塵而又不染塵,在凡而又不染俗犯,隨緣應(yīng)物,煩惱蕩除,自然獲得身心大自在,眾生護(hù)門,一是指通過誠心得到上圣高真加持護(hù)佑,二是指的自身之神,都能各守其位,最終三花聚頂,五炁朝元。道心不減,勤勤行之,一定可以功行圓滿,應(yīng)詔飛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文昌帝君寶誥(注解)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