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注解:這章再次遇到前面反復遇到的老問題,即指示代詞“之”啊“其”呀什么的,究竟都指誰呀?本章的“其”,按照河上公的理解,指人自己的神,“無狹其所居”意即心是神的居所,所以不要將自己的心弄得太狹小了,以免神不安所居;王弼則認為“其”指的是百姓,“無狹其所居”就是不要逼得百姓與權威對抗;蘇轍又說“其”指的是各人自己,“無狹其所居”的大意,是說眼耳鼻舌身意的感性之“我”固然很小,但本性之“我”與天地同款,所以要活在本性之“我”里,就不狹小了。好像都有道理,但我們還是聽王弼的吧,因為他的說法與前一句的“威”,在邏輯上更順洽。
按照漢語的習慣,威在通常的情況下,總是與權和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叫做權威、威力,這些中性詞或許更接近本義。當然還有威望、威信等褒義詞,有威脅、威逼等貶義詞。但不管褒還是貶,都必須先有權威、威力,才有可能去作好作歹、任褒任貶。不過從字源上看倒是挺有趣的,《說文解字》的“威”不在戈部,而在女部,“從女從戌”,戌按納支法表示中央土位,原意指丈夫的母親。按照這個原意,好像不是槍桿子里面生威,而是被認可、受尊重才有威。到了老子用“威”時,原意或許已經(jīng)很遙遠了,權威、威力的引申義反倒隨著七雄五霸們的威武生猛,借殼上市,取代本義,成了通用的含義默認。老子對“威”的用法,也是跟著市場行情走的,所以才有“畏威”、“大威”之說。
“人不畏威”的“人”,雖然有的版本寫作“民”,但想必是經(jīng)過后代好事者的篡改以迎合帝王的,因為老百姓沒有那么大的膽子,誰的威都不怕。在一個諸侯國里,誰都不怕的只可能是國君;在全天下里,誰都不怕的只可能是天子。像第二十六章講到的帝武乙,連天神都不怕,那就真的無所畏懼了。所以這個字不僅應該寫作“人”,而且指意也明確,就是王公侯伯。
然而老子說,不怕威就會有更大的威臨頭。為什么?老子沒細說,不過從邏輯上應該可以理解。向威挑戰(zhàn),大概就像向極限運動挑戰(zhàn)一樣,只要你有膽量挑戰(zhàn),并且有能力突破某個極限,那就一定會有更高更難的極限在前面等著你。對于擁有一個國家最高威權的國君來說,天威也許太假設了,民威又根本就看不出來,所以通常都表現(xiàn)得“不畏威”,找不到極限去挑戰(zhàn),但如果因此就肆無忌憚,不斷壓迫老百姓的生存空間,不斷將老百姓的生存欲望利用到極限,實際上就是在挑戰(zhàn)自己威權的極端上限,那么就必然像王弼斷言的那樣,“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老百姓再也受不了國君的威,要揭竿而起,威懾也就不起作用,社會秩序也就徹底崩潰。所以按照王弼的理解,本章的核心,就是“言威力不可任也”,太相信權威、威力對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作用,最終會釀成大禍,有更大的威不期而至。這個道理在中國歷史上,無疑已得到無數(shù)次證明,每一個威權時代的結(jié)束,都必然伴隨著社會的動亂甚至戰(zhàn)爭。好像社會秩序有一個自動適應的節(jié)奏或頻率,如果前期的威權壓力很大,那么后期的反彈力也同樣大,所以《道德經(jīng)》里要反復強調(diào)“其事好還”,“反者道之動”等等。如果沒有這種自動適應的節(jié)奏或頻率,社會的共同秩序也許就散架了,社會共同體也散架了,后果不堪設想。
如果權威、威力都靠不住,那又拿什么來掌控社會秩序、高效地調(diào)控社會資源,以充分發(fā)揮領袖人物引領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作用?老子開出這樣一個方子,“去彼取此”,拋開對于權威、威力的依賴,將自己看得比符號化的權威、威力更珍貴,“自知不自見”,不那么將炫耀權威與表現(xiàn)自我混在一起并且搞得太頻繁,那么實際的權威就不會讓老百姓饜足。
不管怎么說,讓權威成為老百姓的依賴會很好,而讓權威成為老百姓的厭物會很糟。《道德經(jīng)》總能在這類要命的事情上給后人提個醒,所以是中華文明的不朽經(jīng)典。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七十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七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