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解:
此章是《道德經》下篇的首章。上篇開宗稱“道”,下篇起首明“德”?!暗隆崩^之于“道”。“道”有“常道”、“可道”之分;“德”有“上德”、“下德”之別?!暗馈迸c“德”的特性已述于前。此章只談“道”,“德”,“仁”,“義”,“禮”五者的關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源于“道”,通于“道”,其體性特征亦同于“道”?!暗馈睙o形無象,含藏而不顯露,空虛而無跡象,卻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無所不成。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yǎng)萬物,卻不自恃、自彰。此種特性應之于人,則為“上德”?!吧系隆焙汀俺5馈币粯?,是內在的,實質的、無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因而,無形的“道”是大“道”,無形的內在之“德”是“上德”。這種非形式主義的“德”好象無“德”,其實是真正的大“德”、“上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p>
純粹素樸、虛無自然、至誠不妄、無心作為者,是“上德”之特性。反之,有意作為,故意彰示其德,做了好事只怕別人不知道,這種外在的、形式上的、故意彰示的“德”,是謂“下德”?!跋碌隆碧幪庯@示為很有“德”,其實還算不上“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p>
“常道”的體性是自然無為。體現(xiàn)“常道”體性的“上德”是無為的。這種“無為”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此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跋碌隆钡挠袨椴皇菬o意的、自然的,而是故意的、有心的、非自然的。此謂“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純粹素樸、真誠無妄、自然無為的“道德”充實于內,仁義禮智自然顯之于外。道德是根本,仁義禮是枝末。事物無本,焉能有末?故黃石公《素書》曰:“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夫欲為人之本者,不可無一焉!”此言“道”、“德”、“仁”、“義”、“禮”五者的關系是根桿與枝葉的關系。
出于自然,不是有心有意去為“仁”者,謂之“上仁”。
有分別,有果決,懲奸除暴,濟困扶危,順天應人,不循私情者,謂之“義”。
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父慈子孝,恭謹訐浪者,請之“禮”。
“上仁”繼之“上德”,是無為的。
“上義”繼之“下德”,是有為的。
以“上禮”的科條禮教約束人,無人應聲和履行,這時,不得不伸出胳臂用力拉拽,強迫人們去遵守。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p>
“道”是主體,“德”是作用,“仁”、“義”、“禮”是主體的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如失去了“道”(主體)而再去講“德”,(作用),相似失去了車馬而論引重致遠,是為空談。再如失去了主體之作用而去講主體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猶如樹木根桿已毀再求枝葉豐茂,豈非妄言!尤其講到表現(xiàn)形式“禮”的時候“道德”基礎已無、忠信已薄,禍亂由此而始,故曰:“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p>
“道”之本體貴乎斂華就實,守樸還淳。如持華去實,乃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能掌握本末之機,實華之要,還淳以復其厚,而不恪守澆??;反樸以顧其實,而不炫識以求其華。因而,真正的進道修德之人應去其薄華,取其厚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8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任法融道長注解道德經之第二十章
下一篇: 任法融道長注解道德經之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