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贊及報恩寶誥(注解四)
?來源:大道家園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5 11:09:39 繁體中文版
于是七元君,大圣善通靈。⑴濟度諸厄難,超出苦眾生 。⑵若有急告者
,持誦保安平
。⑶盡憑生百福
,咸契于五行
。⑷三魂得安健
,邪魅不能停
。五方降真炁,萬福自來駢
。⑸長生超八難
,皆由奉七星,生生身自在
,世世保神清
。⑹善似光中影,應如谷里聲
。⑺三元神共護
,萬圣眼同明。⑻無災亦無障
,永保道心寧
。⑼
[注釋]
⑴于是七元君,大圣善通靈:此篇乃入道修真之徑路,延生禮斗之樞要
,解厄消災之訣法
,回生起死之關鍵也。太上列此于諸厄之后者
,欲人依法xiuchi
,則無諸厄障,自然升真證道也
。此言初真學道之士
,及善男信女,若發(fā)誠心
,于此七元降臨之日
,依科行訣,誦經焚府
,奏章上表
,則七元君之威力神通,大圣妙化善明萬靈之靈也
。
⑵濟度諸厄難,超出苦眾生:世人若欲消災謝罪解厄釋難,告斗處恭
,無不遂愿
。以拔眾生沉溺之苦趣也。
⑶若有急告者,持誦保安平:若人家有病
,或難、或產
、或災
,或求嗣續(xù),或保延生
,急宜誠思定慮
,認本命星君之號。持是訣
,誦是經
,焚是符
,則得家道清靜
,而患難克期安泰也。
⑷盡憑生百福,咸契于五行:斗真七戒云:不得交游非類
,妄習異端
。執(zhí)心不一自無指歸,常依正教
,不生疑惑
。人能盡心竭誠。依憑經訣
,證道修真
。斗司當與其百福。所為所作
,皆默合于五行造化也
。
⑸三魂得安健,邪魅不能停。五方降真炁
,萬福自來駢:三魂得安健,九靈屏跡
。我之五臟
,自生真炁。真炁既生
,永保利貞
,則萬福自然合我之體也。
⑹長生超八難,皆由奉七星
,生生身自在,世世保神清:既得萬福來合我身
,則八難自然超脫
。如此則長生之道備矣。本自七星之玄靈
,敬奉而得致也
。若能依前,安置三魂
,調理五臟
,收三尸,拘九靈
,離八難
。則是奉北斗之功驗矣。必使其人
,生生不人梏囿
。得以自在,與道逍遙
,則世世神清也
。
⑺善似光中影 ,應如谷里聲:既得生生自在,世世神清
。則元靈生慧光
,能燭萬物曲直之影。是以有諸內必應乎外也
。
⑻三元神共護 ,萬圣眼同明:學道之七,若能xiuchi到此地位
。則天官侍我魂
,地官侍我魄,水官侍我神
。如此飛升金闕
,游宴玉京,則萬神萬目
,自然瞻禮而敬仰我也
。
⑼無災亦無障,永保道心寧:此段亦此處要旨
,若能精修斗訣
,深造斗經,則又豈有災障
。而永保奉道之心安寧也
。
注:此段經文擇自《大梵斗義》。
中國道教古書都有哪些?
《道德真經》《 南華真經 》
《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
《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
《陰符經》 《清靜經 》
《西升經》 《心印經 》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
《玉皇經》 《玉樞經 》
《三官經》 《北斗經 》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
《坐忘論 》《化書 》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八大神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
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
經前諸韻贊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
諸真寶誥
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
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于唐開元(713—741)時
。此后宋
、金、元
、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
。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
、《敦煌道藏》
、《中華道藏》。
道家著名經典都有哪些?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道德真經》(河上公本) 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
,則無不治
。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
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人
,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
,故無尤
。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國治民
,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fā)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
,辱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則可以寄于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名曰夷;聽之不聞
,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弊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
,守靜篤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蕓蕓
,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兇。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 第十七章 太上
,下知有之;其次
,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
,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思寡欲。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美之與惡
,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純純兮。眾人昭昭
,我獨若昏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忽兮其若海
,漂兮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于人
,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匈忏辟猓渲杏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枉則直
,洼則盈,敝則新
,少則多
,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
,故明;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 第二十四章 蚑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名之曰大。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
,躁則失君
。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善計不用籌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