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寶誥⑴
志心皈命禮。
玄元應化,武曲分真⑵。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⑶。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⑷。辛苦百千,殷勤寸念⑸。憐我父母,日漸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⑹。禮帝為師,祈恩報本⑺。愿我現(xiàn)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⑻。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報恩教主⑼。佑圣真武,治世福神⑽。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⑾。
[注釋]
⑴報恩誥:即報父母誥,誥中祈求真武佑護父母,壽福增延。故道教又稱真武大帝為報恩祖師;
⑵玄元應化,武曲分真:玄元,即玄元祖師,唐時封太上老君為“玄元皇帝”。故此玄元即太上老君也。應化,應變分化。武曲分真,武曲,即真武。有經稱真武“武曲靈應”。
⑶垂念我等眾生,有相脫生:垂念,垂慈憐念。有相,與無相相區(qū)別。道教將先天稱作無相,后天稱作有相。即有形象,有身體。脫生,即輪回轉生。
⑷父母懷胎十月,乳哺三年:凡人在母體內皆須懷胎十月方可出生,乳哺三年方可成人。
⑸辛苦百千,殷勤寸念:父母如此懷胎乳哺,實為百千之辛苦,殷切之希望長大成人。
⑹我今持念平等,悉滅險峻貪嗔:持念,行持念誦。平等,平等之法也。險峻,人間之狡詐也。貪嗔,人之欲望也。
⑺禮帝為師,祈恩報本:禮,恭禮。帝,玄天真武大帝。祈恩報本,按《太上元始天尊說真武妙經卷下·報恩章第四品》言:“人屬萬物之靈,秉性賦形。一絲一發(fā),猶不可輕。天恩祖德,前劫善根,父母養(yǎng)育?!粲袎m世凡民,覺悟回心,思父母之苦,報爹娘之恩。齋戒沐浴,勤誦此經。過去現(xiàn)在,一切超生?!?/p>
⑻愿我現(xiàn)在父母,福壽增延,過去宗祖,早得超生:玄門弟子,出家修行。為孝中之最丈夫?,F(xiàn)在父母,過去宗祖,亦皆沾道恩,永脫輪回之苦也。
⑼八十二化,報恩教主:八十二化,即真武大帝因人因物因事而度化,總有八十二種化度之法。是玄門之報恩教主也。
⑽佑圣真武,治世福神:按《元始天尊說真武妙經》云:真武“屢劫清靜,世世宏仁。安國濟民,克修大定……不浮天律,不逆雙親。降龜伏蛇,諸濁消傾。念念虔誠,故爾飛升?!?/p>
⑾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金闕化身,終劫濟苦天尊。為報恩教主之全尊稱。
三月初三恭賀蕩魔天尊寶誕,持誦真經寶誥功德無量
志心皈命禮
玄元化身,降誕凈樂國王宮。舍家修道,誓愿盡除天下妖魔。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飛升。受命敕鎮(zhèn)于北方,統(tǒng)攝玄武之位。在上為玉樞掌教北極天尊。在中為蕩魔無上上帝。在下為玄天真武大帝。周行六合,鑒察善惡。賞罰嚴明,威懾萬靈。法力無邊,能斷一切妖邪,能驅一切魔精,能避水火之災。操扶社稷,拯濟世人。無愿不遂,普福生靈。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苦天尊。北極佑圣真君。真武蕩魔大帝。
真武大帝乃北方之神,玄武大帝,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無量祖師,鎮(zhèn)天真武靈應佑圣帝君,真武帝君,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fā)祖師。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凈樂國凈樂宮,乃國王之子。凈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后,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太子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子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發(fā)誓要輔佐玉帝,掃盡天下妖魔。玄武怎么改稱真武的呢?宋真宗(997- -1022 年在位)時期,將趙姓始祖命名為趙玄朗,并尊為宋圣祖。為避趙玄朗的名諱,玄武就改名為真武了。真武大帝的崛起是在明朝。明初,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奪取王位,是為明成祖。政變過程中,真武大帝屢次顯靈,幫助朱棣。因此,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zhèn)天真武玄天上帝”,在武當山天柱峰頂修建金殿供奉真武大帝神像。
龜蛇二將是真武大帝的二天門守護神,來歷傳說有三
其一就是龜蛇二將是真武大帝的腸子和肚子演化。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煉期間可以說是廢寢忘食。即使這樣,他還嫌喝水吃飯耽誤時間,所以干脆不吃不喝,辟谷坐禪。這下可苦了肚子和腸子,它倆饑腸轆轆,不免發(fā)出怨言,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真武大帝聽著心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己開膛破肚,將腸子肚子抓了出來,扔到一旁。真武大帝算是暫時清靜了,可被拋棄的腸子和肚子卻給他惹來了更大的麻煩。腸子和肚子雖然只是腸子和肚子,但它倆可不是普通的腸子和肚子,它倆是真武大帝的腸子和肚子。也就是說,它倆日夜聆聽真武大帝念經,已經有了道法。腸子鉆進真武大帝的襪筒里,瞬間變成了一條粗壯大蛇;肚子跳進真武大帝的鞋里,一翻身,變成了一只鐵殼大烏龜。鞋和襪都沒了,真武大帝從此就打赤腳了。餓急了的龜和蛇兩位跑到武當山,便四處吃雞殺羊,甚至牛馬也能一口吃掉。就這樣,它倆還是沒吃飽,后來竟然為了一頭豹子爭得天昏地暗。當?shù)匕傩諏嵲跓o法忍受,便去找真武大帝求救。它倆已經窮兇極惡,連主人也不認了。真武大帝無奈,只得施展法術,將它倆制服,收它們作為自己的坐騎,并封為“龜蛇二將”。從此,真武大帝就履龜蛇,邀游九天巡視。
其二,龜蛇二將是水火二魔王演化而來。傳說龜蛇二將原身為水火二魔王,故又稱作“水火二將”。這個故事出自《玄天上帝啟圣錄》和《神仙通鑒》。話說商紂王勾結六大魔王擾亂天下。這六大魔王是水魔、火魔、旱魔、蝗魔、瘟魔、妖魔。玉皇大帝命令真武大帝幫助周武王伐紂除魔。真武大帝披發(fā)跣足,金甲黑袍,手握寶劍,統(tǒng)率六丁六甲,與六魔王大戰(zhàn)。其中,四魔王不敵脫逃。水火二魔王變化成蒼龜和巨蛇。而真武大帝施展“大威力”,將二魔王打敗,使二魔王不能再行變化。從此,龜蛇歸順,聽憑真武大帝調遣。玉皇大帝封蒼龜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封巨蛇為太玄火精、赤靈尊神。其余四魔亦來拜服,真武大帝亦將其收為部將。
其三,龜蛇二將是真武大帝面前的龜蛇演化而來。據(jù)明羅懋登著《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十六回記載,龜原來是真武大帝面前的花腳烏龜,后來受封為將,稱為姣陵圣水大元帥。長十二丈,混身九宮八卦,變化多端。蛇原來是真武大帝面前的赤練花蛇,后來受封為將,稱為丹陵圣火大元帥。長有三十六丈,渾身披鱗,堅固無比。武當山金殿中的龜蛇二將是最為著名的。此像為銅鑄鎏金,造型生動,構思精巧,做工細膩,材質精湛。其形象是蛇繞龜腹,翹首相戲,相依相伴,和睦相處,堪稱完美的古代珍貴文物。
真武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元化身,降誕凈樂國王宮。舍家修道,誓愿
盡除天下妖魔。歷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飛
升。受命敕鎮(zhèn)于北方,統(tǒng)攝玄武之位。在上為
玉樞掌教北極天尊。在中為蕩魔無上上帝。在
下為玄天真武大帝。周行六合,鑒察善惡。賞
罰嚴明,威懾萬靈。法力無邊,能斷一切妖邪,能驅一切魔精,能避水火之災。操扶社稷,拯濟世人。無愿不遂,普福生靈。大悲大
愿,大圣大慈。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終劫濟
苦天尊。北極佑圣真君。真武蕩魔大帝。
《全真日誦早晚課》是全真道宮觀內日常的宗教活動。這一課誦傳統(tǒng)始于金代道教祖師王重陽建立道教叢林制度之時,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了。遵循這一課誦傳統(tǒng),凡住宮觀的出家道士,每天早晨五更開靜,灑掃庭院、殿堂,齋沐漱盥,整肅衣冠之后,便上殿諷誦早壇功課經;每天晚齋用畢,晚壇的頭通鼓聲一響,宮觀內的道士便整肅衣冠登壇誦晚壇功課經。一年四季,每日如此。每日例行早晚課,在教義上,用以供奉神靈;此外,使道眾們勤修經懺,不忘祖師圣訓,從而收修身積善之果。
早晚課內容因承傳習慣及觀內祖師先圣不同而異。以北京白云觀為例,早課內容為:〈澄清韻〉、〈吊掛〉、〈提綱〉、〈凈心神咒〉、〈凈口神咒〉、〈凈身神咒〉、〈安土地咒〉、〈凈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玉清寶誥〉、〈上清寶誥〉、〈太清寶誥〉、〈玉帝寶誥〉、〈天皇寶誥〉、〈星主寶誥〉、〈后土寶誥〉、〈南極寶誥〉、〈北五祖寶誥〉、〈南五祖寶誥〉、〈七真寶誥〉、〈普化寶誥〉、〈祝圣文〉、〈懺悔文〉、〈早課小贊〉(〈靈官咒〉、〈土地咒〉、〈大皈依〉、〈三皈依〉)。晚課內容為〈吊掛〉、〈香供養(yǎng)太乙救苦天尊〉、〈提綱〉、〈玄蘊咒〉、〈斗姥寶誥〉、〈三官寶誥〉、〈玄天寶誥〉、〈呂祖寶誥〉、〈丘祖寶誥〉、〈薩祖寶誥〉、〈靈官寶誥〉、〈救苦寶誥〉、〈報恩寶誥〉、〈土地咒〉、〈三皈依〉、〈供養(yǎng)咒〉、〈結齋咒〉。
道教經書的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記錄了道教的教理教義、教規(guī)教戒、修煉方術、齋醮科儀,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哲學、文學、醫(yī)藥學、養(yǎng)生學、化學、音樂、地理等多種學科的珍貴資料。道教經書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寶庫。
主要經典 《道德經》、《?南華真經?》、《文始真經 》、《沖虛真經》、《通玄真經》 、《度人妙經 》、《陰符經》 、《清靜經 》、《西升經》、 《心印經 》、《黃庭外景經 》、《黃庭內景經 》、《玉皇經》 、《玉樞經 》、《三官經》 、《北斗經 》、《周易參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內觀經 》、《洞玄靈寶定觀經 》、《太上感應篇》、 《文昌帝君陰騭文 》、《坐忘論?》、《化書 》、《重陽立教十五論》 、《龍門心法 》
常誦經典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邱祖懺文等、小贊及結經謁等
玄門日誦晚壇功課經:經前諸韻贊、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拔罪妙經、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太上道君說解冤拔罪妙經、諸真寶誥、中堂贊及報恩寶誥等、小贊及結經偈等
道藏
道藏,指道教書籍的總稱,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書及六朝以來道教經典。它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不同版本
《北齊道藏》
大規(guī)模編藏道書始于北周。周武帝時,“以沙門邪濫,大革其訛”,召道士王延至京,為置通道觀(即唐玄都觀前身),并精選道士八人,與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觀道士所上《玄都經目》,增入諸子論,共6363卷,較諸陸修靜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間,周武帝敕置通道觀,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經圖,緘藏于觀內。延作《珠囊》七卷,凡經傳疏論八千三十卷,奏貯于通道觀”。
《開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為其遠祖,故而重視道經編纂工作。唐高宗時期,曾有《一切道經》行世。開元(713—741)年間,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訪道經,唐開元年間,玄宗詔令發(fā)使搜訪道經,親加尋閱。期間玄宗著《瓊綱經 目》,凡七千三百卷。后唐玄宗又親自主持編修《玉諱別目》,記傳疏論相兼,九千余卷?!鞂毱咻d(748)詔令傳寫,以廣流布。名《開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編撰的這兩部道藏達到了歷代整理道書的高峰。
《寶文統(tǒng)錄》
唐安史之亂時,兩京所藏道書多遭焚毀,以后諸帝又陸續(xù)派人搜尋整理。大歷年間,又及7000卷。嗣經唐末五代之亂,道教經籍賴杜光庭、暨齊物、梁文矩諸人的搜集貯藏,才使六朝道書十存四三。宋朝開國后,又大力搜集道書和編纂道藏。宋太宗嘗求得道經7000余卷,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校正,刪去重復,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詔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欽若總領,在徐、王校訂的基礎上,加以增補,共4359卷。較徐鉉等所校訂的道藏,增加622卷,并撰成篇目上進,賜名《寶文統(tǒng)錄》。
《大宋天宮寶藏》
由于《寶文統(tǒng)錄》的綱條與《瓊綱》、《玉緯》之目參差不同,王欽若、戚綸等又推薦張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綱條,四部錄略,品詳科格,商較異同,以銓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終于宮字,得466函,題曰《大宋天宮寶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寫錄成七藏。
《政和萬壽道藏》
北宋崇寧年間徽宗詔令搜訪天下道教遺書,就書藝局令道士校訂。至崇寧、大觀年間,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兩詔郡國搜訪道門遺書,所獲甚夥,乃設經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詳加校訂,送龍圖閣直學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黃裳役工鏤板。事畢,進經板于東京(今河南開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萬壽道藏》。道書雕板,始于五代,而全藏刊板,則始于此。
《大金玄都寶藏》
《政和萬壽道藏》經板,歷經靖康之亂,至金已殘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詔以南京(即宋東京,今河南開封)道藏經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長觀(舊址在今北京白云觀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點沖和大師孫明道,據(jù)以補綴完成,印經一藏。后孫明道奉詔,分遣黃冠訪遺經于天下,募工鳩材,不二年,鏤槧具完,共得遺經1074卷,補板者21000余冊,積83198冊。孫明道于是倡諸道侶,依三洞四輔,品詳科格,商校異同,加以詮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題曰《大金玄都寶藏》。泰和二年(1202),天長觀毀于火,經板亦被焚。
《玄都寶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經,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陽玄都觀總領其事。至乃馬真后稱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余卷,亦稱《玄都寶藏》。經板即存于平陽玄都觀。定宗時,移貯新建之平陽永樂鎮(zhèn)純陽萬壽宮。由于參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頗多。元憲宗和元世祖時,道教因在僧道辯論《老子化胡經》中失敗,佛教徒奏請“自道德經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除《道德經》外,其余道書和道經印板盡行燒毀。其中道家哲學義理精華,帝王崇道記和道士與佛教論戰(zhàn)之書,這些書經此焚經之后大部分不存。自晉唐宋以來歷代隱士與道士精心積累保存的大批珍貴典籍、道書,都因此次“至元焚經之禍;而致缺佚。而留下來的多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經書??芍桥浼厣c珍貴。據(jù)考證,現(xiàn)存《正統(tǒng)道藏》所收《道藏闕經目錄》中著錄的許多道書,就是在元代焚經后缺佚的。元朝統(tǒng)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獻與中華文化遭受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從此記錄歷代佛道論戰(zhàn)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單方面的記錄訴述。也是導致后世道教術多學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詮理答難》才得窺見佛道論戰(zhàn)真貌。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云:“今本《闕經目錄》,即明正統(tǒng)刊藏時校《元藏》所闕之目錄?!贝致越y(tǒng)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于半部明《正統(tǒng)道藏》被燒毀。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對韻》中所說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钡默F(xiàn)象。
《正統(tǒng)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編修道藏。永樂四、五年間,又一再催辦。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xù)主持編修。直到正統(tǒng)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詔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備。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統(tǒng)道藏》。
在明朝時,雖然道教已經逐漸失去了在社會和政府中的主導地位,勢力開始衰落,但是,在對道教的宗教經典進行整理和修訂方面,明朝卻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經編寫過幾次道藏,但由于歷史原因,它們都先后失傳了。所以到了15世紀初,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重新編寫道藏。從1406-1445年,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位皇帝,終于完成了明朝時期的第一部道藏,這就是《正統(tǒng)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過了150多年后,萬歷皇帝再次下令編寫道藏,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少內容,這就是《萬歷續(xù)道藏》。
明朝的這兩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墩y(tǒng)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但《正統(tǒng)道藏》分部十分淆亂,如《道德經》等道家道論當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經》誤入《道藏》首列;《上清經》 當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誤入正一部; 《度人經》諸家注當入洞玄部,而今誤入洞真部;道家諸子注疏當入太玄部,而亦誤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書數(shù),實已不能反映其各部書的真實數(shù)字; 而上列收書之種數(shù),也只是約數(shù)。其中不少類書,只算一種,實際包含多種,如《修真 十書》收有南宗諸傳人之詩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種以上;《云笈七箓》為《大宋天宮寶藏》之輯要書,或節(jié)錄,或取全文,收書之多更 不勝枚舉。因此實際收書之種數(shù)比上列數(shù)字為多。參加纂修的道士,除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樂時有涂省躬,正統(tǒng)時有喻道純、湯希文。現(xiàn)存《正統(tǒng)道藏》3部半一部存于北京市圖書館;另一部于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僅存半部。還有青島市博物館收藏的萬歷年間刊《道藏》。
《萬歷續(xù)道藏》
編纂《正統(tǒng)道藏》時,因搜訪不周,缺漏甚多,萬歷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旨??袄m(xù)道藏”,亦以《千字文》為函次,自杜字至纓字。凡32函,180卷,名為《萬歷續(xù)道藏》。
涵芬樓影印本
正、續(xù)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毀。明清兩代,頒賜各宮觀的道藏雖多,但以屢經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據(jù)北京白云觀所藏正、續(xù)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每梵本二頁并為一頁,凡1120冊。但白云觀所藏道藏雖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資修補,但仍有殘缺。全藏目錄,見所收《道藏經目錄》4卷。該館復就全書中抽選170種,別印《道藏舉要》398冊。明季有《道藏目錄詳注》2種,各4卷,分別為白云霽、李杰所編。均略有題解。白編“詳注”收入《四庫全書》。
《道藏輯要》
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收道書200多種,編成《道藏輯要》,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28集,共200余冊。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悉有收錄,實為道藏之節(jié)本,其中還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書。嘉慶年間,蔣元廷編有《道藏輯要目錄》 1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輯要》已經罕見,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將其重刊,并新增賀龍驤所編《道藏輯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輯要續(xù)編》及《女丹合編》并行于世。此外,還有閔一得編《道藏續(xù)編》第1集,蕭天石蕭公編《道藏精華》,均對正續(xù)道藏有所增補?!兜啦鼐A》,選錄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鈔本秘籍,共達八百余種,注釋集解者,則達千余家。其搜羅之廣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貴、選刊之謹嚴,堪稱四絕。由于道藏卷帙浩繁,檢索甚為不便。1953年7月,翁獨健根據(jù)《正統(tǒng)道藏》和《萬歷續(xù)道藏》以及《道藏闕經目錄》、《道藏輯要》的內容編撰《道藏子目引得》一書,內分“分類引得”、“經名引得”、“撰人引得”、“史傳引得”4部分,為檢索道藏較好的工具書。1949年,陳國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訂再版),對于三洞四輔經之淵源及傳授、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多有所考述。
道教是繼承華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脈,從敬天祭祖到殷商時代天神崇拜,春秋戰(zhàn)國的黃老道家,秦漢時期神仙方術以及民間信仰和東漢“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來的。
據(jù)道經記載,道教起于盤古開天辟地,元始立教說法。傳至世間則創(chuàng)始于黃帝崆峒問道、鑄鼎煉丹,闡揚于老子柱下傳經、西出函谷。故以黃帝為紀元計,道歷至2014年已有4700多年。
基本經典
四大基本經典:《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周易》
道教四子真經:《南華真經》、《通玄真經》、《沖虛真經》、《洞靈真經》
重要經典
早期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上清大洞真經》、《正一經》、《靈寶經》
修煉經典:《黃庭經》、《心印經》、《坐忘論》、《悟真篇》、《化書》
度人經典:《度人經》、《玉皇經》、《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北斗經》、《玉樞經》
宗師著作:《文始真經》、《抱樸子》、《重陽立教十五論》《邱祖全書》、《龍門心法》
勸善經書:《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呂祖說三世因果經》、《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
相關經典:《黃帝四經》、《六韜》、《鬼谷子》、《墨子》、《河圖洛書》、《淮南子》、《孝經》、《呂氏春秋》
早晚功課:《清靜經》、《護命妙經》、《度厄真經》、《心印經》、《八大神咒》、《諸真寶誥》、《靈官咒》、《邱祖懺文》、《土地咒》、《祝壽文》、《三皈依》
晚壇功課:《救苦妙經》、《得道真經》、《拔罪妙經》、《諸真寶誥》、《報恩寶誥》、《十二愿》、《結經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9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步虛韻(注解)
下一篇: 祖天師寶誥(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