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并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蕓蕓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tài),但由于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②作:生長、發(fā)展、活動。③復:循環(huán)往復。④蕓蕓:茂盛、紛雜、繁多。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于道。⑥靜曰:一本作"是謂"。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恒規(guī)律,即守常不變的規(guī)則。⑨明:明白、了解。⑩容:寬容、包容。⑾全:周到、周遍。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本章里,老子特別強調(diào)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fā)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以至于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guī)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guī)律,并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里,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里是完全虛靜的狀態(tài),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欲”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tài)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并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tài)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爸绿摌O”是要人們排除物欲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quán)奪利而忘了“道”?!爸绿摗北亍笆仂o”,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于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于“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tǒng)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huán)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fā)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huán)往復的,變來變?nèi)?,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fā)點(歸根),等于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tài)而不受影響。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
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擴展資料
在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種修煉體會講起,告訴世人,自己在修煉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時,所感受到的大道運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們的世界,一個萬物生生不息,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狀態(tài)。
緊跟著,作者繼續(xù)分享自身的感受,即,當你了解萬物,哪怕是一只羊或狼的本性規(guī)律后,你不會對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會恨狼吃了羊,也不會認為羊就應該被狼吃,而是會認為,這世間,應容納萬物共生共存。
這時,作者繼續(xù)分享自身的認知,那就是,萬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并告訴世人,只有認識到這點,才會消解災難。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講虛極靜篤的功夫。我們一般人講修身,實際上要修心,兩個要并重。修心怎么修,就是要虛極,要靜篤。所以,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致虛跟守靜,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功夫?!爸绿摗?,就是我們的心要虛,要虛掉心中的執(zhí)著。我們心中經(jīng)常執(zhí)著,要晴天才好,下雨天就不好了;晚上要熱鬧才好,安靜就很寂寞,這就是執(zhí)著,而且是盲目執(zhí)著。
不把這些虛掉,就化解不了我們的心病。虛掉我們心中的執(zhí)著,就叫作“致虛極”。“守靜篤”,守靜要守到很篤實的程度。這很不容易。安靜一分鐘可以,兩分鐘可以,第三分鐘就不行了。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夠使心歸靜,要花很大的功夫。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一般人只看到天下萬物變化無窮,好像有看不完的紛紜復雜。其實,只要你看到根本,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一樣。比如人,一生千變?nèi)f化、各不相同,最后結(jié)果卻是一樣的。三尺高、三尺寬、六尺長一個棺材,就解決了。既然結(jié)果都一樣,那么我們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來欣賞過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獲。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那叫白活一生。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一般人只看到天下萬物變化無窮,好像有看不完的紛紜復雜。其實,只要你看到根本,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一樣。比如人,一生千變?nèi)f化、各不相同,最后結(jié)果卻是一樣的。三尺高、三尺寬、六尺長一個棺材,就解決了。既然結(jié)果都一樣,那么我們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來欣賞過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獲。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那叫白活一生。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繁華、茂盛、復雜、變化多端,最后都會回到根部。有個詞叫“根生”,這個“根”,跟“變更”的“更”相通。根生,就是又來一次。如果不能又來一次,就不叫生生不息。那道還有什么作用呢?只要根部存在,就會復發(fā),就會各復其根。人也是一樣,身體用完了,靈魂又回去再找一個身體,又來一次,這是非常有可能的。道的作用,就好像根一樣,只要根沒有爛掉,隨時可以復發(fā)出來。
歸根曰靜?!皻w根”,就是要能夠靜。我們一般人都說,死了就靜了,活著就要動。其實不對。有一句話,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死在生前方為道。一個人在生的時候就要去想象,自己死的時候會怎么樣,這樣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改變。人在臨走的那一刻,手慢慢麻木,嘴巴不能動,眼睛也轉(zhuǎn)不動,一切慢慢僵化的時候,只有腦筋在不停地動,它是在審判自己?;浇讨v最后的審判,其實是說人在審判他。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人在臨終前,會很快速地倒帶,把這一生從頭到尾放一遍。
大家要切記至關重要的一句話:功過不相抵。功過是不能相抵的?,F(xiàn)代人很有趣,老講功過相抵。既然功過相抵,人就會隨便犯過失。其實,你撞了人家,再道歉,說對不起,都是不對的。所有的過你都要承受,你打人家一下,人家到時候會以同樣的力道打你一下,絲毫不爽。
靜曰復命。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好像木頭壞了,燒掉一樣。他的命會重來,所以人在活的時候,就要去想死后會怎么樣?,F(xiàn)在的人想到死就怕,就是因為對死一無所知,很恐懼,很迷惑。復命曰常。生命來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生命來之于道,又回歸于道。這是常態(tài)嘛。
你要真正的明白常道,你才叫真常,你才叫明白人。做人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實在不容易。不知常,妄作兇?,F(xiàn)在的人差不多都是這樣,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常態(tài),什么叫平常,什么叫恒常,更不用說什么叫知常了。所以,都是妄作、妄求、妄念。最后,自遭其禍,自作自受,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人只要懂得這些道理,終其一生都沒有危險。“知常容”,知道常道以后,人才會用虛來容有,才會知道逞一時之快沒有意思。人家告訴我什么,其實都是我自己安排的。當然,這一段很難理解。有人罵你,你如果說“你憑什么罵我”,就會很生氣。你要明白,這都是你自己安排,讓他來罵你的,這樣你才會清醒,這才是容得下了。
其實會罵你的人是誰?是觀世音菩薩。這樣,你的心態(tài)就完全不一樣了。五十歲以后,我發(fā)現(xiàn)有人對我板臉,對我講難聽話,我都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只有你才肯這樣對待我,別人誰肯呢”,這樣我就沒事了。但沒事不是說不聽了,而是要聽取這個教訓。
“容乃公”,“公”,是公正,不是公平。一般人聽到公,就想到公平。天下沒有公平的事情,所以現(xiàn)在人很喜歡講公平,是自討苦吃。當你沒有私心,當你沒有我執(zhí)的時候,你就知道,他有位子坐,我沒有位子坐,是公正的。雖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若是一定有問題,那也是你自己有問題。你看“公乃全”,于是你就知道,整全的是什么東西。
什么叫整全?就是自性。每個人有不同的本性。這就讓你想到:大概是我累世所造成的,要不然為什么他嘻嘻哈哈上車了,我卻趕不上?為什么他糊里糊涂就有位子坐,而我累得要命,卻找不到位子?光看這一段時間,是看不出來的,因為它不全。如果再放大,就可以看到,它根本上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找不到開始,也找不到結(jié)束。所以,不能憑一段時間來做評斷。
“全乃天”,當你看得很全面的時候,就會知道,原來天才是最公正的。這個時候,你就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其實,天就是道的代表。老子專門從天道出發(fā),來告訴我們?nèi)藨撛趺礃尤チ私馓斓馈⑴浜咸斓馈?br>
“道乃久”,道是永恒的。久是告訴我們,我們?nèi)说男悦怯邢薜模阒挥凶竦?,你才能夠長久。真的嗎?你再往后看,你才知道,反正老子他會把這些東西都交代得很清楚。你不用急。一章一章來。因為這個東西呀,套把它跟政治,把它合在一起,才能夠全民化、普遍化。如果單獨要求一個人,有時候也是很為難。因此,你必須要透過政治,你才有辦法改變這些事情。所以第十七章老子就把他所發(fā)現(xiàn)的,跟政治融在一起,叫作道政合一。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東西。謝謝大家!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一、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二、譯文:
1、如何才能透過紛亂的世界,濁而徐清安而徐生,從而去認知天地萬物之始的情狀。那就要讓心靈的虛空達到極致,堅守心情的平靜如山一樣篤實。這樣就能透過萬物同時生生不息的興作盛衰,清晰地觀察到其循環(huán)往復的軌跡,故稱“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萬物眾生就像草木一樣,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紛紛雜雜叫做蕓蕓,但最終都會各自回歸其根本,故稱“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2、太陽到了北回歸線就要南返,照射到南回歸線就要北歸,這就是天道的循環(huán)往復。對應大地則是春夏秋冬四季輪換,寒來暑往冬去春來,這是大地的“復其根”。那么萬物便要遵循天地規(guī)律,春天始生,夏日生長,秋日收獲,冬季毀折潛藏并復歸其根,以待春回大地,這是萬物的“復其根”。人世間的蕓蕓眾生也像天地萬物,經(jīng)歷了世間的風風雨雨,有過輝煌受過挫折,心靈遭受了塵世的污染,物極必反現(xiàn)在到了復歸天命之時,就要找回純真的本性,這是人性的“復其根”。
3、返回到它的本根就能找到清凈,清凈到極致就能復歸本命,復其本命就可認知天道之常,認知了天道之常就能心明眼亮,不知天道之常就會遭受妄作妄為之兇,知常就能無所不容對萬物了然于胸。有容則能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私公正,大公無私則能通貫天地人為王,為王則能遍及萬物而無所遺漏全而得之,能全則接近了天之德,向天看齊就能合乎道,與道合一就能天長地久,天下有道則天下太平,處于這樣的太平社會終生都不會遭遇危險災難,故稱“道乃久,沒身不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