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zhì)真若渝⑤。大方無隅⑥;大器至大師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zhì)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①建言:立言。②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③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④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⑤質(zhì)真若渝:渝,變污。質(zhì)樸而純真好像渾濁。⑥大方無隅:隅,角落、墻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⑦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gòu)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矛盾統(tǒng)一關(guān)系,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tǒng)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在這里,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tài)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后哈哈大笑。說明“下士”只見現(xiàn)象不見本質(zhì)還要抓住一些表面現(xiàn)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吧鲜俊奔锤呙鞯男∨`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暗馈钡谋举|(zhì)隱藏在現(xiàn)象后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質(zhì)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zhì)。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zhì)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lǐng)域多種事物的本質(zhì)和現(xiàn)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