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①,則大威至②。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
當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tǒng)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①民不畏威:威,指統(tǒng)治者的鎮(zhèn)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②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爭。③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④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⑤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tǒng)治者的厭惡、反抗斗爭。⑥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⑦自愛不自貴:指圣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上一章講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況而論的。本章著重講統(tǒng)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對采取高壓政治,反對肆無忌憚地壓榨百姓。他認為,老百姓一旦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爭就要發(fā)生了。他希望統(tǒng)治者不要自居高貴,而要自知、自愛,拋棄自見和自貴,這樣,他就不會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講“不自貴”,與十三章講“貴身”、四十四章講“名與身孰親”的內涵不同?!百F身”講維護人的尊嚴,自重自愛,不以榮辱優(yōu)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損害了自身的尊貴;“名與身孰親”則說人的價值比虛名和貨利更可寶貴,不要為爭奪身外的名利而輕生傷身。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對人民壓迫斗爭的敵視”(《老子新譯》)。當然,我們認為老子不希望暴亂,不管是統(tǒng)治者的高壓暴政,也無論人民的反抗斗爭都極力加以反對,這是因為暴亂將給社會造成嚴重災難。那么,只要仔細加以分辨,我們就會得知,老子重點反對的是統(tǒng)治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tài)度。因為人民的反抗斗爭必須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只有當統(tǒng)治者對人民實施暴政,壓迫和掠奪人民的時候才會發(fā)生。所以老子警告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必須寬厚,“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只是憑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眾無法照舊生存下去的話,那么老百姓就會掀起巨大的暴動,反抗統(tǒng)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對當世的統(tǒng)治者們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這個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他不會自我顯示,不會自我抬高,這樣就可以取得人民群眾對他的擁護和支持。由此,我們感到,老子這一章的內容,正是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僅僅是對人民反壓迫斗爭的敵視了。
一、原文
【通行本】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帛書】(第七十五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戰(zhàn)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杰《道德經在說什么》
勇于表現堅強的人就會不得善終,勇于表現柔弱的人可以保存生命。這兩種“勇”,有的獲利,有的遭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圣人也認為這非常困難。天之道,不爭而善于得勝,不發(fā)布命令、政令而能得到好的響應,不強行去征召而大家自行來到,坦然從容而善于謀劃。天網雖然稀疏,但不會遺漏。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其中“勇”是勇氣,“敢”是決斷。有時候講,貿然有勇氣地下決斷,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氣把事情辦得圓滑一點,遲一步多考慮比較好,也就是說拖一下不算壞事。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圣人猶難之”,縱然大徹大悟得道的人,這種不可知的力量也難以把握。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永遠不跟人爭,可是人最后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體的功能,就有這樣的厲害!萬有最后還歸于無,歸到他那里,這就是“不爭而善勝”。所以,老子一路說下來,叫我們效法上天無為之治,無為之道,才能做到不爭之勝。
“不言而善應”,形而上的天道無形象,無聲音,也不講話。雖然無言,但是有感應的。
“不召而自來”,人生的禍福善惡因果之間,沒有另外一個做主的,就是所謂的“無主宰”。
“繟]然而善謀”,“繟”是像網一樣的散開,天道就像一張網一樣,無所不在,可是看不見,“而善謀”,意思是有其智慧。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鄙咸煊幸粋€東西,無主宰,但是也非偶然。這個天、天網,叫它神也可以,菩薩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無妨;它不會與你計較這些名詞,因為“天網恢恢”,胸襟廣大。它沒有道理,沒有主宰,沒有標準,可是又有一個大原則,一個標準;這個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學上都是最深刻的一個道理。簡單一句話說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這個果,誰都逃脫不了。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么》
(1)無論善果、惡果,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勇”指有實力,“敢”指膽子大?!坝掠诟摇蔽业膶嵙軓?,我的膽子又很大想去做,您會死路一條。其實,“勇于敢”代表一種人生取向,一旦我有點兒實力,就會侵犯別人?!坝掠诓桓艺邉t活”則是另外一種人生取向,我有實力,但我不輕易地去冒犯別人,不會隨意去做什么。這種人生取向不以傷害為目的,老子認為這樣的人才能活下來。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老子說老天討厭哪個,我們哪知道為什么討厭。其實老子特別清楚老天為什么討厭,因為那是死門。這個規(guī)律符合天之道,其實您的每一個選擇都逃不出自然之道——要么善良,生門;要么兇惡,死門。
(2)把自己做到別人沒法爭的地步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老子在這里講的是“天之道”,其特點是做事不爭,反而越做越好,“善勝”是更容易勝出,越做越好的意思。
同樣的道理,只要您關愛大家,為大家做事,大家自然會向您匯集,這叫“不言而善應”。這里的“應”是回應的意思,“不言”指不需要去招呼大家,也不需要過多的宣傳,您做到以后,大家口口相傳,自然對您會有所回應。
(3)坦坦蕩蕩,順順當當
“不召而自來”的意思就是為大家做事,利益萬物、利益眾生,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這樣的人,就算不去召喚大家,大家也會向您投奔而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您看天之道好像很寬容的樣子,沒有去斤斤計較,去絞盡腦汁想什么,做出的事卻好像謀劃好的一樣。也就是說,當您真正為大家做事,放下自己的時候,您會發(fā)現做事能進入一種不用刻意謀劃、不用刻意設計,但一切都像設計好了一樣,做起來非常順暢的狀態(tài)。
(4)按天道做事和不按天道做事,結果大不一樣
“天網恢恢”的“恢”是廣大的意思,“失”當疏失講。老子講的是天道的原則。天道是有原則的,它的覆蓋面就像大網一樣,盡管您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疏而不失,您是否按照天道做事,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沒有一個人能漏掉。如果您按天道做事,最后您得到的回饋一定是善良的、正向的、積極的;如果您輸出惡念,不按天道做事,為了利己侵害他人利益,最終一定會有惡果來到您身邊。
三、我之體悟——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一章老子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說明善于“用弱”的方式和好處?!坝萌酢钡姆绞骄褪恰坝掠诓桓覄t活”,簡單的說就是“有實力但不逞強”。用弱的好處是什么呢?就是老子說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就是不爭不搶卻可以獲得勝利,不擅言辭卻有很多人響應,不主動招攬確有很多人追隨。
所以老子說的“弱”并不是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弱”,他說的“弱”是一種自強不息,但又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的狀態(tài)??梢娎献拥摹叭酢崩锇藘蓚€方面,對內要“自強”,對外不“逞強”。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老子好像又講了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過,仔細想想,道理確實地球人都知道,可惜做到的地球人卻沒幾個。今天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么做不到。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我總結為三“心”。
一,“自強”需要責任心
自強就是自己使自己變強,不是別人逼你變強,你需要自己為自己負責,自己讓自己強大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驅力。
今天看《易經》中的履卦和泰卦,提到一個人想要去在社會上謀發(fā)展,想要持盈保泰,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心,既要有讓自己不斷進步的責任心,也要有要有為他人為天道服務的責任心。
所以,培養(yǎng)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因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辦法對孩子照顧太多,孩子從小就要擔起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的任務。所以他們從小就懂得“自強”,自己養(yǎng)活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如果他們還能得到好的機會,就會取得大的成就,很多名人,都是出生苦寒,比如李嘉誠。
相反,物質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多,對孩子的干預多,孩子得到的鍛煉少,就一直不敢自己做決定,一直依賴父母,能力和心智都得不到鍛煉,自然很難成熟,很難發(fā)展出責任心。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巨嬰”,老大不小了還凡事聽媽媽的,不能自己做決定,還需要別人督促著做事,自己不能主動去承擔責任。這樣的人,對家庭和社會的用處都很小,在家庭中無法承擔起丈夫/妻子的責任經營好家庭,無法承擔好家長的責任教育好下一代。在工作中沒有擔當,考慮事情不周全,永遠不可能獨當一面。
二,“自強”需要強大的內心
“自強”除了需要責任心,其實還需要強大的內心。每個人天生都有生長的力量,都有向外伸展自我的力量,但向外伸展時難免會受到阻礙和挫折,如果我們跨越不了這些阻礙和挫折,就會形成內心的恐懼,最終開始退縮和逃避。這種退縮和逃避會一直伴隨我們,形成自我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人突破自我是很難的,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內心力量。所以“自強”哪里只是說說就能做到的,我們還沒跨出去就有一只攔路虎擋著,要戰(zhàn)勝這只攔路虎,需要極其強大的內心。
三,“自強”需要極大的耐心
我們好不容易有了責任心,又有了強大的內心,這下可以自強不息了吧。但實際并不一定,因為自強還需要極大的耐力。有句話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墒牵嗌倩▋哼€沒等到盛開就凋落了。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說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成長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人需要有耐心,有恒心,需要忍耐黎明到來前的漫漫長夜。
可見,人只有具有了這“三心”,才可能真的變強大。人只有變強大了,才談得上“用弱”。還是我以前說過的,《道德經》真的是強者的哲學。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但首先我們要能成長到“盛開”。
第七十二章
?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 ?本章以因果原理為基礎,首先告訴人們現實生活中隨時都面臨著巨以大的威脅,而這些威脅正是因為人們不懼怕威脅,我行我素,隨心所欲所招致的結果。
? ?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為承繼中。人的行為也是如此,無論是好還是壞,因怎么種果就怎么收。每個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圖一時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應該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質,看到后來將會產生的結果。
民不畏威的意思如下:
民不畏威的意思是形容人民的大無畏氣概。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
《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p>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押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解讀:人民一旦不害怕統(tǒng)治者的威勢,則更大的禍亂就會隨之而來。因此執(zhí)政的人,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使他們得不到安居,不要壓榨人民的財貨,是他們無法安身,能如此,人民才不會厭惡你,才不會帶來莫大的禍亂,所以圣人雖是自知技能,卻不自我顯揚,雖自愛己力,也不自顯高貴,只有采取“無為”,“處下”的態(tài)度順民而已,取此舍彼,有怎會陷民與不安呢?
道德經第73章? 論罰二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戰(zhàn),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解讀:用于表現剛強的人,必不得善終,勇于表現柔弱的人,則能保全其身。這兩者雖同樣是“勇”,但勇于表現剛強則得害,用于柔弱則受利,天為什么厭惡勇于表現剛強的人?沒有人能知道為什么。所以圣人以知天為難,何況一般人呢。
天之道是不爭而善與得勝,不言語而善于回應,不召喚而萬物自歸,寬緩無心而萬物籌策,這就好像一面廣大無邊的天網一樣,它雖是稀疏的,卻沒有一樣東西會從中漏失。
道德經第74章 論罰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是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傷其手矣。
解讀:人民若飽受虐癥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來威脅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怕死,已有作奸犯科的人就抓來殺死,那么還有誰敢再敢做壞事,觸犯刑法?但事實并不如此,天下刑罰何其多,犯法的人卻并未止步,萬物的生死,早操在冥冥中司殺著的手中,又和別人去參與其謀?
但是,世上一般的執(zhí)政者,往往憑自己的私意妄殺人命,替代冥冥中廝殺著的職責,還自以為是替天行道,這就好像不知技巧而去替木匠將砍伐木頭一樣,凡是代木匠砍伐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的。
道德經第75章? 論罰四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解讀:人民為什么饑餓?因為在上的人聚斂太多,弄得人民無法自給,所以才饑餓。人民為什么難治?因為在上的人多事妄作,弄得人民無所適從,所以難才治。人民為什么不怕死?還不是因在上的人奉養(yǎng)過奢,弄得人民不堪需索,所以才輕死。
假使在上的人,能夠看清自己的權勢,恬淡無欲,清靜無為,那么比起貴生厚養(yǎng),以苛政煩令需索來壓榨人民,就要好多了,這種情形也就不會產生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