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①治國,以奇②用兵,以無事取天下③。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④:天下多忌諱⑤,而民彌貧;人⑥多利器⑦,國家滋昏;人多伎巧⑧,奇物⑨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⑩;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于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①正:此處指無為、清靜之道。②奇:奇巧、詭秘。③取天下:治理天下。④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這段話為根據。⑤忌諱:禁忌、避諱。⑥人:一本作“民”,一本作“朝”。⑦利器:銳利的武器。⑧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智巧。此句意為人們的伎巧很多。⑨奇物:邪事、奇事。⑨我無為,而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我無為而人民就自然順化了。
在二章、五章和十章里,老子已將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在本章里,老子以“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反證應以“無事取天下”,皆末托“圣人”之言,長言無為之治,章法井然。老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動亂不安,嚴峻的現實使他感到統(tǒng)治者依仗權勢、武力、肆意橫行,為所欲為,造成天下“民彌貧”、“國有滋昏”、“盜賊多有”的混亂局面。所以老子提出了“無為”、“無靜”、“無事”、“無欲”的治國方案。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不可能被執(zhí)政者所接受,也絕對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總之,這一章是他對“無為”的社會政治觀點的概括,充滿了脫離實際的幻想成分。但這對于頭腦清醒的統(tǒng)治者為政治民,是會有益處的。
先說“以奇用兵”。《道德經》不是兵書,但其中不排除有關于軍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們在前面章節(jié)里已經說到的問題。例如本章講“以奇用兵”,實際上講的是軍事問題。在老子的觀念中,用兵是一種詭秘、奇詐的行為,因而在用兵時就要注意想奇法、設奇計、出奇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出奇制勝。這表明,老子的用兵之計與治國安邦有截然的區(qū)別,即用兵要奇,治國要正?!耙云嬗帽睂嶋H就是要變化莫測、神出鬼沒。戰(zhàn)爭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國家政治無法正常運軌時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老子反對戰(zhàn)爭,但戰(zhàn)爭卻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以奇用兵”之計,不是為昏君、暴君出謀劃策,而是為弱者、為正義之師設想的。
再說第二層意思。老子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是老子對國計民生的具體思考。胡寄窗寫道:“老子把工藝技巧認定為社會禍亂的原因,他們要求廢除工藝技巧,甚至認為盜賊之產生也是由于工藝技巧的關系”,“可見他們對工藝技巧的深惡痛絕。堅決反對工藝技巧是道家經濟思想的特點。初期儒家并不根本反對工藝之事,只不贊成儒者從事工藝,甚至有時還承認工藝的重要作用。墨家之推重工藝自不必說。戰(zhàn)國后期的儒法各學派,雖鄙視工藝,但尚肯定工藝之社會作用。只有道家才錯誤地把工藝看作是社會禍亂的根源。”“老子反對工藝技巧的這一觀點,非常奇特,與戰(zhàn)國各學派以及戰(zhàn)國以后各封建時期的思想都迥然不同。這一觀點本身不僅是消極落后,而且是反動的?!保ā吨袊洕枷胧贰飞?,第211頁)這種分析雖有其道理,但我們感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再作分辨。老子重視“無為”,重視“質樸”,重視“勤儉”,他反對工商的觀點有其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客觀地講,老子并不是籠統(tǒng)地、絕對地反對工商,他主要反對的是統(tǒng)治者借工商積斂財貨,過奢侈豪華、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并不反對老百姓求富,因為在本章中,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證據?;\統(tǒng)地講老子反對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恐怕還要再找一些論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