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天理、上下和合、天災(zāi)除、奸偽斷絕讖本文。上古之人,皆心開、目明、耳洞,預(yù)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動無情,卓然自異,未有不成之施。所言所道,莫不篤達(dá),不失皇虛之心。思慕無極之智、無極之言,知人壽命進(jìn)退長短,各有分部常以陰陽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與眾神有約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當(dāng)合天意。
文書相白,上至天君,天君得書,見其自約束分明,乃后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進(jìn),不白自聞,聲音洞徹,上下法則,各不失期,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責(zé),時??钟蟹?,見督錄。神相白,未曾懈,有過見退用。故重復(fù)語敕,反覆辭文,宜不違所言。是天之當(dāng)所奉承,神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恐有不達(dá),所受非一,皆當(dāng)開心意,恐違期。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輒見疏記。憂心惻惻,常如饑渴欲食。天君開言,知乃出教,使得相主,文書非一,當(dāng)?shù)闷湟?,后各有信?/p>
上古之人,失得來事,表里上下,觀望四方四維之外,見其紀(jì)綱。歲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極時。星數(shù)之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動,事輒相乘,無有復(fù)疑。皆知吉兇所起,故置歷紀(jì)。
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不滿分?jǐn)?shù),是小月矣。春夏秋冬,各有分理。漏刻上下,水有遲快,參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銖。各置其月,二十四氣前后,箭各七八,氣有長日,亦復(fù)七八,以用出入,祠天神地,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脫之為不應(yīng),坐罪非一。故使晝夜有分,隨日長短,百刻為期,不得有差。
有德之國,日為長,水為遲,一寸十分,應(yīng)法數(shù)。今國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歲月,當(dāng)弱反壯,其年自薄,何復(fù)持長時?如使國多臣,樞機(jī)衡舒遲,后生蒙福,小得視息,不直有惡,復(fù)見伐矣。
惟天地之明,為在南方,巳午同家,離為正目,當(dāng)明堂之事。日照明,以南向北,陽氣進(jìn)退,亦不失常,陰陽相薄,以至子鄉(xiāng),寒溫相直,照徹自然,甚可喜。
生養(yǎng)之道,少陽太陽,木火相榮,各得其愿,是復(fù)何爭?表里相承,無有失名,上及皇耀,下至無聲,寂靜自然,萬物華榮,了然可知,不施自成,天之所仰,當(dāng)受其名。
機(jī)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數(shù)通,書不相應(yīng),召所求神,簿問相實,乃上天君。天君有主領(lǐng)所白之神,不離左右,其內(nèi)外見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下,各不失時。太陰司官,不敢懈止。
正營門閣,恐自言事,輒相承為善,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則行,不失銖分。上古之時,有智慮,無所不照,無所不見,受神明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
從太初已來,歷有長短,甚深要妙。從古至今,出歷之要,在所止所成。輒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無不就并數(shù),相應(yīng)繩墨,計歲積,日月大分為計。
今天地且大樂歲,帝王當(dāng)安坐而無憂,民人但游而無事少職,五谷不復(fù)為前,無有價直。天下興作善酒以相飲,市道尤極,名為水令火行,為傷于陽化。
凡人一飲酒令醉,狂脈便作,買賣失職,更相斗死,或傷賊;或早到市,反宜乃歸;或為奸人所得,或緣高墜,或為車馬所克賊,推酒之害萬端,不可勝記。
念四海之內(nèi),有幾何市,一月之間,消五谷數(shù)億萬斗斛,又無故殺傷人,日日有之,或孤獨因以絕嗣,或結(jié)怨父母置害,或流災(zāi)子孫??h官長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動皇靈,使陰陽四時五行之氣乖錯,復(fù)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氣逆行。蓋無故發(fā)民令作酒,損廢五谷,復(fù)致如此之禍患。
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謂吏民言,從今已往,敢有市無故飲一斗者,笞三十,謫三日;飲二斗者,笞六十,謫六日;飲三斗者,笞九十,謫九日。各隨其酒斛為謫,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所以謫修城郭道路官舍,為大土功也。土乃勝水,以厭固絕滅。令水不過度傷陽也。水,太陰也,民也,反使興王,傷損陽精,為害深矣。修道路,取興大道,以類相占,漸置太平。
《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十四《飲酒緣》引《太平經(jīng)》云:真人問曰:“天下作酒以相飲,市道元據(jù),凡人飲酒洽醉,狂詠便作,或即斗死,或則相傷賊害,或緣此奸淫,或緣茲高墮,被酒之害,不可勝記。念四海之內(nèi),有幾何市,一日之間,消五谷數(shù)億萬斗斛,復(fù)緣此致害,連及縣官,或使子孫呼嗟,上感動皇天,禍亂陰陽,使四時五行之氣乖反。如何故作狂藥,以相飲食,可斷之以否?”
神人曰:“善哉!飲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從,或不可從。但使有德之君教敕,言從今以往,敢有無故飲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一斛杖三百。以此為數(shù),廣令天下,使賢人君子,知法畏辱,必不敢為。其中愚人有犯即罰,作酒之家亦同飲者。”
真人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靈,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國有禁,小小無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藥酒可通。”
考天地陰陽萬物,上下相愛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家,使人不復(fù)相憎惡,常樂合心同志,令太和之氣日自出,而大興平,六極同心,八方同計。所治者若人意,莫不皆響應(yīng)而悅者。本天地元氣,合陰陽之位。邪惡默然消去,乖逆者皆順,明大靈之至道,神所好愛。
吾乃上為皇天陳道德,下為山川別度數(shù),中為帝王設(shè)法度。中賢得以生善意,因以為解除天地大咎怨,使帝王不復(fù)愁苦,人民相愛,萬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匿。
古者圣帝明王,重大臣,愛處士,利人民,不害傷;臣亦忠信不欺君,故理若神。故賢父常思安其子,子常思安樂其父,二人并力同心,家無不成者;如不并力同心,家道亂矣,失其職事,空虛貧極,因爭斗分別而去,反還相賊害。親父子分身血氣而生,肢體相屬如此,況聚天下異姓之士為君、師、父乎?故圣人見微知著,故重戒慎之。
夫師,陽也,愛其弟子,導(dǎo)教以善道,使知重天愛地,尊上利下,弟子敬事其師,順勤忠信不欺。二人并力同心,圖畫古今舊法度,行圣人之言,明天地部界分理,萬物使各得其所,積賢不止,因為帝王良輔,相與合策共理致太平。如不并力同計,不以要道相傳,反欲浮華外言,更相欺殆,逆天分理,亂圣人之辭,六極不分明,為天下大災(zāi)。帝王師之。失其理法,反與天地為大仇,不得神明意,天下大害者也。
人生備具陰陽,動靜怒喜皆有時。時未牝牡之合也,是陰陽當(dāng)主為生生之效也。天道三合而成,故子三年而行。三三為九,而和道究竟,未知牝牡之合,其中時念之,未能施也。
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人數(shù)五,三五十五,而內(nèi)藏氣動。四五二十,與四時氣合而欲施,四時者主生,故欲施生。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氣足,而任施。五六三十而強,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統(tǒng),以傳類。會三十年而免,老當(dāng)衰,小止閉房內(nèi)。天下C167行之屬,人象天地純耳,其余不能也。
故天地一日一夜,共閏萬二千物,盡使生。夜則深,晝則燥,深者陰也,燥者陽也,天與地日共養(yǎng)此萬二千物具足也。天之法,陽合精為兩。陽之施,乃下入地中,相從共生萬二千物。其二千者,嘉瑞善物也。
夫萬二千物,各自存精神,自有君長,當(dāng)共一大道而行,乃得通流。天道上下,往朝其君,比若人共一大道,往朝王者也。萬二千物精神,共天地生,共一大道而出,有大有中有小。何謂也?乃謂萬二千物有大小,其道亦有大小也,各自生自容而行。故上道廣萬步為法,次廣千步為法,其次廣百步為法,其次廣十步為法,其次廣一步為法。凡五道,應(yīng)五方,當(dāng)共下生于地,共朝于天,共一道而行。是以大道廣萬步,容中道千步,小道百步,DA3E道十步,毛道一步。物有大小,各自容往來。
凡乃上受天之施,反下生施地,出當(dāng)俱上朝天也,故大道但可張,不可妄翕也。翕之輒不相容,有不得生者,或有傷死。不得生出者,令人絕無后代;傷者傷人,死者殺人。古者圣人不敢廢絕大道者,睹天禁明也。
子以何天道得傷?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yǎng);萬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傷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絕者矣。一物不生一統(tǒng)絕,多則多絕,少則少絕,隨物多少,以知天統(tǒng)傷。夫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yǎng),萬物人民悉養(yǎng),無冤結(jié)。
吾書中善者,使青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陽,天之正色。吾道太陽仁政之道,不欲傷害也。
天子者,天之心也;皇后者,地之心也。夫心者,主持正也。天乃無不覆,無不生,無大無小,皆受命生焉,故為天。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萬物所當(dāng)親愛,其用心意,當(dāng)積誠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負(fù)一物,故為天也。夫帝王者,天之子,人之長,其為行,當(dāng)象此。夫子者,當(dāng)承父之教令嚴(yán)敕,案而行之,其事乃得父心志意,可為良家矣。如不承父教令,其家大小不治,即為貧家矣。財反四去,??嗖痪郏涫录娂?,災(zāi)變連起,大得愁苦,過在此矣。古者帝王將行,先仰視天心,中受教,乃可行也。
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地乃無不載,大小皆歸,中無善惡,悉包養(yǎng)之?;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也,心憂凡事,子當(dāng)承象母之行若母,乃為孝子。夫天地之與皇后相應(yīng)者,比若響之與聲,于其失小亦小,失大亦大,若失毫發(fā)之間,以母不相得志意。古者皇后將有為,皆先念后土,無不包養(yǎng)也。無不可忍,無不有常,以是自安,與土心相得矣。若失之,則災(zāi)變連起,刑罰不禁,多陰少陽,萬物不茂,過在此。夫是二人正行者,則神真見,真道出,賢明皆在位,善物悉歸國。
元氣,陽也,主生;自然而化,陰也,主養(yǎng)凡物。天陽,主生也;地陰,主養(yǎng)也。日與晝,陽也,主生;月星夜,陰也,主養(yǎng)。春夏,陽也,主生;秋冬,陰也,主養(yǎng)。甲丙戊庚壬,陽也,主生;乙丁己辛癸,陰也,主養(yǎng)。子寅辰午申戌,陽也,主生;丑卯巳未酉亥,陰也,主養(yǎng)。亦諸九,陽也,主生;諸六,陰也,主養(yǎng)。男子,陽也,主生;女子,陰也,主養(yǎng)萬物。雄,陽也,主生;雌,陰也,主養(yǎng)。君,陽也,主生;臣,陰也,主養(yǎng)。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yǎng)。
一陽不施生,一陰并虛空,無可養(yǎng)也;一陰不受化,一陽無可施生統(tǒng)也。陽氣一統(tǒng)絕滅不通,為天大怨也;一陰不受化,不能生出,為大咎。天怨者,陽不好施,無所生,反好殺傷其生也;地所咎,在陰不好受化,而無所出養(yǎng)長,而咎人反傷其養(yǎng)長也。天不以時雨,為惡兇天也;地不以生養(yǎng)萬物,為惡兇地也。男不以施生,為斷天統(tǒng);女不以受化,為斷地統(tǒng)。陰陽之道,絕滅無后為大兇,比若天地一旦毀,而無復(fù)有天地也。
是故圣賢,好天要文也。天者,眾道之精也。賢者好道,故次圣;賢者入真道,故次仙;知能仙者必真,故次真;知真者,必致神。神者,上與天同形合理,故天稱神,能使神也。神也者,皇天之吏也。神人者,皇天第一心也。天地之性,清者治濁,濁者不得治清。精光為萬物之心明,治者用心察事,當(dāng)用清明。
今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賢人、民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動照無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誠不欺天,但順人所種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時,四時者變化凡物,無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兇,長于安危。圣人者象陰陽,陰陽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萬物,圣人亦常合和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賢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氣,達(dá)遠(yuǎn)方,賢者亦當(dāng)為帝王通達(dá)六方。凡民者象萬物,萬物者,生處無高下悉有,民故象萬物。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
故奴婢賢者,得為善人;善人好學(xué),得成賢人;賢人好學(xué)不止,次圣人;圣人學(xué)不止,知天道門戶,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故上神人舍于北極紫宮中也,與天上帝同象也,名天心神;神而不止,乃復(fù)逾天而上,但承委氣,有音聲教化而無形,上屬天上,憂天上事。神人已下,共憂天地間六合內(nèi),共調(diào)和,無使病苦也。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儀》下《人四夷受要箓》引《太平經(jīng)》云:奴婢順從君主,學(xué)善能賢,免為善人良民,良民善人學(xué)不止成賢人,賢人學(xué)不止成圣人,圣人學(xué)不止成道人,道人學(xué)不止成仙人,仙人學(xué)不止成真人,真人學(xué)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學(xué)不止成委氣神人。
愿聞絕洞彌遠(yuǎn)六極天地之間,何者最善?三萬六千天地之間,壽最為善,故天第一,地次之,神人次之,真人次之,仙人次之,道人次之,圣人次之,賢人次之。此八者,皆與皇天心相得,與其同意并力,是皆天人也,天之所欲仕也。天內(nèi)各以職署之,故思慮常相似也,是天所愛養(yǎng)人也。天者,大貪壽常生也,仙人亦貪壽,亦貪生。貪生者,不敢為非,各為身計之。
德
德和道相對應(yīng),組成道教教義的核心。《道教義樞·道德義》稱“道德一體,而其
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中有“德”字四十一處,提出了“上德”、
“玄德”、“孔德”、“積德”等等,但是對于“德”的含義卻沒有具體的解釋。第五
十一章稱:“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將“道”和“德”兩者規(guī)定為“生長萬物”和“畜
養(yǎng)萬物”的關(guān)系。因此,一般認(rèn)為“德者,道之功也”(韓非語),“德者,道之用也”
(陸德明語),“德者,道之見也”(蘇轍語)。《莊子》的《天地篇》就說到:“通
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辈⒎Q:“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當(dāng)代旅美華人學(xué)者陳鼓應(yīng)在分析“德”的概念時認(rèn)為,它
有三個意義:一是“道所顯現(xiàn)于物的功能”;二是“內(nèi)在于萬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
現(xiàn)它的屬性,亦即表現(xiàn)它的德”;三是“道落實到人生層面時,稱之為德”,即通常說
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學(xué)說。太平道的《太平經(jīng)》卷五十六至
六十四稱,“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yǎng)。……夫道興者主生,
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yǎng),萬物人民悉養(yǎng),無冤結(jié)”。這里也將道和德兩者解釋為“生長
萬物”和“畜養(yǎng)萬物”的關(guān)系,同《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一脈相承。
太平道從追求“太平”的社會理想出發(fā),將德“主養(yǎng)”的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lǐng)域,
認(rèn)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進(jìn)退多便”,“以德治者,進(jìn)退兩度也”。并
且將“德治”列為幫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僅次于“元氣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經(jīng)》認(rèn)為“德”和“刑”相對立,稱“德者與生氣同力,故生氣出亦出,入亦入;
刑與殺氣同力,故殺氣出亦出,入亦入。德與天上行同列,刑與地下行同列。德常與實
者同處,刑與空無物同處。德常與興同處,故外興則出,內(nèi)興則入,故冬入夏出。刑與
衰死氣同處,故冬出而夏入。死氣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與帝王同氣,故外王則出
陰,內(nèi)王則入刑;刑與小人同位,故所居而無士眾也。物所歸者,積帝王德,常見歸,
故稱帝王也;刑未嘗與物同處,無士眾,故不得稱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
與“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與“德”,至于行“嚴(yán)畏智詐”之術(shù),只能
收服那些言行無狀的小人?!短浇?jīng)》還將德“主養(yǎng)”的觀點推廣到個人的修養(yǎng)上,批
評“人不力學(xué)德,名為無德之人”,無德之人必“好害傷”,因此,是“兇敗之符”,
是“最劣弱困窮小人之名字”。這種人是“天不愛,地不喜,人不欲親近之”,他們
“為王者致害,為君子致災(zāi),鬼神承天教,不久與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爾注》
中,亦有多處對于“德”的闡述。注“玄德”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
也”;注“常德”為“道德常在”,可見,五斗米道是主張“道德一體”的,“德”
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教義著重在宇宙觀、社會觀和神仙觀方面的建設(shè)?!段魃?jīng)》
就是以體用關(guān)系闡述“道”和“德”的關(guān)系的,稱“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劉仁
會注解說:“宥物于無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暗隆币簿褪恰暗馈斌w現(xiàn)于
“物”之中的屬性——“仁”?!段魃?jīng)》中還有“道非欲于虛,虛自歸之;德非欲于
神,神自歸之”,“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
有“神靈”之神的意思。唐代李榮注解說:“道既虛無,德亦神妙。虛無神夢,畢竟清
靜。而人若能虛心無身,自然歸道;抱神守妙,自然歸德也?!庇肿⒎Q:“圣人無心,
不起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則道流遐邇;
懷德,則德被幽明,既為人之所歸,亦為鬼神之所伏從也。”因此,人能歸道,
也就歸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辦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帶的道教卻大多
從一般的“道德”觀念闡述“德”。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要求個人“積善陰德”,這
個“德”解釋為“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
救人之災(zāi)”,而治國之君以及忠臣輔佐則應(yīng)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
代,道教教義體系逐漸充實完備。吳筠在《玄綱論》中稱:“嘗試論之,天地、人物、
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吳筠認(rèn)為:“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
所資,經(jīng)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xùn)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
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边@就將天地陰陽幽明
的一切生成物都視為“德”成之物,包括“靈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義著重探
討人的問題。宋徽宗注《西升經(jīng)》有《序》稱:
“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道之在我之謂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边@就將“道”
和“德”視為人所共有的稟賦。古時,“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淵認(rèn)為: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wù)之理也?!币恍┯小吧系隆钡氖ト?,
“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潛跡,抱樸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而“下德”的賢人,
“執(zhí)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論揚于己德,以被聰明所蔽”。因此,有
德之人,就應(yīng)該“含養(yǎng)德性,純純樸樸,則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嬰兒也”。認(rèn)為:
“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輩欲反本還源,歸根復(fù)命,以此為則,不亦簡妙乎。今心無所主,性不安閑,安
得元神凝寂,元氣沖虛而比如赤子乎?!碧拼?a href="/ddjy_29/3703.html">內(nèi)丹家們多將“道”和個人的內(nèi)丹修煉
相結(jié)合,認(rèn)為“道”與“生”的結(jié)合就是“德”。司馬承禎說過:“生者,天之大德也,
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庇址Q:“養(yǎng)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
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后乃長久。言長久者,得道之質(zhì)也?!币虼?,
“大人含光藏暉,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xué)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清代道
士、著名的內(nèi)丹家柳華陽則稱:“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體,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
現(xiàn),體乎其道,而沖和自運,是之謂寂然不動,感而遂能也。”又稱:“古圣云:德者,
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則無著,道非德則無主。
道外覓德,其德遠(yuǎn)矣;培德體道,其功切矣?!绷A陽在內(nèi)修實踐中曾經(jīng)以“道德
體用觀”指導(dǎo)其內(nèi)修實踐,自謂:“吾嘗自內(nèi)觀而無心,外覓而無體,飄飄乎尋之不得,
恍恍乎覺而虛靈,似魚之隨水,如霧之籠煙,一派沖和,榮衛(wèi)天地,但人不能深進(jìn),故
本然之道味卻矣?!绷硪恍﹥?nèi)丹家則從內(nèi)修角度認(rèn)識和解釋《道德經(jīng)》,將內(nèi)修理論
置于道教教義系統(tǒng)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內(nèi)丹家劉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強調(diào)內(nèi)丹修
煉必須“積德修行”,認(rèn)為“德”就是“恤老憐貧,惜孤憫寡,施藥舍茶,修橋補路,
扶危救困,輕財重義,廣行方便”,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
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劉一明在《修真辯難》中,對“上德下德”則完全從內(nèi)
丹學(xué)的角度來解釋。他認(rèn)為:“先天全,則為上德;先天虧,則為下德?!彼^“先天
全”,就是“體全德備,乾陽未傷之人”,就是“未傷先天之陽”。所謂“先天虧”,
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諸般寶物皆失”。劉一明還批評了當(dāng)時某些內(nèi)
丹家的謬指,即稱“精漏者為下德,精全者為上德”。由此可見,在內(nèi)丹家的修煉理
論系統(tǒng)中,“德”已經(jīng)衍化為“精”和“先天之陽”的同義語了。
道德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價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德”,實質(zhì)上體現(xiàn)和捍衛(wèi)的正是封建社會中男性的利益,同時也是他們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