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系傳別講《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上傳12章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09)割舍之難講到這個(gè)地方,大家可以知道我們中國文字的運(yùn)用是非常高明的。譬如說孔子周游列國
,到了晚年沒有辦法在外面混啦
,只好回到老家去
,辦個(gè)補(bǔ)">

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上傳12章,自天佑之吉無不利(09)在線學(xué)習(xí)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4:41:34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系傳別講

《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上傳12章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09)


割舍之難

講到這個(gè)地方

,大家可以知道我們中國文字的運(yùn)用是非常高明的
。譬如說孔子周游列國
,到了晚年沒有辦法在外面混啦
,只好回到老家去
,辦個(gè)補(bǔ)習(xí)班打發(fā)時(shí)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撜Z》記載孔子回來的感嘆說:“吾黨之小子狂簡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吾黨之小子狂簡”
,這跟現(xiàn)代青年一樣,現(xiàn)代青年就犯這個(gè)贊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诱f我們家鄉(xiāng)盼我回家,教教我們齊魯?shù)暮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他們都很聰明
,也很?yōu)秀,但是“狂簡”
。把天下事認(rèn)為太容易太簡單啦
,這實(shí)在太狂、太不知道天地高厚了
,這是不好的

“斐然成章”,也會寫文章

,有思想,但是這個(gè)中間
,中心思想他還拿不定
,不曉得仲裁。譬如民主自由與中國文化政治的關(guān)系
,這個(gè)喑
,東方、西方
,要怎么樣才能合于中國國情
?就要“化而裁之”了。不曉得“裁”
,就不能合適我國之用
。有時(shí)候一篇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不曉得裁簡
,便失去了鏗鏘有力的氣概

我還有一個(gè)經(jīng)驗(yàn)

,年輕的時(shí)候,也很自負(fù)
,自己從小便名聞在外
。可是我經(jīng)過一次教訓(xùn)以后
,以至到現(xiàn)在我還不敢寫文章
,一輩子都不敢寫文章。在青年時(shí)候有一次做文章
,我的老師還是前清一位翰林公
,他說你呀,文章才氣真好
,就是不曉得裁簡
!我說每篇文章我都經(jīng)過仔細(xì)修正過。他說你犯了個(gè)錯(cuò)誤
。我說請示先生
,我的文字犯了什么錯(cuò)誤?他說“慳吝”
。這使我最不服氣啦
,我個(gè)性里邊是個(gè)最不慳吝的人。我說“先生之言疑似過乎哉
?”老師你講我這罪名太重了吧
?他說你不懂,我講你慳吝
,是你在文章上不曉得舍
,你不懂割舍,就是不曉裁
。他說你每次碰到好句子
,自己不肯丟,怎么樣也要想辦法把它放在文章里頭
,整篇文章是好的
,你這個(gè)句子也是好的,但是加到這篇文章里
,便成老鼠屎了
。看來割舍得難呀

我聽了以后

,驚出一身冷汗,非常感激,真的非常感激
,佩服極了
。這的確是我的毛病,被他指點(diǎn)出來
,一點(diǎn)都沒有錯(cuò)
。我說先生我懂啦,這幾句我就是舍不得
。他說
,你不能舍不得,你要決心丟掉
,用到別的地方多好
,用到這一段里邊,用到這一篇里就不對了

寫文章就是這樣

,很多人寫文章,我看了常常感覺是有好句
,沒得好文
。有些人不僅會寫古詩,白話詩也寫得很好
,句子也很美
,但全篇連起來看,就成了抹腳布了
。那真是沒有味道
!這就是寫文章的訣竅,也是經(jīng)驗(yàn)
。有進(jìn)修自己寫東西
,常常思想里出了好東西,好東西就舍不得丟
,明明是寫一篇政論性的文章
,卻非要把些文學(xué)性的句子加進(jìn)去,那就完啦
。就是這個(gè)道理。


道家經(jīng)典.CN

《十翼》全文及翻譯

原文: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
,剛?cè)釘嘁印7揭灶惥郏镆匀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吉兇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p>

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yùn)行
,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
,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
,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
,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
,可大則賢人之業(yè)

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shè)卦觀象

,系辭焉而明吉兇
,剛?cè)嵯嗤贫兓?/p>

是故,吉兇者

,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
,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jìn)退之象也
。剛?cè)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
,爻之辭也。是故
,君子居則觀其象
,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
,而玩其占
。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

,言乎象也。爻者
,言乎變者也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诹哒撸院跗湫〈?也
。無咎者
,善補(bǔ)過也。

是故

,列貴賤者
,存乎位。齊小大者
,存乎卦
。辯吉兇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
,存乎介。震無咎者
,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
,辭有險(xiǎn)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zhǔn)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

,俯以察於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
,而道濟(jì)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
,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曲成萬物而不遺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

,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
,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yè)

,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
,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

,廣矣大矣!以言乎遠(yuǎn)
,則不御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
,則備 矣!
夫乾
,其靜也專
,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靜也翕,其動也辟
,是以廣生焉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

,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
,卑法地
,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
,道義之門。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八章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其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
。系辭焉
,以斷其吉兇
;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

,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
,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棺釉唬骸妇泳悠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
,況其邇者乎?居其室
,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乎?言出乎身
,加乎民;行發(fā)乎遠(yuǎn)
;言行君子之樞機(jī)
,樞機(jī)之發(fā),榮辱之主也
。言行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

,先號啕而后笑
。」子曰:「君子之道
,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二人同心
,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初六

,藉用白茅,無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棺釉唬骸钙堝e(cuò)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
,何咎之有
?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
,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shù)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勞謙君子,有終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棺釉唬骸竸诙环ィ泄Χ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
,禮言恭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不出戶庭,無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棺釉唬骸竵y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
,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幾事不密
,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fù)且乘

,致寇至
。』負(fù)也者
,小人之事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
,冶容誨淫,易曰:『負(fù)且乘
,致寇至
。』盜之招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
,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shù)五
,地?cái)?shù)五,五位相得而 各有合
。天數(shù)二十有五
,地?cái)?shù)三十,凡天地之?dāng)?shù)
,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
,歸奇於摶以象閏
,故再摶而后掛。

乾之策

,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
,當(dāng)期之日。二篇之策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也。

是故

,四營而成易
,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十章

是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主子將以有為也,將以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yuǎn)近幽深
,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

,錯(cuò)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馬天地之文
;極其數(shù)
,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致變
,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致神
,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惟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
,故能成天下之務(wù)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
,此之謂也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wù)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是故
,圣人以通 天下之志
,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是故,蓍之德

,圓而神
;卦之德,方以知
;六爻之義
,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吉兇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其孰能與於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
,明於天之道
,而察於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齋戒
,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

,闔戶謂之坤
;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
;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制而用之
,謂之法;利用出入
,民咸用之
,謂之神。

是故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是故

,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
;懸象著明莫在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
,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莫大乎圣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
,以定天下之吉兇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

,天生神物,圣人執(zhí)之
。天地變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
,見吉兇
,圣人象之。河出圖
,洛出書
,圣人則之。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
,所以斷也。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
,順也
;人之所助 者
,信也。履信思乎順
,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圣人之意
,其不可見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
,系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
,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
;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錯(cuò)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是故

,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形容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系辭焉
,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
,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
,存乎辭
;化而裁之,存乎變
;推而行之
,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
,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一章

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
。剛?cè)嵯嗤疲冊谄渲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系辭焉而命之
,動在其中矣。

吉兇悔吝者

,生乎動者也
。剛?cè)嵴撸⒈菊咭?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變通者
,趣時(shí)者也。吉兇者
,貞勝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
,貞明者也。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夫坤
,聵然示人簡矣。爻也者
,效此者也

象也者

,像此者也
。 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
,功業(yè)見乎變
,圣人之情見乎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財(cái)。理財(cái)正辭
,禁民為非曰義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 諸身
,遠(yuǎn)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包羲氏沒

神農(nóng)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

,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蓋取諸噬嗑。

神農(nóng)氏沒

黃帝
、堯、舜氏作
,通其變
,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黃帝
、堯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舟楫之利
,以濟(jì)不通,致遠(yuǎn)以利天下
,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

,以利天下
,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

,掘地為臼
,臼杵之利,萬民以濟(jì)
,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而野處

,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
,以待風(fēng)雨
,蓋取諸大壯。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shù)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jié)繩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
,萬民以察
,蓋取諸。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三章

是故

,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是故
,吉兇生, 而悔吝著也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四章

陽卦多陰

,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陽卦奇
,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 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 慮
,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易曰:「困于石,據(jù)于蒺藜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

,名 必辱
。非所據(jù)而據(jù)焉
,身必危
。既辱且危
,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獲之無不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射 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
,待時(shí)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
「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
,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
,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弧?br>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
,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 桑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弧?br>「天地絪缊,萬物化醇
。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
;一人 行,則得其友
。』言致一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
,易其心而后語
,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yīng)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
,立心勿恒,兇
。』」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陰陽合 德,而剛?cè)嵊畜w
,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
,雜而不越
。於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邪
?」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
,而微顯闡幽
,開而當(dāng)名
,辨物正言
,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
,其取類也大,其旨遠(yuǎn)
,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jì)民行
,以明失得之報(bào)
。」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
,其於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憂患乎?
是故
,履,德之基也
;謙,德之柄也
;復(fù)
,德之本也
;恒,德之固也
;損,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
;井,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
;謙
,尊而光
;復(fù)
,小而辨於物;恒
,雜而不厭;損
,先難而后易;益
,長裕而不設(shè)
;困
,窮而通;井
,居其所而遷;巽
,稱而隱。
,以和行;謙
,以制禮;復(fù)
,以自知;恒
,以一德;損
,以遠(yuǎn)害;益
,以興利;困,以寡怨
;井,以辨義
;巽,以行權(quán)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
,不可遠(yuǎn)
;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注虛
,上下無常,剛?cè)嵯嘁?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可為曲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nèi)使知懼
,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保
,如臨父母。初率其辭
,而揆其方,既有曲常
。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
,以為質(zhì)也
。六爻相雜
,唯其時(shí)物也。 其初難知
,其上易知,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
!亦要存亡吉兇
,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位
,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
,二多譽(yù),四多懼
,近也。柔之為道
,不利遠(yuǎn)者,其要無咎
,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
,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故六
;六者 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dāng),故吉兇生焉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
, 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十二章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
,易以知險(xiǎn)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
,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
,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
,變化云為
,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未來

天地設(shè)位
,圣人成能
,人謀鬼謀
,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
,爻彖以情言,剛?cè)犭s居
,而吉兇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
,吉兇以情遷。是故
,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yuǎn)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
,悔且吝。
將叛者
,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
,圣人之作易也
,幽贊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
觀變於陰陽
,而立卦;發(fā)揮於剛?c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生爻;和順於道德
,而理於義;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
,曰柔與 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
,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cuò)
,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
;是 故
,易逆數(shù)也。
《易經(jīng)·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
,風(fēng)以散之,雨以潤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
,兌以說之,乾以君之
,坤以 藏之。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五章
帝出乎震
,齊乎巽
,相見乎離
,致役乎坤
,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
,勞乎坎
,成言乎艮
。萬 物出乎震
,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
,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
。離也者,明也
,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
,萬物皆致養(yǎng)焉
,故曰致役乎坤
。兌正秋也
,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
;言乎兌。戰(zhàn)乎乾
,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舱咚?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
,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
,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經(jīng)·說卦傳》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
,莫疾乎雷;橈萬物者
,莫疾乎風(fēng);燥萬物者
, 莫(火_ )乎火;說萬物者
,莫說乎澤;潤萬物者
,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
,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
,雷風(fēng)不相悖,山澤通氣
,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七章
乾,健也
;坤,順也
;震,動也
;巽,入也
;坎,陷也
;離,麗也
;艮,止也
;兌,說 也

《易經(jīng)·說卦傳》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
,震為龍
,巽為雞,坎為豕
,離為雉
,艮為狗
,兌為羊

《易經(jīng)·說卦傳》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
,震為足,巽為股
,坎為耳,離為目
,艮為手,兌為口

《易經(jīng)·說卦傳》第十章
乾天也
,故稱父,坤地也
,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
,故謂之長 男
;巽一索而得女
,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
,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
,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
,故謂之少女。
《易經(jīng)·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為天
、為圜、為君
、為父、為玉
、為金、為寒
、為冰、為大赤
、為良馬
、為瘠馬
、為 駁馬
、為木果。
坤為地
、為母、為布
、為釜、為吝嗇
、為均
、為子母牛
、為大輿、為文
、為眾、為柄
、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
、為龍、為玄黃
、為敷、為大涂
、為長子
、為決躁
、為蒼(上竹+下良)竹
、為萑葦。其於 馬也
,為善鳴、為()足
,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
。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
、為風(fēng)
、為長女
、為繩直
、為工、為白
、為長、為高
、為進(jìn)退、為不果
、為臭。其於人也
,為寡發(fā)
、為廣顙
、為多白眼
、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
、為隱伏、為矯輮
、為弓輪。其於人也
,為加憂
、為心病
、為耳痛、為血卦
、為赤。其於馬也
,為美脊、為亟心
、為下首
、為薄蹄
、為曳
。其於輿也,為丁躦
。為通、為月
、為盜。其於木也
,為堅(jiān)多心。
離為火
、為日
、為電
、為中女
、為甲胄、為戈兵
。其於人也,為大腹
,為乾卦。為鱉
、為蟹、為蠃
、為蚌
、為龜
。其於木也
,為科上槁。
艮為山
、為徑路、為小石
、為門闕、為果苽
、為閽寺、為指
、為狗
、為鼠
、為黔喙之屬
。其於木也,為堅(jiān)多節(jié)

兌為澤、為少女
、為巫、為口舌
、為毀折
、為附?jīng)Q
。其於地也,剛鹵
。為妾、為羊

《易經(jīng)·序卦傳》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
,唯萬物
,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 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養(yǎng)也
,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師者眾也
。眾必有所比
,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也
,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
,故受之以履。履而泰
,然后安,故受之以泰
;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
,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 否,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
,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
,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
,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
,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
;臨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觀
,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后有所合
,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
;賁者飾也
。致飾然后亨
,則盡矣
,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
,故受之以復(fù)
。復(fù)則不妄矣
,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
,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yǎng)
,故受之以頤;頤者養(yǎng)也。不養(yǎng)則不可動
,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
,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
;離者麗也。
有天地
,然后有萬物;有萬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婦;有夫婦
,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cuò)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
,故受之以恒
。V者退也。物不可終恒
,故受之以大壯
。物不可以終壯
,故受之以晉
;晉者進(jìn)也。進(jìn)必有所傷
,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傷於外者,必反其家
,故受之以家人
。家道窮必乖
,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
;蹇者難也
。物不可終難
,故受之以解
;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
,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
,必益
,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
,必決
,故受之以夬
。夬者 決也
。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
;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
,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聚而上者,謂之升
,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
,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
,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
,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
,止之
,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
;漸者進(jìn)也。進(jìn)必有所歸
,故受之以歸妹
。得其所歸者必大
,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
,故受之以兌
;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
,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jié)
。節(jié)而信之
,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
,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有過物者
,必濟(jì)
,故受之既濟(jì)。物不可窮也
,故受之以未濟(jì)終焉。
《易經(jīng)·雜卦傳》
乾剛
,坤柔
,比樂
,師憂
。 臨、觀之義
,或與或求。 屯見而不失其居
。蒙雜而著。 震起也
,艮止也
;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shí)也
。無妄災(zāi)也。 萃聚
,而升不來也。謙輕
,而豫怠也。噬嗑食也
,賁無色也
。 兌見
,而巽伏也。 隨無故也
,蠱則飭也。 剝爛也
,復(fù)反也
。 晉晝也
,明夷誅也
。 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恒久也
。 渙離也,節(jié)止也
;解緩也,蹇難也
;睽外也,家人內(nèi)也
;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
,遁則退也。 大有眾也
,同人親也
;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豐多故,親寡旅也
。 離上
,而坎下也。小畜寡也
,履不處也。需不進(jìn)也
,訟不親也。大過顛也
。姤遇也,柔遇剛也
。漸女歸
,待男行也
。頤養(yǎng)正也
,既濟(jì)定也
。歸妹女之 終也。未濟(jì)男之窮也。夬
,決也
,剛決柔也,君子道長
,小人道憂也。

《周易正義》系辭上傳詩解9恒一順信天助自助

《周易正義》系辭上傳詩解9恒一順信天助自助

題文詩:

易有大恒,大恒至一,至一至情,情生兩儀,

兩生四象,四生八卦,八定吉兇,卦生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天地;變化通達(dá),莫大四時(shí);

懸象著明,莫大日月;崇高榮耀,莫大富貴.

備物致用,立位成器,為天下利,莫大圣人.

探頤索隱,鉤深致遠(yuǎn),以定吉兇.成微妙者,

莫善蓍龜.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

圣人效之;天以垂象,見現(xiàn)吉兇,圣人象之;

河以出圖,洛以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其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以吉兇,

所以斷也.易經(jīng)有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孔子曰之:佑者助也,天之所助,順正道者;

人之所助,信誠者也.履信思順,又以尚賢,

是自天佑,吉無不利.信誠至正,恒以一德,
感天動人,天助人助,至助自助,情真所致.

注魏·王弼等,疏唐·孔穎達(dá)

【原文】

(十二)

是故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
,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
,立成器
,以為天下利
,莫大乎圣人。探頤索隱
,鉤深致遠(yuǎn),以定天下吉兇
。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天地變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
,見吉兇,圣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
,圣人則之
。《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系辭焉
,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弊釉唬骸坝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助也。天之所助者
,順也
;人之所助者
,信也。履信思乎順
,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也”.

[疏]正義曰:“是故易有”至“無不利也”
。此第十一章也
。前章既明蓍卦有神明之用
,圣人則而象之,成其神化
。此又明易道之大,法於天地
,明象日月
,能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太極者,無稱之稱
,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
,況之太極者也。

[疏]正義曰: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
,元?dú)饣於鵀橐唬词翘酢⑻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故?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云:“道生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奔创颂珮O是也。又謂混元既分
,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
,即《老子》云:“一生二”也
。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
,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
,謂兩體容儀也。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卦以象之


[疏]正義曰:“兩儀生四象”者
,謂金木水火
,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
,土則分王四季
,又地中之別
,故唯云四象也
。“四象生八卦”者
,若謂震木、離火
、兌金
、坎水
,各主一時(shí)
,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
,加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


八卦定吉兇
。 八卦既立,則吉兇可定


[疏]正義曰: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
,有吉有兇,故八卦定吉兇也


吉兇生大業(yè)
。既定吉兇
,則廣大悉備。

[疏]正義曰:萬事各有吉兇
,廣大悉備,故能王天下大事業(yè)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
。 位所以一天下之動,而濟(jì)萬物


[疏]正義曰:“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
。“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者
,謂四時(shí)以變得通
,是變中最大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翱h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謂日月中時(shí)
,遍照天下,無幽不燭
,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俺绺吣蠛醺毁F”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貴之位
,力能齊一天下之動,而道濟(jì)萬物
,是崇高之極
,故云“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
,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疏]正義曰:謂備天下之物
,招致天下所用
,建立成就天下之器
,以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
,故云“莫大乎圣人也”。

探賾索隱
,鉤深致遠(yuǎn)
,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莫大乎蓍龜。

[疏]正義曰:探
,謂闚探求取
。賾
,謂幽深難見。卜筮則能闚探幽昧之理
,故云探賾也。索
,謂求索
。隱
,謂隱藏
。卜筮能求索隱藏之處,故云索隱也
。物在深處,能鉤取之
;物在遠(yuǎn)方
,能招致之
,卜筮能然
,故云“鉤深致遠(yuǎn)”也
。以此諸事,正定天下之吉兇
,成就天下之亹亹者
,唯卜筮能然
,故云“莫大乎蓍龜”也
。案《釋詁》云:“亹亹
,勉也
。”言天下萬事
,悉動而好生,皆勉勉營為
,此蓍龜知其好惡得失,人則棄其得而取其好
,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
。天地變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
,見吉兇,圣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
,圣人則之。

[疏]正義曰:“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者
,謂天生蓍龜
,圣人法則之以為卜筮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斓刈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圣人效之”者,行四時(shí)生殺
,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是圣人效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齑瓜?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見吉兇
,圣人象之”者
,若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是圣人象之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昂映鰣D
,洛出書
,圣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義
,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河龍圖發(fā),洛龜書感
。《河圖》有九篇
,《洛書》有六篇?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装矅詾椤逗訄D》則八卦是也
,《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
,未知何從。

易有四象
,所以示也。系辭焉
,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
,所以斷也


[疏]正義曰:“易有四象,所以示”者
,莊氏云:四象
,謂六十四卦之中
,有實(shí)象,有假象
,有義象
,有用象
,為四象也
。今於釋卦之處
,已破之矣
。何氏以為四象,謂“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一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疤斓刈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圣人效之”,二也
。“天垂象
,見吉兇
,圣人象之”,三也
。“河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
,四也
。今謂此等四事,乃是圣人易外別有其功
,非專易內(nèi)之物,何得稱“易有四象”
?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辭焉
,所以告也。然則象之與辭
,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
,則象為爻卦之象也。則上兩儀生四象
,七八九六之謂也
。故諸儒有為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
。“系辭焉
,所以告”者,系辭於象卦下
,所以告其得失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岸ㄖ约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以斷”者,謂於系辭之中
,定其行事吉兇,所以斷其行事得失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
,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祐之
,吉無不利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疏]正義曰:“《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者
,言人於此易之四象所以示,系辭所以告
,吉兇告所斷而行之
,行則鬼神無不祐助,無所不利
,故引《易》之《大有》上九爻辭以證之
。“子曰:祐者助也”者
,上既引《易》文
,下又釋其易理
,故云“子曰:祐者助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疤熘撸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者
,人之所助,唯在於信
,此上九能履踐於信也;天之所助
,唯在於順,此上九恒思於順
;既有信思順
,又能尊尚賢人,是以從天已下
,皆祐助之,而得其吉
,無所不利也


帛書《易》系辭上傳第十章

?是故《易》有大恒①
,是生兩■②,兩■生四馬③
,四馬生八卦
,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六業(yè)
。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shí)
,垂馬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責(zé)
,備物至用
,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深備錯(cuò)根④、枸險(xiǎn)至遠(yuǎn)⑤
、定天下吉兇
、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則之,天變化圣人效之
,天垂馬見吉兇而圣人馬之,河出圖
、洛出書而圣人則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酚兴鸟R
,所以見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兇
,所以斷也。

【白話】所以《易》卜用大恒版進(jìn)行起卦
,大恒版分為兩片
,兩片各有正反兩面合而為四碼
,四碼定出生成八卦
,八卦定出吉兇,吉兇決定六業(yè)
。所以法碼沒有比天地這法碼更大的法碼了
,變通沒有比四時(shí)變通更大的了,垂碼照明沒有比太陽和月亮還大的了
,光榮沒有比富有高貴還大的了,備物施用立位成器以為天下謀利益沒有比圣人還大的
,探賾索隱履險(xiǎn)至遠(yuǎn)預(yù)測天下的吉兇禍福
,促使天下人們勤勤懇懇不懈地去進(jìn)取的沒有比蓍草和龜版更好的了。所以天生下神秘神靈神妙的東西
,圣人便依照那神物作為法則
。天變化運(yùn)動,圣人便仿效天變化運(yùn)動
。天垂降法碼,顯現(xiàn)吉兇
,圣人便把天降下的法碼作為卦碼。黃河出《河圖》
,洛水出《洛書》
,圣人便用《河圖》《洛書》作為法則創(chuàng)造《易》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住酚兴拇a作為體現(xiàn)吉兇的成卦工具,所以用卦碼來顯現(xiàn)吉兇
。卦爻辭是用來告誡人們吉兇的
。根據(jù)卦碼的吉兇、卦爻辭的吉兇來確定吉兇以便于裁定判斷行動與否(吉則行動
、兇則停止行動)。

【注釋】①大恒:大極
,大中。恒:極
,中。②■(yi):立木以表物
。兩■,兩片木板
。③四馬:四種法碼
。馬:法碼。④深備錯(cuò)根:探頤索隱
。⑤枸險(xiǎn)至遠(yuǎn):限制危險(xiǎn)以達(dá)到遠(yuǎn)大目標(biāo)。枸:軸限,引申為限制


《易》曰:“自天右①之,吉
,無不利
。”右之者
,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也者信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觫谛潘己蹴樢陨腺t,是以“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也


【白話】《周易·大有·尚九》爻辭說:“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
。”應(yīng)該這樣理解:“右”是幫助的意思
,要得到天的幫助就必須順應(yīng)天的變化運(yùn)動規(guī)律
,要得到人的幫助就必須履行言而有信的原則。既能遵循言而有信的人道原則
,又能恪守思乎順的天道原則,將人道原則與天道原則結(jié)合起來以尊重人才
,所以就能得到“自天右之
,吉,無不利”這樣的吉善美好的占語


【注釋】①右:幫助,保佑
。②■:“體”字的別體。假借為“履”

易經(jīng)系辭下傳原文及譯文

(一)

八卦成列

,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矣;剛?cè)嵯嗤?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變在其中焉;系辭焉而命之
,動在其中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剛?cè)嵴撸⒈菊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變通者
,趣時(shí)者也。吉兇者
,貞勝者也;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天下之動
,貞夫一者也。? ?

【譯文】?八卦畫成排列好后
,宇宙萬象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又將八卦重疊成六十四卦
,六爻的微妙奧秘也就包含在其中了。陽剛陰柔相互推變
,變化之道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將文辭附在后面來作出判斷,那么變動趨向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易經(jīng)》中所謂的吉兇悔吝
,是事物變動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陰陽剛?cè)幔峭苿佑钪嫒f物變動的根本
。變化通達(dá)是指因勢利導(dǎo)以適應(yīng)不同的時(shí)空。天地所謂的吉兇禍福是人心正則吉
,心不正則兇
,天地之道是正大顯現(xiàn)的,日月之道是正大光明的
,天下萬物的變化是端正而統(tǒng)一的。

夫乾
,確然示人易矣
;夫坤,確然示人簡矣
。爻也者
,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
,功業(yè)見乎變
,圣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
?曰仁
。何以聚人?曰財(cái)
。理財(cái)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譯文】《易經(jīng)》中的“乾”明確地昭示出平易的道理
。“坤”柔順地昭示出簡易的法則
。所謂的“爻”
,就是效法天地易簡的法則。所謂的“象”就是模擬天地萬物的形態(tài)
。爻與象顯現(xiàn)出事物內(nèi)部的變動,吉兇是對事物變動結(jié)果的判斷
,功業(yè)是對事物變化機(jī)遇的把握利用,圣人之情則通過卦辭來顯現(xiàn)
。天地最偉大的德行是生養(yǎng)萬物
,圣人最大的寶物是崇高的地位。那么如何守住地位呢
?就要靠仁愛。怎樣才能把民眾聚集起來呢
?那就要靠財(cái)富
,所以,治理財(cái)富
,使人民端正言行,禁止民眾為非作歹
,這就叫道義


(二)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
,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
,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譯文】太古時(shí)代,包犧氏君臨天下
,向上觀察天上的星象;向下觀察地上的萬物
,觀察鳥獸的皮毛紋理
,以及大地的各種物產(chǎn),近處取法人體的形象
,遠(yuǎn)處取法萬物的形象,于是制作出了八卦
,以此溝通神明的德行
,比類天下萬物的變化情形。包犧氏用繩索纏繞捕獸的網(wǎng)
、捕魚的罟,教導(dǎo)人們用來捕獸捉魚
,也許就是取法于離卦的卦象而來的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蓋取諸《益》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貨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蓋取諸《噬嗑》。

【譯文】包犧氏過世之后
,神農(nóng)氏共推為主
,他砍下木頭削制成犁,把木棒揉彎做成犁柄
,耕田種地就很便利了,再教會天下人使用
,這大概就是取法于益卦的卦象而來的
。規(guī)定正中午是買賣的時(shí)間,招來天下民眾
,聚集天下貨物,人們相互交換
、互通有無。然后各自散去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也許也就是取法噬嗑卦的卦象而來的


神農(nóng)氏沒
,黃帝、堯
、舜氏作,通其變
,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
,吉無不利”
。黃帝、堯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
、《坤》。刳木為舟
,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jì)不通
,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
,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
,蓋取諸《隨》。重門擊柝
,以待暴客
,蓋取諸《豫》。斷木為杵
,掘地為臼,杵臼之利
,萬民以濟(jì),蓋取諸《小過》
。弦木為弧
,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蓋取諸《睽》


【譯文】神農(nóng)氏過世之后,黃帝
、炎帝、舜帝前后共推為主
。他們通達(dá)事物的變化
,使民眾快樂而不勞倦,用高明神奇的方法教化了萬民
,使民眾得到更多更大的便宜
。《易經(jīng)》的道理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點(diǎn)就要發(fā)生變化
,變化就能通達(dá),通達(dá)就能保持長久
。黃帝
、堯帝、舜能遵循這一原理
,所以自會得到天的保祐,吉祥而無不利
。他們不必辛勞奔波
,垂衣拱手無為無作便天下大治
,這大概是取法乾坤兩卦的卦理而來的
。將樹木挖空做成船,削木制成槳
,船槳的便利在于渡過原本無法通行的河流而到達(dá)遠(yuǎn)方
,使天下得到利益,這一發(fā)明大概是取法渙卦而來的
。穿牛鼻而將牛馴服就能牽引重物,騎上馬就可以到達(dá)遠(yuǎn)方,從而使天下人得到便利
,這大概是取法隨卦而來的
。設(shè)置多重的門并敲擊木鐸巡夜,以防備盜賊侵入
,這就是取法于豫卦而來的。切斷木頭
,制成杵
,在地挖洞做成臼,臼杵的便利
,天下萬民都得到了益處,這大概是取法小過卦而來的
。將弦索裝到木條上制成弓
,把木頭削成箭,用弓箭的威勢
,來威懾天下的惡人
,這是取法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
,上棟下宇
,以待風(fēng)雨
,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封不樹
,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
,蓋取諸《大過》
。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蓋取諸《夬》


【譯文】上古朝代人們的冬天住在洞穴中,夏天露宿在野外
,后來圣人教人民建筑房屋居住,上有棟梁
,下有椽檐
,以遮風(fēng)避雨
。這是取法于大壯卦
。上古時(shí)代埋葬過世的人,只用木柴厚厚地覆蓋
,葬在荒野中
,不建造墳?zāi)梗膊恢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服喪也沒有一定的期限
。后世的圣人教人民用內(nèi)外雙重棺槨來代替,這是取法于大過卦
。上古沒有文字,先民們靠繞繩來記事。但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
,后世的圣人發(fā)明文字,用文書契據(jù)來替代結(jié)繩
,官吏用來處理政務(wù)
,民眾也用它來查考的依據(jù)。這是取法于夬卦


(三)

是故《易》者
,象也;象也者
,像也。彖者
,材也;爻也者
,效天下之動者也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譯文】? 由此可知
,《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在于象征
。所謂象征是指模擬宇宙萬物的形象。彖辭說明全卦的意義
。六爻的變化是效法天下萬物的變動情形。所以
,事物一旦有變動
,就會生出吉兇,就有顯著的后悔憂慮


(四)

陽卦多陰
,陰卦多陽,其故何也
?陽卦奇,陰卦耦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譯文】? 《易經(jīng)》八卦中
,陽卦多陰爻
,陰卦多陽爻,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因?yàn)樵谌魏稳耸录瘓F(tuán)中
,無不是由少數(shù)支配多數(shù)。陽卦有一個(gè)陽爻兩個(gè)陰爻
,故以一陽當(dāng)主
;陰卦中有一個(gè)陰爻兩個(gè)陽爻,故以一陰為主
。陽卦陰卦所象征的德性如何呢?陽卦中陽爻一陰爻二,象征一君二民
,一君而使萬民歸心
,這是君子應(yīng)當(dāng)選擇的途徑。陰卦則不然
,陰卦是一陰二陽
,象征一民二君
,二君爭奪一民
,相互傾軋,陷于混亂
,這是無德的小人所走的道路


(五)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
?天下同歸而殊途
,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過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 【譯文】《易經(jīng)》咸卦“九四”的爻辭說:“心思不定地走來走去,只有少數(shù)的朋友順從你的想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鬃右暾f:“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憂慮什么?天下人最后都回到同一個(gè)地方只是各人所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
,人們都有上百種不同的想法。天下之人到底在想什么憂慮什么
?太陽走了而月亮來了,月亮走了而太陽又來了
。日月如此交替推移就產(chǎn)生了光明
。冬天去了而夏天來
,夏天去則冬天來,寒與暑交替推移就形成一年四季的時(shí)序
。所謂的“往”
,并非是一去不返,只是暫時(shí)退縮
;所謂的“來”
,也不是永久的存在,只不過是暫時(shí)的伸長。退縮與伸長交互感應(yīng)就產(chǎn)生了利益
。尺蠖將身體彎曲收縮
,是為了求得下一步的伸張。龍蛇冬天蟄伏起來
,是為了保全生命
。精研義理達(dá)到神妙的境界,是為了致用
。利用知識來使自己安身于大道之中
,是為了完善自己的德行。超過這些再往前
,那就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窮究神妙而知天地變化,這是圣人才具備的最崇高的德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易》曰:“困于石,據(jù)于蒺藜
,入于其宮
,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
,名必辱
。非所據(jù)而據(jù)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
,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
? ? 【譯文】《易經(jīng)》困卦“六三”的爻辭說:“前進(jìn)有大石擋道
,后退是蒺藜遍地,以致進(jìn)退兩難
。返回家中
,又看不到妻子,這是兇險(xiǎn)的征兆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鬃咏忉屨f:“不該被困卻陷于困境,名譽(yù)定會被辱
;不該占據(jù)卻去占據(jù)
,性命完全有危險(xiǎn)。既受侮辱又危險(xiǎn)
,死期就要到了,他的老婆哪里還能見到呢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獲之,無不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弊釉唬骸蚌勒撸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
,人也。君子藏器于身
,待時(shí)而動
,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
,是以出而有獲
,語成器而動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譯文】《易經(jīng)》解釋“上九”的爻辭說:“王公射鷹站在高墻之上
,必然會獲得獵物
,不會有不利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鬃咏忉屨f:“鷹是飛禽,弓箭是利器
,射獵是人
。君子將利器藏在身上
,等待時(shí)機(jī)行動,又怎么不利呢
?行動起來毫不遲疑
,所以出手就有收獲。就是告訴人們要有充分的準(zhǔn)備方能采取行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
,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
,不威不懲
。小懲而不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
,無咎
。’此之謂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吧撇环e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
,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譯文】孔子說:“小人不讓他蒙羞便不會心生仁愛,沒有讓他生畏的東西就不會懂得道義
,不看到有利可圖便不會進(jìn)取
,不受威懾就不知懲戒
。假如受到小的懲戒而避免闖下大禍
,這正是小人的福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兑捉?jīng)》噬嗑卦“上九”的爻辭說:“帶上腳鐐刑具
,雖然腳趾滅掉了
,受到了懲罰,但以后望就不會有災(zāi)禍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f的就是這個(gè)道理里積善行
,不足以成名,不積累罪惡
,便不會毀滅自身
。小人認(rèn)為小的善行是無益的,就不會去做
;認(rèn)為小的惡行不會造成大的傷害就不肯去掉惡行
,所以惡行逐漸積累從而到了無法掩蓋的地步
,罪惡大到了無法消解程度。故《易經(jīng)》筮嗑卦上九爻的爻辭說:'肩上扛著枷鎖
,磨掉了耳朵罪不可赦,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子曰:“危者
,安其位者也;亡者
,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住吩唬骸渫銎渫觯涤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譯文】孔子說:“危險(xiǎn),是由于 認(rèn)為自己所處的地位很安全才發(fā)生的
;滅亡
,是由于認(rèn)為可以長久地保持地位而發(fā)生的;動亂
,是由于自認(rèn)為天下大治而發(fā)生的
。所以,君子在安定時(shí)不會忘記危險(xiǎn)
;在位時(shí)不會忘記滅亡的教訓(xùn)
,天下大治時(shí)不會忘記會有動亂發(fā)生
。所以
,自身安穩(wěn)無事而國家才能保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捉?jīng)》否卦九五爻的爻辭說:'將要掉下來了將要掉下來了,那個(gè)系在桑樹上的鳥巢
!'就是告訴我們這個(gè)道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
,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住吩唬骸φ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覆公餗,其形渥
,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圆粍倨淙我病
!?

【譯文】孔子說:“德行淺薄落卻地位高貴
,智慧低下卻圖謀大事
,力氣微小卻擔(dān)負(fù)重?fù)?dān),很少有人不會招致災(zāi)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鼎卦九四爻的爻辭說:‘鼎的腳折斷了
,打翻了君王賜給的美食,弄得臉上身上濕淋淋的
,兇’。這是說才智不足以勝任
,當(dāng)然會出亂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
,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
,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
,不俟終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吩唬骸橛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終日
,貞吉
。’介如石焉
,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
。”

【譯文】孔子說:“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機(jī)就是大智慧神明了吧
!君子對上不獻(xiàn)媚討好
,對下不輕慢猥瀆
,這也許算是了解事物微妙的玄機(jī)了吧
!所謂玄機(jī),就是事物變化最細(xì)微的
、最先顯現(xiàn)事物變化吉兇后果的那些征兆
。君子如果察見了事物變化的微妙的玄機(jī)
,就應(yīng)采取應(yīng)對的措施不要整天消極等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捉?jīng)》豫卦六二爻的爻辭說:‘被巨石擋住了去路
,就不必整天在那里等待
,應(yīng)當(dāng)另謀出路
,只要心中正就吉’。既然被巨石擋在了那里
,哪里用得著在那兒干等
!情況已經(jīng)可以判斷出來了
。君子通過察知細(xì)微的征兆就可以預(yù)知未來顯著的結(jié)果
,處理事情知道什么情況下要陰柔,什么情況下要陽剛
,這樣就能成為萬人敬仰的人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子曰:“顏氏之子
,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fù)行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吩唬骸贿h(yuǎn)復(fù)
,無祗悔,元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譯文】孔子贊揚(yáng)他的學(xué)生顏回說:“顏家的這個(gè)年青人
,他可能差不多了吧
!有了過失,從不會不知道
;一旦知道自己的過失
,再不會犯同樣的過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捉?jīng)》復(fù)卦初九爻的爻辭說:‘迷路不遠(yuǎn)就能返回來
,就不會有后悔,原本就吉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天地絪溫,萬物化醇
。男女構(gòu)精
,萬物化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住吩唬骸诵袆t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灾乱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譯文】天地間陰陽氣交互作用
,萬物化成
。男女雌雄交合
,萬物化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損卦六三爻的爻辭說:“三個(gè)人一起行動
,主張不同,有一個(gè)人就必須放棄成見
。一人單獨(dú)行動
,反而會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是說天下的道理必須要達(dá)到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
,易其心而后語
,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
。危以動
,則民不與也
;懼以語
,則民不應(yīng)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
,則傷之者至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吩唬骸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或擊之,立心勿恒
,兇
。’”

【譯文】孔子說:“君子先要在世上立其身才能有所行動
,與人相交要能以心換心才能進(jìn)一步談?wù)撌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先要確定誰是自己真正的知交才能向?qū)Ψ接兴G蟆>幽苡写巳矫娴男摒B(yǎng)
,才稱得上是一個(gè)完美全面的人
。不考慮現(xiàn)實(shí)就采取行動,那么就民眾就不會支持參與
;用威脅的話對待人
,那么民眾就不會順應(yīng)服從。平時(shí)與民眾沒有交情卻對他們有所期求
,那么民眾根本不會支持
。沒有人支持擁護(hù),那么傷害他的人就會到來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兑捉?jīng)》益卦上九爻的爻辭說:“沒有誰幫助同情,有的人甚至還要趁機(jī)攻擊
,所立定的志向又不長久
,結(jié)果當(dāng)然是兇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六)

子曰:“乾坤
,其《易》之門耶?”乾
,陽物也
;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
,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來
,而微顯闡幽
,開而當(dāng)名,辨物正言斷辭
,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yuǎn)
,其辭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jì)民行
,以明失得之報(bào)


【譯文】孔子說:“乾坤兩卦,大概是進(jìn)入《易經(jīng)》的門戶吧
!”“乾”指陽性的物
,“坤”指陰性的物。陰與陽相互配合
,從而產(chǎn)生陽剛陰柔交錯(cuò)的形象
,以現(xiàn)出天地間的一切造化,以神明之德相溝通
。卦象的名稱雖然繁雜
,卻不超越天地之道。然而考察卦的具體類型
,其中所說的大概是殷末周初衰敗時(shí)代的現(xiàn)象吧


《易經(jīng)》的主旨,在于通過顯現(xiàn)過去的事而察知未來的趨勢
,使細(xì)微顯著
,將隱秘闡明。擴(kuò)大來說
,就是恰當(dāng)?shù)慕o事物命名
,并將事物辯明類別,至于說用準(zhǔn)確的言辭對事物的變化作出判斷那就更是非常完備了
。所用的名稱雖然微小
,但象征的事物類別卻十分廣大,旨意也很深遠(yuǎn),文辭也很典雅
,其中的言論委婉曲折卻無不中肯恰當(dāng)
,敘事直截了當(dāng)卻隱藏深意,依據(jù)吉兇的道理來輔助民眾行動
,從而顯明失與得是相互依存的
,吉兇禍福各有報(bào)應(yīng)。

(七)

《易》之興也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
,德之基也,《謙》
,德之柄也
,《復(fù)》,德之本也
,《恒》
,德之固也,《損》
,德之修也
,《益》,德之裕也
,《困》
,德之辨也,《井》
,德之地也
,《巽》,德之制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堵摹罚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t》,尊而光
,《復(fù)》
,小而辨于物,《恒》
,雜而不厭
,《損》
,先難而后易,《益》
,長裕而不設(shè),《困》
,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堵摹芬院托校吨t》以制禮
,《復(fù)》以自知,《恒》以一德
,《損》以遠(yuǎn)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井》以辨義
,《巽》以行權(quán)


【譯文】《易經(jīng)》興盛流行起來,也許是在中古殷代的末期吧
!注解《易經(jīng)》的圣人們
,也許是有憂慮患難意識的人吧
?所以
,《易經(jīng)》有這樣的象征:履卦尊禮而行,是德行的基礎(chǔ)
;謙卦勤勞謙遜,是德行的把柄
;復(fù)卦教導(dǎo)返歸本性
,是德行的根本
;恒卦教導(dǎo)恒的堅(jiān)固
,是使德行穩(wěn)固
;損卦教導(dǎo)克制欲望,是修養(yǎng)德行
,是如何辯明德行;井卦教導(dǎo)人們要有標(biāo)準(zhǔn)
,是德行流布天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奥摹笔嵌Y節(jié)
,可在祥和中三室兩廳極致?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t”是謙遜,讓人尊敬而品格光輝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皬?fù)”,雖然勢力微小卻能明辨事物
;“恒”是在雜亂的環(huán)境仍能專心一致而不心生煩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皳p”先碰到困難會受點(diǎn)挫折
,但是經(jīng)過自己的德行,今后的事也就容易應(yīng)對了
。“益”是不斷自己的德行卻不人為造作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袄А笔翘幚Ь扯笸ㄟ_(dá)勝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熬笔怯幸灰欢ǖ囊?guī)范卻要懂得善于遷移以適應(yīng)不同的變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百恪笔且朴诤饬繒r(shí)勢
,功成名就時(shí)善于隱藏自己而不居功做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奥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祥和與人共同行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爸t”
,以禮節(jié)來克制自己的非念
;“復(fù)”是自我反省而自知
。“恒”
,以始終如一的德行支持到底,“損”
,受小的挫折而遠(yuǎn)離了大的禍害
。“益”
,以增長自己的德行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袄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歷經(jīng)磨練而減少對他人的抱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熬保燥L(fēng)范而使人明辨道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耙怼保虻刂埔硕朴跈?quán)衡處置


(八)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yuǎn),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cè)嵯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可為典要
,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nèi)
,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
。無有師保
,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
。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譯文】《易經(jīng)》是與人類密切相關(guān)不可疏遠(yuǎn)的一部書,它闡述的法則要靈活運(yùn)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芤住分朗亲儎佣还潭ǎ诹钞a(chǎn)周流
,或上或下沒有常規(guī),陽剛陰柔相互變化
。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法式
,只有適應(yīng)不同的變化
,才能發(fā)揮它的功能
。《易經(jīng)》教導(dǎo)人們出入進(jìn)退要有節(jié)度
,對內(nèi)對外要知道謹(jǐn)慎畏懼,又要明察憂患的事實(shí)因
,沒有什么人能保護(hù)你
,你只有象面對父母那樣恭敬謹(jǐn)慎。學(xué)易者
,開放要依據(jù)卦辭爻辭來推斷事物的變化的方向,往后就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的
。不過《易經(jīng)》之道也因人而異
,并非人人都能領(lǐng)會,假如不是那個(gè)人
,易之道也不會憑空起用的。

(九)

《易》之為書也
,原始要終
,以為質(zhì)也
。六爻相雜
,唯其時(shí)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
,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
,辯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兇
,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
;二多譽(yù),四多懼
,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yuǎn)者
;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三多兇
,五多功
,貴賤之等也。其柔危
,其剛勝耶?

【譯文】《易經(jīng)》這本書的目的
,是由始知終,明因識果
,以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
。六爻的變動錯(cuò)綜復(fù)雜,只有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時(shí)間和空間里才能了解把握
。卜卦時(shí)
,開初卜出來的一個(gè)爻的含義是難于了解的,等到六爻都出來了
,那么最上爻的意義就很容易知道了。這是因?yàn)槌踟呈鞘挛镒兓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爻是事物發(fā)展的末端
。初爻的文辭是比喻事物的開始,由上而下
,最后到上爻,表明事物已發(fā)展到極終
。天有不測風(fēng)云
,中間的二、三
、四、五爻就不可能具備這樣的功能了
。唉
!也許存亡吉兇的趨勢
,即使是居住在家也是可以知道的吧
!一個(gè)真有智慧的人,只要看一看卦的爻辭上說些什么
,那么多半就能了解整個(gè)變化的情形了。一般說
,“二”與“四”爻都是陰位
,作用功能相同但位置不同,因而境遇也就各不相同
,二爻通常多贊美
,四爻則多恐懼。為什么會這樣呢
?原因是“二爻”在下卦的中央,遠(yuǎn)離“五”君位,牽制較少
,容易見效
,所以多贊美
。而“四”爻接近“五”爻君位
,容易冒犯得咎,必然經(jīng)常處在恐懼中
。陰柔的本性,不利于攻擊遠(yuǎn)處的事物
,主要的功用在于避免災(zāi)禍
,其運(yùn)用的原則是柔順中庸。三爻與五爻都是陽爻
,同樣的功用都處于不同的位置。通常情況下
,三爻多兇險(xiǎn)
,五爻多功績,因?yàn)椤叭场痹谙仑皂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剛?qiáng)過度,又處于臣下的地位
,所以多兇險(xiǎn)
;“五”在上卦中央的君位,剛毅中庸
,又居君王的地位,所以多功績
,這完全是因?yàn)楦髯运幍牡匚挥匈F賤等級的不同
。不過,柔弱就一危險(xiǎn)
,剛強(qiáng)就一定殊勝嗎?

(十)

《易》之為書也
,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材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
,故曰文;文不當(dāng)
,故吉兇生焉。
【譯文】 《易經(jīng)》這部書
,內(nèi)容廣大
,無不悉備,有天道在里頭
,有人道在里頭,有地道在里頭
。卦有三畫
,象征天、地
、人三才,再將兩個(gè)三畫的卦重疊成六畫卦
,所以有六爻
。卦六畫并非另有含義,只是以此來代表天
、地、人三才的變動
。各道兩兩交互而有變動
,所以叫“爻”,爻就是交的意思
。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級,用來象征等級地位不同的東西,所以叫做“物”
。萬物相互雜處
,陳列在天地之間
,猶如錯(cuò)綜復(fù)雜的文采
,所以叫做“文”。萬物各有各的地位等級
,各有各的變化規(guī)律,呈現(xiàn)在天地間的文采之象有恰當(dāng)與不恰當(dāng)
,所以就產(chǎn)生了吉與兇


(十一)

《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耶?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耶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譯文】《易經(jīng)》的興盛,也許是殷代末期
,周文王德業(yè)興盛的時(shí)期吧
!是正當(dāng)周文王與殷紂王之間發(fā)生事端的時(shí)期吧!因此才在《易經(jīng)》的言辭中隱含著危機(jī)
。惟有有危機(jī)感的人才能使自己平安,反之
,那些認(rèn)為容易得到的人會使自己陷于失敗
。其中的道理非常廣大
,所有的事物無不包含
。立身處世至始至終戒懼謹(jǐn)慎
,其主要目的在求得沒有過失災(zāi)禍,這就是《易經(jīng)》這部書要告訴后人的道理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險(xiǎn)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
,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
,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
,吉事有祥
。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
。人謀鬼謀
,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
,爻彖以情言
,剛?cè)犭s居,而吉兇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


【譯文】所謂乾亦即天的功能是天下最剛健的
,其德行恒常容易卻知道艱險(xiǎn)所在。所謂坤亦即地的功能是天下最柔順的
,其德行恒常簡易卻明白阻礙所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的道理能使人口服心服
,能知道其他人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能斷定天下事物發(fā)展的吉兇
,能成就天下偉大的事業(yè)
。所以在天地間的一切變化及人的言行舉動中
,吉事就會有吉祥之兆
,由事物表現(xiàn)出兵各種現(xiàn)象就能知道事態(tài)的結(jié)局,占斷事情就可以知道未來
。天地設(shè)定了地位,圣人們成就天下事業(yè)
,人用智慧謀劃
,天道于無形,百姓不知卻能參與其中成其大功
。八卦用象征的方式來告知,爻辭%辭以真相來明言
,陽剛陰柔雜居于六位之中而吉兇就顯現(xiàn)出來了
。各卦由變動說明利害
,是吉是兇隨著時(shí)空不同而變遷
。所以喜愛與厭惡相攻就產(chǎn)生了吉兇,遠(yuǎn)近取舍不同就產(chǎn)生了后悔與煩憂
,真真假假相互感應(yīng)就產(chǎn)生了利下害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
,遠(yuǎn)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
,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慚
,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
,失其守者其辭屈


【譯文】大體上說,《易經(jīng)》所提示的人生真相是
,相互靠近卻又不能和睦相處那就會有兇險(xiǎn),有時(shí)不會相互傷害對方
,其結(jié)果必然后悔與羞辱
。“爻辭”的表達(dá)依各爻說的變化而變化
,猶如人的言語隨情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將要背叛你的人
,他所說的話有慚愧的含意
,心中有疑慮的人所說的話雜亂枝蔓
,有修養(yǎng)的人所說的話很少
。性子急躁的人所說的話就多,誣陷好人的人所說的話游移不定
,了自己操守的人說話含混不清不能直截了當(dā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shí)辰內(nèi)管丹成。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shí)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shí)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yàn)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hù)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
。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百億瑞光中⑷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gè)“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rèn)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fēng)行澤上。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唏
、呵
、噓、咽
,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shù)。欲為長息吐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