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全集 >> 易經系傳別講《易經系傳別講》上傳12章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12)差不多先生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
“是故夫象”,《易經》的卦象,為什么會有這個卦象呢?他說,上古的圣人“見天下之賾”——那個隱密、奧秘看不見的,有時候要用圖案來表示,“擬諸其形容”。一個卦象,譬如天火同人,就它的形象、容貌,把它繪成一個圖案,“象其物宜”。每個象的意思,只是個大概差不多而已,象乾為天,真的就是指天嗎?并不盡然,差不多而已。大家注意,“象其物宜”,差不多像那個樣子,譬如我們照相,照相照出來真正是你嗎?不是你。天地間沒有一個百分之百準確的攝影。乃至于自己照鏡子,看鏡子里的自己也不是真的自己。那是鏡子里頭的影子。所謂“象其物宜”,有一點像我而已。我的面孔究竟怎么樣,自己永遠沒法看到,只有別人看到過。鏡子里頭照的是反方向的,不是自己的真面孔。因此大家算命看相,百分之百的準嗎?沒有,“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這就叫做卦象,“是故謂之象”。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笨鬃咏忉尅兑捉洝返呢?,爻的意義就是交。上古圣人看到天下之大“動”,宇宙萬有隨時都在動,“動”才有宇宙,宇宙間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tài),靜態(tài)是個假象,大動小動而已。宇宙萬有的生命也永遠在動,但是動的當中有其共同溝通之處,所以“而觀其會通”,觀察它彼此通會的地方?!耙孕衅涞涠Y”,中間找出一個原則、法則,法則就叫典禮,古人這個典,含有“嚴格”、“確定”的意思,像擺在那里的一個形態(tài)一樣。禮就是道理,原理,也是法則。
“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币虼嗽凇兑捉洝坟韵旅嫦瞪弦恍┰挘褪恰跋缔o焉”,做了一些文字來說明,把爻的意思告訴我們,“以斷其吉兇”。這種法則,這種現象,就叫做爻。
說到這里,大家要知道,天下的事情是很復雜的。它的變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譬如說,我們現在臺灣社會這種情形,這個現象就是昨天、去年的現象嗎?不是的,它隨時在變。這個變動中間所發(fā)生的,往往是小事情大問題、大事情小問題。有時候看來是個小事情,卻是天下的大問題,說不定會成為很大的漏子;有時候發(fā)生的事情很大,看起來很嚴重,那卻是小問題。所以為政者就要懂得“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這個現象隨時在變,發(fā)展的前途是好是壞,你事先就要知道。這就是卦象,不需要卜的。所以古人說“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經》學通了,不要卜卦、不要算命,一看這個現象就已經知道了,可以斷其吉兇了,“是故謂之爻”,這就是爻。
《易經》系辭上傳詩解2觀象玩辭知悔無咎
題文詩:
圣人設卦,法天擇地,觀象系辭,而明吉兇,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吉兇也者,失得之象;
悔吝也者,憂虞之象;變化也者,進退之象;
剛柔也者,晝夜之象.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
爻之辭也.君子真情,有動有靜,動靜適時,
居則觀象,而玩其辭,動觀其變,而玩其占,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彖者言象,爻者言變.
吉兇也者,言其失得.悔吝也者,言其小疵.
無咎也者,善補過也.列貴賤者,存乎其位;
齊辨小大,存乎其卦;辯吉兇者,存乎其辭;
憂悔吝者,存乎纖介;震懼無咎,存乎其悔.
卦有小大,辭有險易.易辭也者,各指所之.
君子戒慎,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二)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于卦爻之后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兇”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兇:善惡。吉,善。兇,惡?;诹撸夯陔y?;?,恨(改正錯誤,兇變吉)。吝,通“遴”,行難(堅持不改,吉變兇)。虞,度,歡虞。吉兇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兇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 ?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注:“玩,習也?!睒罚阂槐咀鳌白儭保赶挛摹皠觿t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譯文〕
圣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兇,(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兇,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褐肛远裕栘源?,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兇”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譯文〕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兇,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于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于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辯別吉兇,存在于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于(吉兇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于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系辭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釋:
(1)系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系辭本義是系辭于卦爻之下。案《系辭》:“系辭焉以斷吉兇?!薄跋缔o焉以盡其言?!奔词瞧湔?。此處以“系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后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断缔o》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系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
(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秶Z·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
(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guī)律。天動地靜之說,戰(zhàn)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
(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断蟆分稄汀贰昂蟛皇》健本?,王弼注:“方,事也?!奔雌渥C。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
(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蕩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蕩:八卦相互滌蕩而運動。蕩,又作“蕩”?!夺屆罚骸笆帲幰??!贝擞型埔浦x。鼓,通“郭”?!讹L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余氣?!豆攘簜鳌罚骸霸评渍吆??霆也?!睗?,滋。
(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稜栄拧贰?、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系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惫蜀R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
(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譯:
天尊貴(于上),地卑賤(于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guī),(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兇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砷L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yè)。(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頁首
--------------------------------------------------------------------------------
(二)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6)
注釋: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辭:于卦爻之后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兇”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
(2)吉兇:善惡。吉,善。兇,惡?;诹撸夯陔y?;?,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兇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兇象失,悔象憂,吝象虞。
(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系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
(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系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贝私浴耙字颉币?。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注:“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佑:保佑。
今譯:
圣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兇,(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兇,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返回頁首
--------------------------------------------------------------------------------
(三)
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釋: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褐肛远?,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兇”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
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今譯: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兇,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于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于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辯別吉兇,存在于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于(吉兇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于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頁首
--------------------------------------------------------------------------------
(四)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注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準: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游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游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稄V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辟Z公彥疏:“旁,謂四方?!蓖跻唬骸爸^徧招于四方也?!绷鳎骸夺屛摹贰熬┳髁簟?。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赌印そ浾f下》:“仁,仁愛也?!?br>
⑤范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范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系辭》:“剛柔者。晝夜之象?!狈剑禾幩?。體,固定形體。
今譯: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guī)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返回頁首
--------------------------------------------------------------------------------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注釋:
①繼:秉受,繼續(xù)。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fā)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于。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系辭》皆以‘形’對‘象’?!?br>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
今澤: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于外),潛藏道的功用(于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圣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yè)(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yè),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返回頁首
--------------------------------------------------------------------------------
(六)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注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墩f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今譯: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辟。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頁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注釋:
①子曰:《系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稜栄拧め層枴罚骸按娲妫谝??!比钤唬骸按娲?,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yǎng)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今譯: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yè)。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返回頁首
--------------------------------------------------------------------------------
(八)
圣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雹茏釉唬骸熬泳悠涫遥銎溲陨?,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雹?
注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里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于。形:形態(tài),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
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
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系戀,分享。
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號啕:啼哭。
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
今譯:
圣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并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兇,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后發(fā)表言論,仿效后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苞Q鳴于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笨鬃诱f:“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于身,影響于民,行動發(fā)生在近處,而顯現于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fā)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后笑?!笨鬃诱f:“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
初六,“藉用白茅,無占?!雹僮釉唬骸捌堝e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雹圩釉唬骸皠诙环ィ泄Χ坏?,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雹堋翱糊堄谢??!雹葑釉唬骸百F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雹嘧釉唬骸白饕渍撸渲I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I之招也。”
注釋:
①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
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茍,助詞。王引之曰:“茍,猶但也?!卞e: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邯q輕,斯:此。術:道?!吧魉剐g”,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
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
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夸。德:得?!豆茏印ば男g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辭??海F極。
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
⑦引《節(jié)》初九爻辭。
⑧此釋《節(jié)》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辈瘯兑捉洝纷鳌半A”,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
⑨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后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于外曰野?!保ā逗鬂h書》注)
今譯:
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笨鬃诱f“(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么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薄坝泄诙t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笨鬃诱f:“有功勞而不夸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于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笨鬃诱f:“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笨鬃诱f:“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笨鬃诱f:“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约缲撐铮@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于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奸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返回頁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于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后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
注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此節(jié)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jié)在“故再扐而后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jié)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掛”之下,《漢書·律歷志》與衛(wèi)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
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歷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于五十,生數止于五,成數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br>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
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征太極生兩儀。
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征“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耙弧?,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征有“四時”。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數必有余數?;蛞弧⒒蚨?,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于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
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于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
⑩掛:一本作(卦),二者
本文轉載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傳》)原文及譯文》 《易傳》(又稱《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易傳全文
第一章
通過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將八卦兩兩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陽陰兩爻相互推演,變動也包含在其中了;每個爻上注上解釋,爻動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間,所以有吉兇悔吝的產生,是由于動作營為的結果。陰陽兩爻,是設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推移變通,正是所以趨向于真理或時機的變化的。時機雖有吉有兇,但我們處在吉利或兇險時,必須安常守正,才可穩(wěn)操勝算,立于不敗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復如此,皆以“守正”為前題,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觀照萬物。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萬物,都公正無私,使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動作營為,都是歸于端正專一,精誠無欲,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很剛健的昭示眾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順應乾道而開務成物,很柔順地昭示眾人的道理,是非常簡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簡易的理則而作的。卦象的設立,亦是仿乾坤簡易的形跡而設立的。卦爻卦象先有變化于內,遂依象釋理,吉兇之真象就表現于外了。進而裁制機宜,導致功業(yè)的成就,就表現于聰智的變化。圣人崇德廣業(yè)、仁民愛物的言行,在卦辭爻辭中記載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對圣人來說,最重要的在于有權位。如何守著職位呢?那就要靠仁愛的道德了。如何聚合眾人,是用財富。而管理財物,匡正言辭,禁止民眾為非作歹的是義。
第二章
古時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觀察天上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下則觀察大地上的種種的法則,又觀察鳥獸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環(huán)境相適應,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遠的就取象于宇宙萬物,于是創(chuàng)作出八卦,以融會貫通神明的德性,參贊天地的化育,以比類萬物的情狀。編繩結網,做為捕捉魚、鳥的工具,以獵獸捕魚,是取象于離卦的。離中虛,像孔眼,又離為目,有網罟的象征。包犧氏死后(數百年),神農氏興起,砍削樹木做成犁頭,曲轉木材為犁柄,以便耕種和除草,創(chuàng)作許多耕作器具,教導人民,使天下增加糧食,是取象于益卦。規(guī)定中午為買賣時間,招致天下的人們,聚集天下的貨物,互相交換所需要的貨物,滿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神農氏死后,黃帝、堯、舜氏興起,由于社會日趨繁榮,舊日的制度,已不適合,所以黃帝、堯、舜諸古圣人先王,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通達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產生厭倦的心思。易學的道理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能通達,則能恒久。能循此變通的原則,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當然吉無不利了。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無為而成。是取象于乾坤兩卦的現象。將木材鑿成舟船,削銳木頭做為船楫,使兩岸的人,能互相來來往往,且可航行至更遠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渙卦的。征服了牛,乘著馬,用牛來拖載重物,用馬來奔馳遠地,以溝通有無,便利世人,是取象于隨卦。設置重門,擊柝巡夜,以防御盜賊的侵入,是取象于隨卦的現象。發(fā)明杵臼,以利民食,是取象于小過卦。將柔韌的小木條做成繩索弓,把木材削成箭,用弓箭的利益,來威服天下,是取象于睽卦。上古時候,冬天則藏身洞里,夏天在野外居住,后世圣人,為了防止洪水猛獸的侵襲,就教人民建筑宮室,上有棟梁,下有檐宇,以抵御風雨,是取象于大壯卦。古時候的喪葬,用木材厚厚地堆在尸體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設立墳墓,也不植樹,居喪沒有一定的期限。后世圣人,制定喪禮,換用棺木以殯葬,是取象于大過卦。遠古時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圣人便發(fā)明文書契據,百官也利于治理,人民也可以隨時稽察,這是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所以《易經》的內容,是描述天下萬物的形象?!兑捉洝返呢韵?,就是用以模擬萬物形象的。彖此是解釋全卦的意義和結構,所以說,彖辭是代表一個卦的才德。每卦六個爻位的演變,都是仿效天下萬物錯綜復雜的變動而產生的。由于有了事物的變動得失,吉兇就發(fā)生了,而細小疵病的悔恨,憂慮困擾的災吝,就由此顯現出來了。
第四章
陽卦多陰爻,陰卦多陽爻,這是為什么呢?就以奇偶來說,陽卦以奇為主,例如震坎艮三 卦為陽卦,都是一陽二陰,所以說,陰爻多于陽爻。陰卦以偶數為主,如巽離兌三卦為陰卦,都是二陽一陰,所以說,陽爻多于陰爻。震、坎、艮雖多陰爻,一奇為主,即為陽卦。巽、離、兌雖多陽爻,一耦為主,即為陰卦。陰陽兩卦,它們的德性,有什么不同呢?陽卦一個國君,兩個臣民,這是合理的,是君子之道:陰卦兩個國君,一個臣民,這是不合理的,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周易》說:“往來心意不定,朋友們順從你的想法?!笨鬃诱f:“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擾憂慮的呢?天下同歸于一個目標,所走的途徑有不同。同歸于一個好的理想,有百種不同的思慮?!碧柭渖?,月亮就升起了,月亮下山,太陽就升起了,日月往來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現。寒冷的日子結束了,炎熱的日子就來了,炎熱的日子結束了,就到了寒冷的日子,寒暑往來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時遞相推移的順序。已往的事情,已經屈縮,將來的事情,即將伸展,屈縮伸張,互相交感而用,而利益的產生,也就在其中了。屈行蟲把身子屈縮起來,正是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的來臨,以求伸展行進的準備。龍蛇之類,嚴冬酷寒的時候在土洞里冬眠,以保全它們的軀體。專精地研究精粹微妙的義理,到達神而化之的境界,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學以致用了。利用易學所顯示的道理,而安洽其身,則可以隨遇而安,以崇高吾人的德業(yè)。如超過以上所顯示的事情,雖然是圣人,也不會知道的。至于專研宇宙無窮的奧妙,了解萬事萬物變化的原理,而默然和而化之,這是因為圣人道德極崇高了?!吨芤住氛f:“前進則受困于堅硬的巨石,后退則又依據于多刺的蒺藜上面,異常痛苦。即使回到家,也見不到自己的妻子,是多么不利?!笨鬃诱f:“不是自己所應經歷的困境,卻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聲名俱裂的惡果。不是自己所應后退的據點,卻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惡果。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妻子那里能見到呢?”《周易》說:“王公出獵,登在高墻上瞄射鷹隼,一箭命中,象征著無往不利?!笨鬃诱f:“隼是鷹鳥,弓矢是打獵的利器,能執(zhí)弓而射中禽獸的是人。君子蘊藏著才能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還有什么不利的呢?有所行動時,決無障礙,出外必有收獲。這就是平常已經蘊蓄才能,然后再有所行動,是以出而有獲,無事不成?!?br>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知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遵守道德,不見到功利不能勸說他作好事,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懲罰,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吨芤住氛f:‘最初犯有輕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腳鐐的刑具,將他的腳趾納入刑具里,把足趾都滅沒了,雖受刑,但過失尚小,能從此改過自新,也就無咎了。’善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關系為出發(fā)點,以為做出小小善事,不會得到什么好處,便索性不去做了,以為做些小的差錯,無傷大體,便不改過,因此日積月累,罪惡便盈滿天下,以致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吨芤住氛f:‘罪惡深重,刑具已負荷在頭部,兩耳都滅沒了,這是兇害達到了極點。’”孔子說:“凡是獲得危險的人,都是因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職位上。滅亡的家國,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國家可以長存的了。擾亂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已經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國家擾亂以致滅亡。所以君子必須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幸存亡國的苦痛,治理的時候不忘禍亂的慘烈,以如此的謹慎之心,本身安定,國家可以常保。《周易》說:‘它將危亡吧,將危亡吧?天下國家的治安,就好像維系在叢生的苞桑一樣,是要常常警惕的呀?!笨鬃诱f:“德性淺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狹小而圖謀大事,力量很小,卻擔當天下的重任,很少沒有災禍的?!吨芤住氛f:‘鼎足折斷,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著傾覆家園,身遭刑辱,是非常兇險的?!@是說才力不足以勝任的危險啊!”孔子說:“能預先曉得幾微的事理,則將達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說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對上決不諂媚阿諛,對下絕不傲慢,堅定立場,不致于受到危害的牽連,可說是位知道神機妙算的人了吧?幾是事情微妙的動機,能先見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君子能見機未然,所以能夠把握時機的來臨而興起,而有所行動,不必等待以后?!吨芤住氛f:‘被堅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離開,要想到當下脫離此境,這時貞固而吉利的?!癖挥彩韪?,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弱的以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眾所景仰的人物了。”孔子贊賞他的學生顏回說:“顏家的這位子弟,要算位知幾通達的君子了吧!有了過失,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經反省發(fā)覺以后,立即改正,從此不再犯了?!吨芤住氛f:‘迷途了,走到未遠的地方,即時回頭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經此警覺,則有大吉?!斓仃庩柖饫p綿交密,互相會和,使萬物感應,精純完固。萬物之中,雌雄男女,形體交接,陰陽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吨芤住氛f:‘三人同行,各有主張,行動難以統一,勢必減損一人,一人獨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钦f天下事的道理都歸于一致的呀?!笨鬃诱f:“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心平氣和,然后說話,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后才可以對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此三項基本修養(yǎng),與人必能和睦相處,無所偏失。冒險的舉動,人們不會擁護你的。用言語去威懼人民,人民不會去響應的。誠信和恩惠尚未施于人民,竟要對人民有所征發(fā)和要求,則人民不會理會贊助的。若無人贊助理會,則隨時有人會傷害你的?!吨芤住氛f:‘沒有得人益處,有時也會遭人攻擊,心志不堅定的人,會有兇險?!?br>
第六章
孔子說“乾坤兩卦是周易開始的門戶吧?乾表示的是陽剛的事物,坤表示的是陰柔的事物,陰陽的德性,相與配合,陽剛陰柔,剛柔有一定的體制,以體察天地間一切的撰作營為,以通達造化神明自然的德性?!兑捉洝返姆Q述萬事萬物的名義,雖繁雜,但不超越事理。我們考察它創(chuàng)作的事類,大概是衰亂的時代所創(chuàng)的意象吧?!兑捉洝肥钦妹饕酝氖论E,以體察未來事態(tài)的演變,而使細微的理則顯著,以闡發(fā)宇宙的奧秘。我們一打開《易經》來看,就可以看到每個卦爻有適當的名稱,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態(tài),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馬、坤牛,正確地指陳吉兇變化的道理,推斷文辭是吉,則明確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兇,則指出兇象,毫無偏差,可說所完備無缺的了?!兑捉洝肺霓o中所指物名,多似細小,但探取其中的旨意,卻很廣大,它的旨意非常深遠,卦爻辭很有文彩,它的語言隱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論述事情既明顯而又深藏內涵,總是從兩個方面去濟助民眾行為,以明確失得的報應?!?br>
第七章
《易經》的興起,大概所在中古時代吧?《易經》的作者,大概是因為有憂患吧。所以履卦所教人行禮,它所建立德業(yè)之初基,為其根本。謙卦教人卑己尊人,虛心忍受,所道德的把柄。復卦教人除去物欲,教人從善,是德性的根本。恒卦是教人始終如一,恒久不已,它是道德穩(wěn)固之所由。損掛是教人懲忿窒欲的道理,為修德的工夫。益卦教人遷善改過,使德性日益寬大。困卦教人窮困不亂,守著正道,是道德的分辨。并卦教人德澤似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達到道德的地步。巽卦是教人因勢利導,是道德的制宜。履與禮相通,能和順人情,處世和睦,是吾人立身行事所因應到的準則。謙虛待人,則更加得到他人的敬仰,功業(yè)自然更加尊貴而光明。復卦微小的一陽位于群陰暗味之下,但不為五陰所掩沒,能于迷途未遠旋即回復,而辨別萬事萬物的是非善惡,事物與環(huán)境過于復雜,必使人引起厭倦,惟有恒心,才能克服一切,不為外物的復雜而厭倦,方有成功之日。損卦懲忿窒欲和克己復禮的功夫是修身的起步,是很艱難的,所以說“先難”。以后日久習慣成自然,便容易了。益卦進德修業(yè),長久的增裕自身的德行而無須設防,故弄玄虛,以蒙騙他人。在困境中,雖困窮然足以磨練身心,“困于心,衡于慮,然后作”,故能通。井雖是固定,但泉涌流通不息,日月遷徙而彌長新。巽順人理,因勢利導,隱而不露。履卦是教人以禮的實踐為基礎,而和順地去行事。謙卦是教人以禮自制,使性行巽順。復卦是教人反求諸己,回復自然本性。恒卦是教人始終不二,堅定德行。損卦是教人摒除私欲,以修德遠害。益卦是教人損上益下,增興福利。困可以減少怨尤,井可以辨其義,巽可以申命行權。
第八章
《周易》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的道,經常變遷,變動不拘于一爻一卦,如乾卦初九是潛龍,九二是見龍。還有陰陽六爻,外三爻為上,內三爻為下,更互變動,周流于六個爻位之間,從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向上位,上下沒有經常不變的爻位,陽剛陰柔,互相變易,在另一卦爻時,解釋又不同,不可固執(zhí)于一種典常,唯有觀其變化的所往,才能周明其道?!兑捉洝分晾?,啟示我們出入進退,內外往來都要合于法度,或在外以安邊定國,匡齊天下,或在內以正心誠意修身養(yǎng)性,皆使我們知道戒懼謹慎,以免除災禍。同時,明瞭憂患的原因,雖無師保在旁,卻似父母在自己面前,不致有過越顛損。最初遵循辭義以揆度爻象和道理所在,就有經常的法則,可讓我們恪遵不二了。易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不是毫無根據的空談,若不是圣人闡明了此道,易道也不會憑空行于世。
第九章
《易經》這部書,是追源事物的始終,究其根本的一本書,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包括萬事萬物的要素。一卦分為六爻,雖六爻剛柔相雜不一,但只要觀察爻位,處在適當的時位,和象征的事物,便可以決定吉兇了。初爻是很難了解它的涵義的,因初爻為根本,卦的形體,尚未形成。而上爻為卦末,全卦形體已經具備了,涵義自然畢露,容易領會了。圣人在擬測而系初爻的文辭時較為困難。等到初爻的文辭已定,則順此立二三四五及上爻的文辭,順爻位的次序,由下而上,全卦六爻的文辭就逐漸形成,到了上爻,不過是卦義的終結而已。至于陰陽雜陳,揆述陰陽的德性,辨別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須加上二、三、四、五中爻,互相審度觀察,它的涵義才能完備而無遺。?。√酱嫱黾獌吹拇笠?,只要從六爻中推求,雖平居在家,也可得知道了。聰明賢達的人看看彖辭,則卦義多半可知了。六爻中的第二爻與第四爻,同屬于陰柔的性質,二與四互成一卦,可知道存亡吉兇的道理,它們的功用相同的,而位置不同,因此他們時位的善惡也有不同。二居下卦中遠應九五之尊,不為君王所疑,做事易奏效,故得到贊賞較多。四居上卦之下,接近五的君位,雖旦夕侍在君側,但言行必須謹慎,動輒得咎,惶恐不安,故常處在危機之中。柔順的人,自立不易,需親附于他人,所以不利于遠者,只要能夠求沒有咎害便可以了。用柔之道,要使柔順居中,不失中庸之道,方能有利。像六二以陰居陰位,處內卦之中,多能獲得吉利。六爻中的第三爻與第五爻,同屬陽剛的部位,三與五互成一卦,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而位置是不同的。三爻多兇險,五爻多功績,這是地位的貴賤不同造成的。三五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危險,而以陽剛則能取勝嗎?
第十章
《易經》這部書,廣大而完備,有天道、人道、地道,無所不包。易學以三劃,象征天、人、地的三個位置,易理是相生相對,天有晝夜,地有水陸,人有男女,所以卦爻兩兩成列,合兩個三爻的卦而為一個六爻的卦,兼兩爻為一位,五為陽,上為陰,陰陽成象,故五與上為天位,三與四為人位,初與二為地位,為剛柔為形體。六爻而成一卦,皆是相當于三才之道而已?!兑捉洝分溃儎硬痪?,而周流于六位之間的奇耦兩畫,稱之為爻。爻有剛柔大小遠近貴賤的等次,好像物類的不齊,所以稱乾為陽,稱坤為陰物。陰陽兩物交相錯雜,似青黃兩色的相兼,所以稱為文。各卦各爻,陰陽參雜,時有當與不當,所以吉兇就產生了。
第十一章
易學的興盛,大概在商代的末期,周王德業(yè)興盛的時期吧?是周文王和商紂王時代的事情吧?所以他所系的文辭皆含有警戒畏懼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懼,必能化險為夷,操心危慮患深地使他平安。反之,得意忘形,驕傲自恃,雖安定局勢,必遭致傾覆。因之安逸懈怠的,就使他傾覆,易學道理是如此廣大,所有事物都不能違背此原則,時時戒懼,始終不懈,其主旨在避開災禍,這就是易學的道理。
第十二章
乾象是天下最剛健的,是由于恒久而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險的事情。坤象最為柔順,其表現柔順之處,在于恒久而簡靜,所以可以明察天下阻塞的原因。易學的道理,能使身心和悅,能專精地研制所有的思慮,能斷定天下吉兇悔吝的事理,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業(yè)。所以無論天地陰陽變化,人類言行舉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觀察萬事萬物的現象,就知道各種事類的器宇或材具,尚未顯現的事機,也可以占卜而知吉兇。天地間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則和位置,圣人仿效之。演成《易經》,使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以成就參贊造化的功能。圣人在做事之前,先謀于賢士,同時又卜筮于鬼神,以謀求吉兇的道理,能如是,雖眾人也必能參與這幽明的能事了。八卦是以爻象告訴于人的,爻辭和彖辭,是陰陽變化的道理,和事物消長的情態(tài)而言的。剛柔兩爻,互相錯雜周流于六位之間,他的時位也因而有當與不當,因此吉兇之征兆,便可以見到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剛柔兩爻的變動,是為使事物趨于有利的;吉兇的推遷,是隨著情理而定的;處世合情合理,則得吉,反之,違背人情常理,則陷入兇害。所以貪愛和憎惡兩種不同的情感,互相交攻,必有得失,于是有吉兇的產生。爻位之間,有遠有近,互相感應,不得其道,而任意遠近相取的話,就會有悔恨困吝的事情,跟著產生了。事有真假虛偽,若以實情相感應,則利益源源而來,若以虛偽相感應,則禍害應運而生,今以實情和虛偽相感應,格格不入,利害的沖突便產生了。易理的情況,是使兩相接近事物,能互相交感,以生利,若近而不相交感,不相協調,必有乖違的災害而產生兇險的事情,甚至有自外來的傷害,而蒙受了后悔和困吝。將要陰謀叛變的人,說話時神色定有慚愧的顏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說話毫無系統,多有分枝不清楚,像樹枝一樣的雜亂;吉人的言辭很少。浮躁的人講話很多。誣陷好人的言辭,浮游不定。喪失操守的人,是沒有什么言辭可以辯解的。
<< 易經·系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
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诹哒撸瑧n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系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 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系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系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易經·系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8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