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坤卦(02)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34:00
《易經(jīng)證釋》坤卦(02)
坤:元
、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利
,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
孔子《宣圣講義》
此坤卦彖辭
。較乾詳。以乾之德
、至坤而后昭著
。乾之用、至坤而后明顯也
。且易者
、圣人明教者也。教為人立
。故卦之德用以人明
。人能行之成之。乃能昭著之
。顯明之
。人不能行之成之
。則雖有其德用。無由知之
。以萬物不自言
。而天地不自稱也。天地之德用
。萬物之生成
。皆賴乎人之稱言、而后昭著也
。顯明也
。世無人類。則天地虛立
。萬物虛存。世無人道
。則天地之德用虛行
。萬物之生成虛名。為其無以成之也
。無以通之也
。故乾之德用。行成于坤
。而倚于人
。辭之義。存于人道
。而見于人情
。故吉兇福禍。在乎人事
。而卦之德用
。徵于人之言行也。坤之彖辭
。詳者詳于人
。明者明于人。以圣人之教
、施于人
。而卦辭之意、重于人也
。此坤辭之所以異乎乾
。而歷歷數(shù)之人事。以實(shí)其羲也
。乾之彖辭曰
、元亨利貞
。四德四用。一語全備
。無以加矣
。為其遠(yuǎn)于人。而末通于坤也
。故雖有德用
。末及施行。雖有其名末及所成
。雖懸則于上
。末詳其所承。雖布覆于空
。末明所自從
。故統(tǒng)言其意。而足盡其旨
。一揭其妙
。而隱寓于行止。有大哉莫名之道
。而非求之彼此
。故不以文言釋。當(dāng)末由探其所指
。而坤之異夫乾
。則辭之宜辨焉。胥天下而地上
。人乃生其間焉
。氣由人以升降。道由事以周旋
。天行依人以見
。地道由人而全。人秉天地中氣
。為性命而無偏
。上以親夫帝側(cè)。下以至于黃泉
。為萬物之首
。生化之先。挈羣倫以生育
。共萬類而回還
。化機(jī)以之立極
。真宰因之無量
。以分乎消息
。而會(huì)夫陰陽
。乃為氣數(shù)之使
。如尺之度衣裳。乃為吉兇之準(zhǔn)則
。有大小與短長(zhǎng)
。以其頂天地立地。戴圓履方
。斯有仁義之行。以應(yīng)陰陽與柔剛。故人道以建
。德用始昭。人事既備
。變化為僚
。五行以應(yīng)其用。二氣以置其標(biāo)
。此無論庸愚賢智。同逐夫輪轉(zhuǎn)以相招
。謂之天道
。寧曰人為。謂之天數(shù)。寧曰人謀
。圣人乃責(zé)之人道
。而寓其教于坤之辭。以明乾坤大用
。全易大法。皆唯人事所期
。故六爻責(zé)在三四
。全卦以人爻為師。彖者斷其大端
。尤以此義為基。本乾坤之德用
。立人道之型儀
。故立辭之詳、明于來往先后
。得喪知迷。所向之吉
。所主之宜
。有合則利。不遇奚為
。求夫利貞之義。當(dāng)以安順為資
。同乾之四德。而異其所施
。共天下之四方。而攸往有所歧
。明陰陽之殊用
。男女之殊途。以牝馬之貞
。辨非雄飛之徒。乃坤順之體
。非如乾龍之圖。必承天以時(shí)行
。而得主以常謨
。以失乾之健。致先迷而在涂
。以西南之得朋。始應(yīng)安貞之符。故動(dòng)靜有常度
。生成有常數(shù)。吉兇有常方
。遇合有常處
。為合元亨之象。必先安貞之慕
。為明君子之行。必知順承之旨趣
。故明德必自明。而致道必以忠
。恕。此
?辭之切切
。乃圣人垂教之意。讀者果得其端
。自能通其精細(xì)
。唯數(shù)語之叮嚀。已盡坤象大義
。雖本乎乾坤之象。實(shí)歸重于人事
。斯全易之微言
。亦天下道德之至也。
孚圣《宗主附注》
此講彖辭大意
,而明其異乎乾也。牝馬者
,陰也
。不曰牛而曰馬,明其為乾之所變也
。乾為馬而曰龍。坤為牛而曰牝馬
。是皆命名之最精處。要知坤者
,出自乾
。非與乾全異也。所異者
,陰陽耳,牝牡耳
。故馬同也
,唯牝牡不同。因其不同
,始成其生化之用。如人同也
,而男女異耳
,因其異乃生生無窮。此乾坤為生化之主宰
,人物父母
,即在其牝牡之別
。馬仍同也。類未殊也
。如人男女
。同屬人類
。若異類
,則不能生化矣。故必為同類
,而分陰陽,乃能生化旡盡
,而為萬物主要.
,此二字之精義所在也。
坤彖辭四德
、元亨利貞。唯貞屬牝馬
。與乾異者
。明坤之本分也。坤
、地也女也
。陰也柔也。其所異乾者
、正在此。蓋四德唯利貞指性情
。而其本分
,在己之所守所行
。守謂之貞
。行謂之利。貞謂之信
。利謂之義
。義見于外。信存于內(nèi)
。義見于行
。信存為守。守其所守
。故曰本分
。由于其心所執(zhí)也。故屬于性情
。乾坤之異。即在性情
。而性情之體無異也
。所異者所應(yīng)于事。所成于德
。所以守其身者
。有別也。故唯利貞之異其所指
。而利又發(fā)于貞也
。人道必先內(nèi)后外。先守后行
。況女子乎。況柔道乎
。此坤辭之重在貞
。而必明指其義也。名者依義以定
。辭者依意以生
。牝馬者名也、亦義也
。辭也
、亦意也。坤道盡于是也
。元亨成于是也
。利貞在于是也。貞信為女子之德
。自古已定其教
。而所本、地道也
。坤道也
。謂之坤順者在此
。謂之陰柔者亦在此
。此人生性情自然。天道所賦與者也
。非圣人故為之教也
。以陰者內(nèi)柔而外承剛。內(nèi)順而外逆行
。屬下而接上。居中而含無強(qiáng)
。外地而應(yīng)天。合乾而有方
。故以安貞為吉
。而守牝馬之良。本是足以利往
。由是成元亨。溯夫天地之始
。達(dá)乎人生性情。依夫坤厚之德
。成乎順承之行
。馬則健其足。牝則優(yōu)于生。致遠(yuǎn)道以同天行
。成終始以匹乾龍之勤
。斯象義之可見。而彖辭之所名也。
坤卦以陰為主
。故與乾皆成對(duì)。乾以九五為本位
。坤以六二為本位
。此定位也。坤氣由上而下
。乾則由下而上
。此定序也。坤道由下承上
。乾道由上俯下
。此定則也。坤以偶為正
。乾以奇為正
。此定數(shù)也。故坤有方位
。有順逆
。有升降之差。體用之異
。與乾別也
。乾者陽也不常變。故其體用同
。坤者陰也
。以靜為主。以動(dòng)為用
。以順為先
。以逆為繼。故體用各別
。而先后天不一也
。自先天言之。卦右上行
。二四六八十。自二爻起
。與乾之陽相次而進(jìn)
。由后天言之。則自卦右下行
。四二十八六
。自上爻始。與左之陽相對(duì)而交。此順逆與體用殊也
。乾則一也
。其行不易。其序不改
。其升降無異
。故其氣無不至。無不至故無方
。無定位
。無宜不宜。其有方位宜否者已變也
。故在乾之彖辭
。元亨利貞。四德周流
。東西南北。四方廣被
。春夏秋冬
。四時(shí)應(yīng)候。來往反復(fù)
。四行同達(dá)
。無所滯也
。無所擇也。比天之覆
。無所外也
。比天之行。無所止也
。坤則不然
。以用之異體。行之異宜
。序有順逆
。德有廣狹
。有方位
。有時(shí)令
。有合否
。有得失
。以必承乾始能成用。交乾始能成德
。不得獨(dú)立以有為也
。故其用有限。而其辭有指也
。譬之草木
。雖生于地。不得日之暄
。雨之潤(rùn)
。不生也。譬之人物
。雖居于地
。不得氣之呼吸。熱之溫和
。不育也
。故地之功用
。以得天而見
。坤之功用。以得乾而全
。此陰陽之差
。生化之大則也。人之生也
。必父母構(gòu)精
。物之育也。必雌雄交孵
。所謂施受之道
。亦即順逆之?dāng)?shù)也。故地代天
。而坤承乾
。牝以代牡。女以承男
。為萬有生化之原
。而開世界無疆之業(yè)
。雖若齊等
。實(shí)有盈虛之殊
。雖若并行
。實(shí)有主客之別
。如日之光永不變
。而月則有朔望弦晦之分。天之方永無差
。而地則有寒暑溫涼之異。其用不一也
。故坤卦不如乾也。以備四德
。而有所限
。以應(yīng)四方
。而有所宜
。以行四時(shí)。而有所得喪
。故利貞必自牝馬。而得朋必以西南
。先則必迷
。后則主利。以地道不可先也
。安貞則吉。攸往有時(shí)
。以坤數(shù)必靜順也
。此辭之諄諄者也
。天道以理行。地道如線引
。火行常垂衡
。地行猶柱擎
。天地之?dāng)?shù)
。一后一先
。天地之運(yùn)。一方一圓
。兩兩相接。如環(huán)無端
。莫見其跡。莫知其源
。蓋天以陽攝陰
。地以形含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ケб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相交以替。方圓轉(zhuǎn)旋
。莫知其極。氣包形外
。而又通形中
。乃成生化之機(jī)機(jī)紐也。坤之與乾交亦如是焉
。坤不自動(dòng)
。而動(dòng)反昭著。坤不自生
。而生轉(zhuǎn)分明。則由其有形也
。唯有形乃有制。故先后有度
。行止有紀(jì)
。向背有方。來往有時(shí)
。此地道也。坤道也
。牝馬者地類也。而行地?zé)o疆也
。非如天馬之行空也。天馬為龍
。故飛在天。牝馬非龍故行于地
。地有數(shù)里
。非無疆也
。而曰無疆
。以不見也。應(yīng)天之行
。乃不見耳。唯應(yīng)天行
。非地自行。故不可先
。先則迷途
。隨天以行。是為后得
。故主利也。西南者地之所向
。氣之所合。故得朋也
。河圖之位。以對(duì)為合
。洛書之序
。以對(duì)相易
。故坤艮易位
。水火不相射。由數(shù)之匹也
。位之當(dāng)也。地虛而實(shí)之
。天實(shí)而虛之
。相敵則友
。相類則仇
。故東北反失朋也。陰者喜陽
。柔者好剛
。以其不足。求其有余
。故陰向陽
。而下傾上
。此德氣自合。道數(shù)自同
。不可疆也。坤以純陰
、而慕乾陽。以靜為動(dòng)
。以柔為剛
。故行于地
。而交于天
。陽者率、而陰從之
。陽者先、而陰應(yīng)之
。一奇一偶。一順一逆
。而相和以行
。河圖之?dāng)?shù)。一六二七
。相得有合。洛書之?dāng)?shù)
。艮二坤八。相易以成。以求匹為后天之大用
。生化之本源。此天下之至性至情也
。人物皆如是焉
。陰承陽而待陽至
。坤承乾先。來者為先
。往者為后。坤者宜后
。故君子有攸往也。君子應(yīng)時(shí)者也
。故能順坤道
。而占安貞之吉。六爻之位
。八卦之次。先后天之序
。皆有四方之分。以坤道之全卦
。定其方宜。得其半數(shù)
。以其分于乾
。得乾之半也
。雖備四德
。而歸本安貞
。雖行四方
。而得朋西南
。雖周流四時(shí)。而先迷后利
。雖運(yùn)用四氣。而往順來違
。故其象同于乾而異。其辭備于乾而殊也
。以陰數(shù)偶。而得則半
。亦調(diào)劑之使平也
。盈者虛之。高者抑之
。下者升之。以期于均
。此謂道也。一陰一陽之所名也
。觀象知數(shù)。觀辭知意
。圣人明易示教之旨
。在于此矣。
孚圣《宗主附注》
易之大用
,在明天道
。為圣人指出天地奧妙
,造化原理;人知生死性命
,與天地造化所關(guān)連者;而確立人道
,以為日用言行標(biāo)準(zhǔn)也。人道
、人之道路也
。無道則一步不能行,即令盲行
,必遭傾跌
。故行有常道
,如人之有道路,天之有日月
;以照人行,而辨明暗
。故易卦象成一大環(huán)
,如四圍之室
,孰戶孰牖
,何出何入,皆在卦象
,而集全易六十四卦以分配之。以乾坤立其大柱
,如上棟下基
。故曰:乾坤為易門戶,乾坤毀則易亡
。以見易皆本乾坤
,而乾坤又相倚相持;不能或離者也
。故卦之變化
,以因乾坤變化,坤為土
,為地基
,為中宮,尤為后天主器
;如無坤則乾無用,以所施必有所承受也
。人有大才,必有所用
;無之則功業(yè)不成
。易之大用,皆見于坤
,為其能承受也。坤雖不自動(dòng)
,而動(dòng)者必自坤始;以其為形之初成
,其上不可見也。坤為后天中宮
,為五行中央
,為物中主
;以其載物而成生化也,然非乾不能施
,非乾則不用;以其孤立不可也
。故形非氣
,仍死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