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證釋乾卦(06)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43:19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6)
文言曰「元者
,善之長也,亨者
,嘉之會(huì)也
,利者
,義之和也,貞者
,事之干也
。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huì)
,足以合禮;利物
,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干事
。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初九「潛龍勿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何謂也
?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
;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
九二「見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
。?何謂也
?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 易曰:「見龍?jiān)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利見大人
。?君德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無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
,忠信
,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yè)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 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 是故
,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
,因其時(shí)而惕
,雖危無咎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九四「或躍在淵
,無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 進(jìn)退無恒
,非離群也。 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
,欲及時(shí)也
,故無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九五「飛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
子曰「同聲相應(yīng)
,同氣相求;水流濕
,火就燥
;云從龍,風(fēng)從虎
。 圣人作
,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亢龍有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也
。」
潛龍勿用
,下也
。 見龍?jiān)谔铮瑫r(shí)舍也
。 終日乾乾
,行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蜍S在淵
,自試也。飛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治也?亢龍有悔
,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
,天下治也
。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見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天下文明。終日乾乾
,與時(shí)偕行
。 或躍在淵
,乾道乃革
。飛龍?jiān)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位乎天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糊堄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與時(shí)偕極
。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
,性情也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 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
。 時(shí)乘六龍
,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
,天下平也
。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
,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辯之
,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易曰:「見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
,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 故乾乾
,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
九四
,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
, 下不在田
,中不在人,故或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撸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無咎
。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shí)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 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shí)。 天且弗違
,而況于人乎? 況于鬼神乎
?
亢之為言也
,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圣人乎? 知進(jìn)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圣人乎?
孔子《宣圣講義》
象辭釋文言
。均本原卦爻次序
。一一申述。以盡其義。明其意
。推其變
。廣其用而己。故各爻辭有未達(dá)者
。釋文言車可探索也
。乾卦六爻。其變無窮
。其用無垠
。凡關(guān)乎天人之道。有非簡(jiǎn)言可盡者
。為明教計(jì)
。不得不捕述之于釋文及文言也。在釋文文言
。雖本原卦爻辭而來
。卻以立教為主旨。則獨(dú)重人道
。為將以正人言行
。化育人之知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苏悦1V泻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言詳于君子之行
。大人之德。而立其準(zhǔn)則
。如卦爻之象
。可象可效者也
。故凡釋象之辭
。文言之語。莫不著于于五經(jīng)之義
。為示古圣人之言行
。與人道所必由之規(guī)矩。而因所占之爻
。以先定人事之趨向
。次乃及于吉兇禍福。以先人后天
,為人道之本
。必先自問無咎
。而后數(shù)可免于咎。自求多福
。而后天乃與之福
。以人之行。占天之運(yùn)
。必先盡在己
。而后可卜其吉兇禍福也。不然
、易何為立哉
。果不求其可吉可兇之道。安能知其吉兇
。果不喻其有禍有福之途
。安能明其禍福。此立易以寓教
。而特為人道者也
。故無論何卦爻。其辭所示
。莫不先人道
。莫不先盡己之行。而乾尤首揭其旨
。如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云云。即本元亨利貞之辭
。朝乾夕惕之訓(xùn)
。自強(qiáng)不息之語。反復(fù)其道
。而明其義
。而勖之于日行。謹(jǐn)之于庸言庸行
。必先自致其吉
。而后克吉。自免于兇
、而后無兇。自期無咎
、而后無咎
。自免有悔。皆由己之日行見焉
。庸言庸行謹(jǐn)焉
。初非空談天道。以吉兇禍福為言。即言吉兇禍福
。仍為警戒立教
。初非怪誕之詞。故全易辭皆為人道立言
。皆圣人寓教之書
。其文有淺深。辭有險(xiǎn)易
。不殊也
。
乾卦六爻之象。上下內(nèi)外異象
。陰陽順逆異行
。辭亦如之。在初爻為潛
。以陽在下而潛藏
。于人為隱為勿用。而以陽居陽位為正
。以上行為順
。故雖在下、而得中正之德
。雖潛隱而有培成之道
。此人事以能順時(shí)守默。潛身遯世
。安于貞靜
。樂于修養(yǎng)。以成德達(dá)道之君子處之
。孚乾之始
。行陽之初。而名潛龍
。故在象則言天
。在辭則言人。天人之合
。當(dāng)于茲發(fā)其端也
。乾之九二。居內(nèi)卦之正
。當(dāng)陽氣之升
。處坤位之中。為適時(shí)之德
。以陽爻陰位
。其用在下
。以乾體坤用。其德在明
。德施于下日普
。明見于時(shí)曰文。龍而見于田
。則孚大人立德之象
。以其德普而功不居。道大而名不揚(yáng)
。此人事之中正和利
。以孚乾之九二爻也。此爻與九五
、為內(nèi)外之對(duì)
。分上下之中。一主一賓
。一行一藏
。恰如其位。有其時(shí)
。而能大其用
。廣其德。雖一陰一陽之位不同
。而宜廾宜降之時(shí)正好
。故皆以大人稱而其德皆成也。然陽與陽為朋
。陰與陰為鄰
。其行不同。其類乃分
。故二與四為比
。三與五為盟。而氣有遠(yuǎn)近
。象有幽明
。或則以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騽t以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騽t進(jìn)而下
。或則退而行
。故功德依時(shí)殊
。事業(yè)以位論。而在人道
。則順時(shí)為用
。得位為能。三四當(dāng)人爻之地
。則一危一安
。陰陽居反復(fù)之鄉(xiāng)。則宜慎宜勤
。此人道諄諄
、均寓教于中爻也。而其地以重剛
。遇以重陽
。內(nèi)外之交、則非正
。上下之異
、則失中。蓋以卦言則在中
。以爻言則失中
。故三爻曰、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四爻又加曰、中不在人
。以氣至此
。失正則易分。不中則易乖
。履危必慎
。居滿必謙。方免于咎
。否則咎之不免
。禍且旋踵。唯君子處之
。乃知慎能謙
、以免咎。唯其免咎
。乃能成德
。故三之慎。成五之大
。四之謙
。成二之明
。大明終始。乃由斯四爻見之
。此文言有進(jìn)退無恒
。非為邪也云云。明其成德
。正在其知慎能謙也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將欲明之
。必先沉之。此天下之理勢(shì)然也
。故四爻之辭
。皆相互而成教。相輔而成文
。初非一爻之義
。一象之占而已。以位極于天地
。用極于神形
。道極于中和。時(shí)極而位明
。過此則無可言也
。非人道所及。故無待于言
。雖有其象
、不為用。有其名
、不為行
。則不與于教。故辭不及而文不詳
。此天地之大則
。易辭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
,其位已極
。其時(shí)已過。其陽上升已盡于天
。而反為陰始
。此上九為陰位。而陰氣轉(zhuǎn)從此降。以全卦言
。初為潛
、則上為亢。以二氣言
。初為陽潛
。故不用。上為陽極陰生
。故無位。以陽極變陰
。陰初竊陽
。陽位不保。故日高無位
。非無位
。乃位不能居也。在陽升之極
。而得陰之位
。當(dāng)陰之始。而陽之亢
。其爭(zhēng)最烈
。其位至搖。故雖有位猶無位也
。以初之潛
。與上之亢。皆為失中
。皆不宜于用
。是為卦之終始。而人道不及也
。言人道至此已窮
。不得其用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簞t自傾
。潛則自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迍t宜求其明
。傾則宜求其安。而亢處地過遠(yuǎn)
。不得其應(yīng)
。如在上而不得民。在位而不得輔
。孤孑獨(dú)尊
。不傾何待
。故處上尤難于初。而居亢尤異于潛也
。所謂在下位者指九二也
。上九與九二。一上一下
。不相應(yīng)也
。言雖有九二之賢不為上九之輔也。處極地
。則貴也
。居上界。則高也
。不得安
。故曰貴無位。不得下
。故曰高無民
。在上不得賢居尊不得輔。故不可動(dòng)
。動(dòng)則有悔
。此事理之使然也。然在君子
。則有以處之
。以圣德之至。足回氣數(shù)
。順天時(shí)
。因地利而人道可濟(jì)其窮。故文言以圣人不失其正
。知進(jìn)退存亡之道也
。夫九之為用也。陽之德也
。而陽因用則變
。乾變?yōu)槔ぁj栕優(yōu)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極則變也
。乾爻極于上九。而九之用乃變矣
。故乾元用九
。為用坤也。以純陽用純陰。以純剛行純?nèi)?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此至道之行
。至真至玄之德也。唯先天之元?dú)馊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用九之占則上治之世
。不獨(dú)圣也。圣而入神
。故用九不以位尊
。不以名貴。不立首而自治
。不離群而皆同
。此大同大順之象也。變必至于道
。此乾元之用。全為道用也
。純德之成
。純真之存。純玄之名
。而介乎天地人
。此三者皆自元?dú)馍=员驹獨(dú)庖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
。神之用于是靈。而乾之精亦于是凝
。此六爻極
。皆備于乾元
。而天地大用皆本于九也。
《宗主附注》
文言者
。以辭屬文
。與象對(duì)舉
。即漢人以象言分列之意。而文言
。則唯釋辭義
。不及予象
。故名文言
。因先時(shí)有象無辭
。后圣人恐不明象
。乃著辭于后
。夫子又恐人之不明辭羲
。更為文言以廣其意
,故文言所釋皆象辭所有
,文言猶辭說也
。因辭出于象
,象有交錯(cuò)
。辭有往復(fù)。如文章之組織
。不曰辭而曰文
。明易卦象辭
。皆文章也
,皆當(dāng)回環(huán)推繹
。以觀索玩味之
。如文章之宜詠嘆也
。故謂之文
。天道不言
。而文見于象
,地道不言
。而文見于物
。文之所成
,即氣數(shù)之消長變化
。故辭而名之文
。其實(shí)即辭也
。辭直而文曲
。直而文曲
。辭梗而文宛
。辭淺而文深
。辭易而文繁
。雖淺一而道深
。辭易而文繁
。雖義一而道殊也
。此文字即于古文化之始
。文明之基
。直揭其名于易卦象辭
。以示夫文之直義
。與文之源流
。故文言之名
。實(shí)圣人精微之意所寄
。不獨(dú)為明天下之至文
。易卦之妙文而己
。讀者其注意焉耳
。又曰
。易之文言錯(cuò)亂久矣。乾坤二卦
,尚存大概
。其余各卦
。則不全者多
,所剩殘者
,在今系傳中
。凡有引易卦爻辭
。下加子曰者。皆原來文言
。皆夫子釋爻辭之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蛏详I卦名爻數(sh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忻摂?shù)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蛳虏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皆殘斷之章也
。亦有重出者
。如乾上九辭是。蓋多后人記憶補(bǔ)錄者也
,以秦時(shí)焚書
。易以卜筮之用得全,然所全者
。原卦爻象辭耳
。其他各篇
。則屬論理明道。為圣人寓教之作
。正與各經(jīng)等。故亦被毀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有留藏者
。恐世世忌
。不敢整理
。又以竹簡(jiǎn)重笨磨蝕
。錯(cuò)脫遺失
。在所不免,故不全也
。漢諸生就所傳。合其剩余
。鍽次既難
,乃歸集于系傳中耳
。然文言體例具在。異于系詞
。果細(xì)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