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6)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7:43:19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6)


      文言曰「元者

      ,善之長也,亨者
      ,嘉之會(huì)也
      ,利者
      ,義之和也,貞者
      ,事之干也
      。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huì)
      ,足以合禮;利物
      ,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干事
      。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初九「潛龍勿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
      ;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

      九二「見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 易曰:「見龍?jiān)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利見大人
      。?君德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無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何謂也?

      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

      ,忠信
      ,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yè)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 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 是故
      ,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
      ,因其時(shí)而惕
      ,雖危無咎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九四「或躍在淵

      ,無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

      。 進(jìn)退無恒
      ,非離群也。 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
      ,欲及時(shí)也
      ,故無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九五「飛龍?jiān)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利見大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子曰「同聲相應(yīng)

      ,同氣相求;水流濕
      ,火就燥
      ;云從龍,風(fēng)從虎
      。 圣人作
      ,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亢龍有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何謂也?

      子曰「貴而無位

      ,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也
      。」

      潛龍勿用

      ,下也
      。 見龍?jiān)谔铮瑫r(shí)舍也
      。 終日乾乾
      ,行事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蜍S在淵
      ,自試也。飛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上治也?亢龍有悔
      ,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
      ,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見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天下文明。終日乾乾
      ,與時(shí)偕行
      。 或躍在淵
      ,乾道乃革
      。飛龍?jiān)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乃位乎天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糊堄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與時(shí)偕極
      。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
      ,性情也
      。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 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
      。 時(shí)乘六龍
      ,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
      ,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
      ,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辯之

      ,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易曰:「見龍?jiān)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

      ,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 故乾乾
      ,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

      , 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
      , 下不在田
      ,中不在人,故或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撸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shí)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 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shí)。 天且弗違
      ,而況于人乎? 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

      ,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圣人乎? 知進(jìn)退存亡
      ,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圣人乎?

      孔子《宣圣講義》

      象辭釋文言

      。均本原卦爻次序
      。一一申述。以盡其義。明其意
      。推其變
      。廣其用而己。故各爻辭有未達(dá)者
      。釋文言車可探索也
      。乾卦六爻。其變無窮
      。其用無垠
      。凡關(guān)乎天人之道。有非簡(jiǎn)言可盡者
      。為明教計(jì)
      。不得不捕述之于釋文及文言也。在釋文文言
      。雖本原卦爻辭而來
      。卻以立教為主旨。則獨(dú)重人道
      。為將以正人言行
      。化育人之知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苏悦1V泻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言詳于君子之行
      。大人之德。而立其準(zhǔn)則
      。如卦爻之象
      。可象可效者也
      。故凡釋象之辭
      。文言之語。莫不著于于五經(jīng)之義
      。為示古圣人之言行
      。與人道所必由之規(guī)矩。而因所占之爻
      。以先定人事之趨向
      。次乃及于吉兇禍福。以先人后天
      ,為人道之本
      。必先自問無咎
      。而后數(shù)可免于咎。自求多福
      。而后天乃與之福
      。以人之行。占天之運(yùn)
      。必先盡在己
      。而后可卜其吉兇禍福也。不然
      、易何為立哉
      。果不求其可吉可兇之道。安能知其吉兇
      。果不喻其有禍有福之途
      。安能明其禍福。此立易以寓教
      。而特為人道者也
      。故無論何卦爻。其辭所示
      。莫不先人道
      。莫不先盡己之行。而乾尤首揭其旨
      。如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云云。即本元亨利貞之辭
      。朝乾夕惕之訓(xùn)
      。自強(qiáng)不息之語。反復(fù)其道
      。而明其義
      。而勖之于日行。謹(jǐn)之于庸言庸行
      。必先自致其吉
      。而后克吉。自免于兇
      、而后無兇。自期無咎
      、而后無咎
      。自免有悔。皆由己之日行見焉
      。庸言庸行謹(jǐn)焉
      。初非空談天道。以吉兇禍福為言。即言吉兇禍福
      。仍為警戒立教
      。初非怪誕之詞。故全易辭皆為人道立言
      。皆圣人寓教之書
      。其文有淺深。辭有險(xiǎn)易
      。不殊也

      乾卦六爻之象。上下內(nèi)外異象

      。陰陽順逆異行
      。辭亦如之。在初爻為潛
      。以陽在下而潛藏
      。于人為隱為勿用。而以陽居陽位為正
      。以上行為順
      。故雖在下、而得中正之德
      。雖潛隱而有培成之道
      。此人事以能順時(shí)守默。潛身遯世
      。安于貞靜
      。樂于修養(yǎng)。以成德達(dá)道之君子處之
      。孚乾之始
      。行陽之初。而名潛龍
      。故在象則言天
      。在辭則言人。天人之合
      。當(dāng)于茲發(fā)其端也
      。乾之九二。居內(nèi)卦之正
      。當(dāng)陽氣之升
      。處坤位之中。為適時(shí)之德
      。以陽爻陰位
      。其用在下
      。以乾體坤用。其德在明
      。德施于下日普
      。明見于時(shí)曰文。龍而見于田
      。則孚大人立德之象
      。以其德普而功不居。道大而名不揚(yáng)
      。此人事之中正和利
      。以孚乾之九二爻也。此爻與九五
      、為內(nèi)外之對(duì)
      。分上下之中。一主一賓
      。一行一藏
      。恰如其位。有其時(shí)
      。而能大其用
      。廣其德。雖一陰一陽之位不同
      。而宜廾宜降之時(shí)正好
      。故皆以大人稱而其德皆成也。然陽與陽為朋
      。陰與陰為鄰
      。其行不同。其類乃分
      。故二與四為比
      。三與五為盟。而氣有遠(yuǎn)近
      。象有幽明
      。或則以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騽t以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騽t進(jìn)而下
      。或則退而行
      。故功德依時(shí)殊
      。事業(yè)以位論。而在人道
      。則順時(shí)為用
      。得位為能。三四當(dāng)人爻之地
      。則一危一安
      。陰陽居反復(fù)之鄉(xiāng)。則宜慎宜勤
      。此人道諄諄
      、均寓教于中爻也。而其地以重剛
      。遇以重陽
      。內(nèi)外之交、則非正
      。上下之異
      、則失中。蓋以卦言則在中
      。以爻言則失中
      。故三爻曰、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四爻又加曰、中不在人
      。以氣至此
      。失正則易分。不中則易乖
      。履危必慎
      。居滿必謙。方免于咎
      。否則咎之不免
      。禍且旋踵。唯君子處之
      。乃知慎能謙
      、以免咎。唯其免咎
      。乃能成德
      。故三之慎。成五之大
      。四之謙
      。成二之明
      。大明終始。乃由斯四爻見之
      。此文言有進(jìn)退無恒
      。非為邪也云云。明其成德
      。正在其知慎能謙也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將欲明之
      。必先沉之。此天下之理勢(shì)然也
      。故四爻之辭
      。皆相互而成教。相輔而成文
      。初非一爻之義
      。一象之占而已。以位極于天地
      。用極于神形
      。道極于中和。時(shí)極而位明
      。過此則無可言也
      。非人道所及。故無待于言
      。雖有其象
      、不為用。有其名
      、不為行
      。則不與于教。故辭不及而文不詳
      。此天地之大則
      。易辭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

      ,其位已極
      。其時(shí)已過。其陽上升已盡于天
      。而反為陰始
      。此上九為陰位。而陰氣轉(zhuǎn)從此降。以全卦言
      。初為潛
      、則上為亢。以二氣言
      。初為陽潛
      。故不用。上為陽極陰生
      。故無位。以陽極變陰
      。陰初竊陽
      。陽位不保。故日高無位
      。非無位
      。乃位不能居也。在陽升之極
      。而得陰之位
      。當(dāng)陰之始。而陽之亢
      。其爭(zhēng)最烈
      。其位至搖。故雖有位猶無位也
      。以初之潛
      。與上之亢。皆為失中
      。皆不宜于用
      。是為卦之終始。而人道不及也
      。言人道至此已窮
      。不得其用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簞t自傾
      。潛則自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迍t宜求其明
      。傾則宜求其安。而亢處地過遠(yuǎn)
      。不得其應(yīng)
      。如在上而不得民。在位而不得輔
      。孤孑獨(dú)尊
      。不傾何待
      。故處上尤難于初。而居亢尤異于潛也
      。所謂在下位者指九二也
      。上九與九二。一上一下
      。不相應(yīng)也
      。言雖有九二之賢不為上九之輔也。處極地
      。則貴也
      。居上界。則高也
      。不得安
      。故曰貴無位。不得下
      。故曰高無民
      。在上不得賢居尊不得輔。故不可動(dòng)
      。動(dòng)則有悔
      。此事理之使然也。然在君子
      。則有以處之
      。以圣德之至。足回氣數(shù)
      。順天時(shí)
      。因地利而人道可濟(jì)其窮。故文言以圣人不失其正
      。知進(jìn)退存亡之道也
      。夫九之為用也。陽之德也
      。而陽因用則變
      。乾變?yōu)槔ぁj栕優(yōu)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以極則變也
      。乾爻極于上九。而九之用乃變矣
      。故乾元用九
      。為用坤也。以純陽用純陰。以純剛行純?nèi)?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此至道之行
      。至真至玄之德也。唯先天之元?dú)馊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故用九之占則上治之世
      。不獨(dú)圣也。圣而入神
      。故用九不以位尊
      。不以名貴。不立首而自治
      。不離群而皆同
      。此大同大順之象也。變必至于道
      。此乾元之用。全為道用也
      。純德之成
      。純真之存。純玄之名
      。而介乎天地人
      。此三者皆自元?dú)馍=员驹獨(dú)庖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
      。神之用于是靈。而乾之精亦于是凝
      。此六爻極
      。皆備于乾元
      。而天地大用皆本于九也。

      《宗主附注》

      文言者

      。以辭屬文
      。與象對(duì)舉
      。即漢人以象言分列之意。而文言
      。則唯釋辭義
      。不及予象
      。故名文言
      。因先時(shí)有象無辭
      。后圣人恐不明象
      。乃著辭于后
      。夫子又恐人之不明辭羲
      。更為文言以廣其意
      ,故文言所釋皆象辭所有
      ,文言猶辭說也
      。因辭出于象
      ,象有交錯(cuò)
      。辭有往復(fù)。如文章之組織
      。不曰辭而曰文
      。明易卦象辭
      。皆文章也
      ,皆當(dāng)回環(huán)推繹
      。以觀索玩味之
      。如文章之宜詠嘆也
      。故謂之文
      。天道不言
      。而文見于象
      ,地道不言
      。而文見于物
      。文之所成
      ,即氣數(shù)之消長變化
      。故辭而名之文
      。其實(shí)即辭也
      。辭直而文曲
      。直而文曲
      。辭梗而文宛
      。辭淺而文深
      。辭易而文繁
      。雖淺一而道深
      。辭易而文繁
      。雖義一而道殊也
      。此文字即于古文化之始
      。文明之基
      。直揭其名于易卦象辭
      。以示夫文之直義
      。與文之源流
      。故文言之名
      。實(shí)圣人精微之意所寄
      。不獨(dú)為明天下之至文
      。易卦之妙文而己
      。讀者其注意焉耳
      。又曰
      。易之文言錯(cuò)亂久矣。乾坤二卦
      ,尚存大概
      。其余各卦
      。則不全者多
      ,所剩殘者
      ,在今系傳中
      。凡有引易卦爻辭
      。下加子曰者。皆原來文言
      。皆夫子釋爻辭之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蛏详I卦名爻數(sh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蛑忻摂?shù)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蛳虏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皆殘斷之章也
      。亦有重出者
      。如乾上九辭是。蓋多后人記憶補(bǔ)錄者也
      ,以秦時(shí)焚書
      。易以卜筮之用得全,然所全者
      。原卦爻象辭耳
      。其他各篇
      。則屬論理明道。為圣人寓教之作
      。正與各經(jīng)等。故亦被毀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有留藏者
      。恐世世忌
      。不敢整理
      。又以竹簡(jiǎn)重笨磨蝕
      。錯(cuò)脫遺失
      。在所不免,故不全也
      。漢諸生就所傳。合其剩余
      。鍽次既難
      ,乃歸集于系傳中耳
      。然文言體例具在。異于系詞
      。果細(xì)讀之
      ,自能分辦,不復(fù)得其全
      。今證釋經(jīng)文。如有所短
      。當(dāng)遀時(shí)指明。即在卦爻辭中
      。亦有將文言羼入者
      。如革卦湯武革命云云。純夫子之文言也
      。若果文王以前之辭
      。安得提武王革命哉
      。此種錯(cuò)亂
      。必須指正以明所出
      。然后知夫子劃定之功。教授之旨也
      。人不見文言之題名。與編次
      。只以乾坤二卦有之。實(shí)誤也
      。又曰。神氣之行行于天下
      。皆以物而見
      。故物至則氣至。氣見神見
      。易以神道御氣象物
      。象即氣。故二氣消長
      。而物生化
      。六位時(shí)成。而神主中
      。不獨(dú)一卦一爻有神所行
      。即卦爻之間。消長之際亦有神所糊
      。氣非神不至
      。而至非一蹴而幾。必漸進(jìn)漸退
      。而后升降見
      。爻則僅示其己升降之跡。而當(dāng)未升初升
      。未降之時(shí)。未降初降之時(shí)
      。必由爻之交而意之
      。故兇禍福來也有原
      。去也有因
      。氣運(yùn)之轉(zhuǎn)。非一日一時(shí)之事
      。必先識(shí)其幾
      。而迎之避之。以達(dá)其升降之氣
      。而成其善惡之?dāng)?shù)
      。非執(zhí)此不動(dòng)而能得者。故求福利
      。有其道。誠心求之
      。必有所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蛸Y于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蛸Y于物
      。必如握鑿不舍
      。而孔乃穿。簣士不息
      。而山乃成
      。為道然
      。為事亦。誠心不渝
      。金石為開
      。以氣之不斷
      。神自行焉
      。神之不隔
      。物器自致焉
      。初無巧
      。在乎其誠恒而己。故世不乏求之者
      。而少成功
      。以誠恒未至也
      。此易卦首乾
      。即以朝乾夕惕自強(qiáng)不息為訓(xùn)
      。言舉凡天下之成功者
      。無外此訣
      。圣人明易立教之義
      。于斯可見矣

      《商瞿子木先生講述》

      瞿受易于夫子

      ,得聞先圣之道。伏羲文王之意
      ,連山、歸藏之義
      ,而夫子刪訂其辭
      。演繹其志
      ,以成經(jīng)與傅
      ,此今易之所名經(jīng)也
      。雖歷圣為之
      ,文王周公述之
      ,不得夫子紹之,則義莫明
      ,旨莫達(dá)
      ,象與辭
      ,莫盡其用
      。經(jīng)與傳
      ,莫識(shí)其旨之異同也
      。夫易自文王定名,其名曰:易
      ,重其變也
      。卦有元卦
      ,有重卦
      ;先世謂之元卦子卦也
      。元卦三爻
      ,重卦六爻
      。其制始于伏羲
      ,傳稱伏羲作六峜
      ,以窺天地之度
      ,日月之行,人物之?dāng)?shù)
      ,即此六爻也
      。六爻立而天下盡在其中矣。天下六合
      ,日夜六分
      ,上下六紀(jì)
      ,古今六度
      。以六者陰數(shù)也
      ,成數(shù)也
      。天之生也五
      ,地之成也六
      。故甲為五而終于十,子為六而終十二
      。五六天地之合
      ,而有生有成
      。有名有形者
      ,皆依地?cái)?shù)以行
      ,故爻為六,明其為后天也
      。卦以六爻成象
      。以八位成用
      。八亦陰也
      ,地也
      。陰之至中為八
      ,以二四也
      。四方
      、四時(shí)
      ,皆從四分,倍之則八
      ;亦有陽與陰也
      。八位環(huán)接
      ,四氣回行,故卦以八變
      。爻以六成,變則愈多
      ,成則愈生
      。變化見于卦
      ,生成見于爻
      ;合卦爻而變化
      ,生成不遺矣
      !故曰易
      。以其象盡乎易矣!易有不易
      ,有變易
      ,有易易。不易者
      ,主也
      。變易者
      ,用也
      。易易者
      ,主致其用也。故爻六而見三易
      ,卦一而分三極
      。三極者,天地人也
      ;天主之,地因之
      ,人當(dāng)之
      。主見其神,因見其精
      ,當(dāng)見其名。此三者合
      ,而一象成也
      。故卦六爻,分上下而為三部
      。而上與下
      ,天地也,內(nèi)外也
      ,陰陽也
      ,是兩儀也。故一卦分二卦
      ,二卦即元卦之重也
      。以地生于天,陰成于陽
      ,外分于內(nèi)
      ,下對(duì)于上也。卦既重
      ,則有兩名
      ,有三類,有六位
      ,有四用
      ,有五行。故一卦兩名
      、三部
      、四義、五行
      、六位
      。其數(shù)始備
      ,推之則七也、八也
      、九也皆在象內(nèi)
      ,以分合乘除見之。故一卦六爻
      ,備數(shù)之全
      ,符河圖之象,成大衍之?dāng)?shù)者也
      。象成而數(shù)明
      ,數(shù)見而氣著,氣至而理通
      ,合象數(shù)理氣而成道
      。道者有德可循也,道以德用
      ,而卦以象數(shù)理氣推演之也
      。亦名之曰:德、或曰用
      。以卦之為卦
      ,重在其德用也。故求于卦爻
      ,必先知其德用
      ,則所謂象數(shù)理氣者也;合而言之皆道也

      易卦始于乾坤

      ,即萬物生于天地,萬類成于陰陽也
      ;而乾又居先焉
      ,以地亦自天出;陰亦自陽生也
      。乾之為卦
      ,純陽純氣:象天也。而為一切之始
      ,一切初生
      ,其名也,本于象
      。古文之乾
      ,即象之變形。字自卦出
      ,故一變?yōu)樘?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再變?yōu)楦?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皆象也。乾古作干
      ,故甲乙曰天干
      。而凡屬天者,皆自此出
      ,乾字其最后變成也。雖字象殊
      ,音仍近似
      。故天旱曰乾,與干音同
      。而干字猶從干
      ;他如旱吁等字,皆從干變
      ,可見其淵源也
      。乾屬金,音亦近金
      ,亦如天之覆也
      。故一乾字,包含多義
      ;如朝乾二字
      ,即由象中所指示也。故乾惕亦象所固有
      ;余如大生
      ,如乾元,如性命
      ,如太和
      ,各文字皆從乾之義變化而得者也。以乾象天
      ,無物不屬天
      ,而無事不。

      本于天

      。法天
      、順天、合天
      、全天
      ,以成其天;乃乾之應(yīng)有之義
      ,皆從卦象出也
      。不獨(dú)卦之全體如此
      ,即一爻所示亦有一爻之義:而應(yīng)得其文辭,以指其事物也
      。故卦爻之象為文辭之母
      ,文辭皆從卦爻出,無一字離象者也
      。唯古時(shí)文字簡(jiǎn)括
      ,一字可包多義;如乾字有天
      、陽
      、男、父
      、金
      、生、始
      、元
      、圓、覆
      、全
      、凈、明
      、大
      ;及慎、惕
      、安
      、純、和
      、中
      、謙、剛
      、健
      、正;各種意義
      ,隨事物而定其辭
      。無限也;以其卦爻所包如是也
      。故其辭不一
      ,而莫不本于卦爻。其事物不一,亦莫不出于卦爻之象
      。自來文字因時(shí)位殊用
      ,辭句因卦爻殊例。故曰:辭者各指其所之
      。如乾既象天
      ,又象龍,又象元亨
      ,又為利貞
      ;既名潛,又名飛
      ,既為行健
      ,又為慎惕。其義不一
      。而皆因時(shí)位事物異其指也。然統(tǒng)于卦爻之象
      ,有其象
      ,始有其辭;有其辭
      ,始見其象,辭以明象,象以寓意
      ;雖有百變
      ,不外一途。凡易辭皆如是
      。不得以其義有異
      ,而疑之也。故乾可釋為健
      ,可釋為凈
      ,可釋為乾惕之乾,可釋為乾早之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上鬄樘欤上鬄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可象君子
      ,可象大人:無不屬乎本來之象,而出于應(yīng)有之義也
      。果明此例:則毋疑于易之辭矣

      陽之明,如日也

      。天之大
      ,無極也
      。純,則一也
      。中
      ,則正也。至誠
      、則不息也
      。至和,則不二也
      。君子之德也
      ,大人之業(yè)也。在人以男為尊
      ,在家以父為崇
      ,在國以君為隆,在天以神為靈
      ,在物以龍為稱
      。故其象性情,純粹之精
      。元亨利貞
      ,仁義禮信,無德不足
      ,無物不生
      ;此乾之象也。唯辭之所名
      。故卦爻分占
      ,彖象異言。字有數(shù)義
      ,辭有殊編
      ;歷代圣人,以擇言行
      ,立德立功
      、;以成其身
      。窮理盡性
      ;以至于命。外之為治平
      。內(nèi)之為誠正
      ;懸之為教,施之為政。廣漠無垠
      ,高大以明
      ;虛凈以凝,中和以成
      。是曰:至德
      。天之與人,天人之合
      ,神形之并
      。是曰:圣神,唯帝之憑
      ;其先曰:元
      。其始曰:仁。其象日:天
      。其用歸人
      ,此在辭義,不離其宗:無遠(yuǎn)不屆
      ,無微不同
      。順氣以化,依理以致于中
      。本道以止于善,明性命以底于大同
      。故占得斯卦
      ,當(dāng)?shù)盟剐校返盟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āng)履斯箴
      ,守之弗之執(zhí)之勿悖。既通其會(huì)
      ,復(fù)成其大
      ,是能孚象。于道不背
      ,于理不逆
      ;于氣無害。是曰:至順
      。圣人所戒
      ,率天之性,因生之則:成始至終
      ,克明其德
      。是曰:玄德,上帝之則。于人為成
      ,于物為極:忠信之行
      ,德業(yè)之式。此為人中之龍
      ,天上之神
      ,純一之精,與天地生
      。故有乾之名
      ,孚乾之行,履乾之位
      。居乾之名
      ,而得其誠,處乾之時(shí)
      ,而有其功
      。內(nèi)求于身心,外契于天砷
      ;或潛或飛
      ,或元亨,或利貞
      ;不違其辭
      ,乃孚于君子大人之稱。此象辭垂教至再三
      ,而夫子更釋之于文言也

      夫子之文言,于乾獨(dú)詳

      ,以其所包最廣
      ,含義甚精。故委婉釋之
      ,然亦有法度焉
      。乾之文言,共分三段
      ,孚三極之義也
      。初段釋其辭之直義,其文顯而方
      。中段釋其辭之通義
      ,其文短而邃。末段釋其辭之圓義
      ,其文詳而闊
      。故三段文意互見
      ,理氣交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韵筢屴o
      ,或以辭釋象,或合辭象以釋意
      。反復(fù)陳論
      ,宛切為言;義含于文
      ,道寓于字
      。雖片言不越于象,只字不違于辭
      。外以指事物由來
      ,內(nèi)以明性情正趣。故其文純本卦爻之次
      ,彖象之序
      。其長言者:釋一卦之全,彖之辭也
      。分言者:釋各爻之異
      ,象之意也;補(bǔ)原辭之末盡
      ,申卦爻之本義
      。由人以明天道,由天以證人事
      ;天人同達(dá)
      ,顯密畢具;而歸于克己復(fù)禮
      。誠正自修,忠信自持:道以為行
      ,德以為守
      。不因位異,不以時(shí)違
      ;而能不失于位
      ,不悖于時(shí);以順天行
      ,以孚乾德
      ,以立人道,以明至教
      。斯所以為文言也
      ,所以為明易教之文言也
      。夫子刪定六經(jīng),為立教也
      。故于易之文言
      ,三致意焉!凡天地之度
      ,曰月之紀(jì)
      ,人物之?dāng)?shù),莫不成于三
      ,終于六
      。故文言三段,而一段六則
      。以明其度也
      。法度者,象所生也
      。易者:法度之書
      。一字一句。莫不有法度存焉
      ?后人只知其韻調(diào)鏗鏘
      ,文章齊整,不知其為法度也
      。法度成于自然
      ,出于天性,非有所為也
      。故詩書多韻語
      ,協(xié)音律,非為之者
      。詩之所成
      ,多出婦孺之口,樵牧之歌
      ;自然聲調(diào)
      ,不加雕鑿;意厚辭柔
      ,文美義永
      ,非人所為,天之籟也
      。如六律五音
      ,純本天籟,以合五行也
      ,故五
      。符六度也
      ,故六。古人以樂為涵情養(yǎng)性之物
      ,明道成德之徵
      。故純本天然,不加人力
      ;以其為天性流露
      。至道無為,而易尤然
      。易之始于上古
      ,為文化之初建;亦純天然之作
      ,如河圖洛書之象也
      。其數(shù)皆自然之?dāng)?shù),其法度皆自然之度
      。故其為文
      ,意長聲宛,義充辭沛
      ;足使人玩味無已
      ,此其所以名為文言也。文者:天地之至文
      ,華而暢
      ,幽而玄,至美至善
      ,且精且微
      ,故謂之文言。天地之物
      ,自然相雜
      ,而不亂也。讀者勿以文之為飾辭
      ,而誤其義耳

      文言者:因于爻辭,而文字亦本于爻

      ;爻原為交,古一字也
      ,亦作效字用
      。交字去其土則為爻,去其中則為文
      ;而其義皆交錯(cuò)也
      。一卦六爻
      ,故交字六畫,而其用于人
      ,則四位
      。故爻文二字四畫,明其用之旨也
      ,卦以八變
      ,故卦字八畫。爻以六成
      ,故交字六畫
      ,而筆畫之縱橫,亦本于陰陽之交錯(cuò)也
      。字出于象
      ,而文生于爻,文言以明爻辭
      。故三段而六節(jié)
      ,前已言之矣。然或末盡明者
      ,更申述之
      。自元者起,至動(dòng)而有悔也
      ,為一段
      。自潛龍勿用下也,至乃見天則
      ,為一段
      。以下為一段,而每段皆兩節(jié)
      。凡論全卦
      ,而釋彖辭,則不及用九之義
      ;其釋乾元用九
      ,而申象辭,則不及全卦彖辭
      。以二者之義可通也
      。明始知終,明終知始
      ;氣一貫也
      ,理同歸也。其大義:首段詳人道
      ,中段詳天道
      ,末段詳天人之合
      。三者互相發(fā)明,而末段之旨尤為概括不遺
      ;以其天人之道合明
      ,理氣之途同極也。故自坤卦以下文言
      ,均僅用末段一例
      ,不及前二段也;傳中所錄皆如之
      。人道既晰
      ,天道亦詳。雖不似釋乾之繁衍委曲
      ,究其直達(dá)而包舉
      ,足以探原辭之蘊(yùn),溯卦爻之意矣
      。故不獨(dú)詳于乾者
      ,示其例也;而簡(jiǎn)于他卦者
      ,重其文也

      學(xué)者因詳證簡(jiǎn),由簡(jiǎn)演詳

      ,在乎深造而自得之
      ,易之為教固如是也。

      夫易為書

      ,古圣通天之學(xué)
      。而自堯舜后,則重在立教
      。以人道本天道
      ,人性受天命。果欲不違天道
      ,而孚天數(shù)
      ,必先不悖人性,而成人道
      。故明人道
      ,立人教,其本旨也
      。若在上古
      ,人在道中,不待于教;唯自通天
      ,以全生適性,原始要終為務(wù)
      ,固不必兢兢于文字也
      。是古重象,而今重辭
      。辭者
      ,為教用也。求之于天者不足
      ,求之于人者有余
      。因其不足則微之,因其有余則顯之
      。故今易詳于人事
      ,而略于天數(shù);為民智之不逮古也
      。此文王周公之志
      ,而夫子紹述之也。

      夫子慮文周之辭有末盡

      ,學(xué)者有夫未達(dá)
      ,乃為之文言以申之。為之傅以輔之
      。其意實(shí)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也
      ,其義則參合六經(jīng),提引大學(xué)
      、中庸者也
      。故其言無不為教言,而以圣人君子大人樹其模范
      ,立其表率
      。其文無異于大學(xué)、中庸
      、詩
      、書、禮
      、樂
      、之文也,特詳于人道
      ,明于人事
      ;而于上古圣人作卦之意,則寓于文言之中也。故于乾之文言
      ,歸結(jié)于天人之合:而以乾卦天象也
      ,不得不先從天。故于中及之
      ,而言簡(jiǎn)旨微
      ,俟學(xué)者之自悟也。此乾文言分段演釋
      ,而有詳略顯微之殊也
      。至坤以下,非關(guān)天道
      。故獨(dú)詳于人道
      ,明于人事。雖不敢遺古圣之意
      ,刪氣數(shù)之辭
      ;而其本旨,則在先人后天
      ,以人合天
      ,仍重在人也。蓋人道所必重者
      ,儒宗之定則也
      。人事所必先者,時(shí)教之當(dāng)然也
      。唯易首卦
      ,即明偕時(shí),此中庸時(shí)中之義也
      。唯重偕時(shí)
      ,必重人道;唯先時(shí)中
      ,必先人事
      。以中者,人心之中也
      。時(shí)者
      ,人之時(shí)也。偕者
      ,人所偕也
      。舍人固尤中、無時(shí)
      、無所偕矣
      !故乾有四德,而人之孚之也:則各異,以時(shí)異也
      。乾有六爻
      ,而人之用之也,則只四位
      ,以人異也
      。乾有全德,而人有所咎
      ,有所悔。乾有大生
      ,而人有勿用
      ,有無位。乾主大始
      ,而人有慎始之戒
      。乾含至德,而人先立德之箴
      。蓋乾有定
      ,而人無定也;以無定合有定
      ,不求之于道
      ,將何得哉?故乾之言天
      ,至無為也
      ,至圓也:至大至明也。而言人
      ,則必勤于所為
      ,慎于位,宜于時(shí)
      ,反己自修
      ,成德達(dá)道,方能孚之
      。否則不免于咎矣
      !不免于悔矣!不成其用矣
      !不得稱其象矣
      !則所謂人者,非離人道而能合天
      ,必自人道立其本:乃能同天道以致其成也
      。故文言于德業(yè)、言行、三致意焉
      !而更要之以忠信
      ,始之以學(xué)問,行之以仁義
      ,居之以禮信
      ,而歸之于誠。故曰:修辭立其誠
      。又曰:閑邪存其誠
      。此誠字,徹始終
      ,包言行
      ;即中庸至誠之義也。誠則成矣
      !君子大人圣人
      ,莫不由此誠成之,故言之諄諄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

      ,故稱剛健中正。于人唯性象之
      ,于天唯神象之
      。人之能合天,在有其性也
      。而其病則在情
      ,情欲害性;使剛健失其用
      ,中正失其德
      ;失用則無以全其性,失德則無以保其命
      。性命不保
      ,元亨奚見,故君子于此
      ,不恃其剛健
      ,而期有以全之;不驕其中正
      ,而求有以保之
      。此必先利貞,而后致其元亨
      。元亨
      ,天也
      。利貞,人也
      。人道未盡
      ,無以孚天,故不能利貞者
      ,不能有元亨之占也
      。天道自無而化,故元亨利貞
      ,因時(shí)成德
      ,人道自為而成,故元亨利貞
      ,以因成果
      。天人之所異也,在乎性與情
      。故辭于利貞?yīng)氈兀难杂谛郧橹髌淞x焉
      。茍忘乎性情之正
      ,則乖乎中和之德;失中則本傾
      ,失和則用敝
      。本用俱盡,生能全乎
      ?故乾道變化
      ,人則宜正其性命,保合太和
      ;以能利貞
      ,乃能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蓋其固而德弘
      ,道全而用大。此人道之極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送谔煺咭病6难愿暌猿傻聻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見于日行
      ,因時(shí)而行,履高不危
      ,居安不佚
      ,能進(jìn)能退
      ,可上可下。以孚九二九五之大人
      ,而稱九三之之君子也
      。夫在九二九五得時(shí)則吉,成功者王
      。此雖在德
      ,其猶易也。殆至上九九三九四
      。居位不正
      ,處勢(shì)不當(dāng);若巢瓊枝
      ,若踞冰巖:高則高矣
      !其危極矣I耀則耀矣,其蔽立至
      。唯君子當(dāng)之:可由乾惕以免于危
      ,可因卑謙以去其蔽。此二爻本有咎
      ,因人事之善
      ,而得無咎:故稱之君子。且加之以若以或
      ,言其不免者多矣
      !人疇能高不忘危,得不忘失哉
      !曰:若
      ,曰或者,正因其見道者之寡也
      。故文言于此
      ,重在德業(yè)忠信,而歸于誠
      。其言天道:則曰反復(fù)
      。曰自試,曰進(jìn)無咎:無非明其地位之艱
      ,危害之甚
      ;必自反求己,自卑以試
      ;自明于進(jìn)退之義
      ,乃能離于禍福之門。其旨至深矣
      。然此二爻
      ,雖不易處
      ;君子尚能免之,及乎上九
      ,則尤窮也
      。上之位極矣:九之時(shí)窮矣!既居絕地
      ,復(fù)當(dāng)孤時(shí)
      ;獨(dú)處無助,危立無援:其自知且昏
      ,存心不敏
      ,則安免于悔乎?故爻象皆決之必悔也
      ;而在文言
      ,則以遇此爻之能安者,唯為圣人

      蓋非尋常君子所能持也

      !必如堯舜在位,不以天下私
      ,文周被讒
      ,不以身名累。乃能處之泰然
      ,履之坦然。此夫子重言
      ;嘆其唯圣人乎也
      !蓋當(dāng)此圣人不獨(dú)無悔,且足以開用九之上治
      ,而啟天下之大同也
      ;以高位不足娛其心,囚辱不足餒其志
      ;從而以天心為心
      ,神用為用:既不為時(shí)位所囿,復(fù)不為境遇所窮
      。悠然往來
      ,夷然行止;能以心易其境
      ,志移其時(shí)
      ,德并于天,道與之化
      。既能存亡進(jìn)退
      ,不失其正
      ;乃能安危治亂,獨(dú)行其中
      。此誠圣人所期
      ,初非常人所望:故能遇此,則合乾元之道
      ,用九之象
      ,而孚群龍無首之吉。同天德不為首之功
      ,以成大同之治
      ;而見天帝之則。此乾之至德
      ,天之玄德
      ,圣人之純德也。至此草木且化
      ,何兌人乎
      ?故唯堯舜文王克當(dāng)之。而夫子克
      ,贊之
      ,千古以還,知其義者蓋鮮矣
      !何兌見其人乎
      !此夫子文言有昹嘆神往之意也!

      孟子《亞圣講述》

      夫子命將易經(jīng)卦爻象辭各義

      ,再為講述
      ,以明易教。易
      ,難言也
      !成于文字之前,超乎文字之上
      。自有文字
      ,乃演之以附于卦爻象下,而終未能盡象之意
      。故圣人一再釋之
      。凡一卦象之辭,其傳最古者
      ,曰:元辭
      。如元亨利貞四字,基于乾一字而來也
      ;其爻辭亦然
      。不過此元辭
      ,傳自先圣,而重演于文王周公
      。以周易為文王所作
      ,取舊卦象辭而刪訂之,與前之連山
      、歸藏有同異
      。雖非盡文周創(chuàng)作,而莫不經(jīng)其編輯推衍
      。故名曰:周易
      ,以識(shí)所成也。元辭之下
      ,系以釋文
      ,則文周之志。而夫子述之
      ,亦出于文王也
      。雖經(jīng)夫子刪訂,其所本則文周之遺著
      。雖多夫子潤色
      ,其詞義則文周之成言。故雖為釋文
      ,猶名經(jīng)也
      。夫子以釋文或晷,恐學(xué)者不達(dá)
      ,更其本意
      ,廣之為文言,以明其為釋文之詳言也
      。此則全成于夫子
      ,應(yīng)與經(jīng)有別
      。故多錄之傳中
      ,唯乾坤二卦較詳。后人以附于經(jīng)
      ,非其例也
      。況所錄有遺失,有錯(cuò)簡(jiǎn)
      ,其編次已亂
      。則其輯序,應(yīng)更為整理
      。故于文言應(yīng)別為一卷
      ,而列于系傳之前
      ,此在各家已有分列者;不為無見也
      。故乾訃之辭獨(dú)多
      ,非經(jīng)之異,文言之異也
      。即釋文例皆接于爻象元辭下
      ,而乾卦獨(dú)總于后,亦末當(dāng)也
      。以釋文既為釋辭義
      ,又名之經(jīng)。

      則宜直列各爻下

      ,與他卦一律
      ,不宜乾卦獨(dú)異也。故釋文與元辭應(yīng)連接讀之
      ,以期象意之通也

      乾卦爻象,已經(jīng)夫子講明

      。其末盡者
      ,辭義也;辭生于象
      ,明辭亦以明象
      。象有難言,故求之辭
      。辭義大明
      ,則象不言自解。辭中字句
      ,即象之所見
      。象有畫,而辭有字句:二者一也
      。故求象意
      ,可干辭得之。乾之為辭之始
      ,即之重也:然亦名乾
      。以其在元卦,只名天
      。故于各卦所合
      ,均讀為天。如天風(fēng)姤,天火同人
      ,不曰乾巽
      、乾離。而曰天者
      ,則以其為元卦之名也
      。然元卦名天,重卦之乾仍象天
      。而所異者:一屬先天
      ,一屬后天。先天氣純類寡:故其名定
      ,其象不易
      。后天氣雜類眾,故其名無定
      ,其象至多
      ,以其變化也。乾之為象不獨(dú)天也
      。而凡乾之名者皆重
      。為后天者也。果與混
      ,則名不符
      !后天以其變化,所生者眾
      ,所象者多
      ;不得以先天之名名之,又不得不定其名
      。故曰:乾曰:坤
      。如前之天地也。以乾可象天
      ?亦可象天外之物
      。坤可象地,亦可象地外之物
      。其名不滯于物
      ,故易之以名后天之,因己異于與矣

      則乾坤亦異于天地

      。如乾為龍
      ,坤為馬可也
      。若謂天為龍,地為馬則不可。此名之必變
      ,而辭之所由立也
      。以有其辭,始顯其意
      ,無乾坤之辭
      ,安能明與之同異乎?故辭者辨也
      ;辨其象之異同也
      。而圣人立辭,則又為示其教焉
      !蓋名以類物
      ,義以明道:辭以達(dá)教,使千古之后
      ,得知千古之前:直探其精微
      ,索其究竟者,皆賴乎辭
      。故辭為教立
      ,而明辭即以明教也。夫乾之辭
      ,為以示卦之意
      ,指其象敷,別其性情
      ;而教人有所用也
      ,育所取法也。中庸所謂率性為道
      ,修道為教
      ,即此義也。因乾之象包乎道
      ,適于性
      ,為天道,為人道
      ,為天下大本
      ,為天下達(dá)德。故辭以顯之
      ,以示于后人
      ;而后易教以成,此圣人立辭之深心
      ,而夫子釋辭之微意也
      。乾、元、亨
      、利
      、貞,此五字者
      ,全易之辭之所始也
      ,亦易教之所始也。辭精義弘
      ,字簡(jiǎn)旨遠(yuǎn)
      。誠哉圣人之作也。故學(xué)者
      ,必先百千環(huán)誦之也

      夫乾卦之象物既泉,則辭之所指

      ,亦必廣博
      ,以孚其象。故有關(guān)于道德者
      ,有關(guān)于事理者
      ,有關(guān)于性命者,有關(guān)于性情者
      。既為天下大本達(dá)德所存
      ,則其含意亦如之;故辭不得不詳
      ,不得不精
      。既通天道,亦備人事
      ,而教為人立
      ,故尤先人道,以人合天
      ,以情歸性
      ,以德成道。此儒宗唯一之旨
      ,亦易教不二之義
      ,而首揭之于乾。則乾之辭
      ,實(shí)一章教義也
      ,不徒為明象用也。蓋象有定
      ,而用無窮
      。天有常
      ,而人難一。道為至中
      ,而德有不及。性為至靜
      ,而情有多變
      ;以求其一,求其常
      ,求其中
      ,求其合于象:則必本象以善莫事,因象以勉其言行
      ,立其功德
      ;然后可躋人于天,同德于道
      。易情成性
      ,以履乾行乾,而孚于全乾
      ,然后毋負(fù)于圣人垂象立教之心
      ,而后無逆于上天大生之仁,有始之功
      ,授性與命之道也
      。故天道其則也。故天道其所則也
      ;象其法也
      ,辭其所示法也;以人為天地中和之氣所生
      ,故能成其中和
      ,故能復(fù)于天地;此原始在要終也
      。原始莫先乎乾
      ,要終莫大于師乾之道。故乾之辭無不本于天
      ,而及于人
      ;無不志于人,以同于天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人生自天
      ,則全而歸之
      ,理之至也
      ,道之順也。此圣人立辭之所由
      ,立教之所本也
      。故有乾象而有辭,有辭而有教
      、教也者,包乎一切
      ,包一切
      ,則吉、兇
      、悔
      、吝、無不備也

      一切道德無不全也

      ,一切事務(wù)無不具也。故首揭于乾辭
      ,而因其象以寓其意焉
      。乾之象六爻及純陽也,無雜也
      ,至一也
      。有始有終也,有生有成也
      。故有原始要終之義
      ,盡人合天之道也,以首五字足見之也
      。德不外四行
      ,天不外四時(shí),地不外四方
      。道雖至大
      ,不外四德。此在天為元
      、亨
      、利、貞
      ,在人為仁
      、義、禮
      、信:或日智焉:信即智也
      ,此四者性之德也
      。內(nèi)曰仁,外曰智
      ;中庸言之也
      。仁,仁也
      。禮
      、義、信
      ,亦仁也
      ,人所固有也
      。四德具而人道全
      ,人道全則天道同歸,此天人之合
      ,合于四德
      ;而所謂原始要終,授性成道者
      ,皆由四德致之也
      ;故易教盡于此五字也。由天及人
      ,則自乾推至貞:由人同天
      ,則自貞推至乾。此天人先后之別
      ,本末之義也
      ;學(xué)者其深思之。

      乾卦象辭者:說一卦之意

      ,而舉其要也
      。象辭者:別一爻之意,而繹其旨也
      。故有彖象之殊
      ,而象亦繼彖,申述者也
      。蓋彖成于先
      ,象成于后。古時(shí)人事簡(jiǎn)晷
      ,情欲清淡
      ,心無雜思,志無歧念
      ;所為決疑者
      ,求其大端足矣
      。心既清靜,神智靈明
      ;得一則逆知其余
      ,舉綱則旁盡其目。故易辭唯彖
      。彖
      ,端也;啟其端
      ,則可詳其緒
      。故曰:端詳。以由端而詳其他
      ,如揭綱領(lǐng)而索其類
      ,無不盡也。故僅有彖辭
      ,而全卦之義
      ,皆從此辭演繹而得;即端詳之謂也
      。后人以事日繁雜
      ,志欲紛紜心念既多,靈明為減
      ,所疑者日眾
      ,所問者日煩;所卜者不能盡解:所繹者不克盡合
      ;于是神意不復(fù)默通
      ,天數(shù)必求明示;而后圣人因其原辭
      ,補(bǔ)其不足
      ,推其余義,定其分別
      。故象辭繼出
      ,而指事更明,為文乃詳
      ,為義乃密
      ;蓋較家已繁瑣,正如綱與目矣
      。然其辭非人能為
      ,不過顯其未顯,盡其未盡
      ;非外于象意而為之
      ,非背于彖辭而為之
      ;彖象猶一義也。文辭之詳晷
      ,意旨之顯微
      ,卦爻之總別而已,其他無異也
      。象成于后
      ,亦應(yīng)時(shí)之為教也。人有聰昏
      ,心有靜亂
      ,事有艱易;道有潛明
      ;則學(xué)者有宜于詳
      ,有宜于簡(jiǎn);因其所見
      ,各得其意
      ,則圣人立教之志也
      。故彖辭在前
      ,象辭在后。彖論大義
      ,象晰細(xì)理
      ;會(huì)歸從同,致用各別:非重也
      ,非異也
      。茍精研之,皆至教矣

      乾卦彖辭元

      、亨、利
      、貞四字
      ;其釋文則申述乾卦大用,及人之所合乎彖辭者
      。蓋由天以及人
      ,由體以推用;非詳述之不能盡其意
      。而釋文雖詳
      ,仍不離元、亨
      、利
      、貞四字
      ,雖所述重人事仍歸于四德之成;故其意仍一也
      。以乾之象
      ,得此四字,而名乾之德
      ,天之行
      ,則此四字;天道之全
      ,乾象之圓
      ;統(tǒng)御一切,無內(nèi)外
      ,無始終
      ;其用莫不兼,故此四德:天下之至德也
      ,圣人之至行也:不獨(dú)為天之行
      ,乾之德已也蓋天下一切生于天,成于乾:則一切皆得天之行
      ,乾之德已也:蓋天下一切生于天
      ,成于乾:則一切皆得天之行,乾之德
      ,而人尤著焉
      。天者神也,神不以形
      。乾者象也
      ;象不以名。故欲徵之
      ,必存乎人
      。此釋文明四德而必歸諸人也。

      天之所以與人者

      ,性命也
      。人之所以合天者,亦性命也
      。乾之四德
      ,在人性中,則仁義禮信
      ,非有殊也
      。依人所行,故易其名。此四德在天為自然
      ,在人為修成
      ,非人異天也。以人有情也
      ,人情之乖
      ,則戾于天。故在正性命
      ,保太和
      。正者:中也。和者:和也
      。不外中和之德耳:此全部之義
      ,見于“中庸”首章。而全卦之辭
      ,盡于
      ,“中庸”首章各節(jié)。蓋圣人立教之意
      ,亦即歷圣傳薪之旨
      。夫子所憲章各此,祖述者亦此
      ,沘“中庸”繼易而作也
      。夫子之志也,果就釋文之言
      ,各傳之文
      ,一一按之
      ,則知夫子之意矣
      。夫子立教,先在六經(jīng)
      ,訂經(jīng)首從易辭
      ,以溯上古之教,明先圣之傳
      ,不得不始午易也
      。故乾家辭雖簡(jiǎn),而釋文-一--口則甚詳
      。為教不得不詳
      ,為教于天下后世,尤不得不詳
      。其文反復(fù)申明
      ,深切昭著,雖本文周之意,卻多天與之功:此其為儒家第一經(jīng)
      ,孔門第一藝
      。其辭之謹(jǐn)嚴(yán)精審,又余事也

      且彖之釋文

      ,首揭大哉乾元一語,明乾元之為天下大本
      。凡天之行
      ,皆乾元之德;萬物之生
      ,皆乾元之功
      。而始終變化,莫非乾元之所流行:則乾元之大
      ?天與比矣
      。夫乾象天,而乾元又在天之上
      。故述其大也
      。曰: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
      。曰: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大明終始
      ,六位時(shí)成
      ;時(shí)乘六龍以御天,皆所以明乾元之象
      ,示乾元之行者也
      。一曰:統(tǒng)天。一曰:御天
      。則可見乾元之出于天上也
      ,萬物資始,天亦與焉
      。天之所先
      ,厥唯乾元;此義直承后用九辭也
      。在彖辭雖元亨在乾下
      ,而非以乾元稱也。至用九之象辭釋文
      ,乃申明乾元二字
      。而彖則首揭之
      ,以明乾之有元也,天之有先
      ,故天曰后天
      。乾之有元,故乾曰重乾
      。乾元者:乾之精也
      ,陽之本也。天之神也
      。故在天之上
      ,而能統(tǒng)天御天也;外乾之位
      。而成無首上治也
      。故乾卦爻
      ,物也,唯乾元為神。乾之變化生始
      ,德也
      ;唯乾元為主
      。乾元不獨(dú)神于乾
      ,且神于天下,不獨(dú)主于乾
      ,且主于一切
      。故用九不必乾位,而自見其德也
      。而彖辭雖未詳
      ,于后用九則著其義。蓋用九非爻辭
      ,乃卦辭
      ,非象義,乃彖義
      ;二者一始一終
      。雖分列前后,而其義一貫也
      。觀夫子文言之例,則可知也
      。蓋用九在六爻外
      ,自非爻辭,為全卦神用
      ,自當(dāng)屬彖辭也
      。在彖辭首日:乾、元、亨
      、利
      、貞,義未盡也
      。及六爻畢
      ,繼以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其意始足
      。蓋易之例,有始有終
      。始則居前
      ,終則履后,而其既終
      ,仍返于始
      ,始終末間斷也。六爻圓象也
      ,上爻之下
      ,即初爻也,唯理如是
      ,其辭亦然
      。所終者,即始也
      。故彖辭二語:一氣也
      ,一理也。文言釋其始
      ,則畧終
      ;釋其終,則畧也
      ,非畧也
      ,以原一貫,無庸分釋也
      。故釋彖則首揭此二字
      ,明其所大始也。無始之始
      ,無生之生
      。故名曰:元。老氏所謂帝之先也
      。以其在天先而為至神
      ,故為天下本
      ,為萬物母,以其理言
      ,則名曰:道
      。以其氣言:則名:元。有元乃有道
      ;有元以統(tǒng)天
      。乃有道以御物,有元以主生始
      ,乃有道以行變化
      ,故下曰:乾道變化:與上之乾元,二而一也
      。原辭所以先揭乾元
      ,而后及道者;以氣先于理也
      ,生先于化也
      。無形曰:元。賅形曰:道
      。道有物
      ,而元無物。道主位
      ,元主時(shí)
      。道主外,元主內(nèi)
      ;二者一也
      。而言之為二耳。乾固天下之所始也
      ,而有所自始
      ,而不外乾以主一切始。故雖在乾先
      ,仍由乾以行
      ;雖由乾行,仍不限于乾
      。當(dāng)乾末成
      ,已有此元;及乾已終
      ,猶有此元
      。故于六爻之盡,而仍見其用也
      。后人不明元之為元
      ,以為用九之象,當(dāng)附上六之爻
      ,誤也
      。要知釋文首揭之者,正恐人之誤認(rèn)為爻象也
      ,不獨(dú)非上爻之象:且非乾卦獨(dú)有之象
      ,故釋文首揭其元。述其統(tǒng)天御天之功
      ,次始及乾道
      ,述其變化之用,其先后大有深意也
      。故原辭元亨利貞
      ,著乾之德也。釋文大哉乾元者
      ,著元之德也
      ?因元之德,乃成乾之德
      ,元固名乾元
      ,而乾不得皆名元也。故乾有元
      ,耶易之有太極
      。太極附易,而易不得名太極也
      。以既生則名所因者
      ,既化則名所化者;以母加子
      ,可也
      ,以子名母,不可也
      。故乾元在乾之上
      ,處乾之中,通乾終始:乾之所成
      ,賴此元也

      乾以成一切,亦此元也

      。故其德亦初名元
      。元者。始也
      。文言曰: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此語明原辭所出,雖屬乾之元
      ,非乾元
      ,而仍是此元也。以有乾元
      ,乃有乾:乃有乾之元
      ;皆一氣所生也。故釋文首揭乾元
      ,謂為乾先之無可
      ,謂為乾后之元亦可。上古文字尚簡(jiǎn)
      ,一言兼數(shù)義
      ,一字通數(shù)解:茍可直詮者,可旁通者
      ,可沿引者
      ,可比類者,及可反證者
      ,可推繹者
      ,可因緣而得者;皆通用也
      ,不可泥也
      。故一字有數(shù)義兼見,如乾九三之厲字:危也
      、勉也
      、害之也、成之也
      、慎也
      、嚴(yán)也、敬也
      、畏也
      ,均包含之,視所宜而取義耳
      。乾之象亦然
      ,因辭得義,必通釋之
      ;茍不能通
      ,遂失其用。故一言也而數(shù)用,一字也而數(shù)義
      。初非圣人故為之
      。,乃象所應(yīng)也:人各異位
      ,時(shí)各異宜
      ,變化靡常
      ,消息末定
      ;則不得執(zhí)于一辭,故必求其適:此所謂時(shí)中也
      。能明斯理
      ,始明辭之真意。

      夫易為古圣人之創(chuàng)作

      。道書第一部也
      。暨經(jīng)堯舜禹湯。傳至文王周公
      。辭句始備
      。意義昭。夫子紹述之
      。刪訂之
      。而后為六經(jīng)之一。乃成儒家最古之書
      。故欲儒道之異同
      。與五帝三王之遞嬗。必自易求之
      。易本言道之作
      。而道賅內(nèi)外。由一及眾
      。由眾歸一
      。純以宇宙為摸范。以天地始絡(luò)為意象
      。故卦始于乾
      。明天地人物所自出也。而乾卦實(shí)道體之象
      。老氏所謂名之曰道
      。即乾元也。其謂抱一得一者
      。即指乾元之
      。真也。乾元一化而為天地萬物
      。字宙始終
      。則其為天下大本可知
      。故乾之象。至真至一
      。常清常靜
      。道之本體。即人成道之象也
      。道書千言萬語
      。指示人之歸宿處。道之存在處
      。巧譬妙喻
      。如抽繭。如剝棘者
      。莫不自乾辭推衍來也
      。蓋道家重圖象。而圖象始于卦
      。道家先天道
      。而天道見于乾。舉凡為道言者
      。未有精于乾卦象辭也
      。乾六爻純陽。一氣至精
      。一德不雜
      。所謂取坎填離。調(diào)陰入陽
      。所成者
      。即此象也。乾辭明始生
      。明性命
      。四德俱備。歸于乾元
      。所調(diào)清靜無為
      。觀竅觀妙。至德凝道
      。誠一虛靈者
      。即此義也。故乾卦象辭非易言也
      。凡天下言道
      、言功、言德猜微至極者。舉不能越之
      。惜乎后人口誦而心無所明
      。目睹而志無所悟。更旁求岐路
      。別尋奧幻
      。以為有得于道。豈非舍本而務(wù)未
      。釋近而企遠(yuǎn)哉
      。請(qǐng)將乾卦象辭之發(fā)揚(yáng)至道者。為繹之
      。以備學(xué)者玩味焉

      乾卦象辭曰。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一節(jié)
      。明指道之體用
      。承上乾之象龍。興云雨
      。成品形而來
      。以見人生本于天。因天之氣以成形
      。因天之生以有生
      。因天之精以有情。因天之神以有性
      。而天所以與人者
      。有二類。一則隨化之身
      。即形也
      。情也。一則不變之真
      。即氣之元也
      。性也。故人有生
      。必能全其生
      。以孚天之生。有化。必能順其化
      。以同天之化
      。此道也。非可違而行也
      。故當(dāng)其有生也
      。必體察其所以生。有情以為職
      。有形以為動(dòng)
      。皆不須臾息。隨時(shí)變化者也
      ,然非主也
      。非生之主也。必知天之長生
      。不隨化而失者
      。有其元?dú)庖允仄渲幸玻酥灾鞔松碚?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有其性
      。以守其命。性命與天道一也
      。果明生之有性
      。則知變化之中。有不化者存
      。則知既生之身
      。有無生者存。無生乃長生
      。故人之生真同天之生化萬物
      。自然而然。人之同天自然
      。則賴有其功用
      。以人非純天也。乃得天地各半者也
      。不去其一
      。不能存其一。不有所操持
      。不能保其中主
      。不有所慎戒。不能正其性命
      。故因天之變化
      。而必各正其性命
      。因情之欲。形之動(dòng)
      。而必求于清靜
      。以保合太和。此為人道之始
      。即中庸首章所謂也
      。人之性本至中。不失其中
      、乃為和
      。七情末發(fā)。中之象也
      。性之見也
      。發(fā)而不過。則和之義也
      。情之正也
      。必有正性命之功。有保太和之用
      。而后孚天之行
      。同乾之德。雖日變不失其主
      。日化不忘其生。則人能返于自來
      。歸于乾元
      。所謂上天之載。所謂順帝之則
      。所謂在帝左右
      。皆明原始要終之義。而乾辭之旨也
      。唯知有生
      。乃必善其生。唯知有性
      。乃必正其性
      。唯知有變化。乃必順變化
      、而不失其中和
      。唯知有道德。乃必遵道德
      、而全保其終始
      。故以乾之變化
      。而責(zé)人之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因乾道之變化
      。天之常也。人則以非天之全
      。不能有常
      。必返而求之性命。性命
      、天所同也
      。故必慎而保合太和。太和
      。天之用也
      。有所求。有所慎
      。而后有所成
      。此道功之必本于xiuchi也。故以利貞為先
      。利貞者
      、xiuchi之事也。性情之功也
      。所謂清靜者
      。致中和者。誠明者
      。存養(yǎng)省察者
      。以及于至德凝道。明心見性者
      。皆利貞之事也
      。皆人道之本。所以同天之行
      。孚乾之道也
      。此圣人以道教人、開宗明羲之語也

      乾卦六爻

      。均為一。若易之
      、則一○耳
      。太極之原也。明示天象透明而渾圓
      。于人即性光之象
      。性有體而難顯
      。唯光見之。故天之體氣盎然
      。遠(yuǎn)望蒼蒼如有色
      。近之則不見。以其為透明體無色也
      。所見之色
      。所照物也,如鏡如水
      。照物見形
      。以本無形也。乾象亦然既屬純陽絕無陰滓
      。故曰純粹精也
      ,乃精純之氣也,于物唯龍象之
      。故六爻曰六龍
      ,然其體明凈。則照物成影
      。其氣光和
      。則觸物成生以不變而為變化之主。如人之性
      。本無物也
      。而應(yīng)物成情。本無欲也
      。而因欲成識(shí)
      。以其無念。乃接萬念以其不變
      。乃主變化。故體用不同也
      。蓋在后天
      。陽必接于陰。而后生成
      。乾以純陽
      。必接于坤。其所變化
      。皆見于坤
      。人性純一。必合于情其所變化皆見于情
      。性情雖同出
      。而體用已大異
      。則由于變化使然后天之乾。非先天之乾
      。其有變化
      。理宜自然。不可免也
      。人性亦然
      。性果末生。無所謂情
      。及其已生
      。乃不免為情累。則理氣變化所至也
      。故明乾之變化
      。則知性之變化。明乾之有常
      。則當(dāng)使性命復(fù)歸于正
      。以保合太和。此利貞之教
      。為正性命立也
      。夫利貞者、因性之本清靜
      。而求其永清靜也
      。清靜乃見其性情。不清靜則如處濁流
      、不自見其身
      。立煙霧、不自見其體
      。日隨變化
      。昏昧老死
      。不自知其何來何去
      。則將何以全生哉。此言修道
      。必自清靜始
      。而成行必自利貞始也。夫利貞者
      。言就己之性情
      ,而辨其是正是邪。是和是否
      。而自守其中也
      ,中者天下之大本
      。曰時(shí)中、以宜于時(shí)也
      。乾之行也
      。首在孚時(shí)。一曰與時(shí)偕行
      。一曰與時(shí)偕極
      。一曰時(shí)舍也。一日欲及時(shí)也
      。皆主于時(shí)
      。皆重在時(shí)之宜。宜者義也
      。義者利也
      。以時(shí)宜為利。則天下無不利矣
      。故求情之正者
      。必先利焉。乾之大生
      。有所養(yǎng)也
      。乾之大始。有所本也
      。貞者養(yǎng)其氣也
      。本其德也。乾之為道
      。無不先有所積
      。故曰有備無患。唯其有備
      。故能與天地合德
      。與日月合明。與四時(shí)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shí)
      。此皆貞之道也。貞之德也
      。以貞能養(yǎng)蓄其氣
      。含涵其用。先固其本也
      。故求太和之保者
      、必以貞焉
      。貞為天下大順之本。言無事不辦也
      。故凡自修必先利貞
      。利以盡外。貞以盡內(nèi)
      。利以正性命
      。貞以保太和。因乾之變化
      。而求乎利貞之道
      。乃能順天承乾。而原始要終
      。此利貞為人道之本始
      。亦易教之本始也。

      夫修道成誠

      。非為成己也
      。為人己同成耳。蓋性之德用
      。固無人己分也
      。人性皆受諸天。天無私覆
      。無私生
      。性無私善。一成皆成
      。故成己必成人成物
      。成己仁也。仁之德必見于外
      。成物智也
      。智之德必衷諸內(nèi)。二者一也
      。有其內(nèi)必見其外
      。有其外必存于內(nèi)。故明德止善一事也
      。因其自修而止善
      。因其成性而明德此同道也。故人道始于利貞
      。終于元亨
      。元亨利貞一道也。一德也。推利以為亨
      。本貞以為元
      。初無差別也,內(nèi)以成道
      。外以明德
      。明德及干天下。天下治平
      。明之至也
      。元亨之盛。原出利貞之功
      。而利貞之精
      。乃成元亨之用。斯乾道之全也
      。有利貞以保太利
      。正性命。乃有元亨以出庶物
      。致咸寧也
      ,由天言之。元亨利貞
      。天之道也
      。由人言之。利貞元亨
      。人之道也
      。此天人之合于四德也。而性命之正
      。太和之保
      。即止至善也。致中和也
      。而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即明德之明
      。位育之成也
      。一章之義。既大學(xué)中庸之言也
      。夫天道自然
      。以乾元之大。為萬物資始
      。以六龍之行
      。為形物之生。故天道自成其用。自見其功
      。以有乾元以統(tǒng)御之。有乾道以變化之
      。天下同生
      。萬物同化。不為而成
      。不言而明
      。而人道則有待于為。有需于言
      。以其所生
      。出于天之變化。所成當(dāng)于乾之品流也
      。因動(dòng)而生
      。則求不動(dòng)。方見其無生之生
      。因化而成
      。則求不化,方達(dá)乎不化之化
      。此必反面求之于性命之正
      。太和之保合。而有其利貞之德
      。方可以竟其首出之用
      。成其威咸寧之功。而見其元亨之道也
      。然人非違天以行者也
      。其克己而后及物。先人而后同天者
      。正猶天之先天
      、而后及一切也。天下末有無本而生者
      。立本在己
      。成用在天。由天與人者
      ,始也
      。由人返天者終也。始終仍一道也
      。故言既成
      。則天人無所殊。嘗其初也。則必先盡其為人者
      。而后可語于天也
      ,不然。隨化之身
      。易動(dòng)之情
      。幾何不墮落。與草木同腐哉
      。此圣人之所以諄諄為教也
      。豈徒為卦象詮釋也。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一時(shí)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
      ,古仙垂語實(shí)堪聽。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shí)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yàn)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shí)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yán)宮⑵
      。七寶芳騫林,九色蓮花座⑶
      。萬真環(huán)拱內(nèi)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gè)“靜”字,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
      ,煉精化炁講“靜”,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rèn)為
      ,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
      ,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fēng)行澤上
      。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
      。渙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
      。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皆出氣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胺踩酥ⅲ缓粢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元有此數(shù)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huì)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對(duì)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rèn)識(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