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天下何思何慮。論語日:天下歸仁。此天下下字,與天地之間間字、天地之心心字,皆指此中而言。所謂孔顏樂處是也。
天乏極上處至地之極下處,總八萬四千里,自天之極上處至地之上四萬二千里,自地之上至地之圾下處亦四萬二千里。人身亦然。故曰:天地之間。亦曰:黃中。黃乃土之正色?而仁在其中也。故日:安土敦仁至于義也、禮也、智也,皆根于此。故曰:仁、義、禮、智根于心。渾然在中,梓然至善。故日: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若易之良其止,書之安汝止者。止之義一也,亦謂之密。故日: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其中本虛,原于太虛渾而為一,故曰:圣人與太虛同體。
乾之情性在于坤,坤之性情在于乾。此坎離之所以交、而地天之所以泰也。若水澗下而火炎上。此亦其性情然也。若不得乾坤之性情以復(fù)其祖焉,則水自水而火自火。不升不降,不相為用也。失天雖不屬氣,而太和元氣,浩然之氣皆由此中出。聽謂無氣而生氣也。而凡有血氣莫不賴之以生以長而配天配地矣。堯舜允執(zhí)之中配孔子中心之中也,心之磨焉,
心在其中者,中心也。故中心之心既實,則五行之心自虛矣。所謂圣人無心而有心者此也。
此圖專指人心虛靈不昧一竅而說。這個竅原是廓然無際,神妙莫測的,原是渾然大中、不偏倚的,原是粹然至善、純一不雜的。昭昭乎本是圓明洞徹而無礙。以為有不睹不聞,奚所有也;以為無至靈至神,未嘗無也,本無方所亦無始終。
未有天地萬物之先,這個原是如此;既有天地萬物之后,這個只是如此,至無至有、至有至無,乃乾坤之靈體,元化之玄樞,人人性命之本原,天下萬物、萬事之大本。太易所謂太極四象、八卦皆由此出。大舜之謂中,孔子之謂一。帝王之授受,圣賢之相傳。明此便是克明峻德,知此便是知易,見此便是見道,立此便是立天下之大本,通此,性由我盡、命由我立,造化盡在我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1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性命圭旨28.飛升說修煉詳解
下一篇: 性命圭旨17.蟾光說修煉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