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注《陰符經(jīng)》
《陰符經(jīng)》
鬼谷子《陰符經(jīng)》 ①注
《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新唐書·藝文志》道家類錄有《集注陰符經(jīng)》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鑒、李銳、楊晟 注。今存本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注文。《陰符經(jīng)》文字簡古,蘊含深邃,深得歷代學者珍愛,一時名家注本蜂涌,僅以明人呂坤所知見, 當時行世的各家注本已逾百種。
鬼谷子是《陰符經(jīng)》的早期注家之一。署為鬼谷子注的《陰符經(jīng)》版本,今可見者為《四庫全書》所收包括唐人李筌在內(nèi)的六家注《陰符經(jīng)解》。李筌曾與道士吳筠 同時稍后,李筌注《陰符經(jīng)》的時間當在天寶中。吳筠則早在天寶初已入京,其所著《宗元集》中曾引述過《陰符經(jīng)》經(jīng)文并鬼谷子注,吳筠引文所據(jù)不可能是《陰 符經(jīng)解》,而應是另一種更早的版本。
《鬼谷子》很重視“陰符”之說,《鬼谷子》一書中就有《本經(jīng)陰符七術》?!稇?zhàn)國策》記載了蘇秦刺股苦讀“太公陰符之書”一事,而今之所見《陰符經(jīng)解》六家 注居首的便是太公之注??梢姡敃r蘇秦所讀之《陰符》很可能就是包括太公注在內(nèi)的《陰符經(jīng)》。目前存有三百字本、四百三十七字本。道家、兵家、儒家、縱橫 家、醫(yī)家、陰陽家往往都把《陰符經(jīng)》作為本經(jīng)。
《陰符經(jīng)》是一部思想著作,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上篇主要內(nèi)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系。中篇主要內(nèi)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內(nèi)容是論兵的,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講以天道、人事相參驗,隨機應變等。
歷史上對《陰符經(jīng)》的評價不一。許多注家將其神化,失之偏頗?!蛾幏?jīng)》實際上是一部樸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其中關于治國、治兵等內(nèi)容在歷史上都曾發(fā)生過積極作用,有一定影響。
《陰符經(jīng)》鬼谷子注文多認為是后人偽托。其注文僅及上篇和中篇數(shù)句。主要講有關養(yǎng)生之術、仙道之說,是世傳“鬼谷子養(yǎng)生說”的重要內(nèi)容。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于人呼!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鬼谷子曰:賊 ②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炁③感之,時物亦然,且經(jīng)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 ④,其機則少女以時。
【注釋】
①《陰符經(jīng)》:又稱《黃帝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其成書年代爭議頗多,多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早期?,F(xiàn)存道藏、四庫全書等版本。
2、賊:虐待、傷害。
3、炁:同“氣”。道家用語,專指人的元氣。
4、萬物之靈:世界上萬物的主宰,指人。
【譯文】
鬼谷子說:自然界有五種災害,最大的莫過于神,這是大災害,其余為小災害,可以以小災害來取代大災害。天地對災害都無可奈何,何況人呢?
鬼谷子說:給人傷害的東西也可使人長生不死。黃帝用少女的精氣來感應它,結果壽命形體還是像過去一樣。經(jīng)歷寒冬的草,被覆蓋上,就不會枯死;裸露在外的,就要受傷,草木的生命尚且這樣,更何況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其關鍵在于要像少女一樣珍惜好時光。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鬼谷子曰:三盜 ①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后應之。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鬼谷子曰:不欲令后代人君,廣斂珍寶,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 ②而生百骸;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 ③,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鬼谷子曰:后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于人乎?
【注釋】
①三盜:指天地、萬物和人與互相侵害的關系。
②時:時機。
③間:有限。
【譯文】
鬼谷子說:天地、萬物與人三者之間相互侵害的關系,彼此還不明白,但可以稱之為神明。這三個方面何止于車馬、金帛,放棄時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蓋地,不循天命而行動,以后就能得到反應。
鬼谷子說:要告誡后代君主不要廣斂珍寶,聚集金帛。如果能放棄這些東西,哪怕是傾河、填海也是不困難的。飲食雖然可以治療百病,但失去時機就會生百??;運 動可以平復萬物,但是失去時機就會傷害萬物。所以說:時機是有限的,不容許有瞬息的延誤。早了就會太過,晚了則又不及。所以賢明的人善于守時機,不肖的人 只會保命。
鬼谷子說:后人只有考慮這些才會圣明,連天地都不足迷信,又何況人呢?
附錄:
《陰符經(jīng)》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fā)殺 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鹕谀?,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于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 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 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
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凈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jīng)》全解與葛亮的《陰符經(jīng)》序
黃帝《陰符經(jīng)》序
蜀相 諸葛亮撰
所謂命者,性也。
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智其圣,故曰:“天機張而不死,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地而不見其跡者--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云天、湯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統(tǒng)諸侯。
夫臣易而主難,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蓋審其主焉。若使哲士執(zhí)而用之:立石為主、刻木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難乎?嗚呼!無賢君,義士至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嚴石,以養(yǎng)其命,待生于泰階。
世人以夫子(指孔子)為不遇,以泰儀為得時。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文夫所恥!嗚呼!后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天機泄者沉三劫。宜然,故圣人藏諸名山,傳之同好,隱之金匱,恐小人竊而弄之。
《黃帝陰符經(jīng)》解譯
原 文 * 解 譯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識天然王道,執(zhí)規(guī)律邏輯行事,到位了。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 因此,天然出五行,明則昌順。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 * 五行在心得,改造天然為己用。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 時空在手造,社會萬化由己出。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 人性存天性,人心觀機遇。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立官道遵規(guī)律,以規(guī)范民道行為。
天發(fā)殺機,龍蛇起陸; * 官道起革命,圣賢崛起;
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 * 民道起革命,社會動蕩。
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 * 官民共革命,萬變定國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 人性資質高低,收獲多少有別。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 * 官能作用在資本、能力和機遇。
可以動靜。 * 人的動、靜都取決此三大要素。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 * 神火生于魂木,禍事能克服;
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 " 以智治國",動亂必潰敗。
知之修練,謂之圣人。 * 知此修學練習,可謂科學家。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 天然生殺,是規(guī)律的道理:
天地,萬物之盜; * 社會,盜物理以成就;
萬物,人之盜; * 萬物,盜人類以新陳代謝;
人,萬物之盜。 * 人,盜萬物以為己用。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 三盜均衡,天、地、人均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 * 所以說"受用時由官能理順,
動其機萬化安。" * 啟動機遇社會萬化安泰。"
人知其神之神, * 人皆知進取神火很神,
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 卻不知神火所以神的原因: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 * 日月有定數(shù),大小有定量,
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 因此產(chǎn)生科學,讓人明理。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 * 但科學中的機遇,很難見。
君子得之固躬, * 重義者得到,埋頭工作;
小人得之輕命。 * 重利者得到,亡命爭奪。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 盲人聽力好,聾人視力好。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 人到絕境,就有十倍勁頭,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 三思而行,就有萬倍勁頭。
心生于物,死于物, * 心機生于事物,死于事物,
機在于目。 * 機遇重在親自感覺。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 天然沒恩惠,而生出大恩惠,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 ***與殘暴,讓人感到愚蠢。
至樂性馀,至靜性廉, * 樂不厭精性馀,靜不厭簡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 自然最私,能駕馭它就最公。
禽之制在氣。 * 駕馭的機制在把握細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 生是死因,死也是生因;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 恩生于害,害也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 * 愚人依賴社會文、理、圣,
我以時物文理哲; * 我卻依靠時物文、理、哲;
人以虞愚, * 別人靠盲目崇拜而愚己,
我以不虞愚; * 我則不靠盲目崇拜愚己;
人以期其圣, * 別人期待圣賢,
我以不期其圣。 * 我則不期待圣賢。
故曰:“沉水入火, * 因此說:“沉水入火的人,
自取滅亡?!?*是自取滅亡的人?!?/span>
自燃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規(guī)律穩(wěn)定不亂,因而造就社會。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 邏輯道理求功過,因而有陰陽。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 把握陰陽推理,變化時心不亂。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 * 所以說,科學家知道規(guī)律的
而不可違,因而制之。 * 不可違背,因而駕馭它。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 穩(wěn)定不亂的規(guī)律,不受契約限,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 * 于是圣智造邏輯,萬象更新。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 信息通的甲等學子,神機韜略。
陰陽相勝之術, * “負陰抱陽”相成的心術,
昭昭乎進乎象矣 。 * 明明白白地進入現(xiàn)象中了。
后 語
《黃帝陰符經(jīng)》可謂中華民族最早的經(jīng)典著作,至少距今有四、五千年。經(jīng)文中有商相伊尹、周相太公、蜀相諸葛亮的注解,諸葛亮還為經(jīng)文寫了序言。中華文字發(fā) 端于象形、指事、假借,發(fā)展于會意、轉注、諧聲,古稱《六書》,其本身就蘊涵了物本和哲理意義。思想和行為比較,行為看得見屬性為陽,思想看不見屬陰,符 是標志,經(jīng)縱緯橫。古人說的《陰符經(jīng)》,應是今人說的《思想標志縱論》。所說的“天”可會意為天然、官道、規(guī)律、上或陽性,所說的“氣”可會意為細微的物 質流,所說的“天地”可會意為社會、世界,所說的“龍蛇”可會意為圣賢,所說的“迅雷烈風”可會意為暴亂與***,“賊”“盜”則是導道或役用的古稱??? 之,其字其名要與五行概括的屬性相符,這,就是中國特點的論理。
《黃帝陰符經(jīng)》立義于社會,導向于人生。強調“火生于木”的“三要”既炎上生于潤下(神生于魂),秉承資本、能力、機遇造意理想實踐的重要性。從《黃帝陰 符經(jīng)》到周景王敕撰的老子文《周書》,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古代兩三千年義制的歷史淵源。尊重上下客觀規(guī)律和五行八綱(見《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辨證邏輯,“自無 起有”辨而不辯地創(chuàng)造世界,這就是中華民族“進步時期”的古魂。
老子說:“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反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guī)矩?!庇终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蹦苁匾?guī)矩地上下不失,用 義法兩治創(chuàng)造社會繁榮萬象,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所求。不尊重由黃帝到老子“知大己而小天下”的道義哲學,盲從由孔子到馬克思知共不知公、知下不知上的仁義 理論,其導向還必然是“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算不上“進步”的“中國特色”!縱觀人類五千年,可以斷言:《黃帝陰符經(jīng)》是中國與人類的靈魂根基。
指南針
序
性命之學,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乃貫通三教之理也。知之者,在儒可以成圣,在釋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若 舍中正二字,而別有所謂道者,即是邪道,便非正道。世之羽流,多不窮理,入于旁門曲徑,著空執(zhí)相,以訛傳訛,以盲引盲,千枝萬葉,遍滿宇內(nèi)。更加偽書杜 撰,邪說淫辭,雜于丹經(jīng)子書之內(nèi),玉石不分,皂白莫辨。即有一二烈士良才,滿眼虛花,兩耳梆聲,莫能辨其真?zhèn)?,一入網(wǎng)中,終身難出,不至喪其性命而不止。 古今英雄遭此厄者,不可勝數(shù)。道至如此,尚忍言哉!悟元自童于時,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緣。朝王暮李,亂學亂作,已受其癥;幸而方兩虧悔,不致隕命,然究不知 真正之道是何事。后遇龕谷、仙留二師,得聞香風,始知性命之學,乃中正之道。中正之道,不假外求,自己現(xiàn)成。悟之者,直登道岸,非一切旁門曲徑、竊取圣 道、舍近而求遠者,可能窺其畔岸也。因嘆偽學日盛,正道日衰,遂將生平所注、所著等書,編集成部,總名曰《指南針》?!爸改厢槨蹦肆_經(jīng),定子午之正針;子 午為大地南北中正之位,子午定,而四面八方稍有偏斜,顯明易見。書名《指南》,特以中正之道示人耳。書雖不一,而言中正之道則一;言雖有異,而指中正之道 無異。若有知音者,于中正二字,下實落功夫,嘗得滋味,即于中正二字上安身立命,則一切旁門曲徑,不得而惑之,猶如羅盤,千轉萬轉,針總不轉;左之右之, 無不宜之??梢砸坏蓝炌o窮之道,亦一指南針也。我指南,人指南,人我皆歸于中正,掃邪救正,闡揚圣道,此余《指南針》之本心也。
大清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冬至日,悟元子自序于自在窩中。
陰符經(jīng)注
陰符經(jīng)注序
陰符經(jīng)三百余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jīng)。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 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zhàn)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jīng),丹經(jīng)子書,俱謂陰 符經(jīng)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于唐虞夏商,或者黃帝譔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后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 經(jīng)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 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jīng)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臺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 釋數(shù)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敘於自在窩中
陰符經(jīng)注解跋
陰符經(jīng)者,黃帝演道書也。而談兵之家,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人事進退存亡之因,即緇黃之流,淺窺圣經(jīng),謬為注疏者亦不少,不幾誤璞為鼠,以青作黃乎?我 悟元老師,造性命之精,證天人之奧,體古圣覺世之婆心,思發(fā)其覆,憫后學窮理而無門,詳為之解,掃諸說之悖謬,詮陰符之肯綮,其中盡性至命之學,有為無為 之理,靡不詳明且備,將數(shù)千年埋沒之陰符,至今原旨畢露,而無余蘊矣。經(jīng)云: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仆則曰:圣經(jīng)之精,圣道之微,盡矣。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受業(yè)門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題
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張陽全校閱
悟元子劉一明注
后學陶鑄靈重刊
陰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見,莫能知,而己獨見獨知之謂;符者,契也,兩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謂;經(jīng)者,徑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經(jīng)久不易之謂。陰符經(jīng) 即神明暗運,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則人與天合,一動一靜,皆是天機,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無非申明陰符經(jīng)三字,會得陰符經(jīng)三字,則三篇大意可推而 知矣。
上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 觀能執(zhí)耳。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回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zhí)?專心致志之為執(zhí),身體力行之為執(zhí),愈久愈 力之為執(zhí),無過不及之為執(zhí),始終如一之為執(zhí)。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zhí)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zhí),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 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圣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 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 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見之 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 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 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fā)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 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nèi);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 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惟大圣人觀天道,執(zhí)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nèi)也。
天發(fā)殺機,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wèi)生,故天之殺機一發(fā),則周而復始,而星宿移轉,斗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fā),則剝極而復,龍蛇起 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 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癡。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 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nèi)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藥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 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并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fā)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fā)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 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zhí)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誰與歸?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亙古如是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人即見景生情,恣情縱欲,耗散神氣,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 盜耳;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大修行人,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 之,并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氣長存,萬物 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須要不先不后,不將不迎,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坎來則離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陽復以陰接之,大要不失其 時,不錯其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食時則后天之氣化,百骸皆理, 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復,萬化俱安,可以延年。時也機也,難言也。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茍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烏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 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學人,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zhí)相,千奇百怪,到老無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 之神,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輪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 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日月有數(shù),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shù)焉;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以其圣道無形無象焉。如日月雖高,而有度數(shù)可推,日則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 冬之可見;月則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大為陽,小為陰,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大往小來,小往大來,陰陽循環(huán),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陰 陽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時辰內(nèi),采鴻濛未判之氣,以為丹母,奪天地虧盈之數(shù),以為命基,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 明,其盜機也,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天下烏得而見,烏得而知?如其能見能知,安能盜之?此其所以為圣,此其所以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 賢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窮而如無 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嘗滋味,自滿自足,又不自重性命,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適以自造罪過,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善於聽,非善聽也,以目無所見,而神藏於耳,故其聽也聰;聾者善於視,非善視也,以耳無所聞,而氣運於目,故其視也明。即此二者以觀,閉目而耳聰,塞 耳而目明,況伏先天之氣,舍假修真,存誠去妄者,何患不能長生乎?清靜經(jīng)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 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絕此利之一源,則萬有皆空,諸慮 俱息,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誠去妄,朝乾夕惕,晝夜殷勤,十二時中,無有間斷,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蓋師之功, 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與人規(guī)矩,而不能使人巧;絕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師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節(jié)妙諦。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門戶。本來真心,空空洞洞,無我無人無物,與太虛同體,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團之心耳。心不可見,因物而見,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 現(xiàn)。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蓋目有所見,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機,實在目也。人能返觀內(nèi)照,外物無由 而受,生死從何而來?古人云:滅眥可以卻老,此至言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至高而萬物至卑,天與物相遠,似乎無恩於物矣。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天之氣鼓而成雷,噓而成風,迅雷震之而萬物發(fā)生,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發(fā) 生榮旺,萬物皆蠢然無知,出於自然,此無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樂者,萬物難屈,無拘無束,性常有余;至靜者,萬物難移,無貪無愛,性常廉潔。樂者無 心於余而自余,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無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道行於無象,運於無形,為物不貳,其至私與。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奧妙,其一氣流行,禽制萬物乎?禽者,擒也,統(tǒng)攝之謂;制者,造 作之謂;言統(tǒng)攝萬物,制造萬物,在乎一氣也。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制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 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氣流行,循環(huán)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氣。上下運用一氣,上為陽,下為陰。陽者,生也,恩也;陰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為根,死以生為根也;有恩 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則長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尋恩,則有恩而無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環(huán)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為圣矣。我則謂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見可知,未足為天地之圣。若夫時物之文理,無象 無形,乃神運之道,藏之於內(nèi)者,不可見,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蓋物有時而生,有時而死。當生之時,時生之,不得不生;當死之時,時死之,不得不 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時運之,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觀於物之生死有 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故古來修真上圣,當有作之時,黜聰毀智,韜明養(yǎng)晦,斡天關,回斗柄,采藥物於恍惚杳冥之鄉(xiāng),行火候於無識無知 之地,委志虛無,神明默運,雖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于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奧妙,或以愚度圣人,彼豈知良賈深藏,若虛而實有,不愚之運用乎?當無為 之時,和光同塵,積功修德,極往知來,一叩百應,神通廣大,智慧無邊,而人或以奇期圣人,彼豈知真常應物,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圣人不愚,亦如時物文理之 哲,圣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圣。圣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人之慳貪恩愛,如水淵也;酒色財氣,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學,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然靜者動之基,靜極而動,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 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潤漸入之謂,亦自然之義。惟其浸潤自然,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陰陽勝。動為陽,靜為陰,動極而靜,靜極 而動,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推,四時成序,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蓋以自然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 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于象矣。
圣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者也。惟與天地合德,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變通,與天地同功用。何則?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 無兼該,虛實并應者也。故以言其無,則虛空一氣,無聲無臭,其為道也至靜,靜至於至,雖律歷之氣數(shù),有所不能契。夫律歷能契有形,不能契無形,至靜則無形 矣,律歷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則造化不測,包羅一切,其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謂神器。神也者,妙 萬物而為言者也。故萬象森羅,八卦相盪,甲子循環(huán),神之伸機,鬼之屈藏,無不盡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者是也。靜道者,無 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其始也;有欲以觀其竅者,即觀其母也。非有不能成無,非觀竅難以觀妙。觀妙之道,萬有皆 空,無作無為;觀竅之道,陰陽變化,有修有證。圣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觀天道,執(zhí)天行,從后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陰 養(yǎng)陽,以陽化陰,陽健陰順,陰陽混合,由觀竅而至觀妙,由神器而入至靜,由勉強而抵自然,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要知 此術非尋常之術,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乃轉璇璣、脫生死之術。昔黃帝修之,而乘龍上天;張葛許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飛升者三千,無非由此 道而成之。吁!陰符經(jīng)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開萬世修真之路,天機大露,后世丹經(jīng)子書,雖譬喻千般,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有志 者若見此經(jīng),誠心敬閱,求師一訣,倘能直下承當,大悟大徹,勤而行之,以應八百之讖,有何不可?
鬼谷子《陰符經(jīng)》 ①注
《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新唐書·藝文志》道家類錄有《集注陰符經(jīng)》一卷,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鑒、李銳、楊晟 注。今存本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注文。《陰符經(jīng)》文字簡古,蘊含深邃,深得歷代學者珍愛,一時名家注本蜂涌,僅以明人呂坤所知見, 當時行世的各家注本已逾百種。
鬼谷子是《陰符經(jīng)》的早期注家之一。署為鬼谷子注的《陰符經(jīng)》版本,今可見者為《四庫全書》所收包括唐人李筌在內(nèi)的六家注《陰符經(jīng)解》。李筌曾與道士吳筠 同時稍后,李筌注《陰符經(jīng)》的時間當在天寶中。吳筠則早在天寶初已入京,其所著《宗元集》中曾引述過《陰符經(jīng)》經(jīng)文并鬼谷子注,吳筠引文所據(jù)不可能是《陰 符經(jīng)解》,而應是另一種更早的版本。
《鬼谷子》很重視“陰符”之說,《鬼谷子》一書中就有《本經(jīng)陰符七術》?!稇?zhàn)國策》記載了蘇秦刺股苦讀“太公陰符之書”一事,而今之所見《陰符經(jīng)解》六家 注居首的便是太公之注??梢姡敃r蘇秦所讀之《陰符》很可能就是包括太公注在內(nèi)的《陰符經(jīng)》。目前存有三百字本、四百三十七字本。道家、兵家、儒家、縱橫 家、醫(yī)家、陰陽家往往都把《陰符經(jīng)》作為本經(jīng)。
《陰符經(jīng)》是一部思想著作,是道家經(jīng)典之一。上篇主要內(nèi)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系。中篇主要內(nèi)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內(nèi)容是論兵的,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講以天道、人事相參驗,隨機應變等。
歷史上對《陰符經(jīng)》的評價不一。許多注家將其神化,失之偏頗?!蛾幏?jīng)》實際上是一部樸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其中關于治國、治兵等內(nèi)容在歷史上都曾發(fā)生過積極作用,有一定影響。
《陰符經(jīng)》鬼谷子注文多認為是后人偽托。其注文僅及上篇和中篇數(shù)句。主要講有關養(yǎng)生之術、仙道之說,是世傳“鬼谷子養(yǎng)生說”的重要內(nèi)容。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于人呼!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鬼谷子曰:賊 ②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炁③感之,時物亦然,且經(jīng)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 ④,其機則少女以時。
【注釋】
①《陰符經(jīng)》:又稱《黃帝陰符經(jīng)》,舊題黃帝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等注。其成書年代爭議頗多,多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早期?,F(xiàn)存道藏、四庫全書等版本。
2、賊:虐待、傷害。
3、炁:同“氣”。道家用語,專指人的元氣。
4、萬物之靈:世界上萬物的主宰,指人。
【譯文】
鬼谷子說:自然界有五種災害,最大的莫過于神,這是大災害,其余為小災害,可以以小災害來取代大災害。天地對災害都無可奈何,何況人呢?
鬼谷子說:給人傷害的東西也可使人長生不死。黃帝用少女的精氣來感應它,結果壽命形體還是像過去一樣。經(jīng)歷寒冬的草,被覆蓋上,就不會枯死;裸露在外的,就要受傷,草木的生命尚且這樣,更何況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其關鍵在于要像少女一樣珍惜好時光。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鬼谷子曰:三盜 ①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后應之。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鬼谷子曰:不欲令后代人君,廣斂珍寶,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 ②而生百骸;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 ③,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鬼谷子曰:后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于人乎?
【注釋】
①三盜:指天地、萬物和人與互相侵害的關系。
②時:時機。
③間:有限。
【譯文】
鬼谷子說:天地、萬物與人三者之間相互侵害的關系,彼此還不明白,但可以稱之為神明。這三個方面何止于車馬、金帛,放棄時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蓋地,不循天命而行動,以后就能得到反應。
鬼谷子說:要告誡后代君主不要廣斂珍寶,聚集金帛。如果能放棄這些東西,哪怕是傾河、填海也是不困難的。飲食雖然可以治療百病,但失去時機就會生百??;運 動可以平復萬物,但是失去時機就會傷害萬物。所以說:時機是有限的,不容許有瞬息的延誤。早了就會太過,晚了則又不及。所以賢明的人善于守時機,不肖的人 只會保命。
鬼谷子說:后人只有考慮這些才會圣明,連天地都不足迷信,又何況人呢?
附錄:
《陰符經(jīng)》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fā)殺 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鹕谀?,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于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 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 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
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凈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jīng)》全解與葛亮的《陰符經(jīng)》序
黃帝《陰符經(jīng)》序
蜀相 諸葛亮撰
所謂命者,性也。
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智其圣,故曰:“天機張而不死,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地而不見其跡者--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云天、湯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統(tǒng)諸侯。
夫臣易而主難,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蓋審其主焉。若使哲士執(zhí)而用之:立石為主、刻木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難乎?嗚呼!無賢君,義士至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嚴石,以養(yǎng)其命,待生于泰階。
世人以夫子(指孔子)為不遇,以泰儀為得時。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文夫所恥!嗚呼!后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天機泄者沉三劫。宜然,故圣人藏諸名山,傳之同好,隱之金匱,恐小人竊而弄之。
《黃帝陰符經(jīng)》解譯
原 文 * 解 譯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識天然王道,執(zhí)規(guī)律邏輯行事,到位了。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 因此,天然出五行,明則昌順。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 * 五行在心得,改造天然為己用。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 時空在手造,社會萬化由己出。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 人性存天性,人心觀機遇。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立官道遵規(guī)律,以規(guī)范民道行為。
天發(fā)殺機,龍蛇起陸; * 官道起革命,圣賢崛起;
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 * 民道起革命,社會動蕩。
天人合發(fā),萬變定基。 * 官民共革命,萬變定國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 人性資質高低,收獲多少有別。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 * 官能作用在資本、能力和機遇。
可以動靜。 * 人的動、靜都取決此三大要素。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 * 神火生于魂木,禍事能克服;
奸生于國,時動必潰。 * " 以智治國",動亂必潰敗。
知之修練,謂之圣人。 * 知此修學練習,可謂科學家。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 天然生殺,是規(guī)律的道理:
天地,萬物之盜; * 社會,盜物理以成就;
萬物,人之盜; * 萬物,盜人類以新陳代謝;
人,萬物之盜。 * 人,盜萬物以為己用。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 三盜均衡,天、地、人均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 * 所以說"受用時由官能理順,
動其機萬化安。" * 啟動機遇社會萬化安泰。"
人知其神之神, * 人皆知進取神火很神,
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 卻不知神火所以神的原因:
日月有數(shù),大小有定, * 日月有定數(shù),大小有定量,
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 因此產(chǎn)生科學,讓人明理。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 * 但科學中的機遇,很難見。
君子得之固躬, * 重義者得到,埋頭工作;
小人得之輕命。 * 重利者得到,亡命爭奪。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 盲人聽力好,聾人視力好。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 人到絕境,就有十倍勁頭,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 三思而行,就有萬倍勁頭。
心生于物,死于物, * 心機生于事物,死于事物,
機在于目。 * 機遇重在親自感覺。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 * 天然沒恩惠,而生出大恩惠,
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 ***與殘暴,讓人感到愚蠢。
至樂性馀,至靜性廉, * 樂不厭精性馀,靜不厭簡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 自然最私,能駕馭它就最公。
禽之制在氣。 * 駕馭的機制在把握細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 生是死因,死也是生因;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 恩生于害,害也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 * 愚人依賴社會文、理、圣,
我以時物文理哲; * 我卻依靠時物文、理、哲;
人以虞愚, * 別人靠盲目崇拜而愚己,
我以不虞愚; * 我則不靠盲目崇拜愚己;
人以期其圣, * 別人期待圣賢,
我以不期其圣。 * 我則不期待圣賢。
故曰:“沉水入火, * 因此說:“沉水入火的人,
自取滅亡?!?*是自取滅亡的人?!?/span>
自燃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規(guī)律穩(wěn)定不亂,因而造就社會。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 邏輯道理求功過,因而有陰陽。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 把握陰陽推理,變化時心不亂。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 * 所以說,科學家知道規(guī)律的
而不可違,因而制之。 * 不可違背,因而駕馭它。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 穩(wěn)定不亂的規(guī)律,不受契約限,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 * 于是圣智造邏輯,萬象更新。
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 信息通的甲等學子,神機韜略。
陰陽相勝之術, * “負陰抱陽”相成的心術,
昭昭乎進乎象矣 。 * 明明白白地進入現(xiàn)象中了。
后 語
《黃帝陰符經(jīng)》可謂中華民族最早的經(jīng)典著作,至少距今有四、五千年。經(jīng)文中有商相伊尹、周相太公、蜀相諸葛亮的注解,諸葛亮還為經(jīng)文寫了序言。中華文字發(fā) 端于象形、指事、假借,發(fā)展于會意、轉注、諧聲,古稱《六書》,其本身就蘊涵了物本和哲理意義。思想和行為比較,行為看得見屬性為陽,思想看不見屬陰,符 是標志,經(jīng)縱緯橫。古人說的《陰符經(jīng)》,應是今人說的《思想標志縱論》。所說的“天”可會意為天然、官道、規(guī)律、上或陽性,所說的“氣”可會意為細微的物 質流,所說的“天地”可會意為社會、世界,所說的“龍蛇”可會意為圣賢,所說的“迅雷烈風”可會意為暴亂與***,“賊”“盜”則是導道或役用的古稱??? 之,其字其名要與五行概括的屬性相符,這,就是中國特點的論理。
《黃帝陰符經(jīng)》立義于社會,導向于人生。強調“火生于木”的“三要”既炎上生于潤下(神生于魂),秉承資本、能力、機遇造意理想實踐的重要性。從《黃帝陰 符經(jīng)》到周景王敕撰的老子文《周書》,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古代兩三千年義制的歷史淵源。尊重上下客觀規(guī)律和五行八綱(見《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辨證邏輯,“自無 起有”辨而不辯地創(chuàng)造世界,這就是中華民族“進步時期”的古魂。
老子說:“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反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guī)矩?!庇终f:“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蹦苁匾?guī)矩地上下不失,用 義法兩治創(chuàng)造社會繁榮萬象,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所求。不尊重由黃帝到老子“知大己而小天下”的道義哲學,盲從由孔子到馬克思知共不知公、知下不知上的仁義 理論,其導向還必然是“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算不上“進步”的“中國特色”!縱觀人類五千年,可以斷言:《黃帝陰符經(jīng)》是中國與人類的靈魂根基。
指南針
序
性命之學,中正之道也。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乃貫通三教之理也。知之者,在儒可以成圣,在釋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若 舍中正二字,而別有所謂道者,即是邪道,便非正道。世之羽流,多不窮理,入于旁門曲徑,著空執(zhí)相,以訛傳訛,以盲引盲,千枝萬葉,遍滿宇內(nèi)。更加偽書杜 撰,邪說淫辭,雜于丹經(jīng)子書之內(nèi),玉石不分,皂白莫辨。即有一二烈士良才,滿眼虛花,兩耳梆聲,莫能辨其真?zhèn)?,一入網(wǎng)中,終身難出,不至喪其性命而不止。 古今英雄遭此厄者,不可勝數(shù)。道至如此,尚忍言哉!悟元自童于時,即知有此一大事因緣。朝王暮李,亂學亂作,已受其癥;幸而方兩虧悔,不致隕命,然究不知 真正之道是何事。后遇龕谷、仙留二師,得聞香風,始知性命之學,乃中正之道。中正之道,不假外求,自己現(xiàn)成。悟之者,直登道岸,非一切旁門曲徑、竊取圣 道、舍近而求遠者,可能窺其畔岸也。因嘆偽學日盛,正道日衰,遂將生平所注、所著等書,編集成部,總名曰《指南針》?!爸改厢槨蹦肆_經(jīng),定子午之正針;子 午為大地南北中正之位,子午定,而四面八方稍有偏斜,顯明易見。書名《指南》,特以中正之道示人耳。書雖不一,而言中正之道則一;言雖有異,而指中正之道 無異。若有知音者,于中正二字,下實落功夫,嘗得滋味,即于中正二字上安身立命,則一切旁門曲徑,不得而惑之,猶如羅盤,千轉萬轉,針總不轉;左之右之, 無不宜之??梢砸坏蓝炌o窮之道,亦一指南針也。我指南,人指南,人我皆歸于中正,掃邪救正,闡揚圣道,此余《指南針》之本心也。
大清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冬至日,悟元子自序于自在窩中。
陰符經(jīng)注
陰符經(jīng)注序
陰符經(jīng)三百余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jīng)。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 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zhàn)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jīng),丹經(jīng)子書,俱謂陰 符經(jīng)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于唐虞夏商,或者黃帝譔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后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 經(jīng)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圣道,以盲引盲;更有借 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jīng)妙旨。予于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臺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 釋數(shù)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敘於自在窩中
陰符經(jīng)注解跋
陰符經(jīng)者,黃帝演道書也。而談兵之家,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人事進退存亡之因,即緇黃之流,淺窺圣經(jīng),謬為注疏者亦不少,不幾誤璞為鼠,以青作黃乎?我 悟元老師,造性命之精,證天人之奧,體古圣覺世之婆心,思發(fā)其覆,憫后學窮理而無門,詳為之解,掃諸說之悖謬,詮陰符之肯綮,其中盡性至命之學,有為無為 之理,靡不詳明且備,將數(shù)千年埋沒之陰符,至今原旨畢露,而無余蘊矣。經(jīng)云: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仆則曰:圣經(jīng)之精,圣道之微,盡矣。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受業(yè)門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題
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張陽全校閱
悟元子劉一明注
后學陶鑄靈重刊
陰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見,莫能知,而己獨見獨知之謂;符者,契也,兩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謂;經(jīng)者,徑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經(jīng)久不易之謂。陰符經(jīng) 即神明暗運,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則人與天合,一動一靜,皆是天機,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無非申明陰符經(jīng)三字,會得陰符經(jīng)三字,則三篇大意可推而 知矣。
上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 觀能執(zhí)耳。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回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zhí)?專心致志之為執(zhí),身體力行之為執(zhí),愈久愈 力之為執(zhí),無過不及之為執(zhí),始終如一之為執(zhí)。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zhí)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zhí),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 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圣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 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 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見之 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 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 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fā)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 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nèi);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 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惟大圣人觀天道,執(zhí)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nèi)也。
天發(fā)殺機,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起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wèi)生,故天之殺機一發(fā),則周而復始,而星宿移轉,斗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fā),則剝極而復,龍蛇起 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 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癡。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 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nèi)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藥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 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并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fā)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fā)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 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zhí)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誰與歸?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不已,亙古如是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人即見景生情,恣情縱欲,耗散神氣,幼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 盜耳;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大修行人,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 之,并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氣長存,萬物 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須要不先不后,不將不迎,不可太過,不可不及,坎來則離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陽復以陰接之,大要不失其 時,不錯其機,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食其時者,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動其機者,隨機而扭轉生殺之柄也。食時則后天之氣化,百骸皆理, 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復,萬化俱安,可以延年。時也機也,難言也。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茍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烏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 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學人,皆認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zhí)相,千奇百怪,到老無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 之神,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輪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 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日月有數(shù),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shù)焉;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以其圣道無形無象焉。如日月雖高,而有度數(shù)可推,日則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 冬之可見;月則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大為陽,小為陰,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大往小來,小往大來,陰陽循環(huán),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陰 陽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時辰內(nèi),采鴻濛未判之氣,以為丹母,奪天地虧盈之數(shù),以為命基,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 明,其盜機也,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於人乎!天下烏得而見,烏得而知?如其能見能知,安能盜之?此其所以為圣,此其所以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 賢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洩漏圭角,固窮而如無 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嘗滋味,自滿自足,又不自重性命,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適以自造罪過,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瞽者善於聽,非善聽也,以目無所見,而神藏於耳,故其聽也聰;聾者善於視,非善視也,以耳無所聞,而氣運於目,故其視也明。即此二者以觀,閉目而耳聰,塞 耳而目明,況伏先天之氣,舍假修真,存誠去妄者,何患不能長生乎?清靜經(jīng)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 著萬物,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絕此利之一源,則萬有皆空,諸慮 俱息,勝於用師導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誠去妄,朝乾夕惕,晝夜殷勤,十二時中,無有間斷,漸歸於至善無惡之地,勝於用師導引之功萬倍。蓋師之功, 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與人規(guī)矩,而不能使人巧;絕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處,師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節(jié)妙諦。
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門戶。本來真心,空空洞洞,無我無人無物,與太虛同體,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團之心耳。心不可見,因物而見,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 現(xiàn)。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開門揖盜耳。蓋目有所見,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機,實在目也。人能返觀內(nèi)照,外物無由 而受,生死從何而來?古人云:滅眥可以卻老,此至言也。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至高而萬物至卑,天與物相遠,似乎無恩於物矣。殊不知無恩之中而實有大恩生焉。天之氣鼓而成雷,噓而成風,迅雷震之而萬物發(fā)生,烈風吹之而萬物榮旺。發(fā) 生榮旺,萬物皆蠢然無知,出於自然,此無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樂者,萬物難屈,無拘無束,性常有余;至靜者,萬物難移,無貪無愛,性常廉潔。樂者無 心於余而自余,靜者無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無恩而有大恩。無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天之道行於無象,運於無形,為物不貳,其至私與。然其四時行而萬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奧妙,其一氣流行,禽制萬物乎?禽者,擒也,統(tǒng)攝之謂;制者,造 作之謂;言統(tǒng)攝萬物,制造萬物,在乎一氣也。一氣上升,萬物皆隨之生長,一氣下降,萬物皆隨之斂藏,生長斂藏,總是一氣擒制之,一本散而為萬殊,萬殊歸而 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氣流行,循環(huán)無端,活活潑潑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氣。上下運用一氣,上為陽,下為陰。陽者,生也,恩也;陰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為根,死以生為根也;有恩 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則長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尋恩,則有恩而無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環(huán)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為圣矣。我則謂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見可知,未足為天地之圣。若夫時物之文理,無象 無形,乃神運之道,藏之於內(nèi)者,不可見,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為哲也。蓋物有時而生,有時而死。當生之時,時生之,不得不生;當死之時,時死之,不得不 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時運之,亦無非天地神道運之。天地神道不可見,因物以見之,觀於物之生死有 時,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為眾始知。故古來修真上圣,當有作之時,黜聰毀智,韜明養(yǎng)晦,斡天關,回斗柄,采藥物於恍惚杳冥之鄉(xiāng),行火候於無識無知 之地,委志虛無,神明默運,雖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測度,而況于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奧妙,或以愚度圣人,彼豈知良賈深藏,若虛而實有,不愚之運用乎?當無為 之時,和光同塵,積功修德,極往知來,一叩百應,神通廣大,智慧無邊,而人或以奇期圣人,彼豈知真常應物,而實非奇異之行藏也。圣人不愚,亦如時物文理之 哲,圣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圣。圣人也,所參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人之慳貪恩愛,如水淵也;酒色財氣,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窮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學,自暴自棄,以假為真,以苦為樂,沉於水淵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曉,自取滅亡,將誰咎乎?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無形無名,自然至靜之道。然靜者動之基,靜極而動,天地萬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為 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潤漸入之謂,亦自然之義。惟其浸潤自然,動不離靜,靜不離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故陰陽勝。動為陽,靜為陰,動極而靜,靜極 而動,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陰陽相推,四時成序,萬物生成,或變或化,無不順之,造物者豈有心於其間哉?蓋以自然之道無形,無形而能變化,是以變化無窮 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于象矣。
圣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者也。惟與天地合德,故不違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變通,與天地同功用。何則?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 無兼該,虛實并應者也。故以言其無,則虛空一氣,無聲無臭,其為道也至靜,靜至於至,雖律歷之氣數(shù),有所不能契。夫律歷能契有形,不能契無形,至靜則無形 矣,律歷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師所謂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則造化不測,包羅一切,其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謂神器。神也者,妙 萬物而為言者也。故萬象森羅,八卦相盪,甲子循環(huán),神之伸機,鬼之屈藏,無不盡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師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者是也。靜道者,無 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謂無欲以觀其妙者,即觀其始也;有欲以觀其竅者,即觀其母也。非有不能成無,非觀竅難以觀妙。觀妙之道,萬有皆 空,無作無為;觀竅之道,陰陽變化,有修有證。圣人不違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觀天道,執(zhí)天行,從后天中返先天,在殺機中盜生機,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陰 養(yǎng)陽,以陽化陰,陽健陰順,陰陽混合,由觀竅而至觀妙,由神器而入至靜,由勉強而抵自然,有無一致,功力悉化,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色象之外矣。要知 此術非尋常之術,乃竊陰陽、奪造化之術,乃轉璇璣、脫生死之術。昔黃帝修之,而乘龍上天;張葛許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飛升者三千,無非由此 道而成之。吁!陰符經(jīng)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開萬世修真之路,天機大露,后世丹經(jīng)子書,雖譬喻千般,無非申明陰陽相勝之術,有志 者若見此經(jīng),誠心敬閱,求師一訣,倘能直下承當,大悟大徹,勤而行之,以應八百之讖,有何不可?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李筌《黃帝陰符經(jīng)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