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觀 論
龍樹菩薩著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觀因緣品第一】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fù)無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果為從緣生為從非緣生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果先于緣中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用緣
若果非有生亦復(fù)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果若未生時則不應(yīng)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如諸佛所說真實(shí)微妙法 于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諸法無自性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
若謂緣無果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若果從緣生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果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觀去來品第二】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云何于去時而當(dāng)有去法 若離于去法 去時不可得
若言去時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去時獨(dú)去故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為去時 二謂去時去
若有二去法則有二去者 以離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若離于去者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義 若離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去者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 二謂去法去
若謂去者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 說去者有去
已去中無發(fā)未去中無發(fā) 去時中無發(fā) 何處當(dāng)有發(fā)
未發(fā)無去時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yīng)有發(fā) 未去何有發(fā)
無去無未去亦復(fù)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fā) 何故而分別
去者則不住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去者若當(dāng)住云何有此義 若當(dāng)離于去 去者不可得
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 所有行止法 皆同于去義
去法即去者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于去法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yè) 是事則為一
若謂于去法有異于去者 離去者有去 離去有去者
去去者有二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 云何當(dāng)有成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 故無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異去 于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決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處皆無
【觀六情品第三】
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余物
火喻則不能成于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見若未見時則不名為見 而言見能見 是事則不然
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于見 則為破見者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 何有見可見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dāng)?shù)糜?/span>
耳鼻舌身意聲及聞?wù)叩?當(dāng)知如是義 皆同于上說
【觀五陰品第四】
若離于色因色則不可得 若當(dāng)離于色 色因不可得
離色因有色是色則無因 無因而有法 是事則不然
若離色有因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 則無有是處
若已有色者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應(yīng)份別色
若果似于因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陰
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
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于彼疑
【觀六種品第五】
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
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 于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有相無相中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余處亦不住
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fù)無
是故今無相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dāng)有無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
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余五同虛空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觀染染者品第六】
若離于染法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yīng)生于染法
若無有染者云何當(dāng)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染者及染法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異 異法云何合
若一有合者離伴應(yīng)有合 若異有合者 離伴亦應(yīng)合
若異而有合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異 然后說合相
若染及染者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 云何而言合
異相無有成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無成 而復(fù)說異相
異相不成故合相則不成 于何異相中 而欲說合相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觀三相品第七】
若生是有為則應(yīng)有三相 若生是無為 何名有為相
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 云何于一處 一時有三相
若謂生住滅更有有為相 是即為無窮 無即非有為
生生之所生生于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還生于生生
若謂是生生能生于本生 生生從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謂是本生能生于生生 本生從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時能生于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時能生于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如燈能自照亦能照于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燈中自無□ 住處亦無□ 破□乃名照 無□則無照
云何燈生時而能破于□ 此燈初生時 不能及于□
燈若未及□ 而能破□者 燈在于此間 則破一切□
若燈能自照亦能照于彼 □亦應(yīng)自□ 亦能□于彼
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 生時亦不生 去來中已答
若謂生時生是事已不成 云何眾緣合 爾時而得生
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 是二俱寂滅
若有未生法說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復(fù)何用生
若言生時生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謂更有生生生則無窮 離生生有生 法皆自能生
有法不應(yīng)生無亦不應(yīng)生 有無亦不生 此義先已說
若諸法滅時是時不應(yīng)生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 住時亦不住 無生云何住
若諸法滅時是則不應(yīng)住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 終不見有法 離老死有住
住不自相住亦不異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異相生
法已滅不滅未滅亦不滅 滅時亦不滅 無生何有滅
若法有住者是則不應(yīng)滅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應(yīng)滅
是法于是時不于是時滅 是法于異時 不于異時滅
如一切諸法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 即亦無滅相
若法是有者是即無有滅 不應(yīng)于一法 而有有無相
若法是無者是則無有滅 譬如第二頭 無故不可斷
法不自相滅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生住滅不成故無有有為 有為法無故 何得有無為
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 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
【觀作作者品第八】
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yè) 決定無作者 不作無定業(yè)
決定業(yè)無作是業(yè)無作者 定作者無作 作者亦無業(yè)
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業(yè) 作者及作業(yè) 即墮于無因
若墮于無因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 無所用作法
若無作等法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 罪福報亦無
若無罪福報亦無大涅盤 諸可有所作 皆空無有果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業(yè) 有無相違故 一處則無二
有不能作無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過如先說
作者不作定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yè) 其過先已說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于業(yè) 其過先已說
因業(yè)有作者因作者有業(yè) 成業(yè)義如是 更無有余事
如破作作者受受者亦爾 及一切諸法 亦應(yīng)如是破
【觀本住品第九】
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 誰有如是事 是則名本住
若無有本住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dāng)知 先已有本住
若離眼等根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若離眼耳等而有本住者 亦應(yīng)離本住 而有眼耳等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離法何有人 離人何有法
一切眼等根實(shí)無有本住 眼耳等諸根 異相而分別
若眼等諸根無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云何能知塵
見者即聞?wù)呗務(wù)呒词苷?如是等諸根 則應(yīng)有本住
若見聞各異受者亦各異 見時亦應(yīng)聞 如是則神多
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 所從生諸大 彼大亦無神
若眼耳等根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 眼等亦應(yīng)無
眼等無本住今后亦復(fù)無 以三世無故 無有無分別
【觀然可然品第十】
若然是可然作作者則一 若然異可然 離可然有然
如是常應(yīng)然不因可然生 則無然火功 亦名無作火
然不待可然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然者 人功則應(yīng)空
若汝謂然時名為可然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然可然
若異則不至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然與可然異而能至可然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若謂然可然二俱相離者 如是然則能 至于彼可然
若因可然然因然有可然 先定有何法 而有然可然
若因可然然則然成復(fù)成 是為可然中 則為無有然
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因可然無然不因亦無然 因然無可然 不因無可然
然不余處來然處亦無然 可然亦如是 余如去來說
若可然無然離可然無然 然亦無可然 然中無可然
以然可然法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 當(dāng)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觀本際品第十一】
大圣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復(fù)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中當(dāng)云何有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無
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 是則為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 是二俱無因
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 謂有生老死
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于生死本際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際皆亦無
【觀苦品第十二】
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于果則不然
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 而有彼陰生
若謂此五陰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yīng)言 從他而作苦
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 而謂于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苦他人作而與此人者 若當(dāng)離于苦 何有此人受
苦若彼人作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 而能授于此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 何有彼作苦
若彼此苦成應(yīng)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非但說于苦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 四義亦不成
【觀行品第十三】
如佛經(jīng)所說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諸法若無性云何說嬰兒 乃至于老年 而有種種異
若諸法有性云何而得異 若諸法無性 云何而有異
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 老亦不作老
若是法即異乳應(yīng)即是酪 離乳有何法 而能作于酪
若有不空法則應(yīng)有空法 實(shí)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 若復(fù)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觀合品第十四】
見可見見者是三各異方 如是三法異 終無有合時
染與于可染染者亦復(fù)然 余入余煩惱 皆亦復(fù)如是
異法當(dāng)有合見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 見等云何合
非但可見等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
異因異有異異離異無異 若法所因出 是法不異因
若離從異異應(yīng)余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是法不自合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 合法亦皆無
【觀有無品第十五】
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為他性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若不成者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shí)義
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 經(jīng)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若法實(shí)有性后則不應(yīng)無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法實(shí)有性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shí)無性 云何而可異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yīng)著有無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觀縛解品第十六】
諸行往來者常不應(yīng)往來 無常亦不應(yīng) 眾生亦復(fù)然
若眾生往來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若從身至身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諸行若滅者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于何而有縛
若可縛先縛則應(yīng)縛可縛 而先實(shí)無縛 余如去來答
縛者無有解不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若不受諸法我當(dāng)?shù)媚P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不離于生死而別有涅盤 實(shí)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觀業(yè)品第十七】
大圣說二業(yè)思與從思生 是業(yè)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yè)是 所從思生者 即是身口業(yè)
身業(yè)及口業(yè)作與無作業(yè)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 能了諸業(yè)相
業(yè)住至受報是業(yè)即為常 若滅即無常 云何生果報
如芽等相續(xù)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xù)
從種有相續(xù)從相續(xù)有果 先種后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xù)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xù)
從心有相續(xù)從相續(xù)有果 先業(yè)后有果 不斷亦不常
能成福業(yè)者是十白業(yè)道 二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yè)報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若如汝分別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于義則不然
今當(dāng)復(fù)更說順業(yè)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圣所稱嘆
不先法如券業(yè)如負(fù)財物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yè)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而業(yè)至相似 則得破業(yè)等 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yè)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dú)生
如是二種業(yè)現(xiàn)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yè)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 于是中分別 有漏及無漏
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 業(yè)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諸業(yè)本不生以無定性故 諸業(yè)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若業(yè)有性者是即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yè)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yè)不作而有罪 不斷于梵行 而有不凈過
是則破一切世間語言法 作罪與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yè)決定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報已 而應(yīng)更復(fù)受
若諸世間業(yè)從于煩惱出 是煩惱非實(shí) 業(yè)當(dāng)何有實(shí)
諸煩惱及業(yè)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yè)空 何況于諸身
無明之所蔽愛結(jié)之所縛 而于本作者 不異亦不一
業(yè)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于業(yè)者
無業(yè)無作者何有業(yè)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fù)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為業(yè)
諸煩惱及業(yè)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如夢 如焰亦如響
【觀法品第十八】
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shí)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內(nèi)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業(yè)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 業(yè)煩惱非實(shí) 入空戲論滅
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shí)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shí)相者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盤
一切實(shí)非實(shí)亦實(shí)亦非實(shí) 非實(shí)非非實(shí) 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shí)相
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shí)相 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于遠(yuǎn)離生
【觀時品第十九】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xiàn)在 未來及現(xiàn)在 應(yīng)在過去時
若過去時中無未來現(xiàn)在 未來現(xiàn)在時 云何因過去
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xiàn)在時 是故無二時
以如是義故則知余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去皆無
時住不可得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 云何說時相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dāng)有時
【觀因果品第二十】
若眾緣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若眾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眾緣 和合而果生
若眾緣和合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yīng)有 而實(shí)不可得
若眾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是則眾因緣 與非因緣同
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 一與一則滅
若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 是果則無因
若眾緣合時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則為一時俱
若先有果生而后眾緣合 此即離因緣 名為無因果
若因變?yōu)楣蚣粗劣诠?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fù)生
云何因滅失而能生于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 因見不見果 是二俱不生
若言過去因而于過去果 未來現(xiàn)在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未來因而于未來果 現(xiàn)在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現(xiàn)在因而于現(xiàn)在果 未來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空無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滅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 因果是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 因則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因?yàn)楹嗡?若果定無性 因?yàn)楹嗡?/span>
因不生果者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 誰能有是果
若從眾因緣而有和合法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從緣合不合生 若無有果者 何處有合法
【觀成壞品第二十一】
離成及共成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若離于成者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是事則不然
成壞共有者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則不然
若離于壞者云何當(dāng)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
成壞共無成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dāng)有成
盡則無有成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無壞
若離于成壞是亦無有法 若當(dāng)離于法 亦無有成壞
若法性空者誰當(dāng)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成壞若一者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以現(xiàn)見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若有所受法即墮于斷常 當(dāng)知所受法 若常若無常
所有受法者不墮于斷常 因果相續(xù)故 不斷亦不常
若因果生滅相續(xù)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為斷滅
法住于自性不應(yīng)有有無 涅盤滅相續(xù) 則墮于斷滅
若初有滅者則無有后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后有
若初有滅時而后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言于生滅而謂一時者 則于此陰死 即于此陰生
三世中求有相續(xù)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xù)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
非陰非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是即非我有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來
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為如來
若不因五陰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為如來
今實(shí)不受陰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dāng)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為如來
若于一異中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dāng)以空 而說空如來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后 分別于有無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觀顛倒品第二十三】
從憶想分別生于貪恚癡 凈不凈顛倒 皆從眾緣生
若因凈不凈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shí)
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誰有此煩惱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 煩惱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凈不凈顛倒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色聲香味觸及去體六種 皆空如焰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何有凈不凈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不因于凈相則無有不凈 因凈有不凈 是故無不凈
不因于不凈則亦無有凈 因不凈有凈 是故無有凈
若無有凈者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凈 何由而有恚
于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于無常中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于顛倒時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于顛倒
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若我常樂凈而是實(shí)有者 是常樂我凈 則非是顛倒
若我常樂凈而實(shí)無有者 無??嗖粌?是則亦應(yīng)無
如是顛倒滅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shí)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dāng)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dāng)可斷 誰能斷無性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圣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則無有四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圣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空法壞因果亦壞于罪福 亦復(fù)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shí)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于空義 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 則于深佛法 不知真實(shí)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盤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shù)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于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于所乘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 亦復(fù)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圣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dāng)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yīng)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滅諦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xí)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先來所不見 于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圣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圣諦故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復(fù)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雖復(fù)勤精進(jìn)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yīng)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于罪福中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于世俗 諸余所有法
若破于空義即應(yīng)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yīng)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jīng)中說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觀涅盤品第二十五】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盤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盤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盤
涅盤不名有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于老死相
若涅盤是有涅盤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若涅盤是有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法者
有尚非涅盤何況于無耶 涅盤無有有 何處當(dāng)有無
若無是涅盤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受諸因緣故輪轉(zhuǎn)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盤
如佛經(jīng)中說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盤 非有亦非無
若謂于有無合為涅盤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于有無合為涅盤者 涅盤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有無共合成云何名涅盤 涅盤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云何是涅盤 是二不同處 如明□不俱
若非有非無名之為涅盤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盤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如來滅度后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xiàn)在時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涅盤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盤 亦無少分別
涅盤之實(shí)際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厘差別
滅后有無等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盤 未來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眾生癡所覆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入六趣
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于名色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以生于六觸
因于六觸故即生于三受 以因三受故 而生于渴愛
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我于過去世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于未來世為作為無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日我
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 若當(dāng)離于身 何處別有我
離身無有我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dāng)以受 而作于受者
若離身有我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shí)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亦不但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離彼應(yīng)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失于業(yè)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如過去世中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于未來世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若天即是人則墮于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異于人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xù)
若半天半人則墮于二邊 常及于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yīng)成 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shí)無此事
今若無有常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后世 若世間無邊 云何有后世
五陰常相續(xù)猶如燈火焰 以是故世間 不應(yīng)邊無邊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 更生后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亦不因是陰 而生后五陰 世間則無邊
若世半有邊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fù)如是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若亦有無邊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yīng)成
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見 何處于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曇大圣主憐愍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78/7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