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火罐有哪些原理
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后,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淤血、氣郁、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
中醫(yī)認為拔罐是通過罐內負壓的作用打開毛細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產生收縮和沖擠的相互作用,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排出體外,達到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從而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調動人體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激發(fā)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jié)人體免疫力,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收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是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西醫(yī)認為,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細胞破壞,發(fā)生溶血現象。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可通過神經系統(tǒng)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jié),同時促進白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二、拔罐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1、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人體的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體,縱橫交錯,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jié)聯絡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具有運行氣血,溝通機體表里、上下和調節(jié)臟腑組織活動的作用。若經絡氣血功能失調,就會產生各種病變。拔罐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負壓吸引作用,在臟腑經絡氣血凝滯或經脈空虛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鼓動經脈氣血,濡養(yǎng)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衰弱的臟腑機能得以振奮,提高其功能。
正氣加強驅除病邪之力,從而使經絡氣血恢復正常,疾病得以祛除。臨床常用的循經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絡拔罐法等,均有明顯的上述功能。
拔罐治病即是根據中醫(yī)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而形成的一套獨立的治療手段。通過罐體邊緣的按壓及負壓的吸吮,刮熨皮膚,牽拉、擠壓淺層肌肉,刺激經絡、穴位,循經傳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達到通其經脈,調整氣血,平衡陰陽,祛病健身的目的。
2、雙向調節(jié),異病同治
拔罐療法具有雙向的調節(jié)作用和獨特的功效,在取穴、操作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如:大椎穴刺血拔罐法,既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又可以治療風熱感冒,還可用于內傷發(fā)熱;既可治療高血壓、頭痛等內科疾病 ,又可用來治療頑固性蕁麻疹、座瘡等皮膚科疾病。
總之,拔罐療法可根據中醫(yī)基礎理論、經絡腧穴學說以及中藥理論等辨證施治,配合應用,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調和陰陽,清熱解毒,祛除寒濕等目的。
三、拔火罐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過飽、過饑、過渴、醉酒等均應慎用拔罐療法。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4)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才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為自己拔罐時注意別睡著了,以免長時間留罐引起皮膚潰爛。
6)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藥膏或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7)走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胳凸凹不平,毛發(fā)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拔罐十忌:
1、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不宜拔罐。
2、嚴重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等血液性疾病;
3、骨折部位、靜脈曲張部位;
4、孕婦、月經期婦女、精神病人、肺結核活動期病人;
5、血壓過高病人;
6、重度心臟病病人;
7、六歲以下小孩。
8、過于瘦弱的人也不宜胡亂施穴或慎用拔罐療法;
9、頭部、心臟處更應慎用,不能什么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因為不對癥的拔罐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卻會貽誤病情,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
10、皮膚過敏、潰爛部位、水腫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紫癜風等)的病人也不適合使用拔罐療法。
四、拔罐時的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
1、拔罐時的正常反應
無論用何種方法將罐吸于體表,由于罐子的負壓吸引作用,局部軟組織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覺得局部有牽拉發(fā)脹感,或發(fā)熱、溫暖、涼氣外出、舒適感等,有的病證立即或漸漸減輕,甚至完全消除。當然,上述感覺并非全部出現,依個體反應的不同,出現的多寡顯隱有別。留罐到一定時間(數分鐘至十多分鐘),或閃罐、走罐多次后,局部的軟組織呈現潮紅、紫紅色(瘀斑色),或出現丹痧(小點狀,紫紅色疹子),起罐后皮膚的這些變化可能維持一至數天。這些,都屬于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應。
2、拔罐時的異常反應
上罐后,如果病人感到局部非常緊張,疼痛灼辣難忍,數分鐘即起水泡(也可能患濕氣證),或于施術局部的遠端感覺發(fā)涼、發(fā)麻、疼痛等,均屬異常反應。引起異常反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1.病人心理反應過度。
2.罐子吸力過大。
3.施術時失誤、灼傷皮膚,或皮膚本來就有傷口。
4.所涂藥物的刺激過強。
5.罐口邊緣過薄(指代用罐),或不平滑,有砂粒狀樣凸起或凹縫、凸痕,或病人皮膚干枯松弛(如老年人),加上醫(yī)者上罐時可能旋轉了手腕(旋罐),使皮膚出現皺褶。
6.吸罐時間過長,局部瘀血形成過多,隆起明顯。
7.拔罐的局部有淺在的較大動脈分布(如腹肌溝動脈、足背動脈搏動處),由于吸力的作用,局部軟組織緊張,動脈受壓而使血運受到影響,于是遠端的組織出現缺血,故出現發(fā)麻、發(fā)冷、疼痛等反應,甚至還會出現組織壞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11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