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抗冷“裝備”可以拿出來了
小寒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jié)氣。別看“小寒”、“大寒”的名字似乎不如“小雪”、“大雪”那般有更直觀的冷,但實際上,小寒、大寒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段。
到底是“小寒”冷,還是“大寒”冷,民間說法很多。有趣的是,央視氣象主持人宋英杰,曾經把全國120個城市(地區(qū))有氣象記錄以來小寒與大寒的氣溫做過統(tǒng)計對比,結果發(fā)現,61%的地區(qū)“小寒”更冷;32%的地區(qū)“大寒”更冷;另有7%的地區(qū)基本持平(差距小于0.1℃)。對南方和北方城市的分類統(tǒng)計發(fā)現,南方城市大部分是“小寒”更冷;北方城市則是“大寒”更冷的多一些。
小寒期間的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是浙江氣候中最為寒冷的時段。而根據流傳下來數九寒天里的算法,從1月9日開始,我們將進入到“三九四九冰上走”的“三九”了,“哆嗦”的日子到了,最抗冷的“裝備”可以拿出來了。
注意頭腳保暖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李艷玲提醒人們,注意頭部和腳部保暖。
她指出,在寒冷時,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頂很單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另外,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所以腳的溫度很低,腳部受涼可引起人體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活動緩慢,人體抵抗力下降,極易誘發(fā)感冒、心腦血管病、氣管炎等。因此,要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覺前用熱水泡腳,然后用力揉搓腳心。
李艷玲說,對畏寒怕冷的人,除多穿衣服外,還應多吃些御寒食物,如紅棗、蘿卜、橘子、牛肉、雞肉、鵪鶉等,可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
臘八喝粥,各地不同
飲食上“小寒”節(jié)氣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p>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算熬好了。
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yè)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
陜西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
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作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專家提醒:小寒不宜大補
四川省名中醫(yī)吳節(jié)稱,在小寒節(jié)氣,由于外界氣溫低,人體陽氣易藏于內,寒氣郁于表,從而形成外寒內熱。雖有“三九補一冬”之說,但小寒不宜大補,而且要因人而異。對于陽虛怕冷的人,專家建議,可以吃一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葡萄干等,“但還是要注意忌生冷辛辣?!?/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209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