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咳的病因是什么
臨床上,大多數(shù)慢性干咳屬于過敏性咳嗽,也稱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或過敏性支氣管炎。 過敏性咳嗽病的發(fā)病原因錯綜復雜,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過敏性咳嗽病患者的體質和環(huán)境因素?;颊叩捏w質包括“遺傳素質”、免疫狀態(tài)、精神心理狀態(tài)、內分泌和健康狀況等主觀條件,是患者易感過敏性咳嗽的重要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各種變應原、刺激性氣體、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區(qū)、居室的條件、職業(yè)因素、氣候、藥物、運動(過度通氣)、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劑、飲食習慣、社會因素甚至經濟條件等均可能是導致過敏性咳嗽發(fā)生發(fā)展的更重要原因。過敏性咳嗽病發(fā)病率的增高趨勢也與患者的過敏性體質導致的易感性和環(huán)境因素有關。
從單合子雙胞胎在過敏性咳嗽發(fā)病中的不一致性來看,環(huán)境因素在過敏性咳嗽的發(fā)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環(huán)境中變應原的接觸對于患者過敏性咳嗽基因的表達往往是必需條件,環(huán)境中變應原的濃度經常可以決定過敏性咳嗽基因的表達水平?,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過敏性咳嗽病患者氣道變應性炎癥的形成為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臨床工作者應分清主次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防治工作。此外病人初次接觸上述不良環(huán)境因素的年齡、不良環(huán)境的惡劣程度、接觸的頻率以及接觸持續(xù)的時間也是決定病人是否由過敏性咳嗽前狀態(tài)轉變?yōu)檫^敏性咳嗽病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決定過敏性咳嗽病患者預后和轉歸的關鍵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某些誘發(fā)過敏性咳嗽的環(huán)境因素如塵螨、真菌、花粉等變應原、病毒和氣候變化等往往持續(xù)存在而較難避免,加上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過敏源頻頻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人們出差、旅行、度假等機會也增多,活動地域在不斷擴大,所以過敏原的接觸范圍也增大,因此過敏性咳嗽病的防治往往較為困難,防不勝防。
目前多數(shù)作者認為應把引起過敏性咳嗽病的諸多因素分為致病因素(Trigger)和誘發(fā)因素(Contributor)兩大類,有關治療相見擴展閱讀),致病因素是指引起過敏性咳嗽病首次發(fā)作的因素,是過敏性咳嗽病發(fā)病的"扳機"和主要病因,無論在過敏性咳嗽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均起重要作用;誘發(fā)因素是指病人在已患有過敏性咳嗽病的基礎上誘發(fā)隱性過敏性咳嗽重新活動或過敏性咳嗽急性發(fā)作的因素,是過敏性咳嗽發(fā)作過程中的綜合誘發(fā)因素之一,在促使過敏性咳嗽病情復發(fā)和進一步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上述兩大類因素中,某些因素如變應原、刺激性氣體和有害氣體、職業(yè)性因素、病毒、食物和藥物等兼有雙重作用,既可導致過敏性咳嗽病的發(fā)生,又在過敏性咳嗽病情的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我們應當明確所有的環(huán)境因素并非是決定過敏性咳嗽病是否發(fā)生的唯一因素,過敏性咳嗽病患者本身的特應性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干咳的診斷根據(jù)是什么
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此型常見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發(fā)病。蓋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喜清肅而不耐寒熱。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響肺之宣發(fā)、肅降功能并灼傷肺津,遂發(fā)是證。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癢、鼻燥、口渴,舌紅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解表清肺,潤燥止咳。藥如:桑葉、桑白皮、杏仁、南沙參、炙杷葉、大貝母、山梔子、淡豆豉、薄荷、蘆根等。若患者鼻塞、惡風、咽癢等癥狀突出者,可酌加蘇葉、蟬衣、白僵蠶等疏風宣肺止咳。
陰虛肺燥清肅失司
此類證候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型哮喘、肺結核或肺癌等病,臨床當作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亦可見于長期服用清熱解毒或抗生素治療后的病人,肺陰虧耗,津液不足,陰虛火旺,虛熱內生。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無痰,晝輕夜重,持續(xù)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挾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熱,消瘦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法宜養(yǎng)陰潤肺,清燥止咳。藥如沙參、玄參、麥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葉、浙貝母、桑葉、桑白皮等。若見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挾血者,酌加蘆根、白茅根。
肝郁氣滯 津聚痰凝
此類證候多見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癥狀以干咳為主,或嗆咳少痰,伴有咽癢如蟻行及異物痰黏喉梗之不適感,咽癢即咳,咳聲連連,遷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脅脹滿甚或隱隱作痛,情志不暢易誘發(fā)或加劇,舌淡紅,苔薄白(膩),脈弦。證屬肝氣郁結,津聚痰凝,氣機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氣降逆。藥如柴胡、白芍、枳殼、厚樸、蘇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貝母、桔梗等。若見脅肋隱痛明顯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顯者,酌加黃芩、射干;抑郁不舒,煩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梔子。
肝胃不和 氣機上逆
此類證候多與胃-食道反流有關,患者食道24小時pH監(jiān)測陽性。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少痰,嗆咳不已,易于夜間發(fā)作,常伴燒心反酸,進食后尤甚,兩脅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析其病因病機,乃原發(fā)于胃,后傳于肺,涉及肝氣。證屬肝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肺氣上逆。本病論治,當以肺為標,肝胃為本;止咳為標,降逆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藥如旋復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樸、蘇子、郁金、炙杷葉、苦杏仁、黃連、吳茱萸、烏賊骨等。
肝陰虧虛 風搖鐘鳴
此型常見于咳嗽變異型哮喘,多于春季發(fā)病。臨床多表現(xiàn)為咳嗽反復發(fā)作或持續(xù)不斷,常在夜間或晨起發(fā)作或加劇,以干咳為主,時有少量白粘痰,偶伴喘息、胸悶,脅肋隱痛,咽干口渴,舌紅少苔,脈弦細。患者多為過敏素質,既往常有個人過敏史或患有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濕疹等。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舒張試驗陽性。辨證屬于肝之陰血虧虛,血燥生風,陰虛風動,內風上擾,搖鐘而鳴。治宜柔肝熄風,肅肺降逆。藥如烏梅、五味子、柴胡、防風、白芍、鉤藤、地龍、山萸肉、代赭石、前胡、甘草等。
總結
綜上所述,干咳作為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的一個癥狀,其病因多端,涉及臟腑多種,病情嚴重度不等,治療反應不一,故在診治過程中,當細究其病因病機,辨別所累臟腑病位,分清標本虛實,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針對性、特異性治療,這樣才能切中肯綮,效如桴鼓。
三、干咳的有效偏方治療
(1)川貝母12g,雪梨2個,豬肺250g,冰糖少許。將川貝母洗凈,雪梨去皮洗凈切成數(shù)塊,豬肺洗凈,擠去泡沫,切成片。將川貝母、雪梨、豬肺一起放入砂鍋內,加冰糖少許,清水適量,置文火上熬煮3小時后即成。服用時吃梨、肺,飲湯。
此方適應于肺結核的干咳、咳嗽、咳血,以及老人干咳無痰、一般人的燥熱咳嗽、口干痰黃等癥,具有除痰、潤肺、補肺的功效。
(2)銀耳10~12g,冰糖適量。將銀耳一朵一朵洗凈,放入碗中用冷開水浸泡,水應浸過銀耳,浸泡1小時,待其發(fā)脹后,揀去雜物。將浸泡后的銀耳,再加冷開水和冰糖適量,放入碗中。將碗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燉2~3小時。服用時,飲湯、食銀耳。
此方適應于秋冬燥咳、干咳無痰、咽干口燥,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虛熱口渴等癥,有滋陰潤肺、生津止咳的功效,也是體質虛弱者的滋補品。
(3)絲瓜花10g,蜂蜜15g。將絲瓜花洗凈,放入茶盅內,加開水沖泡,然后上蓋浸泡10分鐘后倒入蜂蜜,攪勻即成。服用時揀去絲瓜花不用,趁熱飲用,每日三次。
此方適用于肺熱型支氣管炎,咳吐黃痰、喘息、胸痛、口燥等癥,具有清肺平喘之功效。
(4)甜杏仁250g,核桃仁250g,蜂蜜500g,白糖適量。將甜杏仁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后用文火煎熬1小時。將核桃仁切碎,倒入盛白糖的鍋內,待稠粘時,加入蜂蜜,攪勻,再燒沸,即成。將蜜餞雙仁放入糖罐內備用。食用時,每次3g,每日2次。
四、日常生活干咳的食療方法
1、治干咳:黑芝麻120克,白糖30克。炒熟拌勻研末,食用。
2、治心煩失眠、干咳痰少、飲食減少:白木耳10克,溫水泡發(fā)蒸1小時。鮮蓮子30克(去心)開水浸泡。光雞1只煮沸,加入少量米酒、食鹽、白糖、味精,倒入白木耳、鮮蓮子,煮熟佐膳食用。
3、咸橄欖二十余顆,豆腐皮30克,水煎去渣,治干咳。
4、花生冰糖水:花生100-150克,冰糖及清水適量同煮糖水,煮至花生熟爛時食用。有潤肺補脾功效,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干咳痰少,秋冬燥咳,小兒百日咳等癥。
5、姜汁杏仁豬肺湯:豬肺250克洗凈切塊,北杏仁10-15克共煮湯,將熟時沖入生姜汁1~2湯匙,食鹽少許調味食用。有止咳,化痰,補肺作用。適用于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寒痰多(白泡痰),久咳不愈,腸燥便秘。
6、治燥熱干咳痰少,秋季口、鼻、唇干燥者:白菜1000克,牛百葉300克,豬瘦肉100克。白菜洗凈,梗、葉切開;豬瘦肉洗凈,切片,加調味料稍腌;牛百葉放入開水中浸2-3分鐘,取起刮去黑衣,洗凈,切梳形,干水。把白菜梗、蜜棗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后,文火煲1小時,放人白菜葉再煲10分鐘,放人豬瘦肉片及牛百葉再煲沸,調味,取適量食用。
7、醋熏蒸法,用500毫升(我們平常喝水的不銹鋼牙杯)不銹鋼牙杯里面倒些白醋,杯子底部放在有熱水的碗里,嘴巴放在杯子里,鼻子在外面,像抽煙一樣,用嘴吸氣,鼻子出氣,一次五分鐘,三次一組,中間適當休息。效果顯著。主要正對干咳無痰,吃藥效果不明顯者。
干咳應該如何預防
1、積極改善居住的環(huán)境,避免過敏源,經常開窗通風;注意防寒避暑。
2、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多吃水果蔬菜。
3、保持心情舒暢,遇事不要著急。
4、積極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
5、積極治療原發(fā)病,以免加重病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252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