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
本病的家族發(fā)病率甚高。國外報道
2
家庭發(fā)生變故,長期遭受父母打罵
,黑夜恐懼受驚,精神緊張,均可導致孩子遺尿。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例能力的兒童重新發(fā)生遺尿3、睡眠過深
這是一個較常見的因素
4
有些患遺尿癥的小兒的膀胱容易較正常孩子小,這些孩子平時排尿次數(shù)相對較多
二
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fā)育有限
第二階段(1歲半—3歲)
,進行行為指導。寶寶長到1歲半以后,一般都能靈活坐
、站、行走、蹲、起了,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jīng)已有了一定的發(fā)育。從生理上看,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與“放”;從心理上看,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了解去廁所是什么意思。因此,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第三階段(3歲以后):讓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歲后,家長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后延
,先半小時三
1
、有關身體的知識。告訴孩子身體都有哪些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
,包括人體的排泄部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大小便是從哪里排出來的。用把孩子的身體各部位一一指給他看并告訴他怎樣稱呼這些部位的辦法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讓他們看你是怎樣大小便的,當然,最好讓同性的父母為他們示范。不必顧慮這樣做會使孩子神經(jīng)受刺激,你可以做得很自然。孩子對此不會有什么想法。2
、排泄用語。孩子需要學會用語言或手勢告訴父母他們要大小便
。說話晚的孩子顯然更多的是用手勢。孩子怎樣表達都可以:上廁所,大便,小便,解手,拉屎,尿尿,使用哪個詞都可以,只要大家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就行。3
、訓練孩子的排便意識。你的孩子知道他什么時候想要排便嗎
?他能知道自己是拉褲子還是尿褲子了嗎?這些是保證訓練成功的重要技能。許多幼兒不到1歲時就能夠發(fā)出他就要排便的信號。當他們長大一些時,這些外部信號往往消失了,但他們的父母可能可以意識到孩子在做什么——特別是當他們總是走到屋角排便時。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早期的表現(xiàn)幫助孩子理解或講出他們大小便的感覺。四
、什么時候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呢訓練孩子控制大小便可從寶寶2個月時開始,此時
小嬰兒的膀胱容量是很少的,所以把尿的間隔時間不可太長
。通常越小越頻繁,在孩子半歲左右,當孩子清醒時,可半小時到1小時把尿1次,在孩子入睡前要把尿,入睡后數(shù)小時應把尿一次。隨著孩子的長大,把尿的時間可相應延長。半歲后
,孩子要小便時會有表示,但仍需父母定時“提醒”,因為此時孩子控制排尿的意念仍不太強,父母稍不留神,寶寶就可能尿了褲子。在孩子到了1歲左右,就應該要求讓孩子自己學著坐尿盆了,尿盆要放在指定的地點,孩子有了尿意會自己去解。但是如果父母總是將便器換位置,孩子就可能不會自己去坐盆解便。此時孩子開始學會喚人了,但常常是喚人之時尿也尿出來了,所以仍免不了要尿褲子。孩子長到2歲時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341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還特別癢一定要分清是汗皰疹還是手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