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老年神經生物學》雜志近日發(fā)表的一項專題研究報告稱
,在對239名85歲的瑞典老年人的腦部大小和癡呆狀況進行檢查后發(fā)現
,人頭部的大小與癡呆癥患病率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
。
報告稱
,研究人員對老人們的顱腔總容量作了ct掃描
。據他們介紹
,顱腔總容量是檢驗腦部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
,掃描結果還能發(fā)現是否存在有白質病變,即與血管功能失調有關的腦部神經突觸損壞
。最終結果證實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癡呆癥患者的平均顱內腦容量都比認知正常者小得多
。
學研究顯示大頭老人不易“癡呆”.png)
專家們分析說
,這很可能是由于容量較大的大腦擁有能夠推遲發(fā)病的“備用”腦容量
。此外
,一旦不幸發(fā)病
,則腦容量越小
,癡呆癥癥狀便越嚴重
。不過
,攜帶癡呆癥相關基因突變者與未攜帶者的腦部大小卻沒有明顯區(qū)別
。
老人癡呆癥是怎么來的
老人癡呆癥越來越常見,那么老人癡呆癥是怎么來的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老人癡呆癥是怎么來的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癥?,簡稱AD
,患病率研究顯示,美國在2000年的阿爾茨海默病例數為450萬例
,年齡每增加5歲,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數將上升2倍
,也就是說
,6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
,而85歲人群的患病率為30%
。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老齡化
,中國科學家對老年癡呆癥的探索也從未間斷。前不久
,來自廈門大學醫(yī)學院的醫(yī)學科學家發(fā)現了一種CUTA蛋白和老年癡呆癥的成因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這份發(fā)表于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簡稱JBC)上的研究報告為人類未來攻克老年癡呆癥又投射了一線曙光
。
85歲人群中約有一半人患病
張云武是廈門大學醫(yī)學院神經退行性疾病與衰老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正是他的研究組在JBC上發(fā)表了關于老年癡呆癥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介紹
,雖然沒有全國系統(tǒng)性的統(tǒng)計
,但有一些資料顯示
,我國的AD患病人群達到了600~1000萬人
。由于老年癡呆癥是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疾病,在65歲的人群中約有10%的人患病
,而在85歲人群中則約有50%的人患病
。因此
,隨著世界及我國社會的快速老齡化
,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率會越來越高
。而且
,隨著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發(fā)生疾病的幾率相較以前也有所增高
。
此外,很多人分不清老年癡呆癥和帕金森癥的區(qū)別
。張世忠教授介紹,帕金森癥是因患者大腦中黑質的變化導致多巴胺減少
,只影響患者的運動
,并不影響其智力
。
老年癡呆癥與遺傳有關
究竟在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大腦中發(fā)生了什么改變,使得其智力發(fā)生如此劇烈的變化?
張云武教授介紹
,在人體中
,主要在大腦部位,會生成一種小分子蛋白多肽
,稱為?-淀粉樣蛋白(?-amyloid, 簡稱A?)
。A?具有神經細胞毒性,如果A?在大腦中
,特別是在與認知記憶密切相關的部位如海馬區(qū)和大腦皮層,發(fā)生異常積累和聚集時
,就會導致這些部位的神經元細胞發(fā)生功能紊亂和死亡
。當神經元的死亡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
,就會使人的認知記憶發(fā)生障礙
,從而發(fā)生老年癡呆癥
。
環(huán)境惡化對發(fā)病有催化作用
就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機制和原因
,科學家一直在持續(xù)地探索
,盡管結果并未昭然
,但張云武教授說
,現在已經知道造成A?在大腦中發(fā)生異常聚集,進而誘發(fā)疾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和環(huán)境兩方面的因素
。
他介紹,生物學遺傳因素是導致老年癡呆癥的一個原因
,但因為這部分病人只占總病例的小部分,因此不能算是主導因素
。?一些環(huán)境因素
,如重金屬污染
、氧化應激壓力等
,都被發(fā)現會增加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率
,因此,我們今天日趨惡化的環(huán)境
,以及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力有可能對此疾病有催化作用
,但這方面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闡明其相關性
。?
張世忠教授則表示
,AD和PD(帕金森癥英文縮寫)都是和遺傳相關的疾病
。?其實人體變化的每個步驟都跟基因相關
,但我們對人體的認知還非常有限
。?有老年癡呆癥遺傳基因的人無疑是罹患AD的高危人群。進一步地
,作為一種和基因相關的疾病
,基因的負作用也可能是在某種環(huán)境下才被誘導出來
。在壓力大
、污染重的環(huán)境中
,正基因和負基因進行斗爭
,負基因較容易?跳?出來
,促發(fā)疾病
。
基因突變會使疾病提早發(fā)生
現實生活中有中青年患此病的案例。那么
,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是否有年輕化的趨勢?
對此,張云武教授表示
,現在并沒有明確的研究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雖然現在發(fā)現有年輕的發(fā)病者在30歲左右就表現出癥狀
,但是這種疾病的早發(fā)是由于遺傳因素所導致
。?如果患者所攜帶的幾個參與A?產生的基因
,包括APP
、PS1或PS2基因
,發(fā)生了突變,就會使得A?大量生成
,在早期就有大量神經元細胞死亡
,造成疾病提早發(fā)生
。
張世忠教授也表示
,事實上
,所有的疾病都有年輕化趨勢
,老年癡呆癥并無不同
。這也許很大程度上在于社會對醫(yī)療的關注度比過去有所提高
。此外
,和城市化也有關系
。?過去農村人很少去看病
,隨著醫(yī)療的完善,很多疾病比過去更早被診斷和發(fā)現
。?
攻克:尋找治療的?靶點?
張云武教授所在的實驗室一直致力于從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揭示引發(fā)老年癡呆癥的原因,已經發(fā)現和鑒定了一些能夠通過影響A?生成
、參與老年癡呆癥發(fā)生的新基因蛋白
。他言簡意賅地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簡而言之
,我們的研究發(fā)現
,CUTA這個蛋白可以影響A?的生成
。CUTA如果發(fā)生異常
,就可能通過影響A?在大腦中的水平
,導致疾病發(fā)生
。?而他們鑒定的包括CUTA在內的多個基因蛋白
,有可能成為今后開發(fā)治療老年癡呆癥藥物的?靶點?
,對于未來檢測及治療老年癡呆具有重要意義
。更簡單地說
,就是只有找到了與誘發(fā)老年癡呆癥最為相關的那些?靶點?
,才有可能使治療的?箭?更有針對性
,更具殺傷力
。否則
,?敵人?都不知道在哪兒
,更不用說如何?制敵?了
。
張世忠教授解釋
,CUTA蛋白是AD發(fā)病過程中的參與者
,作為一個?啟動子?,通過干預CUTA有可能達成治療老年癡呆癥的目的
。另一方面
,未來也許可以通過抽血檢驗CUTA水平,檢測出老年癡呆癥
。但是
,所有這些研究還都處于實驗室階段,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
,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一個病癥可以找出很多基因位點和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但需要經年研究才能對這些因素所起到的作用進行驗證
。?他說。因此
,雖然老年癡呆癥很早就被證明可采取基因治療,但截至目前
,始終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
經常鍛煉可延緩AD
張云武教授表示
,AD有所謂的潛伏期
。這是因為
,只有當神經元死亡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
,使得它們所參與的認知記憶發(fā)生障礙時
,才表現出癥狀
。因此
,從A?水平發(fā)生異常
,到疾病癥狀表現出來的這段時間
,可以認為是潛伏期
。
由于一部分患者的發(fā)病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
,通過基因突變檢測
,可以幫助這部分病人預知潛在的風險。例如APP
、PS1或者PS2基因突變的人群可能在較早時期就會發(fā)病,而攜帶有ApoE4等位基因的人群
,其發(fā)病幾率明顯高于沒有攜帶的人群。?但絕大多數AD患者的發(fā)病是由環(huán)境因素誘發(fā)的
,在這些人群中預測潛在風險的測試方法還不成熟。?張云武說
。一些研究發(fā)現
,在AD早期,病人大腦的能量代謝和葡萄糖代謝都發(fā)生異常
,因此
,應用腦功能影像學方法進行檢測
,或者是檢測A?在大腦中形成的淀粉樣斑情況
,可能有助于早期診斷老年癡呆癥
,但這還需要進行確證。?許多研究人員
,包括我們實驗室,正在研究是否有其他生物學標記可用于早期預警AD的測試
。?
在坊間關于預防AD的傳聞頗多,有的甚至認為可以?以形補形?
,通過吃核桃
、豬腦等來加以預防
。但這些方法都未經科學驗證
。張云武教授則表示
,目前有明確證據顯示
,經常鍛煉可以延緩AD
,這已經在動物模型上被證實
。研究發(fā)現
,與缺少鍛煉的動物相比
,經常鍛煉的動物的發(fā)病時間被延緩
,而且病情也輕微得多
。此外
,適當的腦力鍛煉和充足的休息也有助于維持正常的認知記憶功能
。因此
,活到老
,學到老,勤動腦
,無論從精神層面還是生理層面上,對于人都是有益無害的
。
展望:神經元再生技術有望能預防AD
張云武教授介紹
,目前
,當AD患者表現出可以被確診的明顯疾病癥狀時
,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往往已經大量死亡
,處于不可逆狀態(tài)
,這時再進行治療就難以取得較好效果
。但是
,隨著科學的進步
,我們將能夠提前預測疾病的潛在風險
,并在早期有效診斷A?水平的改變和神經元功能的異常
。?通過將預防和早期治療降低A?水平相結合
,并且通過神經元再生技術去補充受損的神經元細胞
,我們將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AD的發(fā)生
,并進行有效的治療
。?
如何預防和治療老年癡呆癥
摘要:老年癡呆癥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神經退變性疾病
。其臨床表現以進行性大腦認知功能障礙為特征
,有明顯記憶力降低并伴隨個性和行為改變
;視覺空間功能
、語言交流能力
、抽象思維能力
、學習和計算能力及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持續(xù)下降
,并嚴重到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的程度。這種退行性腦功能障礙持續(xù)發(fā)展
,最終出現癡呆。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一下如何預防和治療老年癡呆癥
。老年癡呆癥的前兆
1
、記憶障礙
記憶障礙出現于早期
,尤其是近記憶障礙
,幾十小時甚至數分鐘前發(fā)生的事情都無法回憶
。患者日常生活表現為“丟三落四”
、“說完就忘”,反復提問想通的問題或反復述說相同的事情
。
2、語言障礙
找詞困難往往是老年癡呆癥中最早出現的語言障礙
,主要表現在說話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
,由于缺乏實質詞匯而表現為空話連篇
;或由于找詞困難而用過多的解釋來表達
,終成嘮嘮叨叨
。
3
、視覺空間技能障礙
在老年癡呆癥早期及可有視空間技能障礙
,其癥狀包括不能準確地判斷物品的位置
。有些癡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能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迷路
。
4
、書寫困難
因書寫困難而導致寫出的內容詞不達意
,如寫信不能寫清含義
,這常常是引起家屬注意的首發(fā)癥狀
,特別是一些文化修養(yǎng)較好的老人
。研究認為書寫錯誤與遠記憶障礙有關。
5
、失認和失用
失認指病人不能辨認物體,盡管此時對物體的觸覺或視覺要素都能辨認
;失用是指雖有正常的活動能力與主觀愿望
,但不能執(zhí)行已經學會的有目的的行動。檢查老年性癡呆患者的失用和失認很困難
,有時難以將其失用和失認與由于失語
、視空間技能障礙和遺忘所造成的后果區(qū)別開
。
6
、計算障礙
計算障礙常在老年癡呆中期出現
,但在早期即可能有所表現
,如購物時不會算賬或算錯帳
。計算障礙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種
,可能是由于視空間障礙(不能正確列算式)
,或因失語不理解算術作業(yè)要求
,也可能是原發(fā)性計算不能
。
7
、判斷力差,注意力分散
老年癡呆癥患者均可在早期出現判斷力差
,概況能力喪失,注意力分散等
。
8、精神障礙
精神癥狀在早期可表現為患者以自我為中心
,狂躁,幻覺妄想
,抑郁
,性格改變
,譫妄等
,情緒不易控制。
9
、性格改變
性格改變在一部分患者中非常顯著
,多變的極為敏感多疑或非常恐懼
,或變的越來越暴躁、固執(zhí)
。
10
、行為改變
,運動障礙
老年癡呆癥患者的運動在早期常表現正常
,疾病中期患者行為可見幼稚笨拙
,常進行無效勞動
,無目的勞動
。
老年癡呆癥的有效治療
1、膽堿酯酶抑制劑
記憶與腦內的乙酰膽堿(Ach)含量有關
。癡呆患者腦內膽堿能細胞的變性脫失,導致(Ach)減少
。20實際90年代后上市的第二代膽堿酯酶抑制劑是現今膽堿能治療藥物的代表,有多奈哌齊
、卡巴拉汀
、加蘭他敏、石杉堿甲
。研究證實膽堿酯酶抑制劑對AD、VaD
、DLB及PDD有不同程度治療作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等
。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癡呆較為安全
,僅少數患者在服用過程中
,可能出現惡心、食欲下降等胃腸道反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ò屠⊥钙べN劑和多奈哌齊口腔崩解片
,在一定程度上為降低不良反應
,提高癡呆患者依從性提供了可能
。
2
、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拮抗劑
鹽酸美金剛是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拮抗劑的代表
,其具有非選擇性
、非競爭性
、電壓依從性
。美金剛對阿爾茨海默病型癡呆
、血管性癡呆均顯示出一定療效
。在治療劑量時患者耐受性好
。但該藥與膽堿酯酶抑制劑一樣
,只能改善疾病的癥狀
,不能逆轉神經變性的過程
。
3、營養(yǎng)自由基代謝的藥物
自由基對莫的脂質過氧化作用以及對蛋白質
、DNA的氧化作用,是細胞膜
、細胞內微環(huán)境、能量代謝和遺傳等方面均發(fā)生了破壞性變化
,導致細胞衰老死亡。在腦中減少自由基生成的藥物和保護神經元免受自由基影響的藥物有助于減慢癡呆的病變過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寡趸瘎┲兄饕ňS生素E、雌激素等
。
4、腦代謝增強劑
腦代謝增強劑對癡呆治療效果
,現有報道中陰性結果多
,僅有幾個小樣本實驗提示可能對治療癡呆有效果
,常用的有茴拉西坦
、奧拉西坦
、吡拉西坦等
。
5、中草藥材
人參
、刺五加、銀杏
、石杉等具有一定的益智和提高記憶效果
。一些中成藥在康復癡呆方面的作用引起專家的注意。如對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天王補心單四種傳統(tǒng)補腎中藥研究后證實
,都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對早老性癡呆
、神經衰弱及健忘均有療效。
老年癡呆如何預防
1
、避免使用鋁制的炊具和餐具
如果用鋁制的炊具或餐具盛放酸、堿性食物
,會使鋁元素游離出來污染食物。而人吃了被鋁離子污染過的食物
,會使鋁在大腦
、肝
、腎
、脾
、甲狀腺等多個組織器官中蓄積下來
,這會損害人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使人的反應變得遲鈍
,并會加快人體的衰老
,最終可引發(fā)老年癡呆癥。因此
,老年人應盡量避免使用鋁制的炊具和餐具,以減少鋁的攝入量
。
2、要減少糖
、鹽
、油的攝入量
人若在青
、中年時期經常攝入大量的糖
、鹽、油
,到老年后就易患老年癡呆癥。因此
,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平時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
,盡量少吃含糖
、鹽
、油多的食物
。
3
、要少飲或不飲烈性酒
經常飲酒的人罹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要比從不飲酒的人高5~10倍
。這是因為酒精不但能使大腦細胞的密度降低
,還能使大腦細胞快速萎縮
。因此
,人們應盡量避免飲酒,尤其應避免飲用烈性酒
。
4、要常吃富含膽堿的食物
乙酰膽堿的缺乏是人們患老年癡呆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乙酰膽堿有增強記憶力的作用
。而乙酰膽堿都是由膽堿合成的。因此
,人們應多吃一些富含膽堿的食物,如豆制品
、蛋類
、花生、核桃
、魚類、肉類
、燕麥、小米等
。
5
、要常吃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
,人常吃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有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作用
。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主要包括動物的內臟
、海帶
、紅腐乳
、臭豆腐
、大白菜和蘿卜等。
6
、吃飯要吃七分飽
每餐都吃得很飽的人極易患老年癡呆癥。因此專家建議
,老年人每餐都應只吃七分飽,這樣不但能起到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作用
,還能很好地保護消化系統(tǒng)。
7
、要勤動腦
“用進廢退”大腦接受的信息越多,腦細胞就越發(fā)達、越有生命力
。因此
,老年人應經常進行一些腦力活動
,如看書
、下棋等
。
8
、不要吸煙
德國科學家通過調查發(fā)現
,吸煙10年以上的人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要遠遠大于從不吸煙的人
。這是因為吸煙會引起腦供血不足
,使腦細胞發(fā)生萎縮
。因此
,吸煙的老年人應積極戒煙
,以避免因此患上老年癡呆癥。
9
、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可使經過大腦的血流量增加,使腦細胞得到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氧氣
。因此,老年人可通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來預防老年癡呆癥
。
10
、吃食物時要多咀嚼
當人咀嚼食物時,其大腦的血流量會增加20%左右
,而大腦血流量的增加對大腦細胞有養(yǎng)護作用。因此
,老年人在吃食物時要多咀嚼,在不吃食物時也可進行空咀嚼
,用此法可預防老年癡呆癥
。
11
、要積極地防治便秘
便秘是引發(fā)老年癡呆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經常便秘的人,其腸道會產生氨
、硫化氫
、組織胺
、硫醇和吲哚等多種有毒物質
,這些有毒物質會隨著血液循環(huán)進入大腦
,從而誘發(fā)老年癡呆癥
。因此,老年人應積極地防治便秘
,以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生。
12
、要經常活動手指
人活動手指可以給腦細胞以直接的刺激
,對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有很大的好處
。因此
,老年人可通過打算盤
、在手中轉動健身球
、練習雙手空抓
、練書法
、彈奏樂器等方式來運動手指
,從而可預防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生。
老年癡呆可以預測了?調查發(fā)現:符合這些特征的人,更易患癡呆癥
“老了最擔心什么
?”
當你向中老年人提出這個問題,他們的回答也許不是“不能長命百歲”
,不是“沒有子孫滿堂”
,很可能是“無法自己照顧自己”
。
只要能自理就好 ,這是多少老人的晚年心愿
,可當老年癡呆越來越高發(fā)
,許多人的心愿只能落空了。
近期
,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衛(wèi)生》發(fā)布了中國專刊
,聚焦國內的老齡化趨勢所導致的 健康 問題。其中
,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神經內科賈建平 帶領的團隊
,對國內60歲以上老年人的
輕度認知障礙 以及危險因素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
。
這項研究在2015年3月~2018年12月期間展開
,涉及12個省市96個地點
,選取了46011名60歲以上的老人
。經過詳細的統(tǒng)計
,國內的阿爾茨海默癥
、血管性癡呆癥、其他失智癥
、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很高。
具體來看
,國內60歲以上的群體中,阿爾茨海默癥患病率3.9%
,血管性癡呆癥患病率1.6%
,其他失智癥為0.5%
,這意味著國內60歲以上的群體中
,三種病的患者分別達到983萬、392萬和132萬
。
從地域分布上看
,西部地區(qū)的患病率最高,為7.5%
。北部地區(qū)是6.3%
,南部地區(qū)是4.7%
。此外
,60歲以上的群體中
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是15.5%,人數約為3877萬人
。
從性別上看
,
女性的發(fā)病率高于男性 。從發(fā)病因素看,
年齡、遺傳家族史 是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 等疾病因素是可改變的風險因素
。此外
,農村
、受教育程度低、喪偶
、離異、獨居等因素也是導致發(fā)病的原因
。
另一方面
,多數患者沒有得到診斷和治療,缺乏專業(yè)護理
。在2766名失智癥患者及其家屬中
,1974人沒有看病
,
只有14.4%的患者服用了膽堿酯酶抑制劑、促進大腦 健康 的藥物 。65.1%的家屬有“老人健忘很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挠^念
,19.7%因經濟困難未就診
,覺得丟人而不想看病的占到了15.2%。
在護理方面
,
83.9%的患者由配偶照顧 ,10.7%的患者由子女照顧
,5.4%的患者由保姆或護工照顧。
高達75.31%的護理者不知道什么是失智癥,也不清楚清楚治療方式是什么。
認知障礙疾病不是馬上出現的
,而是有一個病變的過程
。
了解這個過程,對于預防和干預老年人患病非常有幫助
,比如阿爾茨海默癥,從最初發(fā)病到完全喪失記憶
,中間要經過七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大腦內神經元開始死亡
,由于死亡數量不多,因此不會妨礙老人的正常思維和生活
,而且這個階段也難以檢測
,甚至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
。
第二個階段是癥狀的初始期
,患者會出現輕微健忘或者做錯事情
,而且癥狀會持續(xù)并加重
。
第三個階段是健忘的集中爆發(fā)期
,患者會忘記剛發(fā)生的事
,對以前的事卻有記憶
。
這個階段也是阿爾茨海默癥唯一可以進行治療的窗口期 。雖然該病不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