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學概說
陰陽五行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哲學思想模式,是古人體察天地日月的變化與人事情態(tài)吉兇福禍的關(guān)系之后,在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自然科學。也是傳統(tǒng)中醫(yī)最基本的思想體系,又是古人認識和說明人與自然的相通、相應、相合關(guān)系的一門學科。大道一氣流行,合而為一,分而為萬,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流散無窮,所以天地人物,氣質(zhì)性情之間以道相通。四時八節(jié),陰陽消長,五行更替,渾然一氣,分而萬千,生老病死,莫不是陰陽五行的運化關(guān)系。
五運六氣,即是在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究詰自然界大氣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曰:天氣,地氣,運氣。天氣欲降,地氣欲升,氣交之中名曰運氣。運氣即在天地之間,影響著萬物生長收藏,生老病死,強弱盛衰。天氣生運為順化,天氣克運為天刑,運生天氣為小逆,運克天氣為不和。所以古人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中,也就是這個大氣場,不斷地運動,無始無終,永世長年。而其間的不同就是五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運化,和六氣,即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冰,它們之間根據(jù)每年干支與日月和大地微小的互動和相互關(guān)系而發(fā)生的天氣、運氣、地氣的不同氣候變化,從而影響到我們?nèi)祟惿嫔詈蜕眢w的健康。
五運說的是五行之氣之運化,天上的五星和二十八宿,因所處位置而有丹天之氣,即五行的火氣化見于天的赤色;黅天之氣,即五行土星化見于天的黃色;蒼天之氣,即五行木色化見于天的青色;素天之氣,即五行金色化見于天的白色;玄天之氣,即五行水氣化見于天的黑色。二十八宿所行成的星云,其間顯見出此五行所化之五色,天之五氣與地之五行對應。
天干五行可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甲、丙、戊、庚、壬為五陽干,代表陽的屬性。乙、丁、己、辛、癸為五陰干,代表陰的屬性。
它們納入五方、五行、五季、五臟的關(guān)系是:東方甲乙木,春季應肝膽;南方丙丁火,夏季應心小腸;中央戊己土,長夏應脾胃;西方庚辛金,秋季應肺大腸;北方壬癸水,冬季應腎膀胱。
在五臟之分為:甲為膽陽木,乙肝陰木;丙為小腸陽火,丁心陰火;戊為胃陽土,己脾陰土;庚為大腸陽金,辛肺陰金;壬為膀胱陽水;癸為腎陰水。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加三焦、包絡(luò)為六臟六腑),陽者為剛,陰者為柔,陽者奇,陰者偶。甲、丙、戊、庚 壬為一、三、五、七、九奇數(shù),乙、丁、己、辛、癸為二、四、六、八、十偶數(shù)。地支五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論記歲、記月、記日、記時都以此順序。寅卯木,巳午火,辰戊丑未土,申酉金,亥子水。按順序: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與臟腑對應的關(guān)系是:寅膽,卯肝;巳心,午小腸;辰戌胃土,丑未脾土;申大腸,肺酉,子膀胱,亥腎。
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天干,地支的匹配是天干之甲,匹配地支的子,都是第一個匹配第一個,然后第二,第三……以至于天干第十個癸和地支第十個酉匹配完,余數(shù)仍由天干之甲開始,直到天干最后的癸和地支最后的亥相匹配,整整六十個數(shù),稱為六十甲子,這樣往返循環(huán),無論年月日時的紀序都以此而論。
《經(jīng)》所謂,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侯其時,氣可與期。又曰:天以六為節(jié),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字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大凡一侯為五日,三侯為一氣,六氣謂之時,四時成一歲,五運承襲,時立氣布。干支相合,足以窮歲氣之變化。
十干為陽主天,十二支為陰主地,十天干往復六次故曰:天以六為節(jié);十二地支周行五次故曰:地以五為制。天干周六,地支五備,五六相合,構(gòu)成六十甲子。六十之數(shù)一個循環(huán)以記年月日時的順序。
天干主五運的盛衰,所謂五氣主歲,首甲主運。地支司六氣的變化,所謂六氣六變,勝復淫治,所以推演五運六氣亦離不開五行陰陽的盛衰變化。
《經(jīng)》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運六氣是論的五行之氣。古人觀測天象,以五個方位星宿位置發(fā)現(xiàn):丹天之氣位于牛女之戊分,即五行火化見于天的赤色;黅天之色,經(jīng)于心尾之己分,即五行土化見于天之黃色;蒼天之氣,經(jīng)于危室柳鬼,即五行木氣化見于天之青色, 素天之氣,經(jīng)于亢氐昂畢,即五行金色化見于天之白色;玄天之氣經(jīng)于張翼婁胃,即五行水氣化見于天之黑色。
即此可見天干,甲木與己土合化為土氣,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酉辛化水,丁壬化木,戌癸化火。
另外陰陽家按時令節(jié)氣,推演天干合化的道理。如丙火建于甲己字首,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甲己化土;戊土建于乙庚歲之首,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庚金建丙辛歲首,正月建甲寅,甲木生火,故戊癸火運;壬水建于壬歲之首,正月建壬寅,壬水生木,故丁壬為木運。
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亦即陰陽互根互化之理,人身之中無陰,陽無以生,陰無陽制,陰無以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陽平和所以身無奇病,生氣不竭。天地之氣亦有陰陽偏彼,太過不及之時。
太過與不及的標準從五行陰陽看,單數(shù)一、三、五、七、九屬陽性的為太過,二、四、六、八、十屬陰性的為不及。太過即立歲運氣旺盛有余,不及即立歲運氣衰弱不足。比如:土太過則濕氣流行,土氣自旺也;土不及則風氣大行,木克土而乘之;水太過則寒氣流行,水氣自旺也;水不及則濕氣大行,土克水而乘之;火太過則暑氣流行,火氣旺盛也;火不及則寒氣大行,水克火而乘之;金太過則燥氣流行,金氣自旺也;金不及則炎火大行,火克金而乘之;木太過則風氣流行,木氣自旺也;木不及則燥氣大行,金克木而乘之;陰陽二氣平和的叫平氣,即非太過,也非不及。平氣是指木氣敷布和柔,火氣上升明暢,土氣備具生化,金氣審平無妄,水氣清凈順達,平氣則五谷豐登,疾疫不興。
主運,即五運之氣分主于一年各個季節(jié)的歲氣,全年按春夏秋冬依次而行,從木運開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每一步運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計算氣運,需明白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jié)氣的情況,即地支:子(十一)、丑(十二)、寅(一)、卯(二)、辰(三)、巳(四)、午(五)、未(六)、申(七)、酉(八)、戌(九)、亥(十月)。
其中,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火,申酉金,辰戌丑未土,內(nèi)分陰陽。辰戌丑未分別在四季之中,又叫土旺四季,土生萬物。地支的化合,亥卯未化木,寅午戌化火,辰戌丑未化為土,巳酉丑化金,申子辰化水。
天干甲丙戊庚壬,太過之年,各運之氣都在大寒節(jié)前十三日交運。凡天干乙丁己辛癸不及之年,各運之氣都在大寒節(jié)后十三日交運。即經(jīng)所謂的“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后天”。運有余其氣先至,運不及其氣后至。天干五運把一年春夏秋冬分為五季,一年五季中,木運主春,火運主夏,土運主長夏,金運主秋,水運主冬。
申子辰、寅午戊為六陽年,巳酉丑、亥卯未為六陰年。陽年的初運都起于陽時,故而申子辰年起于寅時;寅午戌年起于申時;陰年的初運均起于陰時,所以巳酉丑陰年起于巳時,亥卯未陰年起于亥時?!端貑枴吩疲合攘⑵淠辏悦髌錃?,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shù),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diào)。 共4
客運:即以每年的中運為初運,依五行次序,分為五步,每步仍為七十三日零五刻,行于主氣之上,與主氣相對,逐歲變遷,十年一周。
六氣即:風熱 暑 濕 燥 寒。一年中不同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可以認為是陰陽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的氣化作用。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腑為肝膽;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腑臟為心小腸;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腑臟為脾胃;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腑臟為肺大腸;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腑臟為腎膀胱。
風,木東方,肝、膽與春氣通。熱,火南方心、小腸與夏氣通;濕,土,中央脾、胃與長夏氣通;燥,金西方,肺、大腸與秋氣通;寒,水,北方腎,膀胱與冬氣通。
六氣之中,有熱有火,火與熱又分為君火和相火,相火為少陽,君火為少陰。少陽在人體為陽經(jīng),少陰在人體為陰經(jīng),陽火為表,陰火為里。如此六氣可分為:風,熱,暑,濕,燥,寒。
十二支與六氣的關(guān)系:《五運行大論》曰: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
即是說子、午年的天氣為少陰君火所主,以此十二支對沖化合,即是五行對化之說:對化即對位沖化。正化即天氣正化其令,正無邪化,天氣實故也。
如:厥陰風木,木生于亥,故正化于亥,對化于巳;少陰君火,正得南方離位,故正化于午,對化于子也……。
《靈樞》:“子午為經(jīng),卯酉為緯”。子午正當南北二極,居其所而不移,卯酉居于東西兩端,東升西墜,星宿周旋;子午卯酉之所以為經(jīng)緯,就是以東西南北方位的一正一對,又根據(jù)日月四季時令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而定。正對化之意,依方位標示即可一目了然。
又主氣,即地氣,也就是我們一年四季中能感受到的,依次序而言,就是風木、相火、君火、濕土、燥金、寒水。它們按五行相生的循序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從春到夏、長夏、秋、冬環(huán)周不休。
每年厥陰風木為初之氣,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因風木代表東方春生之氣,為一年之始,從十二月大寒起,經(jīng)立春、雨水、驚蟄至二月中春分之前。木生火,少陰君火為二之氣,主春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二月春分起,經(jīng)清明、谷雨、立夏至四月的小滿前。君火之后則是相火繼之,少陽相火為三之氣,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從四月的小滿起,經(jīng)芒種、夏至、小暑至六月的大暑之前?;鹉苌粒帩裢翞樗闹畾?,主秋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六月中的大暑起,經(jīng)立秋、處暑、白露到八月的秋分前。土能生金,陽明燥金為五之氣,主秋分后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從八月秋分起,經(jīng)寒露、霜降、立冬到十月的小雪之前。金能生水,太陽寒水為六之氣,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又四十三刻有奇,從十月小雪起經(jīng)大雪、冬至、小寒到十二月的大寒之前。
客氣:主氣既然是地氣,客氣就是天氣。客氣亦有六步之分,即司天、在泉,上下、左右間氣。六步依陰陽先后次序而定,先為三陰,后為三陽,三陰以次厥陰、少陰、太陰,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以次三陽為:少陽,陽明,太陽。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六步相聯(lián)即一厥陰,二少陰,三太陰,四少陽,五陽明,六太陽,分布于上下左右,互為司天,互為在泉,互為間氣。又以南北政而待之。
《內(nèi)經(jīng)》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陽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內(nèi)經(jīng)所謂: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此即面北命其位,言其見也。
上下者,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陽;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此即所謂面南命其位,言其見也。
司天、在泉兩者都分南政北政之別,南政即黃道南緯,即從方位看即辰卯寅丑子亥,屬南政。北政即黃道北緯,即從方位戌酉申,未午巳,皆為北政。所謂“移光定位,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若日光在南政或北政的任何一宮位,即可說是南政或北政,人依日光之所在,而面南面北,以命其南政、北政。
客主加臨:在地為主氣,在天為客氣,所謂:“上下相遘,寒暑相臨?!弊兓骓槪纱丝梢?。
《內(nèi)經(jīng)·天元紀大論》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土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初氣的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二氣的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厥陰風木;三氣的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少陰君火;四氣的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太陰濕土;五氣的主氣為陽明燥金,客氣則為少陽相火,終氣的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則為陽明燥金。
運氣同化:無論主客之運氣,在氣象上仍然是生克制化和互為消長的關(guān)系?!短煸o大論》: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即木同風在,火同暑熱在,土同濕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雖然同氣相求,然而運氣都有太過不及之用,太過者在五行表示為陽性之屬,不及為陰性之屬。
運氣之說深奧玄妙,《傷寒》《溫病》皆出于此,歷代名醫(yī)多所運用,而今我等浮淺管見之人卻不能領(lǐng)悟,慨嘆古圣先賢之學不能傳承弘揚造福于民,急切期盼與通達之士學習研究! 共4
庚子氣運概況
乙庚化金,庚為陽金,陽金代表金氣旺盛,金運太過。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子午之年少陰君火主之,火氣且行。
庚子,庚為陽金,子水為陽水。庚金代表與肺相表理的大腸經(jīng),屬陽金。子水代表與腎相表里的膀胱經(jīng)。
庚子之歲,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燥與火旺,水氣不足,不能滋潤草木,潤澤萬物,火燥大行,消爍血肉,損耗津液。
乙庚年金運主事,逢六庚(午、辰、寅、子、戌、申)即為金運太過,經(jīng)所謂:歲金太過,燥氣流行。逢六乙(丑、亥、酉、未、巳、卯)便為金運不及,所謂歲金不及,炎火乃行。
子午之年,少陰司天,陽明在泉。主歲之氣為司天,在泉居下,在泉的左右間氣,左間為太陽,右間為少陽。司天的左右間氣,是左太陰,右厥陰。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少陰司天,其化為熱。少陰之上,熱氣主之。
《經(jīng)》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曰: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者和,不相得者病。如木火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火土相臨為相得。土木相臨,火金相臨……為不相得。
燥以平之,暑以蒸之,火以溫之……故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其間……,燥勝則地干,火勝則地固矣。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用為燥,其化為茂,其令郁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化為斂,其令霧露,其志為憂。辛熱傷皮毛,苦寒勝熱。
地理之應六節(jié)氣位: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簞t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火邪害金,民病瘧疾,少氣乏力,咳喘,血出上竅,血溢血泄血痢便血,大便下泄無度,咽燥耳聾,胸心之中以及肩背熱,火盛必克金,寒熱交爭,故為瘧疾。按《臟氣法時論》:肺病者咳喘。肺虛者少氣不足以息,耳聾咽干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nèi)痛。又《臟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nèi)痛。身熱以至于骨痛,及直至為浸淫之癥。心脈太過,亦為身熱膚痛,浸淫之象。熱盛之極,秋收之氣不行,夏長之氣獨明。金氣退避,火氣獨行,水氣被折,故雨水霜寒冰雹偏降而戕殺萬物。此因水復反于火,熱極必寒,物極必返之意。天象可以見驗,其災之發(fā),當至南方。在人之應則內(nèi)先傷肺,后反傷心。上臨少陰少陽,火盛燔焫,水泉干涸,物類焦槁,病者大都譫言妄語,或者狂躁,行為瘋癲,并有咳喘。下焦若重則血液妄行,尿血便血,大便失常。如果太淵之肺脈斷絕不至,表示火盛而金氣決絕,這是死亡的征象,皆因火既太過,又火熱上臨,兩火相合所以才有此癥侯。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即兩側(cè)脅軟骨)內(nèi)疼痛,眼目(白眼)發(fā)紅有疼痛癥狀,兩眼角潰瘍,聽力受到影響。如果燥氣較重,那么會導致身體沉重,心煩郁悶,胸痛牽引背部,兩脅部飽滿,并且疼痛牽引小腹兩側(cè)。大多因金克太過,木氣受損?!杜K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肝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又《玉機真臟論》曰:肝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金氣太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足皆病。秋收之氣嚴峻,春生之氣低下,草木之物斂降,不能盛生而萎弱凋隕,因此而病的人,肝膽經(jīng)脈所經(jīng)過的路線,胠脅痛不可轉(zhuǎn)動,也可因此及于心經(jīng)之脈,胠脅不可反側(cè)?!吨琳嬉笳摗罚盒拿{暴痛,不可反側(cè),此乃心脅暴痛也。
咳嗽較重較長的,甚至上部有出血現(xiàn)象。如果臨床遇到病人太沖部位沒有脈博跳動的,說明病入膏肓,不可以再治了。庚金之歲,金氣峻虐,木氣被刑,火未來復之時,即是如此。
金氣太過之歲曰堅成:堅成之歲,是謂收引。引、斂也,陽氣收,陰氣用,故萬物收斂,即指六庚(庚午、庚辰、庚寅、庚戌、庚子、庚申)之歲,天氣清高而潔凈,地氣分明。
陽氣順隨陰氣治而生化,燥氣行化萬物,專司其成熟,秋收斂降之氣繁布較早,土之化不得終其用。雖然物之變化早成,但其精氣被削減,不能充實。其政令清肅,其時令銳利急切。稍有不適即急暴損傷,潰瘍之疾動以病生。其德靜為霧露,用則風生。當其變動之時瞬間可使萬物肅殺調(diào)零,稻、黍類農(nóng)作物與時令相應而成長,家畜唯雞馬兩物,與自然同氣相求,孕育生長。果實之中桃杏與金火同氣而成熟,然它們的顏色大多是白青丹色,即白加于青丹之中,其味偏于辛酸苦。在人體與手太陰肺陽明大腸脈相應。其中肺氣勝于肝氣,甚至于肺金過旺而肺乘肝,昆蟲之中介、羽蟲類與時氣齊育,因時氣所致,病人多有喘咳,胸悶仰天而息。又因上火制金,故生氣與之齊化,火乘金而病咳。
金氣剛戾暴虐太甚則生氣壓抑,所以木不榮,草木之類柔脆的大都焦死。金氣抑制太久,少陰司天,火氣發(fā)怒,故火流炎爍至,柔條蔓草脆弱之類大都干死?;鹩殖私饸夤史蝹?共4
《五常政大論》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后,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人有應時不病,而且臟氣不應、不用者,這是天氣有所制,氣有所依從的緣故。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地乃燥清,凄滄數(shù)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黃帝曰: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岐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如胡越鷰,百舌鳥之類。此歲黑色毛蟲孕育少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異同,不足以言生化。
黃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天地之間,有形之類,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凡如此類,皆謂變易生死之時形質(zhì),是謂氣之終極。“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然五味所資生化厚薄,成熟多少,終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氣有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少化,有廣生廣化,故天地之間,無必生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必少化,必廣生廣化,各隨其氣分所好所愿,所異所同也。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子午之歲,燥在地中,其氣涼清,故濕溫毒藥少生化也。金木相制,故味酸者,少化也。陽明之氣上奉少陰,故其歲化辛與苦也。辛素,地氣也;苦丹,天氣也。甘,間氣也。所以間金炎之勝克,故兼治甘。
少陰司天之政,其氣太過,先天時令而至,少陰司天,陽明在泉,在泉之氣肅殺,司天之氣光明。寒交暑,熱加燥。初之氣,客氣之寒與上年終之氣,少陽之暑氣相交,司天之暑與在泉之燥氣相加。云氣奔馳與雨府,濕化之氣乃得流行,應時之雨水降臨,燥金之氣與火熱之氣相合,上應熒惑星與太白星星光明亮。司天之氣光明,在泉之氣急切,其在谷類應兆于赤色與白色,水火寒熱之氣相持于氣交之分,成為疾病發(fā)生的原因。熱性病發(fā)生在上部,涼性病發(fā)生在下部,寒熱相互侵犯爭擾于中部,人們易患咳嗽氣喘,血液上溢或下泄,鼻塞噴嚏,目赤,眼角瘡瘍。寒氣逆厥入于胃中,心痛腰痛,腹部脹大,咽喉干燥,上部腫脹等病。
初之氣,主氣為厥陽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上年在泉之氣遷移退位,少陽之暑氣將要退去,寒冷之氣始至,蟄蟲重又歸藏,水結(jié)為冰,霜又降下。主氣之風受客氣之影響而凜冽寒冷,陽氣因而被郁不得宣發(fā),人們反而居處周密以避寒氣,易患關(guān)節(jié)僵硬,活動不便,腰臀部疼痛等病。初氣之后炎暑之氣即將發(fā)生,可致體內(nèi)與外部發(fā)生瘡瘍之病。
二之氣,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厥陰風木,陽氣乃得舒布,風氣乃得流行,春氣屬于正化之令,萬物亦當繁榮,寒氣雖然有時而至,但是主客之氣均屬陽熱,所以人們?nèi)杂X氣息平和,其若發(fā)病為小便淋瀝,目視不清,兩眼紅赤,氣郁于上部則可發(fā)生熱病。
三之氣,主氣為少陽相火,客氣為少陰君火,司天之氣布化,主客二氣皆火,故而炎火流行,萬物蕃盛而鮮明,寒氣有時而至,人們易患氣厥心痛,寒熱交替發(fā)作,咳嗽氣喘,目赤等病。
四之氣,主氣為太陰濕土,客氣為太陰濕土,暑濕俱至,大雨時常降下,寒熱交互而至。人們易患寒熱,咽喉干燥,黃疸,鼻塞,衄血,水飲發(fā)作等病。
五之氣,主氣為陽陽燥金,客氣為少陽相火,少陽之烈火降臨,暑氣反而又至,陽熱之氣生化,萬物又出現(xiàn)生長繁榮景象,人們感到安康,其發(fā)病多為溫病。
終之氣,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陽明燥金,燥氣流行,由于燥金之收斂,使五之氣的余火隔拒于內(nèi),不得外泄,則病腫于上部,咳嗽氣喘,甚則血液外溢。若寒氣經(jīng)常發(fā)起,則霧氣彌漫,其為病多發(fā)于皮膚,邪氣居于脅部,向下連及少腹而發(fā)生內(nèi)部寒冷的病,至終氣之末,在泉之氣將要改變。
五運之氣,有生克制化,以勝而克制的,之后則必有復氣,即壓抑郁悶之久,必有暴發(fā)之抗拒復氣。郁極乃發(fā),待時而作。大溫發(fā)于辰巳,大熱發(fā)于申未,大涼發(fā)于戌亥,大寒發(fā)于丑寅。太過者其氣數(shù)過而暴,不及者徐緩,暴者為病甚,徐緩者得病執(zhí)持。
金氣被郁而發(fā)作,天氣清爽,地氣明凈,風氣清,地氣爭切,涼氣較甚,草木之上浮現(xiàn)著云煙。燥氣流行,霧氣彌漫,肅殺之氣來至,草木干枯零落。秋氣有聲,所以人們易患咳嗽氣逆,心與兩脅滿悶牽引少腹部,常有急痛,不可轉(zhuǎn)身,咽喉干燥,面色蒙塵,顏色難看。山河川澤干枯,土地好似凝聚著如霜一們的咸鹵,這是金氣郁而將要發(fā)作的現(xiàn)象。發(fā)作往往在五之氣夜濡白露,曉聽風凄,這是金郁將發(fā)之先兆。
火氣郁而發(fā)作之時,天空中有黃赤之氣遮避,太陽光不能彰明,炎熱流行,暑熱氣至,山澤似被炎火燒的一般,木材流出津液,高大的房舍煙氣升騰,地面上浮現(xiàn)出霜鹵樣的東西,止水減少,蔓草焦黃,風熱熾盛,病者言語惑亂。濕之化氣,隨后才到,先旱而后雨。人們易患氣虛,瘡瘍痛腫,脅腹胸背,頭面四肢,脹滿不適。生瘡瘍或痱子,嘔吐呃逆,筋脈抽搐,骨節(jié)疼痛而抽動,瀉泄不止,溫病瘧疾。腹中爭居疼痛,血外溢而流注不止,精液不足,明顯減少,目赤,心中煩熱,甚則昏暈,煩悶懊憹等病,容易突然死亡?;鹩舳?,為土水相持,客主皆然,悉無深犯則無咎。但熱已勝寒,則為摧敵,而熱從心起,是神氣孤危,不速救之,天真將竭故死?;鹬盟?,故暴死。
每日陰陽交替之時,陰極而陽復,氣候大溫,汗?jié)窈箍?,這是火郁發(fā)作的現(xiàn)象。陰盛之時反無涼氣,是陰不勝其陽,熱象已萌故怒發(fā),大熱發(fā)于申未,故火郁之發(fā)在四之氣。
動極反靜,物極必返,陽極反陰。大怒爍金,陽極過亢,畏火求救土中,土救熱金,發(fā)為飄驟,繼為時雨,氣乃和平,故萬物由是乃生長化成。
陽明在泉,燥淫所勝,霧暗不分,似霧非霧,清涼而微有寒意。人們多有心脅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易嘔,口中有苦味,時常嘆息。猶如觸冒塵土之色?!都滓医?jīng)》: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cè),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膽病。咽干面塵,為肝病。蓋陽明在泉之歲,金旺克木,故病如是?!睹}解》:心脅痛,為少陽盛。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所謂不可反側(cè)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cè)也。
病機曰: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腑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長,系北京白云觀道醫(yī)館館長,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共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5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略談道家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