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一養(yǎng)生騙局被批露?;仡櫿麄€事件的發(fā)生過程,更重要的問題在于,道教是什么,道教養(yǎng)生有無可信之處。為此,記者連線遠在英國訪學、對道教頗有研究的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郭武,希冀向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道家面貌。
誰在“造神”
記者:您如何看待“李一現(xiàn)象”?
郭武:在國外我并不知道李一在社會上很“紅火”,只是曾在書店里見到過他編寫的一本有關“道家養(yǎng)生”的書,坊間這類書很多。在這里,我只想對所謂“李一現(xiàn)象”的形成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促使“李一現(xiàn)象”形成的因素,除了李一本人之外,主要還有兩個方面:一是他的“弟子”,二是各種媒體。正是他那些形形色色的弟子,將李一吹得神乎其神;又是一些媒體,將李一捧至云里霧里??梢哉f,李一并不是“神仙”,而是這些弟子和媒體將他神化了。當然,這種“造神”活動不是沒有破綻,所以當破綻露出之后,許多媒體又開始了“揭秘”或“曝光”的活動。
由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并思考一些當今的社會問題。首先,當今中國的民眾追求什么、信仰什么?這種追求或信仰是否正常?其次,我們的媒體喜歡什么、推崇什么?這種態(tài)度是否值得提倡?我個人覺得,雖然我們不必將與李一有關的人和事都看成是宗教性質的,但這么多人對他趨之若鶩,卻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這些人的追求和信仰。這種集體的行為,不僅包括對肉體健康的追求,也含有心理、精神方面的需要。此外,我們的一些媒體似乎也過于喜歡獵奇和媚俗,而忽視了自己的社會教育職能。
我沒有去過重慶縉云山,但曾經(jīng)上過縉云山的“中國道教”,并從其他一些報道中了解到李一所傳授的道教養(yǎng)生方法。從網(wǎng)站和報道的“文字”上看,應該說李一所傳授的養(yǎng)生方法大致還是在道教范圍內(nèi)的,只是其內(nèi)容稍顯粗淺。我覺得縉云山的“中國道教”與各種報道所涉及的道教養(yǎng)生方法并不神秘,這些養(yǎng)生方法也不是李一發(fā)明出來的,它們在古代道教的經(jīng)典中比比皆是,現(xiàn)代的許多道長也頗為擅長。我唯一覺得奇怪的是,有關道教養(yǎng)生的書籍并不難尋,全國各地也有不少道教的名山宮觀,但為何卻有如此眾多的人們舍近求遠,心甘情愿地掏出昂貴的學費跑去縉云山“學習養(yǎng)生”?
后來,當我看到有關李一能夠“水下閉氣”、“手掌煎魚”等神異功能的報道后,我才明白個中原因。也就是說,人們追捧李一,表面上雖是為了學習養(yǎng)生,實際上卻是沖著李一的“神奇能力”而去的。否則,李一不會如此“火爆”,也不會成為一種“現(xiàn)象”。換句話說,一些喜歡獵奇的媒體對于李一的紅火起到了幫助作用,是這場“造神”活動的“功臣”。此外,一些“名人”的卷入,也對此事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在當前“國學熱”的社會背景下,李一被人稱為“國學大師”,也很容易激發(fā)起人們對他的“敬仰”。
緣何熱衷養(yǎng)生
記者:您認為現(xiàn)代人尤其許多成功人士,緣何熱衷養(yǎng)生?
郭武:追求健康長壽,可謂人類的普遍行為。中國的道教,即屬圍繞追求身體健康、生命長久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其核心信仰就是所謂“長生成仙”。也正由于此,道教自古至今被看成是“健康長壽”的代表,不僅古代許多士人甚至皇帝曾奉行之,而且現(xiàn)代的不少人士也樂于實踐所謂的“道家養(yǎng)生”。關于“長生成仙”,它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是身體的健康長壽,二是生命的永恒不死,所謂“老而不死曰仙”。這兩個層次,前者尚屬世俗范圍,而后者則進入了宗教的領域,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目標。
圍繞著“成仙”的目標,道教曾開展了不懈探索,并發(fā)展出一系列養(yǎng)生方術,其中有動功,也有靜功;有外養(yǎng),也有內(nèi)煉;有呼吸吐納之術,也有辟谷服食之方。實事求是地說,道教的養(yǎng)生方術良莠并存,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如其早期燒煉食用的“外丹”,實際上可以致人中毒身亡,而其用于活動肌肉關節(jié)的“導引”、用于息心靜慮的“靜坐”以及各種食療、藥療方法,則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不無益處。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中醫(yī)”,實際上有很多內(nèi)容是從道教中來的,只不過現(xiàn)代很多人不太知道這層關系罷了??偠灾?,對于道教及其養(yǎng)生方術,我們不可一概而論,而應具體地進行分析評價。
現(xiàn)代社會雖然在科學、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比古代社會進步得多,但競爭日趨激烈、人際關系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人們所承受的生活壓力、精神負擔和疾病威脅也要比古代社會大得多,所以,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熱衷于養(yǎng)生保健,尤其是熱衷于標榜“道家”或“道教”的養(yǎng)生術,并不足為怪。
道教須正確宣傳
記者:養(yǎng)生類節(jié)目和書籍盛行已久,媒體在此事件中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郭武:我在國內(nèi)時,曾見自己十三歲的孩子經(jīng)常守著一家電視臺,觀看該臺播出的某“著名”中醫(yī)唾沫橫飛地講如何養(yǎng)生,弄得他小小年紀也天天“養(yǎng)生”,甚至學著吃生茄子、喝綠豆水、減少吃肉等。由此我體會到,媒體對公眾的影響力確實很大。后來我得知,這家電視臺也播出過有關李一的專題節(jié)目,而那位“著名”中醫(yī)最終也名聲狼藉。我個人認為,作為具有教育大眾之功能的社會媒體,應該扮演高雅、嚴肅、客觀、公正的角色,而不應該為了爭取閱讀率、收視率或點擊率之類去媚俗、搞笑、獵奇甚至編造。
記者:很多人一提起道教,就想起“迷信”,實際上,這是一種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形式,對其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正確宣傳?
郭武:我在前面說過,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當今的社會問題。一方面人們有追求肉體健康、解除精神壓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深層次上,或者說在潛意識里,卻是對“神異”或“神靈”的向往和信仰。這種對“神異”或“神靈”的向往和信仰,實際上是一種宗教意識,它既是在前述各種“壓力”下形成的,同時又可以給解除這些“壓力”提供心靈上的寄托。
眾多人對李一的趨之若鶩,在我看來多少有點不太正常,正如我剛才說過的,道教養(yǎng)生的書籍和道教的名山宮觀并不難見到,但為何人們還要舍近求遠地跑到縉云山學習養(yǎng)生、去找李一“宣泄”自己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情感?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道教這種中國土生土長宗教的正確宣傳不夠,以至于那些有信仰需要的人們不能通過正常渠道了解道教、信仰道教。
不久前我曾在牛津大學作過一次關于道教研究的演講,聽眾中有很多從中國來的學者和學生,他們很驚訝地對我說:道教不是“迷信”嗎?想不到這東西在大學里還有人專門研究它!我想,文化水平很高的學者和學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一般民眾對于道教的了解程度。需要說明的是,道教并不能被簡單地等同于“迷信”,也不止是一種宣揚“神異”的宗教,它的內(nèi)容很龐雜,不僅有修煉,還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醫(yī)學、科技等等。
擔任過“英中友好協(xié)會”會長的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在上世紀50年代曾出版一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其中內(nèi)容就多以道教的科技實踐為題材。我們之所以提到道教就噤若寒蟬,與它在“新文化運動”中連同“孔家店”一起被打倒以及它在“文革”中的遭遇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道教的研究和認識雖然有所改善,但社會大眾對道教的認知程度還很不夠,“國學熱”似乎還只是在文化界里流行,并沒有延伸到社會普通百姓階層。所以,我認為應該加大對道教進行正確宣傳的力度,以避免一些別有用心之徒借它來欺騙百姓,更可防止一些“邪教”對民眾的蠱惑。
宗教的傳播和發(fā)展有自己的途徑,不必利用公眾媒體、獵奇新聞來將自己的學說強加于眾,所謂“道法自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51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年人心理變異的幾種常見類型
下一篇: 陽氣最易從頭散-寒冬保暖要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