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中醫(yī)稱不寐,以經(jīng)常性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特征,是中醫(yī)神志病中常見的一種病證。不寐病名出自《難經(jīng)·第四十六難》,中醫(yī)古籍中亦有“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稱。臨證輕者入寐困難,時寐時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徹夜不寐。人體正常睡眠乃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guī)律地轉化結果,這種規(guī)律如果被破壞,就可導致不寐癥。其病因、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實者為七情內(nèi)傷、肝失條達、飲食失節(jié)、痰熱上擾;虛者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勞倦過度、心脾兩虛。
臨床對不寐癥的辨證宜遵循三個要點。
一是辨輕重 不寐的病證輕重,與其病因、病程長短有關,要通過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加以辨別。輕證為少眠或不眠,重者徹夜不眠;輕者數(shù)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難。
二是辨虛實 不寐的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證屬陰血不足、心腦失其所養(yǎng),表現(xiàn)為體質(zhì)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腎失藏精、腦??仗撍?。實證為火盛擾心、或瘀血阻滯,表現(xiàn)為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悶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滯、氣血阻滯所致。
三是辨受病臟腑 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腦。由于心神被擾或心神失養(yǎng)、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腎精虧虛、腦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時,其他臟腑如肝、膽、脾、胃、腎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也可擾動心腦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為肝火內(nèi)擾;入睡后易驚醒者,多為心膽虛怯;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為脾虛不運,心神失養(yǎng)。
治療三要點
一是注重調(diào)整臟腑陰陽氣血 由于不寐主要因臟腑陰陽失調(diào)、氣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寧而不寐。因而首先應從本而治,著重調(diào)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以“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為總則,應用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yǎng)血、益氣鎮(zhèn)驚、化痰清熱、和胃化滯、活血通絡等法,由此使氣血和調(diào)、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心神守舍,則不寐可愈。
二是安神定志為其基本治法 不寐的病機關鍵在于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養(yǎng)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陰安神、益氣安神、鎮(zhèn)肝安神、補腦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是加強精神療法 情志不舒或精神緊張、過度焦慮等精神癥狀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因素,因而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是治療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藥物所難以達到的療效。
不寐十證型
具體而言,趙永厚博士在臨診實踐中將不寐癥辨證分型為10個證型,并一一列舉出證候、治法和方藥——
(1)熱擾神明
[證候] 面紅目赤,夜難入寐,心煩意亂,身熱口渴,胸悶脹滿,頭昏頭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燥,脈沉數(shù)。
[治法] 清熱通腑,清腦安神。
[方藥] 涼膈散(《和劑局方》) :川大黃、樸硝各10g,甘草6g,梔子10g,薄荷6g,黃芩9g,連翹l5g,竹葉10g,蜂蜜少許。
(2)肝郁化火
[證候]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
[治法] 疏肝瀉火,清腦安神。
[方藥] 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6g,黃芩、梔子各9g,澤瀉l2g,木通、車前子各9g,當歸3g,生地黃9g,柴胡、生甘草各6g。同時,可加茯神、龍骨、牡蠣鎮(zhèn)驚定志,安神入眠;如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3)痰熱內(nèi)擾
[證候] 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惡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shù)。
[治法] 化痰醒腦,清熱安神。
[方藥] 清火滌痰湯(《醫(yī)醇賸義》) :丹參15g,橘紅、膽星、姜蠶各為10g,菊花15g,杏仁、麥門冬各10g,茯神12 g,柏子仁、貝母各10g,竹瀝半杯,姜汁1滴。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加半夏、神曲、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若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以鎮(zhèn)驚定志;若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4)胃氣失和
[證候] 胸悶噯氣,脘腹不適而不寐,惡心嘔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滑或滑數(shù)。
[治法] 和胃健脾,化滯安神。
[方藥] 半夏秫米湯(《靈樞·邪客》):半夏9g,秫米30g。苦宿食積滯較甚,而見噯腐吞酸,脘腹脹痛者,可加服保和丸,以圖消導和中安神之功。
(5)瘀血內(nèi)阻
[證候] 煩擾不安,頭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夢,且易驚醒,甚則數(shù)日毫無睡意,神情緊張,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脈多弦細而澀。
[治法] 理氣化瘀,通竅安神。
[方藥] 血府逐瘀湯 (《醫(yī)林改錯》) 化裁:當歸、生地黃各為9g,桃仁l2g,紅花9g,枳殼、赤芍各6g,柴胡3g,甘草6g,桔梗、川芎各5g,酸棗仁15g,珍珠母l2g,生龍齒l5g。
(6)心脾兩虛
[證候]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夢多,易醒再難入睡,兼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黨參10g,黃芪l8g,白術、茯神各10g,炒酸棗仁l8g,龍眼肉10g,木香、甘草各6g,當歸l2g,遠志10g,生姜3 g,大棗10枚。若失眠較重,加五味子、合歡花、夜交藤、柏子仁以助養(yǎng)心安神,或加龍骨、牡蠣以鎮(zhèn)靜安神;若血虛較甚,加熟地黃、白芍、阿膠以補血充腦;若脘悶納呆、舌苔厚膩者,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樸以健脾理氣化痰。
(7)陰虛火旺
[證候] 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手足心發(fā)熱,盜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爛、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清心,養(yǎng)腦安神。
[方藥] 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 :黃連9g,阿膠12g,黃芩10g,白芍l8g,雞子黃2枚。若陽升面熱微紅、眩暈、耳鳴者,可加牡蠣、龜版、磁石等重鎮(zhèn)潛陽,陽升得平,陽入于陰,即可入寐;若不寐較甚者,加柏子仁、棗仁養(yǎng)心安神。
(8)心膽氣虛
[證候] 不寐多夢,易于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
[治法] 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
[方藥] 安神定志丸 (《醫(yī)學心悟》):人參9g,茯苓、茯神各12g,遠志10g,石菖蒲9g,龍齒30g。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宜用酸棗仁湯,方中以棗仁安神養(yǎng)肝為主;川芎和血以助棗仁養(yǎng)心;茯苓化痰寧心,助棗仁安神;知母清膽寧神。如病情較重,可二方合用;若心悸較甚者,前方基礎上加生牡蠣、朱砂以加強鎮(zhèn)靜安神之力。
(9)心腎不交
[證候] 心煩不寐,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咽干,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軟;男子滑精陽痿,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交通心腎,補腦安神。
[方藥] 交泰丸 (《醫(yī)方集解》):黃連9g,肉桂3g。若以心陰虛為主,可用天王補心丹; 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茯神之類,以安神寧志、補心滋腎。
(10)肝郁血虛
[證候] 難以入睡,即使入睡,夢多易醒,或胸脅脹滿,善嘆息,易怒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 疏肝養(yǎng)心,安神鎮(zhèn)驚。
[方藥] 酸棗湯(《金匱要略》):酸棗仁18g,甘草6g,知母12g,茯神10g,川芎6g。若肝郁較甚,郁久化火較甚者可參照肝郁化火證治,亦可用丹梔逍遙散加忍冬藤、夜交藤、珍珠母、柏子仁治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15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癲癇患者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護理預防呢
下一篇: 肝硬化飲食有哪些要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