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好發(fā)于夏秋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嚴重者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數日即愈,少數病人病情遷延不愈,發(fā)展成為慢性菌痢,可以反復發(fā)作。
休克型(周圍循環(huán)衰竭型):主要表現為感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痙攣,而有面色蒼白、皮膚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紺,早期血壓可正常,但亦可降低甚至測不出;脈搏細速甚至觸不到。可伴有少尿或無尿及輕重不等之意識障礙,此型較常見。
腦型(呼吸衰竭型):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以嚴重腦癥狀為主,由于腦血管痙攣引起腦缺血、缺氧、腦水腫及顱內壓升高,嚴重者可發(fā)生腦疝。表現為煩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亦可出現呼吸異常及呼吸衰竭。
混合型:具有以上兩型的表現,為最兇險類型,病死率很高。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腸道傳染疾病,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傳染渠道就是吃了感染的食物,細菌性痢疾一般癥狀是腹痛、腹瀉、發(fā)熱、拉血便等。
什么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志賀菌經消化道感染人體后,引起結腸黏膜的炎癥和潰瘍,并釋放毒素入血。臨床表現主要有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膿血便,同時伴有全身毒血癥癥狀,嚴重者可引發(fā)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菌痢常年散發(fā),夏秋季多見,是我國常見病、多發(fā)病。兒童和青壯年是高發(fā)人群。潛伏期一般為1~3天(數小時至7天),流行期為6~11月,發(fā)病高峰期在8月。分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腹痛,以左下腹為主。
(2)腹瀉,主要為粘液膿血便。
(3)里急后重,是由于直腸肛門括約肌不斷受到炎癥刺激的結果。
(4)全身中毒癥狀,如發(fā)熱、周身不適、血象增高等。
細菌性痢疾鑒別診斷
1、急性痢疾
(1)流行病學:病前1周內有不潔飲食史,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多見于夏秋季。
(2)臨床特點:有發(fā)熱、腹痛、腹瀉(每日十余次至數十次),里急后重,膿血粘液便等癥狀,左下腹壓痛。
(3)實驗室檢查糞便:
①糞便鏡檢出現多數成堆的白細胞或膿細胞,滿視野分散的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或鏡檢10個高倍視野,平均每視野白細胞10個以上,或連續(xù)兩次檢查每視野平均5個以上。
②大便培養(yǎng)是診斷痢疾的可靠方法。糞便或肛拭子培養(yǎng)生長志賀菌。
③熒光抗體染色法檢查糞便中志賀菌抗原成分,獲得陽性結果。
急性菌痢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阿米巴痢疾:近年來本病發(fā)病率明顯降低,患者多為散發(fā),緩慢起病,少有發(fā)熱,腹痛輕,里急后重輕、大便次數不多,呈暗紅色或紫紅色果醬狀,新鮮大便可查見原蟲或包囊。
(2)病毒性腸炎:以輪狀病毒、諾瓦克病毒為常見。急性起病,嘔吐、發(fā)熱與腹瀉為其臨床特點。大便呈水樣,偶帶粘液。留糞便標本用電鏡或免疫學方法直接查病毒或病毒抗原可確診;取雙份血清檢測特異性抗體,亦可確診。
(3)沙門菌腸炎:腸炎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和嬰兒沙門菌常引起人類腸炎。臨床多為輕度腹瀉,病程短,但鼠傷寒沙門菌感染發(fā)熱期較長,大便中常帶粘液和膿血??股刂委熜Ч睿S便培養(yǎng)可分離出沙門菌。
(4)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腸炎: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以糞便細菌培養(yǎng)、動物結腸結扎試驗(證實腸毒素存在的檢測方法)及血清凝集試驗可與急性菌痢相鑒別。
(5)難辨梭狀芽胞桿菌腸炎: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過程中出現腹瀉,必須考慮此病。表現為腹痛、腹瀉、可伴發(fā)熱,大便呈水樣或粘液便,遷延數日可出現粘液血便。
另外,急性菌痢應注意與空腸彎曲菌腸炎、副溶血弧菌腸炎、耶爾森菌腸炎、類志賀毗鄰單胞菌腸炎、親水氣單胞菌腸炎等相鑒別。
2、慢性痢疾
(1)急性發(fā)作型:病前2~6個月內有菌痢病史,本次發(fā)作前有受涼、進食生冷飲食或勞累等誘因。有急性菌痢癥狀,并能排除再感染者。糞便檢查符合菌痢改變。
(2)遷延型:過去有菌痢病史,多次發(fā)作,癥狀典型或不典型;或急性菌痢遷延不愈,病程超過兩個月者。如能排除其他原因,或糞便培養(yǎng)生長志賀菌,可以確診。
(3)隱匿型:有菌痢病史,臨床癥狀已消失兩個月以上,但糞便培養(yǎng)陽性,或腸鏡檢查腸粘膜有病變者。
慢性菌痢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抗菌痢治療無效。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有廣泛出血點或潰瘍,粘膜脆性強易出血。晚期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見結腸袋消失,結腸變短,管腔變小,可見狹窄區(qū)。
(2)直腸或結腸癌:發(fā)生于40歲以上者較多,常見血便或膿血便,隨后出現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表現。做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及活體組織檢查可確診;高位者需行鋇灌腸X線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3)慢性血吸蟲?。河辛餍袇^(qū)河水接觸史,肝脾多腫大,血象嗜酸粒細胞增多,血清環(huán)卵沉淀試驗陽性,糞便孵化沉淀檢查有毛蚴,腸鏡檢查直腸粘膜充血水腫,腸粘膜活檢可見血吸蟲卵。
細菌性痢疾和一般拉肚子的區(qū)別
痢疾是一種疾病,拉肚子即腹瀉則是一種癥狀。痢疾一般情況下會引起拉肚子的癥狀。生活中會把兩者搞混,但事實上兩者有區(qū)別?!袄亲印辈灰欢ň褪橇〖?,也可能是單純的吃壞了東西。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而且各種疾病所引起的腹瀉的癥狀也不同,嚴重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出現腹瀉—定要引起重視,不能簡單地吃點藥了事,應請醫(yī)生檢查,明確病因,才能正確有效地治療。但如果腹瀉的同時伴有腹痛、全身不適、發(fā)熱、炎癥刺激等癥狀時需要警惕或是細菌性痢疾在作祟。痢疾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是細菌性痢疾,細菌存在于痢疾病人和帶菌者的大便中,通過污染的手、水、食物等,經消化道侵入易感者。該菌有較強的侵襲力,可產生內毒素,有的還可以產生外毒素。細菌侵入腸上皮細胞后,在細胞內繁殖,引起粘膜炎癥反應,可導致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形成淺潰瘍。內、外毒素侵入血液,還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確診細菌性痢疾的常見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
血常規(guī)是指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tài)分布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的檢查。急性菌痢患者做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呈輕至中度升高。慢性菌痢患者做血常規(guī),可有血紅蛋白低等貧血的表現。
2、大便常規(guī)
便常規(guī)檢查主要是對大便中的白細胞、膿細胞、紅細胞以及寄生蟲卵的數量檢查,如果數值多于或者少于正常數值,就可能出現了病變細菌性痢疾典型者,外觀為鮮紅黏凍狀的稀便。鏡檢可見大量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或膿細胞≥15個)和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
3、糞便培養(yǎng)
細菌培養(yǎng)是一種用人工方法使細菌生長繁殖的技術。糞便培養(yǎng)志賀菌陽性可確診。
4、特異性核酸檢測
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和DNA探針雜交法可直接檢查病原菌的特異性基因片段,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有助于早期診斷。
5、血清免疫學檢查
血清免疫學檢測,是主要的免疫學檢查。血清因子都在一定的范圍內,和正常值呈陰性。用免疫學方法檢測細菌或抗原有助于菌痢的早期診斷,但易出現假陽性。
6、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經肛門將腸鏡循腔插入至回盲部,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檢查方法。腸鏡檢查幾乎可以滿足全部結腸區(qū)域的檢查需要。急性菌痢患者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大量滲出液,有淺表潰瘍。慢性患者腸黏膜呈顆粒狀,可見潰瘍或息肉,并可取病變部位分泌物作細菌培養(yǎng)。
7、X線鋇餐檢查
鋇餐造影即消化道鋇劑造影,是指用硫酸鋇作為造影劑,在X線照射下顯示消化道有無病變的一種檢查方法。這個適用于慢性菌痢患者,可見腸道痙攣、動力改變、袋形消失、腸道狹窄、黏膜增厚或呈階段狀。
“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飲食傳染,病從口入。痢疾病人的糞便污染了食物、水源、餐具;或吃了沒洗凈的瓜果、蒼蠅叮爬過的食物;或用臟手抓吃食物都可以把痢疾桿菌吃下去。一般病菌到胃內即被胃酸殺死,可是當體質弱,吞入的病菌量相對多,不能完全被殺死而進入大腸內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使大腸粘膜壞死、潰爛而發(fā)生痢疾。痢疾以夏季炎熱季節(jié)多發(fā),這是因為此時蒼蠅的密度最高。急性細菌性痢疾傳染性較強,可引起周圍多人連續(xù)發(fā)病。急性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情危重,短期內可引起死亡,因此不可掉以輕心。
痢疾桿菌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就是平常所說的“拉痢疾”。這種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通過污染水源、食物及手,傳給他人,全年均可發(fā)生,以夏秋季多見,感染后數小時或一兩天發(fā)病。主要癥狀為:①發(fā)高燒,可達38C~40℃,伴全身不適。②肚子痛,多在下腹及肚臍周圍。③腹瀉。一天數次至幾十次不等,為膿血、粘液便,伴有明顯里急后重現象,但有少數病人,開始時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并不表現出來,卻出現嚴重的毒血癥癥狀,甚至突然發(fā)生休克,經過24~48小時后才出現消化道癥狀,這是細菌性痢疾的一種最嚴重的類型,醫(yī)學上稱為中毒型痢疾,應予以高度重視。凡在流行季節(jié),發(fā)現突然高燒、驚厥、或昏迷的病人,不管是否拉肚子,都要考慮到中毒型痢疾的可能,迅速送到醫(yī)院,盡早予以確診和搶救,不可拖延。細菌性痢疾的治療,主要是及時應用抗生素或黃胺類藥物,常用痢特靈(即味哺咬酮)、黃連素、黨霉素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2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痛風準確的鑒別診斷方法
下一篇: 縱隔氣腫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