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論治:
一、脾腎陽虛
,水濕內(nèi)停
癥見喘促心悸
,不得平臥
,咳痰清稀或呈泡沫,面浮肢腫
,畏寒尿少
,脘痞納呆,面唇青紫
,舌淡胖質(zhì)黯
,苔白膩或水滑,脈沉細(xì)
。
治法:溫陽健脾
,瀉肺利水。方選真武湯合桑蘇桂苓飲加減
,藥如制附片10g
、桑白皮10g、蘇子10g
、葶藶子10g
、桂枝10g
、豬茯苓各15g、白術(shù)10g
、澤蘭10g
、澤瀉10g、赤芍10g
、益母草30g
。
二、氣虛血瘀痰阻
癥見喘息氣短
,動(dòng)則尤甚
,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
,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fā)
,伴口唇暗淡
,脘痞納呆,倦怠乏力
,舌淡暗
,苔薄膩或白滑,脈細(xì)滑
。
治法:益氣活血
,化痰平喘。方選六君子湯合玉屏風(fēng)散加減
,藥如黨參15g
、黃芪20g、白術(shù)10g
、茯苓15g
、陳皮10g、半夏10g
、桃仁10g
、杏仁10g、炒苡仁30g
、防風(fēng)6g
、當(dāng)歸10g、桔梗6g
。
三 、氣陰兩虛,痰瘀阻絡(luò)
癥見喘憋心悸
,動(dòng)則尤甚
,咳痰量少
,質(zhì)黏難咯,唇甲紫紺
,心煩失眠
,聲低氣怯,少氣懶言
,口干便秘
,舌嫩紅或淡暗,苔少或薄膩
,中間剝脫
,脈沉細(xì)或細(xì)澀。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化痰通絡(luò)
。方選生脈飲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藥如太子參15g
、麥冬10g
、五味子6g、旋覆花10g(包煎)
、代赭石10g
、清半夏10g、南北沙參各15g
、知母10g
、貝母10g、炙杷葉10g
、當(dāng)歸10g
。
四、陰虛血瘀痰凝
癥見喘息氣短
,咳嗽痰少
,色白或黃,質(zhì)黏難咯
,伴口燥咽干唇暗
,形體消瘦,身熱心煩
,夜寐欠安
,舌紅或暗紅,苔少或苔膩
,脈細(xì)滑數(shù)
。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和血化痰
。方選金水六君煎加味
,藥如當(dāng)歸15g
、熟地(砂仁拌打)15g、陳皮10g
、半夏10g
、茯苓15g、金沸草10g
、知母10g
、貝母10g、海浮石10g
、炙杷葉10g
、丹皮15g、丹參15g
。
五、肝腎陰虛,痰蒙清竅
癥見咳逆喘促
,咯痰不爽
,表情淡漠,神志恍惚
,嗜睡甚或昏迷,或躁煩譫妄
,肢體瞤動(dòng)
,舌質(zhì)暗紅或紅絳,舌體瘦小
,苔白膩或黃膩
,脈細(xì)滑數(shù)。
治法:柔肝熄風(fēng)
,滌痰開竅
。方選一貫煎、菖蒲郁金湯合滌痰湯加減
。藥如生熟地各15g
、山萸肉20g、玄參10g
、菖蒲10g
、郁金10g、清半夏10g
、膽星6g
、茯苓10g、竹茹10g
、枳殼10g
、酒軍6g
。
六、痰濕蘊(yùn)肺,氣虛血瘀
癥見咳喘較前明顯減輕
,但仍痰多,常因痰而嗽
,痰出咳平
,色白或呈灰色,質(zhì)黏膩或稠厚成塊
,伴胸悶脘痞
,嘔惡納呆,神疲體倦
,大便時(shí)溏
,舌質(zhì)淡暗,苔白膩
,脈細(xì)滑或濡滑
。
治法:燥濕化痰,降逆止咳
。方選平胃二三湯(平胃散
、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藥如蒼白術(shù)各10g
、陳皮10g、清半夏10g
、茯苓15g
、厚樸6g、蘇子梗各10g
、炒萊菔子10g
、炒枳殼10g、白芥子6g
。
七、痰熱壅肺,氣陰兩傷
癥見喘息胸悶
,咳嗽氣短
,痰多質(zhì)黏色黃,咯吐不爽
,或有腥臭味
,或痰中帶血,伴口干便秘,心煩失眠
,乏力懶言
,舌質(zhì)紅,苔少或薄膩
,中有剝脫
,脈細(xì)滑或滑細(xì)數(shù)。
治法:清熱化痰
,肅肺平喘
。方選小陷胸湯合清氣化痰湯加減,藥如全栝樓30g
、黃芩10g
、清半夏10g、桃仁10g
、杏仁10g
、枳實(shí)10g、知母10g
、貝母10g
、漏蘆10g、連翹10g
、山梔子10g
、南沙參10g。若痰黃如膿或有腥臭味者
,多為合并肺癰表現(xiàn)
,可酌加蘆根15g、茅根15g
、生苡仁30g、魚腥草30g
、敗醬草15g
、蒲公英15g以清熱解毒,化痰消癰
。
八、風(fēng)熱犯肺,肺失宣肅
癥見咳嗽氣促
,喘逆胸悶
,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
,常伴惡風(fēng)身熱
、頭痛口渴、鼻流黃涕等表證,舌苔薄黃
,脈浮數(shù)或浮滑
。
治法:疏風(fēng)清熱,肅肺化痰
。方選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
,藥如桑葉10g、桑皮10g
、菊花10g
、杏仁10g、連翹12g
、炙麻黃6g
、生石膏30g、桔梗6g
、前胡10g
、牛蒡子10g。
中醫(yī)經(jīng)驗(yàn)方、偏方:
[方一]
橘紅10克
,米粉500克,白糖200克
。橘紅研細(xì)末
,與白糖和勻?yàn)轲W;米粉以水少許濕潤
,放蒸鍋屜布上蒸熟
;冷后壓實(shí),切為夾心方塊米糕
,不拘時(shí)酌量食用
。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健脾
,適用于痰濁阻肺所致的肺氣腫
,此種肺氣腫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
,咳嗽痰粘膩色白
,咯吐不利,兼有嘔惡
,納呆
,口粘不渴,苔白厚膩
,脈滑
。
[方二]
生石膏30克
,杏仁泥10克,冬瓜仁20克
,鮮竹葉lO克
,竹瀝20—30克。將生石膏
、杏仁泥
、冬瓜仁、鮮竹葉(洗凈)共入砂鍋煎汁
,去渣
,再分?jǐn)?shù)次調(diào)入竹瀝水,日分2叫次飲用
。
本方宜泄肺熱
,化痰降逆,適用于痰熱結(jié)肺所致的肺氣腫
。此種肺氣腫的特點(diǎn)為喘咳氣涌胸部脹痛
,痰粘稠色黃或夾血色,胸中煩熱
,身熱有汗
,渴喜冷飲,面紅咽干
,尿赤
,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
[方三]
黃芪30克
,白術(shù)20克,茯苓30克
,乳鴿1只
。將乳鴿(未換毛的幼鴿)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和內(nèi)臟
,放人燉盅內(nèi)
,加適量水,再人黃芪
、白術(shù)、茯苓(洗凈)
,置于蒸鍋內(nèi)
,隔水燉熟,加少許食鹽
,味精
。在正餐時(shí)食用,每天一次。
本方益肺止喘
,適用于肺虛所致肺氣腫
。此種肺氣腫的特點(diǎn)為喘促,氣短不足以息
,語氣乏力
,苔白滑或膩,脈細(xì)軟
。
[方四]
黨參10克
,黃芪9克,白術(shù)12克
,茯苓10克
,甘草、半夏各6克
,陳皮12克
,蘇子、萊菔子各9克
,白芥于12克
,大棗10枚。將大棗
、陳皮除外
,其余各藥熬湯,除藥渣
,將其湯煮大棗和陳皮
,開鍋10分鐘后,吃大棗
,喝湯
,去陳皮。
本方健脾益氣
,化痰平喘
,適用于脾虛所致肺氣腫。此種肺氣腫的主要特點(diǎn)為喘促
,氣短不足以息
,語言無力,痰多質(zhì)稀
,四肢倦怠
,食少腹脹,大便稀溏
,舌淡
,苔白滑或薄膩
,脈細(xì)軟。
[方五]
核桃仁50克
,蘿卜子(研粉)
、冰糖各10克。
將冰糖先熬化
,再加入上藥拌勻
,制成糖塊,每日時(shí)時(shí)含化
。
本方補(bǔ)腎平喘
,適用于腎虛久喘。此種肺氣腫為咳喘日久
,短氣息促而難以接續(xù)
,動(dòng)則大甚,痰吐起伴
,伴有腰膝酸軟
,脈微細(xì)。
[方六]
黑蘇子
、陳皮
、半夏、當(dāng)歸
、厚樸各9克
,沉香末(沖)、肉桂各2.5克
,前胡
、杏仁各9克。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
本方除疲降氣
,適用于肺氣腫
。
[方七]
黃芩、瓜蔞仁
、半夏
、膽星、橘皮
、杏仁泥
;枳實(shí)、姜竹茹各9克
。
水煎服
,1日l劑,早晚服
。
本方清肺化痰
,運(yùn)用于痰熱所致的肺氣腫者。
[方八]
沙參12克
,麥冬
、五味子、杏仁
、玉竹
、貝母各9克。水煎服
,每日l劑
,分2次服。
本方補(bǔ)氣生津
,適用于氣津兩傷所致的肺氣腫
。
[方九]
熟地、山萸肉
、五味子各9克
,肉桂2.5克,補(bǔ)骨脂
、胡桃肉各9克
。水煎服,日1劑
,2次服
。
本方補(bǔ)腎納氣,適用于腎虛所致的肺氣腫者
。
[方十]
蘇子10克
,白芥子9克,萊菔子10克
,山藥60克
,人參30克。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本方扶正祛邪
,降氣化痰
,適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的肺氣腫。
[方十一]
萊菔子適量
,粳米2兩
。將萊菔子炒熟后研末
,每次取1卜15克,同粳米煮粥
。 本方化痰平喘
,行氣消食。適用于咳嗽多痰
,胸悶氣喘
,不思飲食,噯氣腹脹之肺氣腫
。
[方十二]
粳米60克
,川貝5—10克,砂糖適量
。先以粳米60克
,砂糖適量煮粥,待粥將成時(shí)
,調(diào)人川貝母極細(xì)粉末5—10克
,再煮二三沸即可。溫?zé)岱场?
潤肺養(yǎng)胃
,化痰止咳
。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
、咳嗽氣喘等癥
。
[方十三]
射于10克,麻黃
、白芥子
、萊菔子各9克,蘇子10克
,皂莢12克
,旋復(fù)花、紫菀
、款冬花各10克
,半夏、杏仁各9克
。若外感風(fēng)寒
,痰從寒化,寒重于飲而咳重于喘者
,加桂枝
、細(xì)辛、干姜、五味子
、白芍
、甘草;飲重于寒并兼有郁熱而喘重于咳者
,加厚樸
、石膏、細(xì)辛
、干姜、五味子
;飲寒并重而喘咳并重者
,加生姜、細(xì)辛
、五味子
、大棗;外感風(fēng)熱
,痰從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