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熱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于長江以北地區(qū)。傳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 ̄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jié),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fā)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根據傳染來源不同,黑熱病在流行病學上可大致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人源型、犬源型犬體內黑熱病病菌和自然疫源型;分析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中亞荒漠內的黑熱病為典型代表。中國由于幅員遼闊,黑熱病的流行范圍又廣,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種不同類型的地區(qū),因此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黑熱病在中國都能見到。它們在流行病史、寄生蟲與宿主的關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在流行病學上也各有特點。
黑熱病有哪些傳染途徑
(1)、人源型:又稱為平原型,多見于平原地區(qū),分布在黃淮地區(qū)的蘇北、皖北、魯南、豫東以及冀南、鄂北、陜西關中和新疆內部的喀什等地。主要在人群中分布,黑熱病患者以青少年為主,嬰兒少、犬很少感染,病人為主要傳染源。傳播媒介為家棲型中華白蛉和新疆長管白蛉。這類地區(qū)黑熱病已被控制,近年來未再發(fā)現新病例,但偶可發(fā)現皮膚型黑熱病。
(2)、犬源型:又稱為山丘型,多見于山丘地區(qū)、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川北、陜北、冀東北、遼寧和北京市郊各縣,人的感染主要來自病犬。病人散在,絕大多數患者為兒童、嬰兒的感染率較高,成人很少得病。傳播媒介為野棲型中華白蛉。這類地區(qū)為中國黑熱病主要流行區(qū)。
(3)、自然疫源:又稱為荒漠型,多分布在新疆和內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區(qū)?;颊咧饕娪趮胗變海?歲以下患者90%以上。進入這類地區(qū)的成人常患淋巴結型黑熱病,病例散發(fā)。傳播媒介為野棲蛉種,主要是吳氏白蛉,其次為亞歷山大白蛉。動物宿主迄今尚未發(fā)現?;哪邊^(qū)與山丘疫區(qū)利什曼原蟲kDNa的同源性較大,而與平原疫區(qū)的kDNA同源性較小。故三種流行類型的病原體似可概括利什曼原蟲親人的蟲株(即人源型的蟲株)和親動物的蟲株(包括犬源型與自然疫源型的蟲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47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減少面癱的發(fā)生
下一篇: 冷風吹后耳朵痛,要留神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