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丸劑
1.定癇丸
明天麻30g,川貝母30g,半夏(姜汁炒)30g,茯神30g,膽南星15g,全蝎15g,石菖蒲15g,僵蠶15g,燈心草15g,遠(yuǎn)志21g,陳皮21g,丹參60g,麥冬log,辰砂(水飛)9g,琥珀(研)15g。功能化痰熄風(fēng),開竅定癇。主治肝風(fēng)痰濁型癲癇,證見頭暈,胸悶,乏力,突然尖叫,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舌淡紅,苔膩,脈弦滑。用法:用竹瀝lOOml,姜汁20ml,甘草120g熬膏,和藥物為丸,辰砂為衣,每服6—9g,每日2~3次,小兒酌減。
2.瀉青丸
龍膽草、大黃、梔子、羌活、防風(fēng)、川芎、當(dāng)歸各等份,研末,竹葉為湯和做丸。功能瀉肝清熱。主治肝火郁熱型癲癇,證見小兒夜臥不安、抽搐、易驚,脈洪大,用法:每服6~9g,每日2次。
3.當(dāng)歸龍薈丸
龍膽草、梔子、當(dāng)歸、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木香、蘆薈、麝香、青黛。功能清肝瀉火。用于肝膽火盛所致癲癇,證見抽搐,驚悸,便秘,溲赤,耳鳴耳聾。每服6—9g,每日2~3次,小兒酌減。
4.玉癇丸
天膽南星(制)30g,烏蛇30g,朱砂(研水飛)7.5g,全蝎6g,半夏60g,蜈蚣半條,雄黃(研)4.5g,白僵蠶45g,白附子15g,麝香(絹包)1,2g,白礬30g,皂角120g,上藥為細(xì)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每日2次。功能化痰祛風(fēng),開竅定癇。主治癲癇證屬風(fēng)痰內(nèi)伏者。證見痰濁壅盛,神迷抽搐,脈弦滑。
5.左歸丸
山藥120g,枸杞子120g,熟地250g,山萸肉120g,川牛膝90g,鹿角膠120g,龜板膠120g,菟絲子120g,上藥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服,每日2次。功能滋陰補腎。適用于腎精虧虛,癲癇發(fā)作后神思恍惚,面色晦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6.磁朱丸
神曲120g,磁石60g,朱砂30g,功能重鎮(zhèn)安神,潛陽明日。適用于水火不濟之心悸,失眠,耳鳴耳聾,驚厥時作,舌紅少苔,脈細(xì)。每服6—9g,每日2—3次。
7.醫(yī)癇無雙丸
膽南星30g,半夏30g,川芎9g,石膏30g,當(dāng)歸身30g,生地30g,天麻21g,僵蠶15g,荊芥穗15g,獨活15g,辰砂15g,犀角15g,白茯苓30g,人參30g,麥冬15g,遠(yuǎn)志15g,陳皮15g,白術(shù)15g,炒棗仁15g,黃芩9g,黃連15g,白附子9g,珍珠9g,甘草9g,金箔30g。上藥共為細(xì)末,用酒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30丸,每日2次。功能寧神定志,化痰止癇,用于各種癇證日久見心煩失眠,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xì)滑數(shù)。
8.定搐化風(fēng)錠
全蝎20g,桔梗log,蟬蛻15g,黃連log,防風(fēng)10g,羌活15g,僵蠶15g,大黃15g,法半夏15g,麻黃3g,甘草10g,上藥共研細(xì)面,每300g加朱砂30g、牛黃5g、麝香5g、冰片10g,共研勻為蜜丸,每丸重3g,每服1~2丸,每日2次。功能清熱祛風(fēng)化痰。用于痰熱夾風(fēng)之癲癇。
9.礞石滾痰丸
酒大黃250g,黃芩250g,沉香15g,礞石(煅)30g。功能降火逐痰。用于治療痰火內(nèi)閉,陽明燥結(jié),形氣俱實之癲癇。本方性猛降瀉,凡久病體虛,脾胃虛弱,陰虛痰火者慎用,孕婦禁用。每服6~12g,每日1次。
10.白金丸
白礬90g,郁金210g。功能化痰開竅,清心安神。主治癲癇痰濁內(nèi)盛、蒙蔽清竅者。每服6~9g,每日2~3次。
11.瀉肝安神丸
龍膽草、梔子、黃芩、白蒺藜、茯苓、遠(yuǎn)志、當(dāng)歸、麥冬、澤瀉、生地、車前子、柏子仁、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炒棗仁、甘草。上藥共研細(xì)末,水泛為丸,每服6~9g,每日2次。功能清肝瀉熱,養(yǎng)心安神。用于癲癇神經(jīng)衰弱之心肝熱盛,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者。
12.羊癇丸
郁金、白礬、黃連、煅磁石、大黃、橘紅、生梔子、神曲、黃柏、黃芩、煅礞石、沉香、炒白芥子,上藥共為末,水泛為丸,成人每服9g,小兒1~4歲每服1.5g,5~7歲每服3g,每日2次。功能清熱化痰,鎮(zhèn)驚安神。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羊癇風(fēng)。孕婦及久病氣虛者忌服。
13.癲癇丸
蜈蚣、全蝎、白附子、烏蛇肉、膽南星、半夏、熊膽、白礬。上藥共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1丸,每日1—2
次,薄荷湯調(diào)下。功能熄風(fēng)止痙、化痰定癇,通治小兒癇證,現(xiàn)用于全身驚厥性發(fā)作或失神發(fā)作。
14.愈癇丸
郁金9g,木香9g,沉香9g,白礬4.5g,朱砂4.5g,共為細(xì)末,為蜜丸,每服1.5g,每日2次。功能通竅、解郁、化痰,用于癲癇。
15.化蟲丸
檳榔、雷丸、胡椒、枯礬、蕪荑、使君子,上藥共研末為蜜丸,每丸重5g,早晚各服1丸。功能殺蟲化痰,定癇止抽。主治腦囊蟲引起的癲癇。本方毒副反應(yīng)較大,不宜久服,孕婦及嬰幼兒不宜使用。
16.玉生丸
生膽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白附子、黑豆等量,共研末、姜汁糊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每日2次。功能通陽破結(jié),化痰開竅。主治陰癇證。證見面色黯晦,手足清冷或抽搐,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
17.牛黃清心丸
牛黃、朱砂、黃連、黃芩、梔子、郁金,上藥共研末為蜜丸,每丸重3g,每服1丸,每日1次。功能清心開竅,鎮(zhèn)驚安神。用于心肝火盛,神竅郁閉之癲癇。
18.牛黃鎮(zhèn)驚丸
牛黃、全蝎、麝香、朱砂、雄黃、膽南星、白附子(制)、半夏、川貝母、天竺黃、大黃、鉤藤、天麻、地龍、冰片、石菖蒲、郁金、沉香、羌活、薄荷、川芎、川烏、茯苓、珍珠、琥珀、朱砂。功能清熱豁痰祛風(fēng)、鎮(zhèn)驚安神開竅。用于痰火壅盛型癲癇。1次1丸,每日2次。重9.安宮牛黃丸 牛黃、郁金、犀角、黃芩、山梔、朱砂、雄黃、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每服1丸,每日1次。功能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用于熱擾神明之陽癰證。
20.安神丸
人參、當(dāng)歸、茯神、棗仁、杏仁、赤芍、橘紅、五味子、半夏、甘草、姜汁。功能養(yǎng)心安神,化痰利氣。用于心膽氣虛,痰氣郁阻所致小兒驚風(fēng),抽搐。每服1丸,每日2~3次。
21.虎睛丸
虎睛1對(用珍珠母代)、蚱蟬4枚、朱砂、蜂房、麻黃、鉤藤、鐵紫精、防葵、牛黃、龍齒、羌活、升麻、細(xì)辛、石膏。上藥共研細(xì)粉為蜜丸如麻子大。1次5丸,每日2次溫水送下,功能平肝熄風(fēng),鎮(zhèn)驚定癇。用于小兒癲癇大發(fā)作證屬肝風(fēng)挾痰熱者。
22.抱龍丸
天竺黃31g,雄黃(水飛)3g,朱砂(水飛)3g,麝香3g,膽南星125g,研細(xì)末,甘草煮水和藥為丸,每丸重1.5go周歲以內(nèi)小兒每丸分3~5次服;周歲以上半丸;3歲以上1丸;6歲以上2丸,每日1次。功能清熱化痰,開竅安神。治療小兒痰熱內(nèi)閉之驚厥抽搐。
23.琥珀抱龍丸
琥珀、人參、甘草、枳殼、枳實、茯苓、山藥、檀香、金箔、天竺黃、雄黃、朱砂、膽南星。用法同“抱龍丸”,功能清熱化痰,補氣健脾。主要用于小兒痰熱急驚,體質(zhì)虛弱者。
24.牛黃抱龍丸
牛黃1.2g,月旦南星31g,茯苓15g,天竺黃10.5g,僵蠶9g,全蝎4.5g,朱砂(水飛)4.5g,琥珀7.5g,雄黃7.5g,麝香0.6g,研末為蜜丸,每丸重1.5go每服1丸,每日1~2次,溫開水化服,3歲以下小兒酌減。功能清熱化痰,鎮(zhèn)痙開竅。用于小兒風(fēng)痰壅盛,煩熱神昏,驚風(fēng)痙厥。
25.紫河車丸
紫河車、茯苓、茯神、遠(yuǎn)志、黨參各30g,丹參21g,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9~15g,功能補血益氣,養(yǎng)心安神。用于久癇反復(fù)發(fā)作,氣血大虛,面黃肌瘦,也可用于內(nèi)科雜病之虛勞證。
26.醫(yī)癇丸
半夏60g,豬牙皂角60g,僵蠶45g,膽南星、白礬、烏蛇各30g,白附子15g,朱砂7.5g,全蝎6g,雄黃4.5g,麝香1.8g,蜈蚣半條,研末,水泛為丸,每服6g,每日2次。功能祛風(fēng)除痰,熄風(fēng)定驚。 主治癲癇昏迷,痰涎壅盛,四肢抽搐者。
27.蘇合香丸
白術(shù)、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訶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撥、冰片、乳香、蘇合香油。每服1丸溫開水送下,小兒酌減。功能溫中開竅,解郁醒神。用于痰壅氣閉之癲癇。本方只適用寒痰閉阻清竅之證,其他各證均不適用。
28.牛黃丸
牛黃、人參、細(xì)辛、蚱蟬、川大黃、當(dāng)歸、蛇蟬皮、甘草、瓜蔞根、防風(fēng)、麝香、巴豆、赤芍,上藥共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初生一個月至百日以內(nèi)嬰兒每服1丸,1歲一3歲2丸,4~5歲每服3丸,用薄荷湯送下,令快利為度。功能清心瀉熱,豁痰開竅,熄風(fēng)止痙。主治小兒陽癇,以發(fā)不知人,四肢抽搐,面赤便結(jié)為要點。
29.熊膽丸
熊膽、鐵粉、朱砂、膽南星、雄黃、麝香。上藥研極細(xì)末,以豬膽汁和藥為丸,如黍米大,每服10—20丸,功能鎮(zhèn)心安神。用于癲癇證見神迷抽搐,心煩不寧,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為要點。
【配方】雄黃20克,白礬12克,蟬衣30克,蜈蚣20條。
【制用法】將上藥共研細(xì)末,成人每次2克,日服2次,開水送服。兒童每次1克,或酌情加減。服藥后如有大便稀,或吐痰涎,為正常情況,不需停藥。
【功效】清熱化痰,祛風(fēng)利竅,清心鎮(zhèn)驚,安神止癇。用治癇病。 二、鉤藤全蝎黃芩治癲癇
【配方】鉤藤50克,羚羊角15克,全蝎15克,琥珀25克,朱砂15克,石決明50克,珍珠母15克,冰片10克,牛黃5克,菖蒲10克,枳實50克,膽星25克,天竺黃25克,黃芩60克,梔子25克。
【制用法】共研細(xì)面,每服2克,日服3次,飯前溫水送服。
【功效】清熱滌痰,平肝止痙。用治肝風(fēng)痰熱所致的癲癇?! ∪?、生石決明治癲癇
【配方】生石決明12克,天麻6克,蜈蚣2條,廣郁金10克,南紅花5克,菖蒲6克,僵蠶6克,膽草5克,神曲10克,桑枝10克,全蝎3克,朱砂(分沖)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清肝熄風(fēng),開竅醒神’,鎮(zhèn)痙止搐。用治驚癇、羊癇。
治療癲癇的偏方,雖說小偏方可以治大病,但我們應(yīng)該還是尊重科學(xué),如果我們患病首選還是去醫(yī)院診治。
以上就是治療癲癇的中藥偏方介紹了,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對其多了解,避免疏忽給自身帶來影響,祝身體健康。
癲癇俗稱“羊癇風(fēng)”,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治療癲癇病的中藥配方,供參考:
抑癇散(丸)對癲癇大發(fā)作伴有精神癥狀者或精神運動性發(fā)作者有一定療效。其配方是:天麻330克、全蝎330克、丹參90克、當(dāng)歸150克和硼砂90克。將前4種藥烘干或烤干后。與硼砂一起研成細(xì)末或制成蜜丸(以朱砂為衣),每丸重9克。服用方法:抑癇散每次4.5克,每日3次;或抑癇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青黛散
對部分癲癇大發(fā)作有較好的效果。其配方是:山藥180克、硼砂90克、青黛30克,三者混合均勻后即可服用。每次3克,每日三次。
寧癇散
對部分癲癇大發(fā)作的病人有效。其配方是:朱砂450克、制香附900克、廣木香900克和川玉金900克。將諸藥研磨混合后服用,每次1.8克,每日2次。
白金丸
對某些癲癇大發(fā)作病人有效。其配方是:廣郁金120克、白礬120克。共研細(xì)末,薄荷湯泛丸。每次3-6克,熱湯或葛蒲湯送服,每日2-3次。
癇癥鎮(zhèn)心丸
對精神性發(fā)作有效,用于大發(fā)作伴有精神癥狀者。其配方包括:犀角150克、犀黃2.1克,川連9克、麥冬9克、茯苓21克、珍珠粉6克、棗仁30克、炙甘草3克、膽星15克、朱砂9克、將前幾種要共研細(xì)末,膽星氧化,加方米為丸,朱砂為衣,每粒濕重1.2克。每次1丸,姜湯送服,每日2-3次。
溫膽湯加減
對癲癇精神癥狀有一定療效。配方及用法是:半夏、茯苓各9克,陳皮,遠(yuǎn)志、石葛蒲各4.5克、枳實、竹茹各6克、甘草3克。用水煎成2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2詞,和白金丸(每次4.5克)共服。如體質(zhì)虛弱,可采用白金丸與河車大造丸同服,每次各4.5克,每日2次。
定癇丸加減
對癲癇及癲癇性癡呆有一定療效。配法及用法:鉤藤60克、天麻15克、貝母30克、膽星30克、半夏30克、陳皮30克、茯苓30克、丹參15克、麥冬30克、葛蒲30克、遠(yuǎn)志15克、全蝎15克、天蟲30克、琥珀15克、甘草15克。共研細(xì)末,用竹瀝姜汁和水泛丸,朱砂為衣,每次9克,每日2-3次。
醫(yī)癇無雙丸、保元丹(丸)、朱黃抱龍丸、琥珀抱龍丸等成品丸藥,對緩解癲癇發(fā)作亦有一定療效。
目前治療癲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采用傳統(tǒng)中藥天麻、琥珀、羚羊角、麝香、柴胡、桂枝、石菖蒲、青陽參、白僵蠶、鉤藤、羊癇草、珍珠母、鐵膽粉、龍戟草、甘草等配合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許多患者治愈后不復(fù)發(fā)。這些中藥配合使用具有扶正祛邪、安神鎮(zhèn)靜、活血化淤、祛濕化痰、醒腦開竅、健脾補氣、填精益髓的功效,可以從根本上調(diào)理臟腑機能,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極易透過血腦屏障,直搗病灶核心組織,抑制腦組織細(xì)胞異常放電,迅速與神經(jīng)間質(zhì)受體產(chǎn)生競爭抑制,同時修復(fù)受損的腦神經(jīng)細(xì)胞,從根本上治愈癲癇發(fā)作這一頑疾。以上藥物你可以在當(dāng)?shù)厮幍曩I到,奇效實用且省錢方便。 同時癲癇患者一定要樹立信心,日常生活避免精神刺激,戒煙忌酒,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復(fù)。祝你早日康復(f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48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弓形蟲病的用藥原則
下一篇: 什么是消化道憩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