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藥物療法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 開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48h后即有鎮(zhèn)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 別名大侖?。╠ilant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
(二)中藥治療
祖國醫(yī)學認為,三叉神經(jīng)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范疇。古醫(yī)書中有“首風”、“腦風”、“頭風”等名稱記載,如《素問.風論》:“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1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nèi)。”有些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經(jīng)服用中藥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可使疼痛發(fā)作停止或減輕。有的臨床醫(yī)師采用內(nèi)服中藥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醫(yī)對于本病主張辨證施治,根據(jù)不同的類型,給與針對性的治療。
對于風邪外襲型,主張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刹捎眉游秴擒镙菧h參、川芎各25g,吳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風各12g,丹參、香附各20g,赤芍15g,鉤藤30g,細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蠶10g,天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川芎10g,全蝎3g。
對于肝火上炎型,采用滋陰潛陽,降火熄風??刹捎萌?g,蜈蚣2條,僵蠶、地龍、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術(shù)各15g,制川烏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細辛4g,鉤藤20g,石決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蠶、蔓荊子、炒沒藥、龍膽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黃各15g,石決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
(三)針灸治療
1.普通針刺療法 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yīng)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guān)、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guān)、聽 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針,也可用電刺激治療機作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jīng)周圍支 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齒槽孔及頦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jīng)周圍支,待出現(xiàn)同側(cè)分支的分布區(qū)疼痛及麻脹反應(yīng),而獲迅速的鎮(zhèn)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捻轉(zhuǎn)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采用臥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產(chǎn)生懼怕情緒。
(1)西醫(yī)藥治療。
①卡馬西平:為首選藥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后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應(yīng)超過1000毫克,可逐漸減小藥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yīng)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
②苯妥英鈉: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過每日600毫克。如產(chǎn)生頭暈、行走不穩(wěn)、眼球震顫等中毒癥狀應(yīng)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yīng)消失為止。
③如以上藥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tài)不穩(wěn)。
(2)中醫(yī)藥治療。
①風寒阻絡(luò):顏面陣發(fā)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fā)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luò)止痛。
方藥:川芎20克,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細辛3克,全蝎5克,蜈蚣3條。
②風熱傷絡(luò):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疏風散熱、通絡(luò)止痛。
方藥: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子10克,川芎9克,全蝎5克。
③痰火上擾:面部陣發(fā)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fā)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luò)止痛。
方藥: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紅、枳實、竹茹、瓜蔞、厚樸各12克,全蝎5克,甘草6克。
④肝膽火熾:顏面陣發(fā)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zāi)砍?,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方藥:梔子、黃芩、柴胡、菊花、僵蠶豆各10克,石決明(先下)、生地、白芍、龍膽草各15克,木通、甘草、蟬衣各6克。
⑤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方藥: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后下)、甘草、黃連各6克。
⑥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luò)。
方藥: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參、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龜板(先下)各20克,全蝎5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60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愛美女士留神脂肪肝
下一篇: 中藥是怎樣治療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