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痙攣綜合征(S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是指用力排便時,盆底肌肉收縮而不松弛的功能性疾病。
X線造影檢查:特點為“鵝征”,即將側坐位片堅擺(恥骨聯(lián)合朝上),整個影像酷似一只在水中游泳的鵝;直腸前估為鵝頭,肛管為鵝嘴,痙攣變細的直腸遠段為鵝頸,直腸近段及乙狀結腸遠段為鵝身及尾部,“鵝征”的出現(xiàn)率為100%。
為了便于臨床治療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藥物的選擇,目前大多采用根據(jù)結腸動力學特點而進行的分型,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這種分型的依據(jù)是以結腸或肛門直腸動力障礙特點為基礎的。
(1)慢傳輸型便秘:是最常見的類型,系指由于結腸動力障礙,使內(nèi)容物滯留于結腸或結腸通過緩慢的便秘,結腸測壓顯示結腸動力降低,導致結腸內(nèi)容推進速度慢,排空遲緩。同時可能伴有其它自主神經(jīng)功能異常所致的胃腸功能紊亂如胃排空遲緩或小腸運動障礙?;颊咧髟V多為排便次數(shù)少、糞便質(zhì)地堅硬、無便意。用閃爍照像術或不透X線標記物法檢查提示結腸通過時間延緩可確立診斷。因此有人稱之為結腸無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見的類型。治療上首選促腸動力劑。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結腸傳輸功能,由于肛、直腸的功能異常(非器質(zhì)性病變)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痙攣綜合征或排便時肛門括約肌不協(xié)調(diào)所致。包括橫紋肌功能不良,直腸平滑肌動力異常,直腸感覺功能損害,肛門括約肌失協(xié)調(diào)癥以及盆底痙攣綜合征等?;颊咧髟V是排便困難,肛門直腸阻塞感,排便時需要用手協(xié)助。多發(fā)生于兒童、婦女和老年人。治療上可選擇生物反饋治療。
(3)混合型便秘:具有結腸慢傳輸特點,也存在肛、直腸功能異常,或二者均不典型,治療上因人而異。該型可能是由于慢傳輸型便秘發(fā)展而來,也有人認為長期的出口梗阻影響了結腸排空繼發(fā)結腸無力。
正常人在靜息狀態(tài)下,盆底肌呈輕度的張力收縮狀態(tài),以維持會陰正常位置和肛門自制。在排糞時,恥骨直腸肌和外括約肌均迅速抑制,以使肛管直腸角變大、肛管松弛,便于糞塊通過。若排糞時上述肌肉不能松弛,甚至反而收縮,就會阻塞腸道出口,引起排糞困難,稱為盆底肌痙攣綜合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600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盆底痙攣綜合癥有什么表現(xiàn)?
下一篇: 如何診斷盆底痙攣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