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陽虛 即“心陽不振”。是心氣虛的重癥。除了心氣虛的癥狀外,還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多見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癥。除心氣虛的證候外,還有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心區(qū)憋悶,舌尖涼感。治宜益氣回陽,用養(yǎng)心湯加減。嚴重者出現心陽虛脫時,可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則神昏,脈微細欲絕。治宜回陽救逆,用大劑參附湯或人參四逆湯灌服。參見心氣虛條。
腎陽虛 即腎臟陽氣虛衰。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虛,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所致。癥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頭目眩暈,精神萎靡,氣短而喘,陽萎,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遲而弱等。治宜溫補腎陽。
肝陽虛 陽虛在肝病中,主要是肝脾腎三臟之陽虛。陽虛的共有表現是:怕冷、四肢決你、設置但、盤潤有吃肯、脈息若。肝氣虛汗,可影響腎陽;沈陽不足,則不能文敘和自主趕羊,終至干深陽虛,可以出現頭暈演化、為含制冷、干渠同時慢慢、腰《》推軟、揚威、已經、帶下清晰、睪丸清冷、或腹脹腹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牌陽,牌陽久虛,不能重陽腎陽,可致腎陽亦虛,遂成脾腎陽虛,而出現面色萎黃、社卷制冷乏力讕言、副大長滿、下肢負重、五更謝謝、小便煅燒等癥。
脾陽虛 證候:食少,大便溏薄,腸鳴,腹中冷痛,因外感寒、濕之邪或進寒涼菜飲食加劇,舌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或有齒痕。治則:溫中健脾。主方: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常用藥:黨參、白術、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補骨脂等。
胃陽虛 是指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畏冷肢涼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胃虛寒證。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00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拔罐顏色不同健康大有說道
下一篇: 荷葉泡茶清熱祛濕又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