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
。而對其機制的認識【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
,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
、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癥,脾胃學說創(chuàng)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云:“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y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
,如《圣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y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y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y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分組:第一組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
說明:關元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754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腎虛患者如何養(yǎng)生
下一篇: 玫瑰大棗枸杞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