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對咽炎的治療方法及介紹(中醫(yī)是如何治療寶寶咽炎)
祝由網(wǎng)
2023-12-17 18:56:32
中醫(yī)對咽炎的治療方法及介紹
慢性咽炎是以咽部紅腫疼痛,或干燥
、異物感
,咽癢不適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咽部疾病
。
中醫(yī)病機
多由素體肺腎陰虛,或風熱喉痹反復發(fā)作
,余邪留滯不清,傷津耗液,使陰液虧損
,咽喉失于濡養(yǎng),兼之虛火上的
,從而導致本病的發(fā)生
。
中醫(yī)診斷
本病多在臟腑陰陽氣血虛損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
,一般病程較長。臨床所見
,以陰虛為多
,陽虛相對少見,亦有在陰虛或陽虛的基礎(chǔ)上兼挾"痰凝"或"瘀血"而表現(xiàn)為虛中挾實者
,辯證時須仔細區(qū)分
。
1.肺腎陰虛
證候:咽部干痛不適,灼熱感
,異物感
,或咽癢干咳,痰少而粘
,癥狀朝輕暮重
,可伴有午后潮熱、兩顴潮紅
、虛煩失眠
、大便干燥、腰膝酸軟等癥
,檢查咽部粘膜暗紅
、干燥,舌質(zhì)紅少津
,苔少或花剝
,脈細數(shù)。
辨析:①辨證:本證以咽部干痛
,灼熱感
、粘膜暗紅、朝輕暮重
、大便干燥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為辨證要點
。②病機:肺腎陰液虧損
,咽喉失于濡養(yǎng),故咽干痛或異物感
;陰虛則火旺
,虛火上擾,則咽喉有灼熱感
、兩顴潮紅
;虛火煉津成痰,燥痰粘于咽喉
,則咽癢干咳
、痰少而粘
;上午陽氣盛,下午陰氣盛
,陰虛則癥狀朝輕暮重
,午后潮熱;陰液不足則大便干燥
,虛火擾心則虛煩失眠
;腎虛則腰膝酸軟;舌紅苔少
、脈細數(shù)為陰虛火旺之象
。
2.脾腎陽虛
證候:咽喉微痛,哽哽不適
,或干焮不思飲
,飲則喜熱湯,咽內(nèi)不紅不腫或略帶淡白色
,語聲低微
,精神不振,小便清長
,大便溏薄
,納谷不香,手足不溫
,腰酸腿軟,舌淡
,苔白滑
,脈沉細弱。
辨析:①辨證:本證以咽部不適
、咽干而不思飲
、咽內(nèi)不紅不腫、精神下振
、舌淡苔白滑
、脈沉細弱等為辨證要點,可見于長期過用苦寒藥物的患者
。②病機:真陽虧損
,陰寒內(nèi)盛,致陰盛格陽
、浮陽上越
,則有咽喉微痛不適或咽干等"上熱"的假象,因其本質(zhì)為陰寒內(nèi)盛
,非津液不足
,故雖覺咽干而不思飲
,飲則喜熱湯,語聲低微
、精神不振
、小便清長、手足不溫皆陽氣不足之象
;納呆
、便溏為脾虛;腰酸腿軟為腎虛:舌淡苔白滑
、脈沉細弱為陽虛之征
。
3.痰火郁結(jié)
證候:咽部異物感、痰粘著感
、焮熱感
,或微痛,易惡心作嘔
,痰粘稠帶黃
,口臭,檢查咽部色暗紅
,粘膜肥厚
,咽后壁濾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塊,咽側(cè)索肥厚
,舌質(zhì)偏紅或有瘀斑瘀點
,苔黃厚,脈細滑數(shù)
。
辨析:①辨證:本證多在陰虛的基礎(chǔ)上發(fā)生
,纏綿難愈,以咽部種種不適感
,易惡心作嘔
、咽后壁濾泡增多、粘膜肥厚等為辯證要點
,即所謂"簾珠喉痹"
。②病機:陰虛喉痹長期不愈,虛火久蒸
,灼津成痰
,加之久病,心情不舒
,肝氣郁結(jié)
,氣滯痰凝,痰
、火
、瘀互結(jié)
,則咽部肥厚、顆粒狀濾泡增多
,導致種種咽部不適感
;痰阻則易惡心作嘔;痰火互結(jié)則咯痰粘稠帶黃
、口臭
;舌、脈為陰虛
、痰火郁結(jié)之象
。
中醫(yī)類證鑒別
1.乳蛾:青少年多見,以喉核紅腫疼痛為主
。
2.喉癰:急起
,高熱,咽喉部劇痛
。紅腫
,吞咽障礙,可化膿
,外周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
3.急喉風: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緊鎖
,呼吸困難
,痰涎壅盛為主要特征,而不僅是咽痛
、咽癢不適等表現(xiàn)
。
中醫(yī)治療
慢性咽炎以虛證居多,治療大法以補為主
,或滋陰降火
,或溫補脾腎
、引人歸原
。因病程較長,難取速效
,故長期服藥
,滋陰須防其膩,溫補宜防其燥
。至于挾痰挾瘀者
,因其本乃虛中挾實,不可一味攻伐傷其正氣
,致病情更為纏綿
。除藥物治療外
,適當?shù)男睦硎鑼В剐那槭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氣機調(diào)達
,亦十分關(guān)鍵。
一
、辨證選方
1.肺腎陰虛
治法:滋陰降火
,潤燥利咽。
方藥:①偏肺陰虛者
,可用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加減
。生地30g,麥冬15g
,玄參15g
,白芍15g,丹皮12g
,川貝10g
,薄荷6g,甘草6g
。若癢咳甚
,加橘紅、百部
;兼氣虛者
,加太子參、白術(shù)
、山藥
、玉竹等;大便干燥加瓜蔞仁
、生首烏
;失眠加棗仁、柏子仁
。②偏腎陰虛者
,可用知柏地黃湯(《醫(yī)方考》)加減。知母10g
,黃柏10g
,熟地30g,山藥15g
,山萸肉15g
,茯苓12g,丹皮12g,澤瀉10g
。若咽干較甚
,加花粉、石斛
;大便干結(jié)
,改熟地為生地,加玄參
、麥冬
、生首烏;咽異物感較重者
,加蘇梗
、厚樸;咽部灼熱感加赤芍
、牛蒡子
。
2.脾腎陽虛
治法:"溫補脾腎,引火歸原
。
方藥: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熟地30g,山藥30g
,山萸肉15g
,茯苓12g,丹皮10g
,澤瀉10g
,熟附片6g,肉桂6g
。若痰多而稀
,加法夏、陳皮
。若以脾氣虛為主
,可選用參苓白術(shù)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黨參12g,白術(shù)12g
,茯苓15g
,炒扁豆15g,苡仁15g
,山藥15g
,陳皮10g
,砂仁10g
,蓮子肉12g,桔梗10g,甘草6g
。
3.痰火郁結(jié)
治法:養(yǎng)陰利咽
,化痰散結(jié)。
方藥:貝母瓜蔞散(《醫(yī)學心悟》)加減
。川貝15g
,瓜蔞皮15g,花粉15g
,茯苓15g
,橘紅10g,桔梗10g
。咽部焮熱感加知母
、黃柏;惡心加法夏
;舌有瘀斑瘀點加丹皮
、赤芍;咽干加沙參
、玉竹
。
二、其他療法
(一)中藥超聲霧化
1.銀花9g
,黃芩10g
,野菊9g,藏青果4枚
,象貝10g
,桔梗6g,前胡9g
,姜半夏15g
,玄參15,花粉15g
,薄荷9g
。濃煎取汁100ml,每次取20ml霧化吸入10分鐘
,每日2次
,10天為一療程。(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
;(5):29)
2.半夏10g~12g
,厚樸10g~12g,茯苓15g~30g
,柴胡6g~12g
,陳皮10g~15g
,銀花20g~30g,
,連翹10g~12g
,川貝10g~15g,枳殼10g~12g
。水煎濃縮取汁40ml
,霧化吸入,每日1次
,10天為一療程
。
3.半夏、厚樸
、玄參
、麥冬、生地
、銀花
、黃芩、香附
、郁金
、薄荷、浙貝
、白芍
、公英、合歡皮
、丹參
、甘草,水煎過濾取汁
,每次用15ml超聲霧化
,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
(二)中藥咽后壁粘膜下注射
1.復方丹參:取復方丹參注射液2ml
,用5~6號注射針頭分別注入咽后壁兩側(cè)粘膜下,深度以能注藥為度
,每側(cè)各注入1ml
,每周3次,2周為一療程
,療程間休息5天
。
2.板藍根:取板藍根注射液4ml,用5號長針頭注入咽后壁兩側(cè)粘膜下
,每側(cè)上
、下兩點分別注入1ml
,每周3次,2周為一療程
。
3.消痔靈:取消痔靈1ml加1%普魯卡因1ml,行咽后壁粘膜下注射2~4個點
,每周1次
,4~5次為一療程。特別適合于咽后壁濾泡增生者
。
(三)中藥咽后壁噴射取50%黃柏水煎上清液2ml
,抽入5ml注射器內(nèi),藥液溫度保持在28℃~32℃
,以5號長針頭直噴整個咽部及咽后壁
,每天1~2次,5~6天為一個療程
。
(四)烙法咽后壁濾泡增生較大者
,可用直徑0.5cm左右的小烙鐵,在酒精燈上燒紅
,蘸香油后迅速烙于濾泡上
,每個濾泡烙1~3下,隔3~4日烙一次
,直至平復
。
中藥
1.潤喉丸:每次3~4丸,開水送服
,每日3次
;或每次1~2丸,不拘時含服
。功效潤喉利咽
,用于虛火喉痹。
2.草珊瑚含片:每次1~2片
,不拘時含服
。功效利咽爽喉,適用于各型慢性咽炎
。
3.健民咽喉片:服法
、功效同上。
4.知柏地黃丸:為小粒丸劑
,每次服10g
,每日3次。攻效滋陰降火
,適用于虛火喉痹
。
5.蛇膽川貝散:每次1支(0.6g)含服
,每天2次。功效化痰清熱利咽
,用于痰火郁結(jié)型慢性咽炎
。
針灸
1.溫針:主穴取三陰交,肺胃陰虛者配魚際
、孔最
、足三里,肺腎陰虛者配太溪
、照海
;氣滯血瘀者配內(nèi)關(guān)、血海
。主穴進針后施平補平瀉
,得氣后在針尾插上3cm長艾條施灸,每次每穴灸2~3壯
,其余配穴施平補平瀉
,得氣后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一次
。隔日治療一次
,10次為一療程。
2.穴位注射:先針刺雙側(cè)合谷
,起針麻作用
,每次取單側(cè)涌泉穴,注射復方丹參1ml
,兩側(cè)交替
,每5天1次,3次為一個療程
。
3.穴位敷藥:斑蝥
、白芥子按1:2配合,研成細末備用
,選穴:廉泉:人迎
、水突、太溪
、照海
,痰多加天突,脾腎陽虛加足三里
,三陰交
,陰虛火旺加涌泉,雙側(cè)穴者可單側(cè)交替使用
。取適量藥粉用食醋拌濕
,揉成黃豆大藥丸
,安放在穴位上,膠布粘貼
,3~4小時后取下
,貼藥部分漸見水泡,約12小時后用消毒針頭刺破水泡
,3~4天后結(jié)痂
,每周1次,3次為一個療程
。
4.耳針療法:選穴:咽喉
、肺
、心
、腎,用探棒或探測儀測得選耳穴的敏感性
,常規(guī)消毒耳廊
,將斷香膏剪成0.6cm×0.6cm大小,內(nèi)粘六神丸1粒
,貼在探得的耳穴上
,并適當按壓以產(chǎn)生發(fā)熱、發(fā)脹
、酸麻感
,每日自行按壓4~5次。隔日貼壓1次
,雙側(cè)交替
,10~15天為一療程。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西醫(yī)治療慢性咽炎重在提高全身健康水平
,去除致病因素
,進行局部治療。中醫(yī)認為慢性咽炎以臟腑陰虛火旺
、虛火上擾為主
,辨證用藥以養(yǎng)陰理氣為治測。因此
,在病因治療的基礎(chǔ)上
,將中西醫(yī)診療有機結(jié)合,互為補充
,將明顯的提高慢性咽炎的治療效果
。
1.全身治療:用現(xiàn)代儀器對慢性咽炎患者進行咽部及鄰近器官進行檢查,在消除致病因素
,改善工作環(huán)境
,治療全身及鄰近器官疾病的基礎(chǔ)上
,采用中醫(yī)辨證施治,應用中藥湯劑
、沖劑
、以及代茶劑并配合西藥進行治療。
2.中藥局部治療與西醫(yī)治療相結(jié)合:許多中藥制劑的含片
中醫(yī)是如何治療寶寶咽炎
一、推拿按摩治療寶寶咽炎
方法一:
1
、患兒坐位或仰臥,家長以拇
、食
、中三指擠捏天突穴30~50次,然后
,以拇指指腹輕輕按揉1分鐘
。
2、按揉天突穴
、合谷穴1分鐘
。
天突穴:取穴時,可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勢
,天突穴位于頸部
,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
,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打嗝、咳嗽
、嘔吐
、神經(jīng)性嘔吐、咽喉炎
、扁桃體炎
、喉嚨的疾病。
合谷穴: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cè)腕對掌
,自然半握拳
,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
,拇指側(cè)
。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治牙疼痛
、牙齦疼痛、青春痘、贅疣
、三叉神經(jīng)痛
、眼睛疲勞、喉嚨疼痛
、耳鳴
、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口眼歪斜
、打嗝等
。這里順便提及一下合谷穴指壓的小竅門: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壓
,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此穴道的療效
。
方法二:
1、患兒坐位或仰臥
,家長以拇
、食二指指腹按揉喉結(jié)旁1寸處,自上向下反復操作1~3分鐘
。
2
、以拇指掐揉廉泉穴1分鐘
,同時囑患兒做吞咽動作
。
3、點按少商
、尺澤穴10~15秒
。
廉泉穴:位于人體的頸部,當前正中線上
,喉結(jié)上方
,舌骨上緣凹陷處。主治舌下腫痛
,舌根急縮
,舌縱涎出,舌強
,中風失語
,舌干口燥,口舌生瘡
,喉痹
,咳嗽,哮喘
,消渴
,食不下。
少商穴:該穴位于人體的手拇指末節(jié)橈側(cè)
,距指甲角0.1寸
。主治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貉屎砟[痛,咳嗽
,鼻出血
,發(fā)熱,昏迷
,癲狂
。
尺澤穴: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勢
,尺澤穴位于手臂肘部
,肘橫紋中,肱二頭肌橈側(cè)凹陷處
。該穴上方3~4厘米處用手強壓會感到疼痛處
,就是“上尺澤穴”。主治喉嚨疼痛
、感冒
、哮喘、手臂疼痛
、心悸等
。
按摩治療的同時,可配用中成藥如珠黃散
、冰硼散等外用
。較大兒童,也可配合針刺放血療法
。
二 、寶寶咽炎生活調(diào)理
1、保持口腔衛(wèi)生
,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晨起、食后和臨睡前要刷牙漱口
,睡前不要吃糖果
、糕點和甜飲料。
2
、避免粉塵
、煙霧及有害氣體的刺激。
3
、鍛煉身體
,增強抵抗力,防止傷風感冒。
4
、多涕兒童
,要保持鼻腔通暢,凡有病變導致鼻涕后流或鼻腔堵塞者
,均應積極治療
。
5、飲食宜清淡
,忌食辛辣之物
。適當多吃梨、生蘿卜
、話梅等水果
,以增強利咽作用。
知識擴展
怎樣帶孩子看中醫(yī)
中醫(yī)診斷是依靠“四診”即望診
、聞診
、問診、切診來檢查病情
。對于家長
,應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檢查工作呢
?
望診由于嬰幼兒不會說話
,即使較大兒童往往也不能正確敘述病情,況且寸口脈短小
,就診時又多不能與醫(yī)生很好合作
,哭鬧亂動而影響脈息
,因此望診就顯得尤為重要
。歷代中醫(yī)兒科醫(yī)家都把望診列為首位,認為“小兒病于內(nèi)
,必形于外”
。因此可以通過望神色、苗竅
、指紋
、二便等,來診察內(nèi)臟的疾病
。
1
、望神色:就是觀察面部的神態(tài)與顏色,家長應盡量讓患兒面部神態(tài)
、顏色保持自然
。就診前要盡量安撫病兒,緩解病兒的緊張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靜狀態(tài)下就診
;就診前不要給孩子化妝
,如給孩子搽紅臉蛋、紅嘴唇
、染指甲等
,這些都會遮蓋患兒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檢查
。
2
、審苗竅:包括察望目、舌
、口
、鼻、耳
、前后陰
。中醫(yī)望舌,要看舌苔與舌質(zhì)
。在病兒就診前
,不要給孩子吃過熱、過冷和有顏色的食物及飲料
。
3
、辨斑疹:小兒許多疾病均可發(fā)疹。病兒就診前
,家長需看看周身有無出疹
,就醫(yī)前最好給孩子穿松軟、易解
、好脫的衣褲
,便于醫(yī)生檢查。
4
、查指紋:中醫(yī)對3歲以下小兒進行檢查時
,都要看指紋顏色變化。孩子就醫(yī)前
,要把小手洗凈
,候診時要保持小手干凈。
5
、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變化對疾病診斷有一定意義
,尤其是腹瀉的病孩,來看病時
,家長要帶一份新鮮的大便
,給醫(yī)生看看
,并便于做化驗檢查。若發(fā)現(xiàn)尿有不正常時
,就需帶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
,化驗檢查。
治咳大全系列(二):中醫(yī)如何治療咽喉炎咳嗽(附食療方)
大家都試過咽喉炎吧
,一不小心就上火了
,喉嚨痛,聲音嘶啞
,甚至嚴重的扁桃體也化膿了
,接著發(fā)燒,然后就一直咳咳咳
!
上火的原因大概有如下:
1.感受風熱邪毒
,上攻咽喉;
2.進食辛辣煎炸油膩
,熱毒內(nèi)生
;
3.熬夜傷陰,虛火上炎
;
4.抽煙
,火熱攻喉;
5.長時間講話
,耗氣傷陰
。
發(fā)病機制分析:
這種咳嗽我們一般稱之為“喉源性”咳嗽,定位在“咽喉”
。咽喉發(fā)炎了
,炎癥因子刺激咽喉就會覺得咽痛、咽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