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加矯味品(每100毫升藥液加白糖60~80g),少量多次服用
。
5
、甘露飲方藥:生地:10~15克,元參15克.黃芩6~30克,連翹6~10克
,僵蠶6~10克
,青黛3~6克.赤芍10克。
隨癥加減:高燒者加生石膏15~30克
,大黃5~9克
,紫雪散1.5~3克(沖服);淋巴結(jié)腫大者加柴胡6~10克.蒲公英20克
,夏枯草10克
;合并皰疹性咽蛺炎者加大青葉15克,板蘭根15克
;合并支氣管炎者加川貝母6克
,杏仁6~10克.桃仁6~10克,瓜蔞15~30克
。魚(yú)腥草15~30克
。
治療方法:5歲以下患兒每次10~20毫升頻服
,6歲以上患兒每次服100~150毫升.每日3次。
6
、清扁湯方藥組成:板藍(lán)根24(單位克
,下同),連翹8
,公英8.桔梗5
,牛子5,薄荷3
,元參5.黃芩5.山豆根5
,丹皮5.生甘草5。用水泡30分鐘
,頭煎8分鐘.二煎I 5分鐘
,分2~4次服完
,嚴(yán)重者可日服2劑
。加減:咳嗽者加前胡、射干
,咽喉腫痛者加馬勃
,肺胃熱盛者加石膏、知母.寒熱往來(lái)者加柴胡
,惡寒者加荊芥
、豆豉.頭痛者加菊花,夾濕熱者加滑石
、車(chē)前草.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
。
7、涼膈散:連翹6~10g
、桅子6~lOg
、黃芩6~10、薄荷6~lOg
、竹葉3~6g
,火黃6~10g、芒硝3~6g
、甘草3~6g
。上方適用于;發(fā)熱不惡寒
,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
、心煩口渴、扁桃腺腫痛化膿
,舌紅苔黃
,脈數(shù)
。若證見(jiàn)發(fā)熱惡寒無(wú)汗或少汗頭痛加入:金銀花6~10g、牛蒡子6~10g
、荊芥6~10g
、防風(fēng)6~lOg。無(wú)便秘者去大黃
、芒硝
。若表證已罷、邪熱入里
、高熱不退
、煩渴引飲,舌紅口干入生地6~12g
、元參10~15g
、麥冬6~12g、板蘭根6~12g
。
8
、大黃甘草飲取生大黃6~10g,甘草1.5-2.5g(兩者的用量為4:1)放人茶杯內(nèi)
,用沸水150~200ml沏泡待水溫降至溫涼可口時(shí)即可飲用
。服完兩小時(shí)后再用上法沏泡一次,用法同前
。用量:2~4歲每劑用生大黃6g.甘草1.5g,每日l(shuí)劑.每次沏泡150m1
;5~8歲用生大黃8g,甘草2g
,每日1劑.每次沏泡200ml
;9~13歲用生大黃lOg,甘草2.5g
,每日1劑
,每日沏泡250ml。
9
、消瘰丸方藥:玄參6~9 g
,浙貝6~9 g,牡蠣9~12 g
,大青葉6~9 g
,木蝴蝶6~9 g,橘核3~6 g
,桔梗3~6 g
,甘草3 g。
基本功效為滋陰潤(rùn)燥
,軟堅(jiān)散結(jié)
。方中玄參
、浙貝滋陰生津潤(rùn)燥;牡蠣
、橘核行氣止痛
,軟堅(jiān)散結(jié);大青葉
、木蝴蝶清解余邪
;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引藥直達(dá)病所
。若以肺陰虧虛為主者,則多見(jiàn)咽部干澀不適
,喉核肥大
,潮紅,連及周?ch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微痛
,微癢,干咳無(wú)痰或痰少而粘
,哽哽不利伴精神疲乏
,手足心熱.舌質(zhì)紅或干少苔
,脈細(xì)數(shù)等癥
。則一般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生地、麥冬
、丹皮
、白芍等以養(yǎng)陰清肺,生津潤(rùn)燥
。若腎陰虛損者
,則多見(jiàn)咽喉微痛,干澀不適
,口干不喜多飲
,喉核及喉核前后紅,伴頭暈眼花
,耳鳴
,耳聾,腰膝酸軟
,虛煩失眠
,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等癥
,則一般加用生地
、知母
、黃柏、山茱萸等以滋陰降火
,清利咽喉
。另外,據(jù)筆者觀察
,本病一般遷延日久
,乳蛾滯于咽喉,氣血凝結(jié)
,氣血運(yùn)行不暢
。在治療過(guò)程中加用一至二味活血化淤之品,則療效更為確切
。如水蛭
、歸尾等,但使用不宜過(guò)久
,量不宜過(guò)大
。
10、銀翹馬勃湯銀翹馬勃敬(改湯)治療:連翹6~9 g
,牛蒡子6~9 g
,銀花6~9 g,射干6~9 g
,馬勃3~6 g(布包煎)
,蘆根9~15 g。高熱者
,加滑石9~15 g(布包煎)
、竹葉6~9 g ;化膿灶明顯者
,加山豆根3~6 g
、黃芩3~6 g;咳嗽甚者
,加浙貝母6~9g
、桔梗3~6 g;中性粒細(xì)胞高而WBC總數(shù)不高者
,加魚(yú)腥草9~15 g
、紫金牛6~9 g。病重者
,用大劑量
,1劑水煎2次,分4次服,日3次
,夜1次
;病輕者用小劑量,1劑水煎2次
,分3次服
,日2次,夜1次
。服5劑統(tǒng)計(jì)療效
。
11、“青白石膏湯”:青蒿10g 白藏30g 石膏30—60g 赤芍10g 黃連6g 桑葉10g 柴胡l0g 擯榔10g 山楂10g 花粉10g 荊芥10g 神曲10g 大青葉30g 上藥水泡十分鐘.文火煲
,滾十分鐘
,每日一劑,分3—4次服
。7天后進(jìn)行療效及癥狀改善指標(biāo)統(tǒng)計(jì)
。
12、銀翹三根湯組成:銀花12g
,連翹12g
,桔梗6g,山豆根15g
,板藍(lán)根15g
。3歲以下劑量酌減。原則上不加減其他藥物
。服法:每日1劑
,每劑煎汁60ml左右,分2~3次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