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斑病的癥狀有哪些呢
性別無明顯差異,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但以青少年好發(fā)。皮損為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也可為淺粉色,表面光滑無皮疹。白斑境界清楚,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增加,白斑內毛發(fā)正?;蜃儼?。病變好發(fā)于受陽光照射及磨擦損傷部位,病損多對稱分布。白斑還常按神經節(jié)段分布而呈帶狀排列。除皮膚損害外,口唇、陰唇、龜頭及包皮內側黏膜也常受累。
本病多無自覺癥狀,少數(shù)患者在發(fā)病前或同時有患處局部瘙癢感。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硬皮病、異位性皮炎、斑禿等。具體分型如下:
1.局限型
(1)局灶型 一處或多處白斑局限在一個區(qū)域,但不呈節(jié)段分布;
(2)單側型(節(jié)段型) 一處或多處白斑呈節(jié)段分布,在中線處突然消失;
(3)黏膜型 僅累及黏膜。
2.散在型
(1)尋常型 廣泛且散在分布的白斑;
(2)面部肢端型 分布于面部和四肢;
(3)混合型 節(jié)段型、面部肢端型和/或尋常型混合分布。
3.泛發(fā)型
全部或幾乎全部色素脫失。
90%以上的白癜風是散在型,剩余的白癜風中局限型比泛發(fā)型更多。
據(jù)病損處色素脫失情況又可將該病分為完全型與不完全型兩種。前者對二羥苯丙胺酸(DOPA)反應陰性,黑素細胞消失,治療反應差。后者對DOPA反應陽性,黑素細胞未消失僅為數(shù)目減少,治愈幾率大。
二、白斑病久治不愈的原因
因素一: 不找專家確診。一般白癜風患者治療白癜風不確診、不分型、不找病因盲目進行治療,只知道自己患上了白癜風病見藥就用,導致很多患者長期用藥而不能治愈,有的患者出現(xiàn)了無效、抗藥性、大面積的擴展、藥物過敏等等不良反應,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因素二: 不進行系統(tǒng)的治療。很多患者患病后不找專家進行系統(tǒng)的治療,而是到處亂治甚至找一些庸醫(yī)、偏方、非正規(guī)藥品等等,用一種藥物無效再換一種藥物,連續(xù)不斷的進行治療,導致誤診、誤治。還有的患者不是點狀固定型的白癜風也進行植皮手術,術后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擴展,由于破傷所致的白癜風患者也進行植皮手術, 疤痕 皮膚也進行手術導致術后面部出現(xiàn)了大量的疤痕。還有的白癜風患者是過敏體質也亂用藥,從而導致全身性過敏。
因素三: 濫用藥物。很多患者不在專家指導下用藥,而是看說明書用藥,不分類型、不分原因只要是治療白癜風病的藥品全部都用,有的患者是有病亂投醫(yī),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進行治療,而導致誤診、誤治。白癜風病是由于色素脫失減少所致的慢性頑固性皮膚病,哪里是用某一種藥物就能治愈這么簡單。治療白癜風病要專家綜合分析患者的致病因素、類型、性質、是否在進展期等等眾多因素來制定治療方案,然后再進行系統(tǒng)的治療。如:你是一種精神因素所致的混合型的白癜風患者,治療方法應該是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而不是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tǒng)等等。用藥期間要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由專家來進行多種藥物的綜合治療,而不是簡單的口服,外用,植皮,或用某一種藥物能治愈的,很多患者長期不能治愈問題就出在這里。
三、白斑的營養(yǎng)治療
1、盡量避免服用維生素C,少吃或不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椒、番茄、柑橘、 柚子 等。
2、吃含銅豐富的食品,若體內銅離子含量增高,黑色素的生成亦增加。故應多吃田螺、河蚌、毛蚶等含銅食品。
3、黑木耳、海帶、海參、芹菜、 茄子 、香椿牙、 胡桃仁 、甲魚、莧菜、 韭菜 、發(fā)菜、黑米飯、 榆樹 葉均有防治癜風的作用,可經常食用。忌食草莓、楊梅、酸辣食物及雞、羊等 發(fā)物 。
4、平時多吃一些含有酪氨酸及礦物質的食物,如肉(牛、兔、豬瘦肉)、動物肝臟、蛋(雞蛋、鴨蛋、鵪鶉蛋)、奶(牛奶、酸奶)、新鮮蔬菜( 蘿卜 、茄子、海帶等)、豆(黃豆、豌豆、 綠豆 、豆制品)、花生、 黑芝麻 、核桃、葡萄干、螺、蛤等貝殼類食物。
5、中藥。養(yǎng)肝、振氣、健腎,如白癜扶正散等藥,另可輔以 免疫調節(jié)劑 一同治療,治愈率較高。
四、白斑病的發(fā)病機制
本病的直接發(fā)病原因是患部 黑色素細胞 減少或消散。導致黑色素 細胞 損壞的細胞和 分子 程度的 機制 。有下面幾種學說:
(一)遺傳學說
各地報道有3%~40%患者有陽性 家族 史。1992年Bhatta等對白癜風的遺傳性質的 研究 ,提示該病的多基因性質。1993年Majumder等報道了白癜風的家族聚集 模式 ,提出遺傳因素對本病的產生起著必定的作用。1994年Nath等進行白癜風遺傳模式的風行病學研究,認為系多條 染色體 上不持續(xù)的多位點隱性等到位 基因 的相互上位作用(即不同位點基因的相互作用,使得一個遺傳性狀因另一個遺傳性狀在其上面的迭合而未浮現(xiàn))。
(二)神經因子學說
白癜風 皮損 可在精力緊張時產生或擴大,提示神經因子在發(fā)病中起作用。實驗研究證實,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乙酰膽堿、褪黑激素等在體外能使兩棲類和魚類的 黑素細胞 變白。有人推測,黑素細胞產生黑素能力減退,是由于其周圍神經 化學物質 增長,使 酪氨酸酶 活性減低的成果。神經組織學研究證明,白斑皮膚神經末梢有退行性變更,組織化學檢查白斑皮膚膽堿酯酶活性降低。也有實驗證實皮損處皮膚膽堿能活性增長而腎上腺素能活性不足。臨床見到的節(jié)段型白癜風的皮損沿神經呈節(jié)段性散布,白癜風病人常伴發(fā)植物神經功效率亂和白斑部皮膚出汗異?,F(xiàn)象,均符合神經 化學因子 學說。交感神經高興性增高,可能導致退黑 激素 等介質的釋放增長,使黑素合成減少。早期白癜風皮損 Merkel細胞 消散也支撐神經因素的作用。
(三)免疫學說
白癜風患者常產生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甲狀腺功效亢進、甲狀腺炎、糖尿病、惡性貧血,Addison病、斑禿、暈痣 、 潰瘍性結腸炎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等,但有學者經統(tǒng)計分析認為均與甲狀腺疾病有關。白癜風病人存在著 細胞免疫 及體液免疫異常,不同實驗證實白癜風皮損中D3+,CD4+, CD8+T細胞 明顯增長,而外周血TH細胞減少,TS細胞增長?;颊哐逯锌蓽y到多種自身抗體。國外有報告一半以上病人血中可測到一種以上自身抗體?!∪缈辜谞钕倏贵w、 抗胃壁細胞抗體 及抗核抗體等。但最直接的證據(jù)是抗黑素細胞的循環(huán)抗體?;颊哐逯锌蓽y到特異性抗黑素細胞抗體,陽性率達50%~93%,且其滴度與病情相干。其作用為通過補體激活抗體依附的細胞毒反響 (ADCC)。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效的原理是克制ASCC。
白癜風(vitiligo)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的色素性皮膚病,該病以局部或泛發(fā)性色素脫失,形成白斑為特征。其是一種獲得性、局限性或泛發(fā)性皮膚色素脫失癥,是一影響美容的常見皮膚病。易診斷而治療難。祖國醫(yī)學稱之為“白癜”或“ 白駁風 ”。白癜風是后天性因皮膚色素脫失而發(fā)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那么什么是皮膚色素,色素脫失又是怎么回事?所謂皮膚色素就是皮膚黑色素。皮膚黑色素存在于皮膚及 毛囊 內的黑色素細胞內。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由酪氨酸酶轉化為 多巴 (DoPa),再經一系列復雜的生化過程而生成。當這個過程發(fā)生障礙時(例如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中的銅(cu++)減少或硫氫基(---SH增多)導致酪氨酸酶活性減少,甚至消失,繼而使黑色素生成減少、消失,醫(yī)學上通常把這種病變叫色素脫失,脫失的結果使得局部皮膚呈白斑樣。
此病世界各地均有發(fā)生,印度發(fā)病率最高,中國約有1200萬人發(fā)病,本病可以累及所有種族,男女發(fā)病無顯著差別。近年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何原因致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如何預防,能否治愈及愈后復發(fā)、遺傳等問題,是目前人們關注的重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233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