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際關系的過程
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人與人交往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雇傭關系、戰(zhàn)友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奧爾特曼(1973年)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需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定向階段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和初步溝通等心理活動情感探索階段隨著雙方共同情感領域的發(fā)現(xiàn),雙方溝通也越來越廣泛,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也逐漸增加。人們的話題仍避免觸及別人私密性的領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感情交流階段人際關系發(fā)展到這個階段,雙方關系的性質(zhì)開始出現(xiàn)實質(zhì)性變化,此時的人際關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經(jīng)確立,談話也開始廣泛涉及的自我許多方面,就有較深的情感卷入。穩(wěn)定交往階段人們心理上的相容性會進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廣泛深刻,可以允許對方進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個人領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間和財產(chǎn)。
二、人際關系有哪些原則
相互原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交換原則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自我保護原則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于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平等原則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相容原則相容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涵、寬容及忍讓。要做到心理相容,應注意增加交往頻率;尋找共同點;謙虛和寬容。為人處世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要體諒他人,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別人犯了錯誤,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計較,以免因小失大,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只要干事業(yè)、團結有力,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信用原則信用即指一個人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要做到說話算數(shù),不輕許諾言。與人交往時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于矜持,謙遜而不矯飾做作,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賴。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就容易激發(fā)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取別人的信任,產(chǎn)生使人樂于與你交往的魅力。理解原則理解主要是指體察了了解別人的需要,明了他人言行的動機和意義,并幫助和促成他人合理需要的滿足,對他人生活和言行的有價值部分給予鼓勵、支持和認可。上述這些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處理人際關系不可分割的幾個方面。運用和掌握這些原則,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基本條件。
三、人際關系的意義
豪斯頓(1988年)所言,研究人際關系的興趣,練好人際關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社會中的精神文明建設,需要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zhì),而這都建立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同樣,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一代具有現(xiàn)代化素質(zhì)的新人。有利于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在生產(chǎn)力諸要素中,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使社會和各種組織的生命力增加,最終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促進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F(xiàn)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求擁有健康的人際環(huán)境。良好人際關系,對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產(chǎn)生很大的好處。有利于促進個體素質(zhì)的提高和個體全面發(fā)展。人際關系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時間久了,會把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的原則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調(diào)節(jié)自、支配自己的行為,獲得正確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社會角色,從來來提高個體的素質(zhì)。
四、人際關系的測量
社會測量法測量人際關系常用的是莫里諾1934年提出的社會測量法。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里諾提出的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nèi)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社會測量法的基本假設是團體內(nèi)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使得各個成員在不同程度的積極與消極人際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非正式組織,這種相互偏愛和疏遠的關系會對團體的士氣和效率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參照測量法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創(chuàng)立的方法,這是一種測量群體最能發(fā)揮會作用和最有影響力任務的一種方法,它從個性品質(zhì)、行為方式和意見、目標方式方面解釋出對被測量個體均有意義的權威人物,即把一個人所屬的群體內(nèi)部潛藏的參照體系揭示出來。它具有更為豐富的群體分化特征和群體中人際關系的價值標準。貝爾斯測量法美國心理學家貝爾斯在(1950年)創(chuàng)立了一種分析群體內(nèi)人際關系的方法。他根據(jù)“相互作用理論”提出社會行為分類理論,他把相互作用的類型劃分為至小到可以作為實驗觀察的單位,認為考察人們的相互作用的全過程,就能測量出群體內(nèi)人際關系的性質(zhì)。他將人的相互作用的變量劃分為4類12項變量:1、肯定情感:支持情感、表示滿意和和睦 2、否定情感:反對和貶低、表示不滿和不和睦 3、提出問題:詢問資料、征求建議和請求指示4、解決問題:提供資料、表示意見和給于指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2424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懷孕上身早晚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