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球蟲病的重組疫苗正在研究中,用沙門氏桿菌作為載體表達的球蟲抗原EalA誘導免疫應答的研究也在實驗中(Song等
,2000)〔16〕
。許多實驗研究表明預防原蟲感染的保護性免疫是可以人工建立的。
2.2.2 吸蟲疫苗 人體吸蟲均有脊椎動物保蟲宿主
,絕大多數(shù)都可在人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目前對其疫苗的研究主要見于血吸蟲和片形吸蟲
。血吸蟲疫苗研究也已經(jīng)歷了全蟲疫苗(死疫苗
、活疫苗、同種致弱活疫苗和異種活疫苗)到分子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
、合成肽疫苗和核酸疫苗)的發(fā)展過程。隨著生物高新技術的發(fā)展
,血吸蟲疫苗候選抗原分子或抗原基因不斷被發(fā)現(xiàn)和鑒定,基因工程疫苗已成為主要研究方向
。1998年
,WHO/TDR在兩個獨立的研究室對幾種曼氏血吸蟲(Sm)疫苗候選分子進行了平行實驗,并提出6個最具潛力的疫苗候選分子
,包括28kDa SmGST(谷胱甘肽-S-轉移酶)、97kDaSm Paramyosin(副肌球蛋白)
、IrV-5(致弱尾蚴免疫血清篩選的抗原分子)
、TPI(丙糖-膦酸酯異構酶)、Sm23(膜相關抗原)和Sm14(脂肪酸結合蛋白)
。其中,GST已進入臨床Ι期試驗
,paramyosin
、MAP-4/TPI和Sm14抗原將按GMP標準制備用于臨床試驗
,而IrV-5和MAP-3/Sm23被推薦采用DNA免疫的形式繼續(xù)研究〔2〕
。
1999年報道,肝片形吸蟲分泌的組織蛋白酶L1和L2是重要的蛋白分子
,參與免疫逃避、組織穿透和營養(yǎng)吸收等功能(Mulcahy等
,1999;Spithill等,1999)〔17
,18〕。用其接種牛
,可減少蟲負荷42%~69%,蟲卵活力下降60%
,若將其與高分子血紅蛋白結合
,保護率可增加至73%(McGonigle等,1995)
。Piacenza等(1999)用其接種綿羊,保護率為60%
,減卵率為71%~81%
,將其與天然亮氨酸氨肽酶結合時,保護率可增加到79%〔19〕
。肝片形吸蟲其他蛋白分子
,如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和多種脂肪酸結合蛋白(FABP)對牛的保護率分別是19%~67%和55%,但有關肝片形吸蟲重組疫苗的試驗未見報道(Spithill等
,1999)〔20〕
。
2.2.3 絳蟲疫苗 絳蟲也多引起人獸共患病
,且中絳期幼蟲寄生引起的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對宿主的危害更嚴重。用于預防帶屬(囊尾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